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鳥類(BirdClass)
鳥類通常是帶羽毛、卵生的脊椎動物,有極高的新陳代謝速率,長骨多是中空的,所以大部分的鳥類都可以飛。鳥類最先出現在恐龍滅絕之後,爬蟲類和鳥類的始祖究竟是什麽生物,在古生物學家中仍很有爭議。

最早的鳥類大約出現在數千萬萬年前。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前肢特化為翼,體表有羽毛,體溫恆定,肌胸發達,骨骼愈合、薄、中空,腦比較發達。有氣囊可以進行雙重呼吸,沒有膀胱、直腸不能儲存糞便則可以減少身體重量。這些身體特征都很適應飛翔。
主要特征
鳥的主要特征是: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羽毛覆蓋,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骨多孔隙,內充氣體;心髒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
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有堅硬的喙。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于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
鳥類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會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遊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于這個總目。

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少數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幾維(一種紐西蘭產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當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的海雀,和紐西蘭的恐鳥。
相關分類
鳥綱(Aves)全世界現有鳥類9000餘種,我國有1329種。絕大多數營樹棲生活。少數營地棲生活。水禽類在水中尋食,部分種類有遷徙的習性。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國內的種類多分布于西南、華南、中南、華東和華北地區。鳥類體表被羽毛覆蓋,前肢變成翼,具有迅速飛翔的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恆定,並且具有角質喙。
分類
綱
現今已知鳥類分為多個亞綱,即古鳥亞綱、今鳥亞綱、反鳥亞綱(已滅絕)、蜥鳥亞綱(已滅絕)。
下面介紹最著名的兩個亞綱:
古鳥亞綱:
以始祖鳥為代表,它是恐爪龍類,該亞綱將被廢除。
今鳥亞綱:
化石鳥類:
以黃昏鳥目和魚鳥目為代表,它們的骨骼近似現代鳥類但上、下頜具槽生齒。
目
現存今鳥亞綱鳥類可歸為3個總目,即:
一、平胸總目
為現存體型最大的鳥類(體重大者達135kg,體高2.5m),適于奔走生活。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翼退化、胸骨不具龍骨突起,不具尾綜骨及尾脂腺,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枝不具羽小鉤(因而不形成羽片),雄鳥具發達的交配器官,足趾適應奔走生活而趨于減少(2~3趾)。分布限在南半球(非洲、美洲和澳洲南部)。
平胸總目的著名代表為鴕鳥或稱非洲鴕鳥,其他代表尚有美洲鴕鳥及鴯鶓(或稱澳洲鴕鳥)。此外在紐西蘭尚有幾維鳥。
二、企鵝總目
