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211工程”是中國政府為了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面向21世紀,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準及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力爭在21世紀初有一批高等學校和學科、專業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學的水準的建設工程。“211工程”是建國以來國家正式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的重點建設工程,是國家“九五”期間提出的高等教育發展工程,也是高等教育事業的系統改革工程。

“211工程”目前處于第三期建設期間(從2007年至2011年)。“211工程”的實施,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是服務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具有前瞻性的重要舉措。
發展歷程
“211工程”自1990年開始醞釀。1990年6月,國家教委在製定全國教育事業十年規劃和“八 五”計畫時,即研究了在“八五”期間集中力量辦好一批重點高校的問題。當時提出在二到三個五年計畫內,有計畫地重點投資建成3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後考慮到要形成一批行業帶頭學校,經過多次研究,確定了到2000年前後,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為100所左右,並要求將此事當作面向“21世紀”的大事來抓。這項發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開始簡稱為“211計畫”,後來確定為“211工程”。
1991—1992
1991年4月,重點辦好一批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點被列入七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畫綱要》。
1991年12月,國家教委會同有關部門就“211工程”問題向國務院和有關領導做了專門報告。1992年 8月 26日,國務院第 111次常務會議紀要明確提出:“會議原則同意教委和有關部門提出的要面向21世紀,重點辦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的'211工程'規劃意見。”
1992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主持,討論了《中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綱要》(草案)。常委們認為,“綱要”提出要辦好100所重點大學,這很重要,把這些高校辦好可以把整個高等教育帶動起來。
1993—至今
1993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教委《關于改革和積極發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見》檔案中明確了“211工程”的建設目標。

1993年2月13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中明確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辦好100所左右重點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
1993年7月,國家教委發出《關于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若幹意見》,決定設定“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1994年5月開始啓動部門預審。
指導思想
一是面向21世紀,為我國第二、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培養、輸送和積聚為高層次人才。
二是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加強高等教育同經濟建設的聯系,努力解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
三是集中有限資金,重點建設一批基礎條件較好的學校和重點學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是通過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帶動其它學校,從而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教育質量、科研水準和辦學效益,促進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在國際上佔有一定位置,並探索出一條建設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新路子。
建設目標
經過10年或者更長一段 時間的努力,使相當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能夠成為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解決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的基地。整體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和管理等方面處于國內一流水準,並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其中若幹所高校和部分重點學科點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結構布局合理、水準較高、各具特色的重點學科點和示範帶頭學校,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政治、科技體製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體製。
提高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科研水準、管理水準和辦學效益。為此,有關高校要努力建設一支有良好政治業務貭素、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造就一批學術造詣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學生的貭素;要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加強學科建設,深入進行教學改革,使之更好地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要較大幅度地改善儀器設備、信息情報圖書、通訊等辦學物質條件,加強實驗室建設,明顯增強科研實力;要吸取國外先進經驗,增強國際交流,擴大國際影響。有關部門要為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提供優惠政策,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加速形成學校主動適應社會需要,自我激勵、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製。
一是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二是一批重點學科點;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在這裏,學校整體建設是基礎,重點學科建設是核心,是體現教學、科研水準的重要標志,是帶動學校整體水準提高的有效途徑。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以重點建設的學科為依托,按照資源共享、服務全國的原則,從整體上加強我國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高等學校的辦學水準和辦學效益。“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主要包括有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路的建設,以及文獻資源各個學科的合理布局和保障體系、科技情報咨詢體系、高層次教育管理信息系統、大型和精密儀器設備的合理配置及資源共享體系等。
