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檔案

中 文 名:鳳頭鷹
拉 丁 名:Accipiter trivirgatus
英 文 名:Crested Goshawk
屬中文名:鷹屬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于四川峨嵋山、雲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南部、貴州、廣西、海南島和台灣。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于印度、緬甸、泰國、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是否葯用動物:否
是否經濟動物:否
保護級別:II級保護
中國紅皮書:R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遷 徙: 留鳥。
生 境: 通常棲息在2000m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腳林緣地帶,也出現在竹林和小面積叢林地帶,偶爾也到山腳平原村屯附近活動。
體 型: 體重♂370g,♀360-5308;體長♂410mm,♀410-490mm;嘴峰♂20-29mm,♀20-23mm;翅♂211-268mm,♀238-264mm;尾♂190-226mm,♀207-230mm,跗蹠♂59-70mm,♀62-72mm。
食 性: 主要以蛙、蜥蜴、鼠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鳥和小型哺乳動物。主要在森林中地上捕食,常躲藏在樹枝叢間,發現獵物時突然出擊。
習 性: 性善隱藏而機警,常躲藏在樹葉叢中,有時也棲于空曠處孤立的樹枝上。
繁 殖: 繁殖期4-7月。
外形特征
鳳頭鷹為中等猛禽,體長36~49釐米,體重360~530克。頭部具有羽冠。前額、頭頂、後枕及其羽冠黑灰色;頭和頸側較淡,具黑色羽幹紋。上體暗褐色,尾覆羽尖端白色;尾淡褐色,具白色端斑和一道隱蔽而不甚顯著的橫帶和4道顯露的暗褐色橫帶;飛羽亦具暗褐色橫帶,且內翈基部白色。頦、喉和胸白色,頦和喉具一黑褐色中央縱紋;胸具寬的棕褐色縱紋,尾下覆羽白色;胸以下具暗棕褐色與白色相間排列的橫斑。虹膜金黃色,嘴角褐色或鉛色,嘴峰和嘴尖黑色,口角黃色,蠟膜和眼瞼黃綠色,腳和趾淡黃色,爪角黑色。幼鳥上體暗褐,具茶黃色羽緣,後頸茶黃色,微具黑色斑;頭具寬的茶黃色羽緣。下體皮黃白色或淡棕色或白色,喉具黑色中央縱紋,胸、腹具黑色縱紋或縱行黑色斑點。野外特征明顯,容易識別。
生活習性

鳳頭鷹是留鳥,通常棲息在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和山腳林緣地帶,也出現在竹林和小面積叢林地帶,偶爾也到山腳平原和村庄附近活動。性情善于藏匿機警,常躲藏在樹葉叢中,有時也棲息于空曠處孤立的樹枝上。飛行緩慢,也不很高,盤旋飛行時雙翼常往下壓或抖動。有時也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空中盤旋和翱翔,盤旋時兩翼常往下壓和抖動,領域性很強。大多單獨活動。
主要以蛙、蜥蜴、鼠類、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鳥和小型哺乳動物。主要在森林中的地面上捕食,常躲藏在樹枝叢間,發現獵物時才突然出擊。叫聲較為沉寂,he-he-he-he-he-he的尖厲叫聲及拖長的吠聲。
生長繁殖
繁殖期4-7月。繁殖期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同時發出響亮叫聲營巢于針葉林或闊葉林中高大的樹上,距地高6-30m。巢較粗糙,主要由枯樹枝堆集而成,內放一些綠葉。營巢位置多在河岸或水塘旁邊,離水域不遠。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還將繼續使用。每窩通常產卵2-3枚,卵為橢圓形,大小為43-54mm×37-41mm。孵卵期間領域性極強,有時甚至攻擊進入巢附近的人。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分布于四川峨嵋山、雲南西北部和西部以及南部,貴州、廣西、海南島和台灣。 中國國內終年留居四川峨眉山,雲南盈江、耿馬、麗江、景東、思茅、普文、橄欖壩、尋甸、昆明、蒙自、河口等,貴州綏陽、遵義、安龍、羅甸等,廣西西南部,廣東連縣、樂東、高要,台灣和海南白沙、萬寧、壩王嶺、東方等地。主要分布的保護區有內伶仃島--福田、南嶺、南昆山、黑石頂、新港珍貴動物、鼎湖山、古田、大明山、十萬大山水源林、佛頂山(石阡)、茂蘭、尖峰嶺、壩王嶺(昌江、白沙)、後河、鄱陽湖、哀牢山、大圍山、金平分水嶺、高黎貢山、銅壁關、瓦屋山、大霧嶺、朱家山。國外分布:分布于印度、緬甸、泰國、斯裏蘭卡、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種群現狀
鳳頭鷹全世界共有11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區域性非罕見,見于中國中南及西南包括海南島(indicus)及台灣(formosae)的低地森林。在香港現已常見。台灣亞種為我國的特產亞種,僅分布于台灣,不常見;分布于其他地區的是普通亞種,為留鳥,較為罕見,其中福建永泰和湖北十堰為近年才報道的新記錄。
瀕危狀況
數量較普遍,區域性非罕見,但種群數量不高。<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卷中列為稀有種;CITES1995年列入附錄II;已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物種價值