潛水生活的中、大型鳥類,具有一系列適應潛水生活的特征。前肢鰭狀,適于劃水。具鱗片狀羽毛(羽軸短而寬,羽片狹窄),均勻分布于體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軀體後方,趾間具蹼,適應遊泳生活。在陸上行走時軀體近于直立,左右搖擺。皮下脂肪發達,有利于在寒冷地區及水中保持體溫。骨骼沉重而不充氣。胸骨具有發達的龍骨突起,這與前肢劃水有關。遊泳快速,有人稱為“水下飛行”。分布限在南半球。
企鵝總目的代表為王企鵝。
三、突胸總目
突胸總目包括現存鳥類的絕大多數,分布遍及全球,總計約35個目,8500種以上。它們共同的特征是:翼發達,善于飛翔,胸骨具龍骨突起。最後4~6枚尾椎骨愈合成一塊尾綜骨。具充氣性骨骼。正羽發達,構成羽片,體表有羽區、裸區之分。雄鳥絕大多數均不具交配器官。
我國的種類
我國所產突胸總目鳥類,計有26目81科。根據其生活方式和結構特征,大致可分為6個生態類群,即遊禽、涉禽、猛禽、攀禽、陸禽和鳴禽。包括:
1.潛鳥目

2.鸊鷉目
3.鸌形目
4.鵜形目
5.鸛形目
6.雁形目
7.隼形目
8.雞形目
9.鶴形目
10.鴴形目
11.鴿形目
12.鸚形目
13.鵑形目
14.鴞形目

15.夜鷹目
16.雨燕目
17.鼠鳥目
18.咬鵑目
19.佛法僧目
20.鴷形目
21.雀形目
22.鷗形目
鳥綱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
古顎總目
鴕形目:
鴕鳥科:僅鴕鳥一種
美洲鴕目:
美洲鴕科:包括大美洲鴕和小美洲鴕兩種
鶴鴕目:
鴯鶓科:僅鴯鶓一種
鶴鴕科:3種鶴鴕
無翼鳥目:
無翼鳥科:也叫幾維、鷸鴕,4種
[共鳥]形目:
[共鳥]科:分布于中南美的走禽,47種
楔翼總目
企鵝目:
企鵝科: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南部沿海和南極,18種企鵝
今顎總目
潛鳥目:
潛鳥科:遊禽,5種
鸊鷉目:
鸊鷉科:遊禽,23種
鸌形目:
鸌科:大型海鳥,約70多種
信天翁科:大型海鳥,14種
海燕科:中型海鳥,21種
鵜燕科:中型海鳥,4種
鵜形目:
鵜鶘科:大型遊禽,8種鵜鶘
鸕鶿科:遊禽,39種
軍艦鳥科:大型海鳥,5種
鰹鳥科:大型海鳥,9種
蛇鵜科:大型遊禽,4種
鸏科:熱帶海鳥,3種
雁形目:
鴨科:種類最多一科遊禽,包括鴨類、雁類和天鵝,約160種
叫鴨科:分布于南美的遊禽,3種
鸛形目:(約115種)
鷺科:中型涉禽,包括鷺類和鳽,約60多種
鸛科:大型涉禽,17種
鯨頭鸛科:僅鯨頭鸛一種
錘頭鸛科:僅錘頭鸛一種
鹮科:包括鹮和琵鷺,約30多種
紅鸛目:
紅鸛科:即火烈鳥,介于鸛和鶴之間的一類涉禽,過去置于鸛形目,5種
鶴形目:(約204種)
鶴科:大型涉禽,15種
三趾鶉科:中型涉禽,16種
秧雞科:中小型涉禽,135種
鴇科:是現存最大的能飛的鳥,25種
該目還包括鷺鶴科、喇叭鶴科、領鶉科、叫鶴科、日鷉科、日鳽科、秧鶴科等
鴴形目:(約350種)
鷸科:中小型涉禽,87種
反嘴鷸科:中小型涉禽,包括反嘴鷸和長腳鷸,11種
蠣鷸科:11種蠣鷸
鴴科:包括部分鴴類和麥雞,中小型涉禽,65種
鷗科:中小型海鳥,約20種
燕鷗科:中小型海鳥,約20種
海雀科:中型海鳥,20多種
該目還包括:瓣蹼鷸科、彩鷸科、石鴴科、燕鴴科、雉鴴科、鞘嘴鷗科等
雞形目:(約284種)
松雞科:陸禽,包括雷鳥、松雞、榛雞等,17種
冢雉科:分布于東南亞、大洋洲的陸禽,20種
鳳冠雉科:分布于中南美的大型陸禽,50種
珠雞科:分布于非洲的陸禽,7種
雉科:包括雉類、鷓鴣、孔雀、鶉類等,約170餘種
齒鶉科:分布于美洲的齒鶉類,31種
吐綬雞科:2種吐綬雞
麝雉目:
麝雉科:僅麝雉一種,分類有較多爭議,過去置于鵑形目
沙雞目:(約16種)
沙雞科:中型陸禽,過去曾置于鴿形目 鴿形目:
鳩鴿科:陸禽中的一個大科,約309種
鴞形目:(約205種)
草鴞科:草鴞、蒼鴞等,16種
鴟鴞科:鴟鴞類。夜行姓猛禽,189種
隼形目:(約311種)
隼科:小型猛禽,包括隼類和美洲的卡拉鷹等,63種
鷹科:多為大型猛禽