實施“211工程”,是中國政府推進高等教育發展,促進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一項重要措施。這一工程的實施旨在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培養高層次人才,對提高國家高等教育水準,加快國家經濟建設,促進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基本立足于國內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目標任務
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並在此基礎上經過若幹年的努 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準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製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點高等學校和一部分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學校和學科的先進水準,大部分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上取得較大成績,適應地區和行業發展,整體處于全國一流水準、起到骨幹和示範作用。
遴選條件
遴選進行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的原則是“水準是基礎,投資是條件,目標要明確,措施要落實,公平競爭,擇優遴選”。遴選“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點,其前提條件是辦學思想端正,領導班子團結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學、生活等基本設施已經達標,大學部教育水準較高;學校所在部門、地區有統籌合理的教育發展規劃。
重點建設的高等學校的遴選條件是:有一支相對穩定、貭素較高的師資隊伍;有較先進的教學科研水準和條件;具備一定數量的博士點和重點學科點,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數量較多、質量較好;科研經費較多,成果顯著,對國家建設貢獻較大,辦學效益較高;在國內外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學校建設目標明確,並有自己的特色,建設經費落實有保障等。
重點建設的重點學科點的遴選條件是:學科發展方向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具有特色和優勢;有國內公認、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結構合理的高水準學術隊伍;教學、科研水準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成績突出;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和國內外學術交流基礎。
實施階段
根據國家教育部的安排,“211工程”的實施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學校申報、部門預審、預備立項、正式立項、項目實施和驗收。作為大規模的高等教育建設項目,“211工程”在我國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也是投入財力,物力最多的一次。它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211工程”的建立和發展始終得到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親切關懷。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根本上指明了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也是“211工程”建設的根本方針。江澤民、李鵬、朱鎔基等中央領導直接關心“211工程”建設,並多次作了重要批示。李嵐清同志直接領導工程建設,確立了“211工程”建設的重大方針。黨和政府對“211工程”建設的關心和指導,為“211工程”建設指明了方向,保證了“211工程”建設健康順利的發展。
建設內容
“211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
1、學校整體條件建設:
造就一大批學術造詣較深、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特別應加速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培養,保持一支政治業務貭素優良、結構合理、人員精幹、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和管理幹部隊伍;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確保教育質量有較大地提高;加強教學、科研必需的基礎設施建設,實驗室建設和公共設施建設,為培養及吸引優秀人才創造必需的生活、工作條件;提高辦學規模效益;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努力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加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推進辦學體製改革,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製的改革;增強高等學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我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
2、重點學科建設:
主要是增強科技前沿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在部分有條件的學校中選擇一些對國家的經濟建設、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等領域產生重大影響,能夠解決本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並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點研究基地,加強培養人才的實驗條件,拓寬學科面,形成一批學科基礎相關、內在聯系緊密、資源共享、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學科群、學科基地,以持續培養本領域高水準的骨幹人才。要努力形成覆蓋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主要行業和領域、帶動學科和科技發展、分工合理、相互配套的重點學科體系。
3、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主要包括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圖書文獻保障系統、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系統等建設內容。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將連線全國主要高等學校,並與國際網路聯網,為我國教育、科技和社會各界提供信息服務。圖書文獻保障系統以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為依托,設立全國綜合文獻中心和一批學科文獻中心,與國內外文獻系統廣泛聯網,建立文獻信息子網。根據地區優勢,在全國高等學校比較集中的中心城市,結合高等學校重點學科的建設,設立現代化儀器設備共享服務中心,提高設備的使用效率。
“九五”期間“211工程”建設規劃任務
1、首先重點建設2所高等學校,使其在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整體水準上,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並在國際上確立較高的聲譽和地位。