鷹科鳥類核型十分特殊,它具有較多的長度均勻的染色體,是一種較為勻稱的核型,這種核型作為勻稱和不勻稱核型之間的中間類型而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而對鷹科的鳳頭鷹進行的核型分析,對鷹科的物種分化及系統進化以及鳥類細胞遺傳學的研究都有幫助。因而,鳳頭鷹極具科研價值。同時,鳳頭鷹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相關報道

1980 年首次在福建省發現鳳頭鷹的普通亞種(Accipiter trivirgatus indicus) 。2000年4月8 日在福州南嶼桐坑村獲得一隻雌性鳳頭鷹,同時看2 隻幼鳥,經鑒定為鳳頭鷹的台灣亞種( Accipiter trivirgatus formaosae),系福建鳥類亞種分布新紀錄。標本儲存于福建師大生物工程學院動物標本室。鳳頭鷹台灣亞種在福州的發現,說明了由于氣候環境等因素的變化,原為台灣特有的鳳頭鷹台灣亞種已向福建地區遷移。
新浪網2007年4月12日報道:2007年4月10日,“綠眼睛”環保中心的志願者在樂清東塔公園照顧一隻左翅受傷的猛禽鳳頭鷹。這隻鳳頭鷹是10天前由柳市鎮孔先生撿到的。
2007年1月8日,攝影愛好者陳新之在上海東北角共青森林公園的林子中拍到一隻大型猛禽。經鑒定,這是一隻鳳頭鷹成鳥。鳳頭鷹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一般活動在我國華南、西南地區,上海從無該鳥種的記錄。為進一步證實,幾天後市野生動物保護站高級工程師袁曉等人也來到共青森林公園,再次拍攝到鳳頭鷹英姿。但事後通過照片辨認,卻是一隻亞成鳥。
新華網香港2007年1月17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漁農自然護理署17日說,一隻在石硤尾發現的鳳頭鷹屍體經多項測試後,證實對H5N1禽流感病毒測試呈陽性反應。1月9日,漁護署職員在石硤尾健康院後山撿獲到上述死鷹。該署發言人提醒市民註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野生雀鳥及活家禽,並在接觸禽鳥後洗手。有關專家相信,這與候鳥遷徙有關。
參考文獻
[1] 中國物種信息系統 http://www.wwfchina.org/csis/search/detail.shtm?cspcode=020410005
[2] 中國數位科技館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dongwu/page/animal_detail_5146.html
[3] 江西文明網 http://wiki.jxwmw.cn/index.php?doc-view-49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