可分為10個亞科:
蜂鷹亞科:蜂鷹、鵑隼等,13種
齒鷹亞科:齒鷹、嘯鳶等,12
鷹亞科:雀鷹、蒼鷹等,61種
鷂亞科:鷂類,17種
鳶亞科:鳶類,9種
鵟亞科:鵟類,47種
雕亞科:金雕、海雕、鷹雕等,51種
蛇雕亞科:蛇雕、短趾雕等,14種
兀鷲亞科:大型食腐猛禽,15種
鶚亞科:僅一種,也叫漁鷹
美洲鷲科:分布于美洲的大型食腐猛禽,7種
蛇鷲科:僅一種,也叫秘書鳥、鷺鷹
夜鷹目:(約118種)
夜鷹科:夜行性凶猛的鳥類,歸于攀禽。89種
該目還包括油鴟科、林鴟科、裸鼻鴟科、蟆口鴟科等
鸚形目:
鸚鵡科:全世界約350多種,色彩艷麗的攀禽。
雨燕目:
雨燕科:97種
鳳頭雨燕科:4種
蜂鳥目:過去曾置于雨燕目
蜂鳥科:分布于美洲的小型攀禽,約有320多種
鼠鳥目:
鼠鳥科:分布于非洲的一類攀禽,6種
咬鵑目:
咬鵑科:腳趾形狀特殊的一類攀禽,有39種
鵑形目:(約159種)
蕉鵑科:分布于非洲的一類色彩艷麗的攀禽,23種
杜鵑科:巢寄生攀禽,136種
可分為杜鵑亞科、犀鵑亞科、地鵑亞科、雞鵑亞科等
佛法僧目:(約152種)
翠鳥科:包括魚狗、翠鳥、翡翠等,93種
蜂虎科:26種
佛法僧科:佛法僧、三寶鳥等,12種
該目還包括:鵑三寶鳥科、地三寶鳥科(也稱鴗)等
戴勝目:(約10種,過去置于佛法僧目)
戴勝科:僅戴勝1種
林戴勝科:僅分布于非洲的攀禽,9種
犀鳥目:(約57種,過去置于佛法僧目)
犀鳥科:包括犀鳥、噪犀鳥、地犀鳥等
鴷形目:(約410多種)
鶲鴷科:分布于美洲的攀禽,18種
蓬頭鴷科:包括蓬頭鴷(也叫噴鴷)和尼鴷,分布于中南美,33種
鵎鵼科:即巨嘴鳥,41種
須鴷科:也叫擬啄木鳥,82種
響蜜鴷科:巢寄生鳥類,24種
啄木鳥科:該目最大一科,包括啄木鳥、撲翅鴷等,約216種
雀形目
鳥類最大的一目,即鳴禽,可分為100多個科,有5800多種。
雀形目
亞鳴禽:主要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地區包括:
闊嘴鳥科(15種)、裸眉鶇科(4種)、灶鳥科(240種)、�雀科(51種)、蟻鵙科(206種)、
蟻鶇科(62種)、食蚊鳥科(8種)、竄鳥科(56種)、割草鳥科(3種)、傘鳥科(68種)、
嬌鶲科(52種)、霸鶲科(426種)、尖喙鳥科(1種)、八色鶇科(32種)、藪鳥科(2種)、
琴鳥科(2種)、刺鷯科(3種)
鳴禽(燕雀亞目) 百靈科(91種)、燕科(90種)、鶺鴒科(62種)、山椒鳥科(82種)、鵯科(130種)、葉鵯科(8種)、
雀鵯科(4種)、絲鶲科(4種)、太平鳥科(3種)、連雀科(1種)、棕櫚鶺科(1種)、河烏科(5種)、
鷦鷯科(79種)、嘲鶇科(35種)、岩鷚科(13種)、鶇科(335種)、扇尾鶯科(111種)、
鶯科(281種)、戴菊科(6種)、蚋鶯科(35種)、鶲科(116種)、疣眼鶲科(31種)、
扇尾鶲科(43種)、王鶲科(98種)、鴝鶲科(40種)、嘯鶲科(54種)、岩鶥科(2種)、
畫眉科(263種)、彎嘴鶥科(5種)、鴉雀科(20種)、刺尾鶇科(2種)、鶉鶇科(15種)、
細尾鷯鶯科(25種)、刺嘴鶯科(68種)、澳鶺科(5種)、攀雀科(13種)、長尾山雀科(9種)、
山雀科(55種)、鳾科(24種)、澳鳾科(2種)、旋壁雀科(1種)、旋木雀科(7種)、
紋旋木雀科(3種)、短尾旋木雀科(7種)、花蜜鳥科(130種)、啄果鳥科(10種)、
冠啄果鳥科(2種)、啄花鳥科(44種)、斑食蜜鳥科(4種)、綉眼鳥科(94種)、
非洲食蜜鳥科(2種)、吸蜜鳥科(174種)、黃鸝科(29種)、和平鳥科(2種)、伯勞科(31種)、
叢鵙科(43種)、盔鵙科(11種)、鉤嘴鵙科(14種)、卷尾科(23種)、垂耳鴉科(2種)、
鵲鷯科(2種)、澳鴉科(2種)、燕鵙科(11種)、棘頭鵙科(1種)、鍾鵲科(12種)、
極樂鳥科(44種)、園丁鳥科(20種)、鴉科(117種)、椋鳥科(114種)、雀科(35種)、
織雀科(114種)、梅花雀科(140種)、維達雀科(19種)、鶯雀科(52種)、燕雀科(135種)、
管舌雀科(23種)、綠森鶯科(1種)、森鶯科(116種)、曲嘴森鶯科(1種)、裸鼻雀科(256種)、