2、著重提高和改善25所左右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密切相關、重點學科比較集中、承擔較多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任務的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科研基礎設施條件,使其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有顯著提高,一些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水準,並在高等學校中起到骨幹和示範作用。要註重支持與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密切相關院校和重點學科點的建設,加大國家急需的高級專門人才和套用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以體現“211工程”建設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
3、加強300個左右與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建設密切相關的重點學科點,增強持續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相關領域高水準人才的能力。

4、完成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架構建設。
“211工程”的具體建設方式
原則上將主要建設內容統籌考慮在擬確定的重點建設大學和要提高、改善的大學中進行,以體現資金的有效使用和發揮高等學校的綜合效益。少數重點學科及其他建設項目可安排在另外一部分高等學校中進行。
建設資金
“211工程”所需建設資金,採取國家、部門、地方和高等學校共同籌集的方式解決。按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製,建設資金主要由學校所屬的部門和地方政府籌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給予支持,對工程建設起推動、指導和調控作用。
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專項資金,要優先保證國家重點學科、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適當安排有關高等學校上水準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央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補助國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補助少數高等學校整體水準提高所需基礎設施的建設。
1995年到2005年期間,“211工程”建設資金總量約為368億元。其中,用于重點學科建設資金45%,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和配套設施建設資金55%。
“十五”期間的建設成果,如今已經完成驗收,目前進入“十一五”階段。
建設程式
“211工程”作為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第九個五年計畫,從1995年起實施。
1、國務院成立了“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協調決定工程建設中的重大方針政策問題。協調小組由國務院、國家計委、國家教委和財政部的主管領導組成。協調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211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管理和檢查評估工作。辦公室由國家教委、國家計委和財政部的有關同志組成,地點設在國家教委。
2、“211工程”按國家基建程式進行審批和管理。中央行業主管部門和省(區、市)人民政府,商國家教委對申請進入“211工程”的備選院校和學科點進行預審。預審通過後,有關主管部門需向國家教委報送預備立項備案材料。根據“211工程”整體進度要求和國家財力可能,由國家教委會同有關主管部門,向國家計委報送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國家計委根據建設項目的具體目標和標準,部門、地方和院校自籌資金落實情況,以及中央專項資金的安排,進行綜合平衡和審核,條件成熟一所,批準一所。經審定批準進入“211工程”的項目,由國家計委商財政部和國家教委在年度計畫中捲動安排中央補助投資並付諸實施。對符合“211工程”建設要求、與國民經濟發展重點密切相關、自籌資金落實不需要中央專項支持的高等學校,也可列入重點建設計畫並享受相應的優惠政策。
3、“211工程”建設項目實行項目法人責任製管理。各項目主管部門按照工程建設整體規劃和實施進展要求,具體負責本部門和在地區“211工程”建設項目的管理工作,認真抓好所屬建設項目的各項工作,確保按期保質完成。
建設成果
通過十餘年建設,中國211工程在國際高等教育界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高校和研究機構紛紛與“211工程”學校建立聯合科研機構,加強學術和技術合作,提升了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層次,使“211工程”學校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的主要渠道。中國“211工程”是國際高等教育界認可的中國高等教育優質品牌,對極大地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產生了重要作用。

目前,已有英國、法國等24個國家與我國簽定了相互承認學歷和學位的政府間協定。“211工程”的建設思路和成功經驗已引起了國際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關註,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紛紛推出了與“211工程”類似的建設高水準大學的專項計畫。十年來,“211工程”學校累計培養了大學部生242萬人、碩士生50萬人、博士生12萬人、留學生11萬人,為加快培養創新型人才作出了應有貢獻。我國現有普通高等學校1700多所,“211工程”學校僅佔其中的6%,卻承擔了全國4/5的博士生、2/3的碩士生、1/2的留學生和1/3的大學部生的培養任務,擁有85%的國家重點學科和96%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佔有70%科研經費。
“211”工程實施10年來,我國高校學科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少數學科接近國際先進水準。“211工程”註重創新學科建設模式,以項目建設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支持了一批新興交叉學科,調整最佳化了學科布局結構,初步形成了適應國家發展需要的重點學科體系。通過重點建設,高等學校學科水準得到較大提高,一批重點學科實力明顯增強,成為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按國際可比指標SCI論文發表數統計,有40多個學科已接近國際先進水準。其中2005年,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學科SCI論文發表數排在世界大學第2位,SCI論文被引用次數列世界大學第14位;北京大學化學學科SCI論文發表數及論文被引用次數也進入了世界前列。
“211工程”的實施,為我國建設若幹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世界一流學科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十年來,通過這些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我國高水準大學建設成效顯著。
學校整體實力提升
經過十年建設,我國高水準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其中研究生培養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經費成長了7倍,SCI論文發表數成長了近7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增加了近5倍,儀器設備總值成長了4倍。一批高水準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明顯縮小。成功探索了開發中國家如何從國情出發,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建設高水準大學之路。
