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3年12月22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遼源市龍山區。
2000年,龍山區轄8個街道、2個鄉:東吉街道、西寧街道、南康街道、北壽街道、站前街道、向陽街道、福鎮街道、新興街道、山灣鄉、工農鄉。

2003年底,龍山區轄東吉街道、西寧街道、南康街道、北壽街道、站前街道、向陽街道、福鎮街道、新興街道、工農鄉、山灣鄉。
2003年以來,遼源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將東遼縣壽山鎮劃歸龍山區管轄,壽山鎮並入山灣鄉(山灣鄉更名為壽山鎮)。調整後,龍山區面積146.44平方千米增加到257.44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位置
龍山區吉林省遼源市下轄區,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東遼河上遊,地處長白山系老爺嶺餘脈與西部松遼平原的過渡帶。
地質
遼源市龍山區地處東遼河流域,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地質基礎為古代地質,以片岩、板岩和片麻岩為主。而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質以砂礫岩、灰岩和安山岩為主。在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經加裏東期、華力西期和燕山造山活動,各類花崗岩露出地表,構成流域的山體主體。
地形地貌
龍山區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主要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包括高丘和低丘陵)、台地(包括河流高階地)、河谷平地和溝谷地等。區域總的地勢起伏不大,大體上是東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479米,最低海拔214米。低山和丘陵地表形態多為平緩的圓形、長形的山壟及山嶺緩坡,並有少部分的陡崖或微崖。地表大部分為松散覆蓋層,僅有少部分基石裸露。
境內主要山峰有南大望山(479米)、馬屁股山(399米)、大架山(371米)、大旗桿山(350米)、馬鞍山(320米)、圓號張山(340米)、龍首山(330米)、欒家山(320米)等。
氣候
龍山區屬于半濕潤、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3~5月為春季,冷暖交替,天氣變化劇烈,幹燥多風;6~8月為夏季,高溫多雨;9~0月為秋季,溫涼短暫;從11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嚴寒漫長。凍結期從10月開始至來年的5月,最大結凍深度為217釐米。歷年平均氣溫為6.20C。
水文
東遼河、梨樹河、渭津河、半截河、仙人河、太平河、龍廟河均貫穿于龍山區境內。區境內還有大良、興國、國慶、東升等7座水庫。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龍山區佔地總面積為222600畝。其中城區佔地面積為20400畝,佔總面積為9.2%;耕地面積為60915畝,佔總面積27.4%;林地面積為25620畝,佔總面積為11.6%;其它用地面積為115065畝,佔總面積為51.8%。
生物資源
龍山區的動物主要有獸類和鳥類,此外還有魚類和昆蟲類。獸類主要有狼、狐狸、獾、黃鼠、松鼠、老鼠、刺蝟、野兔、梅花鹿、狍子等。鳥類主要有:鴛鴦、雀鷹、飛龍、鵪鶉、啄木鳥、喜鵲、黃鸝、水鴨子、雁、蒼鷹、雉雞、杜鵑、烏鴉、麻雀、布谷鳥、鵓鴿、燕子、蝙蝠、貓頭鷹等。魚類主要有:鏈魚、草魚、鯉魚、鯽魚、金魚、船丁、泥鰍、鯰魚、河蝦、老頭魚等。昆蟲主要有:蒼蠅、蚊子、蜘蛛、蝴蝶、蜻蜓、螞蚱、地喇古、土鱉、屎殼郎、青蛙、蟾蜍、刀朗、柞蠶、蟋蟀、蟈蟈、瞎眼蠓、草蟲、串蟲等。花草主要有:紫丁香、白丁香、夜來香、美人蕉、芍葯、百合、月季等。
行政區劃
截至2013年,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轄8個街道、1個鎮、1個鄉:南康街道、北壽街道、東吉街道、西寧街道、站前街道、新興街道、福鎮街道、向陽街道、壽山鎮、工農鄉。共有27個社區、31個行政村。
人口
2010年,龍山區總人口297443人(市公安局戶籍戶數和人口),其中:非農業人口235543人,佔總人口數的79.2%;農業人口61900人,佔總人口數的20.8%;人口出生率5.9‰,人口死亡率4.6‰,自然成長率1.3‰。
經濟
綜合
2010年,龍山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52223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9年成長23.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839萬元,比2009年成長1.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04508萬元,比2009年成長27.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7886萬元,比2009年成長14.0%。三次產業結構由2009年的5.0:75.2:19.8調整為3.8:77.5:18.7。 從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看:二產業貢獻突出,貢獻率77.5%,拉動經濟成長18.2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拉動經濟成長15.5百分點。三產業貢獻率18.7%,拉動經濟成長4.4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0年, 農業總產值完成36412萬元,比2009年下降5.9%;實現農業增加值19839萬元,比2009年成長1.4%;糧食播種面積5911公頃,糧食總產量33900噸,比2009年下降2.1%。蔬菜播種面積680公頃。蔬菜總產量15179噸,下降67.8%。水果總產量4噸,下降94.7%;生豬出欄42754頭,比2009年成長13.2%;家禽出欄240.2萬隻,比2009年成長167.8%;牛出欄10962頭,比2009年成長55.0%。肉類總產量9917噸,比2009年成長50.9%;奶產品產量3771噸,比2009年下降13.1%;禽蛋7955噸,比2009年成長34.4%。

第二產業
2010年,龍山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0戶,完成工業總產值1035034萬元,比2009年成長54.3%;實現全口徑工業增加值345230萬元,比2009年成長31.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320000萬元,比2009年成長38.0%;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15.5%。
2010年,龍山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主營業務收入998314萬元,比2009年成長49.3%;實現工業利潤19881萬元,比2009年成長31.8%;完成新產品產值157535萬元,比2009年成長38.1%;實現出口交貨值131436萬元,比2009年成長15.2%;工業產品銷售率97.9%,提高了0.3個百分點。

2010年,龍山區完成建築業施工總產值48850萬元,比2009年成長80.9%;建築施工面積54.7萬平方米,成長18.1萬平方米。其中:棚戶區建築施工面積31萬平方米;竣工面積43.8萬平方米,比2009年成長14.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0年,龍山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3656萬元,比2009年成長33.8%,其中:限額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57860.8萬元,比2009年成長37.2%。
社會事業
教育
2010年,龍山區共有國小25所,其中:城區國小11所(公立國小9所、私立國小2所),農村國小14所(有2所是中心國小)。專任教師926人,減少214人。在校學生13948人,減少2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00%。
醫療衛生
2010年,龍山區共有醫院6所。其中:等級醫院6所。其中:一級乙等醫院5所。擁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95人,其中:執業醫師261人,助理執業醫師108人,註冊護士126人,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34張。社區醫療服務中心7個,社區服務站3個。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52128人。參合率98.4%(含遼源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農村衛生洗手間普及率44.6%,農村自來水普及率46.8%。=

旅遊景點
葉赫東城遺址
葉赫東城遺址位于龍首山公園內西門,是清太宗皇太極外公所居之城,史稱葉赫東城,西門處可見舊城牆遺址。
龍山湖
龍山湖位于鴨綠江中上遊(中朝雲峰水電站庫區),是吉林省名勝旅遊區。龍山湖由中朝兩國的界江──鴨綠江攔截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