鵐科(320種)、美洲雀科(43種)、擬鸝科(97種)
歷史起源
鳥類可能是由獸腳亞目恐龍進化而來。最早的鳥類表現出與恐龍中的馳龍科有明顯的相似性。鳥類新生代開始發展且于現代鳥類的結構無明顯差別。在適應于多變環境條件的同時,鳥類發生了對不同生活方式的適應輻射。
鳥類是由古爬行類進化而來的一支適應飛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動物。它們的形態結構除許多同爬行類外,也有很多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一方面是在爬行類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展,具一系列比爬行類高級的進步性特征。如有高而恆定的體溫,完善的雙迴圈體系,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以及與此聯系的各種復雜行為等;另一方面為適應飛翔生活而又有較多的特化,如體呈流線型,體表被羽毛,前肢特化成翼,骨骼堅固、輕便而多有合,具氣囊和肺,氣囊是供應鳥類在飛行時有足夠氧氣的構造。氣囊的收縮和擴張跟翼的動作協調。兩翼舉起,氣囊擴張,外界空氣一部分進入肺裏進行氣體交換。另外大部分空氣迅速地經過肺直接進入氣囊,未進行氣體交換,氣囊就把大量含氧多的空氣暫時貯存起來。兩翼下垂,氣囊收縮,氣囊裏的空氣經過肺再一次進行氣體交換,最後排出體外。這樣,鳥類每呼吸一次,空氣在肺裏進行兩次氣體交換,可見,氣囊沒有氣體交換的作用,它的功能是貯存空氣,協助肺完成呼吸作用。氣囊還有減輕身體比重,散發熱量,調節體溫等作用。這一系列的特化,使鳥類具有很強的飛翔能力,能進行特殊的飛行運動。

祖先
這一科學之謎困擾了人類100多年。
遼西丘陵地帶和冀北地區,舊稱“熱河”。一個世紀前,人類在這裏發現了數量極多的魚類化石。到目前為止,這一地帶已發現植物化石60多種、無脊椎動物上千種、脊椎動物 70種。科學家將這裏稱為“熱河生物群”。科學家還斷定,1億多年前,這裏山川秀麗、水草豐美,生物極多。因為頻繁的火山活動,動植物周期性地被火山噴出物和河流沉積物覆蓋,化石才得以很好地儲存下來。
100多年前,有人估計鳥類可能是由恐龍變來的。但在以往的發現和研究中,從未發現任何鳥類以外的動物身上有羽毛。然而,從1996年起,古生物學家相繼在熱河生物群化石帶,發現了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龍、北票龍、中國鳥龍、小盜龍、原羽鳥等恐龍化石,尾部或前肢上長有絨毛狀羽毛,尤其是原始祖鳥的尾巴上,長滿了裝飾性的扇狀羽毛,表明了羽小肢的存在。這些儲存完好的化石,顯示了鳥類的肩帶、翅膀、龍骨突等身體形態的進化過程。科學家們據此認為,現代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恐龍仍與人類生活在同一藍天下。
始祖鳥
生活于侏羅紀的啓莫裏階,距今約1億5千5百萬到1億5千萬年前,因此也被人評為世界上最早區分性別的鳥(現在已經發現了更早的,但大部分書本還沒有改變)。這些標本大多隻在德國境內發現。(現在研究發現始祖鳥不是鳥,而是恐爪龍下目的恐龍)

始祖鳥約為現今鳥類的中型大小,有著闊及于末端圓形的翅膀,並比體型較長的尾巴。整體而言,始祖鳥可以成長至1.2米長。它的羽毛與現今鳥類羽毛在結構及設計上相似。但是除了一些與鳥類相似之處外,還有很多獸腳亞目恐龍的特征:它有細小的牙齒可以用來捕獵昆蟲及其它細小的無脊椎生物。始祖鳥亦有長及骨質的尾巴,及它的腳有三趾長爪,其中一個趾類似盜龍的第二趾。這些不像現今鳥類有的特征,卻與恐龍極為相似。
由于始祖鳥有著鳥類的特征和恐龍的體態和生理結構,始祖鳥一般被認為是它們之間的連結:可能是第一種由陸地生物轉變成鳥類的生物。于1970年代,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指鳥類是由獸腳亞目恐龍演化而來,而始祖鳥就是當中最重要的證據。它保有一些鳥類的特征,例如叉骨、羽毛、翅膀。它亦有一些恐龍特征,例如長的距骨升突、齒間板、坐骨突、頭頂上眶前孔內的小骨頭及人字形的長尾巴。奧斯特倫姆亦發現始祖鳥與馳龍科很顯著地相似。