接近國際先進水準
學科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少數學科接近國際先進水準。緊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在國家統籌規劃下,創新學科建設模式,重點建設了一批基礎學科、套用學科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使高水準大學的學科水準得到較大提高,一批重點學科實力明顯增強,成為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按國際可比指標SCI論文發表數統計,有40多個學科已接近國際先進水準。其中2005年,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學科SCI論文發表數排在世界大學第2位,SCI論文被引用次數列世界大學第14位;北京大學化學學科SCI論文發表數及論文被引用次數也進入了世界前列。
提升了高等學校的創新能力
高水準大學隨著學科水準的顯著提升,學校的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也明顯增強,產生了一大批標志性成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以“211工程”學校為例,“211工程”學校承擔了全國1/2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973”項目,1/3的“863”項目。十年來,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一、二等獎的數量佔全國的1/3。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了一大批有重要價值的決策咨詢報告。並積極主動地以各種方式服務于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
帶動了高等教育水準的整體提高
高水準大學在不斷提升其辦學水準的同時,對其他高等學校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帶動輻射作用,從而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準的提高。在“211工程”建設中,立足國情,從實現資源共享,帶動高等教育整體發展的思路出發,通過十年建設,從無到有,初步構建了中國獨有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為及時了解世界學術信息,共享學術資源,促進高等教育提高水準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支撐。同時也推動了高等學校轉變資源建設觀念。
提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隨著學科水準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發達國家的高校和研究機構紛紛與我國高水準大學建立聯合科研機構,加強學術和技術合作,提升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層次。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目前,已有英國、法國、德國等27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簽署了相互承認學歷和學位的政府間協定。
我國現有普通高等學校1700多所,“211工程”學校僅佔其中的6%,卻承擔了全國4/5的博士生、2/3的碩士生和1/2的留學生的培養任務,擁有85%的國家重點學科和96%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佔有70%科研經費。可以說,這些學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校名單
以下是國家級“211工程”建設的高校列表,名單按照省區排列。截至2009年1月5日,國家級“211工程”名單共有各類高校112所,其中普通院校109所,軍事院校3所。
211工程高校的設立、合並、升降、更名公示
三所211學校的合並: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並入武漢大學(2000年)。
兩所211學校的合並:北京醫科大學並入北京大學(2000年);吉林工業大學並入吉林大學(2000年);華西醫科大學並入四川大學(2000年);上海醫科大學並入復旦大學(2000年);山東工業大學並入山東大學(2000年).
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兩所985高校之間的合並。
以下學校並非我們平時講的211大學(望廣大聯考考生在報志願時檫亮眼睛):
黑龍江省“省建211”中的黑龍江大學和哈爾濱醫科大學;
“廣東省211工程”中的六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汕頭大學、廣州中醫葯大學、廣州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南方醫科大學);
以及所謂的小211工程大學(西部211工程大學),官方沒有這種說法,也沒有企業以此為招聘門檻。
產生問題
就業的問題一直受大家關註,21日,人社部副部長信長星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有一些崗位一定要“985”、“211”畢業生,是人為抬高招聘的門檻,之所以產生這個現象,有它的客觀原因,因為勞動力供大于求,部分企業就人為抬高門檻,這也反映出一部分用人單位的法律意識還比較淡薄,因為我們有明確規定,不得設立院校歧視。(5月21日新華網)
如今高校就業市場上很多大學部就讀院校不是那麽光鮮的畢業生們,頻頻遇到類似的尷尬,不少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標準中頻頻設定“院校條款”,有些甚至明文規定隻要“211工程”、“985工程”高校畢業生,非名校畢業生遭遇就業上的“院校歧視”。這種“狠挖出處”的招聘要求,也被畢業生們無奈地稱作“學歷查三代”。
眾所周知,985、211工程是國家高等教育領域的戰略性工程,旨在打造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準研究型大學。有關部門的出發點很好,但筆者認為這會導致高校領域的“馬太效應”,讓教育資源分布更不合理。尤其是“院校歧視”對農村學生最不公平。由于教育資源不均衡,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的起點低,大多集中在知名度不高的大學,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能力比別人差。當他們經過努力,終于考入大學,擁有了大學部學歷,畢業找工作時,原本可以和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卻因為這樣的院校歧視再次錯失就業機會。
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大學畢業生供大于求,同時,“211工程”院校畢業生絕對數量較大,客觀上給用人單位“優中選優”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單位具有濃厚的“名校情結”,尤其一些政府機關和國企,“院校歧視”已經由隱性向顯性轉化。而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位,則助長了這種趨勢。
教育部曾經發出了《關于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規定: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但通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院校歧視”問題。我國《勞動法》中規定了四種就業歧視情形,但對于這四種情形之外的歧視是否屬于歧視並未作出規定,從而使得所有大學畢業生就業平等權缺少了法律的有效庇護。作為公平社會的另一基石,就業公平因其關乎人生“起跑線”而備受輿論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