概述
H級戰列艦(興登堡級)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計畫建造的最高級別的戰列艦。
設計背景
1939年1月德國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Z計畫)的大規模造艦計畫,"Z"計畫(Z-Plan)正式啓動。計畫將使德國通過實施近10年大規模造艦計畫,最終擁有向最強大的海權國家挑戰的實力。
Z計畫的核心是兩級大型戰列艦,其中之一為俾斯麥級戰列艦(Bismarck Class);另一級即:H級戰列艦(Schlachtschiff"H" Class)。
計畫中的H級戰列艦設計始于1937年。1939年7月15日首製艦H39開工,當時預計共建造6艘(即H艦、J艦、K艦、L艦、M艦和N艦),因此H39型也是該級艦的最初方案。
1940年該方案得到了改進,有兩種基本型號:H40A和H40B,兩者在推進裝置和火力配置上有一些差別。H40A在H39的基礎上削減掉了1座雙聯403mm炮塔。H40B套用了當時很少見的柴油/蒸汽輪機混合推進系統和和H39相同的火炮布置,顯然在技術上比H40A更先進。隨著戰爭的進行該方案得到了繼續的改進,即後來的H41,H42,H43和H44方案。
建造情況
H級戰列艦(H Class)是Z計畫中主力戰列艦。該級別中的六艘戰艦在計畫中分別臨時被命名為H、J、K、L、M和N(或稱:H39, H40, H41, H42, H43, H44),在1944年正式確定。
首艦H39在1939年開工,該年7月15日正式鋪設龍骨。但是,在該年10月10日即被停工拆解用于建造U-潛艇。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由于原材料短缺以及二戰的開始而造成沒有一艘H級戰列艦下水,但H、J、K仍然在船廠鋪設了龍骨。
如果該級別戰艦建造完成,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該級別也將會成為全世界威力最強戰列艦級別。其巨大程度隻有現在的超級核動力航母才能相匹敵。經過多次的改動後,關于該級別戰列艦的計畫在1944年被正式確立,改動的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德國對北海南部海深度測量得出的平均深度80~120英尺,這個資料並不適合如此巨大的戰列艦航行。在H級初稿中,由于戰艦設計過于誇張,並沒有考慮在大陸架上航行時的適航度。在略微後期的計畫中,也出現了對于造艦速度、戰鬥損失以及納粹德國發展速度做出了錯誤的估算,實際上H級在半個北海中仍然是一種難以駕駛的戰艦,希特勒曾經計畫過更為巨大的H45,並裝上八門800毫米的古斯塔夫重炮作為主炮,但使用這種重炮會導致船身長度達到接近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的兩倍,並且比世界上最大的超級油輪諾克·耐維斯號還重,主炮過長的裝彈時間使她使用強大的副炮來抵御較小型的艦隻,其巨大的體積可以容納最少14架Ar 196水上偵察機,使其有部分航空母艦的作用。
參考技術資料
該級艦由于在歷史上並未建造成功,說法一直不太統一,最終方案H44作為當時德國對抗英國的最終戰列艦而由希特勒本人親自過問。比較權威和可信的資料是:
標準排水量 | H39: 56,444噸(空船:55,553噸;滿載:62,219噸) H41: 68,800噸(空船:67,700噸;滿載:75,800噸) H42: 90,000噸(空船:89,000噸;滿載:99,000噸) H43: 111,000噸(空船:109,000噸;滿載:122,000噸) H44'早期型"': 132,000噸(空船:132,000噸,滿載:141,500噸) |
---|---|
全長 | H39: 277.8米(911呎5吋) H41: 282米(925呎2吋) H42: 305米(1,000呎8吋) H43: 330米(1,082呎8吋) H44早期型: 345米(1,131呎11吋) H44最終型:605米(1985英尺) |
全寬 | H39: 37米(121呎5吋) H41: 39米(127呎11吋) H42: 42.8米(140呎5吋) H43: 48米(157呎6吋) H44早期型: 51.5米(169呎0吋) H44最終型:76米(250英尺) |
吃水 | H39: 10米(32呎10吋) H41: 11.1米(36呎5吋) H42: 11.8米(38呎9吋) H43: 12米(39呎4吋) H44: 12.7米(41呎8吋) |
動力 | 12×九缸蒸汽柴油引擊(H39~H43)(4軸、8軸) 2×S2動力裝置(H44)(8軸) |
最高速度 | H39: 30節(55.56 公裏/時) H41: 28.8節(53.33 公裏/時) H42: 32.2節(59.63 公裏/時) H43: 31節(57.41 公裏/時) H44: 35節(64.82 公裏/時) |
續航距離 | H39:19,200浬(35,600 公裏)在19節(35 公裏/時) H41–43:20,000浬(37,000 公裏)在19節(35 公裏/時) H44:50000公裏在20節(37 公裏/時)(搭載S2動力裝置時50年內無需更換燃料) |
乘員 | 3000至5000人 |
武器裝備 | H39:8門403毫米16吋(16吋)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16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12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1:8門420毫米(17吋)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32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12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2:9門480毫米(19吋)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3:8門530毫米(20.8吋)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4早期型: 8門530毫米(20.8吋)主炮、 12門203毫米(8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4最終型: 8門800毫米(31.5吋)主炮、 8門380毫米(15吋)副炮、 24門203毫米(8吋)副炮、 3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72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12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18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裝甲= 15吋側舷裝甲、 13吋甲板裝甲、 關鍵區域魚雷裝甲(魚雷緩沖帶) H44最終型:側面裝甲(850毫米)、 甲板裝甲(500毫米)、 艦橋裝甲(850毫米)、 炮塔裝甲(1200毫米) |
艦載機 | H41–H44早期型:4-9架 阿拉度Ar 196水上偵察機 |
H級戰列艦(興登堡級)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計畫建造的最高級別的戰列艦。
簡評
當時德國國力的承受能力。406毫米火炮和柴油推進系統的套用又體現了該方案在技術上的先進性。一貫堅持"全面防護"裝甲防護理論的德國軍艦在排水量不大的前提下能達到上述裝甲厚度水準,也實屬不易。水準防護和水下防護較俾斯麥級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建成,德國將處于當時世界戰艦建造技術的領先地位。該艦的技術性能已經達到並部分超過了當時還處于設計中的英美新一代戰列艦(比如英國的獅級戰列艦,前衛級戰列艦和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
但是,後來的諸多改進方案卻使H級嚴重脫離了現實。一味的對裝甲防護和火力系統的加強使該級戰列艦的排水量和尺寸達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最終的H44的排水量高達141,500噸,長度345.1米,裝備530毫米火炮8門。側舷主裝甲厚度達到530mm,水準防護總厚度竟然高達330mm。這樣大的尺寸對德國海軍的運河系統和港口設施無疑將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530mm火炮雖然在打擊效果方面毋庸置疑,但在射速和命中精度上恐怕無法與406或381火炮相比。我認為就當時情況而言,德國420mm和403mm火炮足以對付英美的戰列艦。德國戰列艦的優勢在于極高的命中精度和防護能力,H44要繼承這種優勢必須增加排水量。如果建成,當時不會有任何一型戰列艦與之匹敵。此外,考慮到德國陸軍在歷史上的傳統地位,海軍在經費有限的背景下,建造這樣龐大的軍艦是否擁有較高的效費比並有效抵消皇家海軍在數量上的巨大優勢,也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