始祖鳥的首個遺骸是在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之後兩年的1862年發現。始祖鳥的發現似乎確認了達爾文的理論,並從此成為恐龍與鳥類之間的關系、過渡性化石及演化的重要證據。事實上,在戈壁沙漠及中國就恐龍的進深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有關始祖鳥與恐龍的關系,例如長有羽毛的恐龍。因它與當時鳥類的分歧程度仍有疑義。另外,比始祖鳥更接近今鳥的恐龍已被發現。
同許多古代生物的名字一樣,始祖鳥的名字——Archaeopteryx也來源于希臘文,“archaeo”的意思是“古代的”,而“pteryx”則是“翅膀”的意思。所以“Archaeopteryx”直譯為“古代的翅膀”,當然,應當翻譯為“長著古代翅膀的生物”更合適,如古翼鳥。但始祖鳥並不是現代鳥類的始祖。
儲存下來的每件遠古鳥類化石都價值連城。而且越是古老,化石的價值就越大,始祖鳥從年代上看,確實是人們發現的最古老的鳥類,它生活在侏羅紀。因此人們在教科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句話:始祖鳥是最早的鳥類。但是現在,科學家們都認為始祖鳥是恐龍。

把始祖鳥劃到虛骨龍家族中,主要是因為它的羽毛。我們用肉眼觀察一根羽毛時,看到的是一條中空的莖的兩邊伸展出排列整齊的“毛發”,似乎結構很簡單。隻有當我們把羽毛拿到顯微鏡下觀察時,我們才發現,每一條細小的“毛發”上面,還有許多復雜的結構,枝杈縱橫,並且有鉤狀物相連。這是鳥類、恐龍的羽毛才有的特征。所以,確定一塊化石是否屬于虛骨龍的,要從顯微結構上看化石上是否有虛骨龍羽毛獨特的細微結構。始祖鳥的羽毛展現出了這些細微的特征,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虛骨龍家族的成員。有人說它就是現代所有鳥類的老祖宗。
目前,世界上隻發現10例始祖鳥的化石,第十例化石表示始祖鳥屬于馳龍,正是它進化出了迅猛龍與恐爪龍。
馳龍
樣子古怪——隻有1.8米長,兩條腿很細,中間靠內的腳趾上長著鐮刀形的爪,尾很長,有成束的棒狀骨,使尾巴變得僵硬。但是,真正讓這個生物不同尋常的不是它的身體架構,而是外覆的東西:它從頭到腳都覆蓋著松軟的絨毛和原始羽毛。自從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成員4月份宣布他們在中國東北發現了這塊有1.3億年歷史的化石以後,有些古生物學者一直在歡呼雀躍。這種滿身羽毛的生物可能證明鳥類直接從恐龍進化而來:科學家已經為此激烈爭論了幾十年。 過去人們也曾發現馳龍。但是,在此以前,由于化石儲存得不夠完好,科學家一直不能確定它是否長有羽毛。這隻全身長滿羽毛的恐龍是迄今為止表明恐龍是鳥類直接祖先的最好證據。

但是,對于那些認為鳥類與恐龍在進化譜系中屬不同分支的古生物學家來說,這項發現或許會讓他們失望。盡管如此,他們尚未放棄。他們指出,還存在另一種可能性:恐龍和鳥類或許都有羽毛,因為它們擁有共同的祖先。因此,這項發現並未結束關于鳥類與恐龍到底是否存在關系的爭論。但是,它卻引出了羽毛起初有何作用的新理論。馳龍盡管長著羽毛,但從解剖學上看顯然不會飛。有些專家提出,它的羽毛或許隻用于保暖。
其他資料
最小的鳥和最小的鳥卵
許多人都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十分準確,因為全世界的蜂鳥有315種左右,分布于從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以及其間的眾多島嶼上。它們的體形差異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鳥體長達21.5釐米,當然不能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鳥了。