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黃喉貂體長45~65釐米,尾長37~65釐米,體重約2~3公斤。耳部短而圓,尾毛不蓬松。它體形細長,大小如小狐狸。頭較尖細,四肢雖然短小,但卻強健有力,前後肢各有5個趾,趾爪粗壯尖利。頭及頸背部、身體的後部、四肢及尾巴均為暗棕色至黑色,喉胸部毛色鮮黃,包括腰部呈黃褐色。每年6~7月間是黃喉貂的發情期,妊娠期(包括受精卵延遲著床期)為9~10個月。次年5月產仔,每胎2~4仔。經過人工飼養的黃喉貂,壽命可達14年。
貂的樣子像鼬鼠,發現的貂也不過隻有幾個種類,分布在加拿大、美國部分地區以及舊大陸從歐洲到馬來西亞地帶。大小和體毛的顏色視種而不同。它們的身體柔軟而細長,腿較短,圓耳朵,毛茸茸的尾巴。皮毛柔軟而緊密,非常有價值。貂生活在森林之中,通常單獨行動,善于爬樹,吃起東西來一副貪婪相。主要的食物是動物水果和腐屍。
黃喉貂在貂屬中獨立劃分為黃喉貂亞屬(過去曾單獨列為一個屬),由于喜歡吃甜的東西,也稱為蜜狗。棲息在亞洲的南部地區。皮毛呈褐色,向尾部逐漸變黑,喉部和下顎呈橘黃色。

美洲貂產于北美的叢林地帶,又稱松貂。身皮毛呈黃褐色,至尾部和腿部逐漸變黑。黑足貂產于美國中西部的大草原,四肢黑色,眼睛的周圍有黑白斑紋。
石貂產于歐亞大陸的森林之中,皮毛呈灰褐色,頭頸和胸前呈白色,像一塊圍兜。肩高約12釐米,體重約1~2.5千克,身長42~48釐米。黃喉貂和黑足貂已陷入瀕危的狀態。
棲息環境
棲息地海拔高度為3000米以下。活動于常綠闊葉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區。大面積的丘陵或山地森林中,但不受林型的影響,從中國東北小興安嶺的紅松林,秦嶺山地的針闊葉混交林,到雲南西雙版納的季雨林,台灣、海南的高山森林,都有它的蹤跡。
生活習性
黃喉貂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對所棲息的環境並無嚴格的要求。它以食物及隱蔽為主要條件而多活動于森林中。這種食肉動物的性情凶狠,常單獨或數隻集群捕獵較大的草食動物。其行動快速敏捷,尤其是在追趕獵物時,更加迅猛,在跑動中還能進行大距離的跳躍,它還具有很高的爬樹本領。常在白天活動,但早晚活動更加頻繁。行動小心隱蔽,視覺良好。當在林中巡遊時,如聞異聲,必先止步,窺聽響動,有時還靜伏樹極間,觀察地面的動靜,如系可捕的獵物,則跳下撲殺之。
黃喉貂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帶,穴居在樹洞及岩洞中,善于攀緣樹木陡岩,行動敏捷。夜間活動頻繁,多數成對活動,成群時較少。主要以嚙齒動物、鳥、鳥卵、昆蟲及野果為食,酷愛食蜂蜜,故稱"蜜狗"。性情凶狠,有時攻擊羔羊及鹿科動物幼崽。每年春季產仔,每胎產2~3仔。
黃喉貂是典型的食肉獸,從昆蟲到魚類及小型鳥獸都在它的捕食之列。小獸中,常捕食在樹上活動的松鼠及鼯鼠。此外,除捕食幼鳥外,還捕食大型的野雞類,如環頸雉、勺雞、白鷳等。還可合群捕殺大型獸類,如小麂、林麝、斑羚,甚至小野豬。除動物性食物外,也採食一些野果、漿果。主要食物包括鼠、獾、狸、鳥和鳥卵、魚,以及植物的果實等,特別喜歡攻擊紫貂和松鼠,甚至也能獵捕比它的體形大得多的山羊、麝和鹿等,當食物缺乏時也吃動物的屍體,偶爾潛入村庄偷吃家禽。黃喉貂在湖北全省山區都有分布,在神農架林區的分布也很廣泛。原來的數量也比較多,但隨著被捕食動物的減少,它們的數量也相應的減少了。
分布範圍
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汶萊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爪哇,婆羅洲,蘇門答臘島),韓國,朝鮮,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沙巴,砂拉越),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俄羅斯聯邦,泰國,越南。

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江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繁殖方式
6~7月發情。妊娠期(包括受精卵延遲著床期)9~10個月。次年5月產仔,每胎2~4仔,飼養壽命可達14年。由于它的分布區範圍較大,所以繁殖的時間也可能不一致,在中國南方一般在春季繁殖,雌獸產仔于樹洞中,每胎約產2仔。每年春季產仔,每胎產2~3仔。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
---|---|---|
1. | 黃喉貂東北亞種 | Martes flavigula aterrima |
2. | 黃喉貂阿穆爾亞種 | Martes flavigula borealis |
3. | 黃喉貂台灣亞種 | Martes flavigula chrysospila |
4. | Martes flavigula flavigula | |
5. | Martes flavigula gwatkinsii | |
6. | 黃喉貂海南亞種 | Martes flavigula hainana |
7. | Martes flavigula indochinensis | |
8. | Martes flavigula peninsularis | |
9. | Martes flavigula robinsoni | |
10. | Martes flavigula saba |
種群現狀
由于黃喉貂是一種生活在森林地區的動物,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至少在東南亞地區的範圍內,由于森林面積減少,導致整體的數量減少。不過,該物種仍生存在剩餘的森林(包括次生林)中,也許是因為它們不是大多數居民食物中的首選,其善于攀援的能力,降低了掉入陷阱和其他風險,以及可以輕松地從狗的追逼下逃脫。因此在群體水準上,沒有顯著的威脅。偶爾在西伯利亞(俄羅斯)和朝鮮,為了得到它們的皮毛而被追殺,但是,這並不構成一個全球性的威脅,隻是對當地的數量產生影響,黃喉貂分布很廣泛。原來的數量也比較多,但隨著被捕食動物的減少,它們的數量也相應的減少了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裏,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註:黃喉貂圖冊和名片圖片網址
最新訊息
2014年11月17日天上午8時30許,一隻野生大熊貓被發現受傷倒在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860米處一石穴中,腹部裂開,腸子外流。經排查,和大熊貓同住一片森林,經常結伙欺負其它動物的黃喉貂具有重大嫌疑。
野生大熊貓的體重約為60--73kg,是黃喉貂體重的30-40倍,本身又擁有平均厚度達到5mm的皮膚和厚厚的被毛,即使在完全被動防御的情況下,黃喉貂也無法對野生成體大熊貓造成傷害。另外大熊貓本身是一種肉食種的動物,在食譜中除竹子之外,竹鼠也是其捕食對象之一,成體竹鼠的大小與黃喉貂相類似,由此可判斷,黃喉貂對于野生成體大熊貓不構成威脅。而本次新聞中所指的大熊貓為2--3歲的亞成體,基本成熟,黃喉貂對其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很小。而經過醫護人員檢查,這隻大熊貓傷口在腹部,是一處長達4釐米的撕裂傷,因此可以推斷,黃喉貂並不是造成本次大熊貓受傷的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