而產于古巴的吸蜜蜂鳥的體長隻有5.6釐米,其中喙和尾部約佔一半,體重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這樣的蜂鳥才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鳥類,它的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鳥卵,比一個句號大不了多少。蜂鳥的羽毛大多十分鮮艷,並且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它們的飛行本領高超,可以倒退飛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動的頻率很快,每秒鍾可達50~70次,所以有“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稱呼。我國近幾年有很多地方都聲稱發現了蜂鳥,其實都是誤傳。(註2)
體形最大的鳥
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非洲鴕鳥,它的身高達2~3米,體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75千克。但它不能飛翔。它的卵重約1.5千克,長17.8釐米,大約等于30~40個雞蛋的總重量,是現今最大的鳥卵。

翼展最大的鳥
漂泊信天翁,最大翼展達4米以上。
最大的飛鳥
生活在非洲東南部的柯利鳥,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
大鴇,雄性的體重達18千克。
最小的猛禽
婆羅洲隼,體長15釐米,體重35克。(註1)
羽毛最少的鳥
蜂鳥,不足1000根。
相對羽毛最長的鳥
天堂大麗鵑,尾羽是體長的2倍多。
壽命最長的鳥
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如大型海鳥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為50~60年,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國利物浦有一隻名叫“詹米”的亞馬遜鸚鵡,生于1870年12月3日,卒于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不愧為鳥中“老壽星”。
壽命最長的環志海鳥
王信天翁,60餘年。
壽命最長的籠養鳥
葵花鳳頭鸚鵡,80餘年。
飛行速度最快的鳥
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
沖刺速度最快的鳥
遊隼,在俯沖抓獵物是能達到180千米/小時。
飛得最慢的鳥
小丘鷸,8千米/小時。
震動頻率最高的秒數
90次/秒
振翅頻率最慢的鳥
大禿鷲,滑翔數小時不拍翅。
一次飛行時間最長的鳥
世界紀錄,一隻信天翁飛行55小時,飛行距離約1萬公裏。
飛行最高的鳥類
大天鵝和高山兀鷲是飛得最高的鳥類,都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達10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
飛行最遠的鳥類
北極燕鷗是飛得最遠的鳥類。它是體形中等的鳥類,習慣于過白晝生活,所以被人們稱為“白晝鳥”。當南極黑夜降臨的時候,便飛往遙遠的北極,由于南北極的白晝和黑夜正好相反,這時北極正好是白晝。每年6月在北極地區“生兒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領“兒女”向南方遷徙,飛行路線縱貫地球,于12月到達南極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極燕鷗每年往返于兩極之間,飛行距離達4萬多公裏。因為它總是生活在太陽不落的地方,人們又稱它“白晝鳥”。
遊水最快的鳥
巴布亞企鵝,27.4千米/小時。
跑得最快的鳥
鴕鳥,72千米/小時。
最凶猛的鳥
澳大利亞食火鳥(即鶴鴕),世界第三大走禽(僅次于鴕鳥及鴯鶓),相信內容請于食火鳥詞條了解
尾羽最長的鳥類
日本用人工雜交培育成的長尾雞,尾羽的長度十分驚人,一般長達6~7米長,最長的記錄為1974年培育出的一隻,為12.5米。如果讓它站在四層樓房的陽台上,它的尾羽則可以一直拖到底樓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鳥類羽毛。
體重相差最大的雌雄鳥
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大鴇在鳥類中雄鳥和雌鳥體重差別最大,雄鳥體重為11~12千克,而雌鳥隻有5~6千克。
嘴峰最長的鳥類
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嘴鳥是嘴峰最長的鳥類,它的嘴峰的長度為1米左右,十分奇特。

最長鳥喙
澳洲鵜鶘,長47釐米。
最寬鳥喙
鯨頭鸛,寬12釐米。
學話最多的鳥
非洲灰鸚鵡,學會800多個單詞。
最擅長效鳴的鳥
濕地葦鶯,模仿60多種鳥鳴。
最復雜的鳥巢
非洲織布鳥的巢,它同時也是最大的公共巢,有300多個巢室。
最大的鳥巢
白頭海雕的巢,長6米,寬2.9米。

最小的巢
吸蜜蜂鳥的巢,隻有頂針大小。
產卵最少的鳥類
信天翁每年隻產一枚卵,是產卵最少的鳥。
窩卵數最多的鳥
灰山鶉,每窩15~19枚。
孵化期最長的鳥類
信天翁也是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一般需要75~82天。
最晚性成熟的鳥類
信天翁雛鳥達到性成熟的過程也是鳥類中最長的,需要9~12年。
最大的鳥卵化石
17世紀中葉以前,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生活著一種象鳥,現在已經絕跡。象鳥的卵化石的長徑為35.6釐米,相當于148個雞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鳥卵化石。
最大的鳥類化石
最大的鳥類化石是恐鳥的化石,估計它的身高達3米左右,原來生活在模裏西斯島上,在數百年前絕滅。
保護鳥類
保護鳥類就是保護環境
林地是構成地球植被的重要部分,許多生物以林地為生息繁衍地,鳥類是其中最重要成員。在這裏,植物是生產者,各種昆蟲和一些以植物為食的哺乳動物是消費者,鳥類一方面作為消費者參與了林地生態的活動,另一方面又抑製著對植物有破壞作用的生物。林地為鳥類提供了棲息地,而鳥類保護了植物的正常生長,它們處在不同的食物鏈上的不同環節,成為了林地生態系統的骨幹。

我們的祖先深深懂得愛鳥的意義,文字記載雖詳略不一,但從古至今歷代不絕。甲骨文中有字像啄木鳥啄蟲狀,且出現在卜辭中,有令鳥防蟲之意,中國的古人很清楚這種鳥的價值。到孔子時,他明確地提出了“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的保護鳥類的思想。《禮記·王製篇》規定:“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指出捕殺幼鹿和毀巢掏鳥蛋都是不允許的。《淮南子》中有休獵休漁的詳細記載,特別強調在特定的季節不得毀林和燒田以保護幼鳥。此後各朝代都有政府的法令強調保護鳥類和其它的動物,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出台了許多保護鳥類和其它野生動物的法規和條例,並製定了相關的法律。世界共有鳥類156科,9000多種,已經有139 種滅絕了,保護鳥類已經刻不容緩。
短尾信天翁 | 白鵜鶘 | 紅腳鰹鳥 | 褐鰹鳥 | 斑頭鸕鶿 | 黑頸鸕鶿 |
白腹軍艦鳥 | 黃嘴白鷺 | 岩鷺 | 海南鳽 | 黑冠鳽 | 白頭鹮鸛 |
東方白鸛 | 黑鸛 | 白鹮 | 黑鹮 | 朱鹮 | 白琵鷺 |
黑臉琵鷺 | 大天鵝 | 小天鵝 | 疣鼻天鵝 | 樹鴨 | 鴛鴦 |
棉鳧 | 白頭硬尾鴨 | 中華秋沙鴨 | 黑翅鳶 | 褐冠鵑隼 | 鳳頭蜂鷹 |
傈鳶 | 褐耳鷹 | 鳳頭鷹 | 棕尾鵟 | 灰臉鵟鷹 | 棕翅鵟鷹 |
金雕 | 白肩雕 | 草原雕 | 烏雕 | 白腹隼雕 | 棕腹隼雕 |
林雕 | 白腹海雕 | 玉帶海雕 | 白尾海雕 | 虎頭海雕 | 黑兀鷲 |
禿鷲 | 高山兀鷲 | 白背兀鷲 | 胡兀鷲 | 短趾雕 | 蛇雕 |
鶚 | 獵隼 | 遊隼新疆亞種 | 黑嘴松雞 | 黑琴雞 | 柳雷鳥 |
岩雷鳥 | 鐮翅雞 | 斑尾榛雞 | 雪鶉 | 暗腹雪雞 | 雉鶉 |
四川雉鶉 | 藍胸鶉 | 紅胸山鷓鴣 | 綠腳山鷓鴣 | 紅喉山鷓鴣 | 白頰山鷓鴣 |
褐胸山鷓鴣 | 四川山鷓鴣 | 白額山鷓鴣 | 海南山鷓鴣 | 台灣山鷓鴣 | 血雉 |
黑頭角雉 | 紅胸角雉 | 灰腹角雉 | 紅腹角雉 | 黃腹角雉 | 棕尾虹雉 |
白尾梢虹雉 | 綠尾虹雉 | 藏馬雞 | 白馬雞 | 藍馬雞 | 褐馬雞 |
黑鷳 | 藍鷳 | 原雞 | 黑頸長尾雉 | 白冠長尾雉 | 白頸長尾雉 |
黑長尾雉 | 白腹錦雞鷳 | 紅腹錦雞 | 灰孔雀雉 | 綠孔雀 | 林三趾鶉 |
棕三趾鶉 | 黑頸鶴 | 白頭鶴 | 丹頂鶴 | 白枕鶴 | 白鶴 |
赤頸鶴 | 蓑羽鶴 | 藍胸秧雞 | 紅腿斑秧雞 | 白喉斑秧雞 | 棕背田雞 |
小鴇 | 大鴇 | 波斑鴇 | 銅翅水雉 | 黑尾塍鷸 | 小青腳鷸 |
半蹼鶴 | 林沙錐 | 遺鷗 | 黑嘴鷗 | 黑嘴端鳳頭燕鷗 | 扁嘴海雀 |
西藏毛腿沙雞 | 黑腹沙雞 | 紅翅綠鳩 | 紅頂綠鳩 | 黃腳綠鳩 | 厚嘴綠鳩 |
灰頭綠鳩 | 橙胸綠鳩 | 綠皇鳩 | 山皇鳩 | 斑尾鵑鳩 | |
棕頭鵑鳩 | 棕斑鳩 | 綠翅金鳩 | 紅領綠鸚鵡 | 緋胸鸚鵡 | 大緋胸鸚鵡 |
花頭鸚鵡 | 短尾鸚鵡 | 小鴉鵑 | 倉鴞 | 傈鴞 | |
黃嘴角鴞 | 雕鴞 | 林雕鴞 | 烏雕鴞 | 黃腳魚鴞 | 長尾林鴞 |
烏林鴞 | 鬼鴞 | 黑頂蟆口鴟 | 橙胸咬鵑 | 紅頭咬鵑 | 白喉犀鳥 |
棕頸犀鳥 | 冠斑犀鳥 | 雙角犀鳥 | 白腹黑啄木鳥 | 藍八色鶇 | 仙八色鶇 |
雙辮八色鶇 | 牛頭伯勞 | 鵲鸝 | 鴉嘴卷尾 | 小盤尾 | 大盤尾 |
鷯哥 | 黑額山噪鶥 | 震旦鴉雀 | 灰冠鴉雀 | 暗色鴉雀 | 掛墩鴉雀 |
藏雀 | 傈斑腹鵐 | 藏鵐 |
據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的資料顯示,在亞洲地區,受脅鳥種數目有 324 種,約佔亞洲種數的 12%,其中印尼的受脅鳥種數量最多(117 種),其次是中國(82 種)、印度(73 種)和菲律賓(70 種)。 受脅鳥類中,依賴森林生境的鳥類種數最多,其它的生態環境還有草原和灌林、人工棲地、濕地、海岸和海洋等。記錄和整理這些地區的鳥類資料,成為鳥類保護的最基礎工作。
鳥類是生態環境的“形象大使”,哪兒的環境好,哪兒就有鳥兒成群地棲居。
另外,國際鳥盟基于每個鳥種的種群大小、種群動態趨勢和分布範圍大小的標準量化指標(見下段)來評估鳥個鳥種的 IUCN 受脅等級。
滅絕的鳥類
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物種,現在已經不再存在。目前已經滅絕的生物種群可能佔生物總種群數達百分之九十九!在演化上,滅絕、生存,幾乎同等重要。如果地球上的每一樣生物都不會滅絕,那這個世界必定非常混亂。 真的很難想象地球上曾有的物種,有百分之九十九消失了,幸好物種會滅絕,生存才有了空間。
渡渡鳥——僅僅200年
渡渡鳥,或作嘟嘟鳥(Dodo),又稱模裏西斯渡渡鳥、愚鳩、孤鴿,是僅產于印度洋模裏西斯島上一種不會飛的鳥。這種鳥在被人類發現後僅僅200年的時間裏,便由于人類的捕殺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徹底絕滅,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已滅絕動物之一。
旅鴿
——曾被預言永遠不會滅絕的物種卻在100年內滅絕。
那是1813年一個尋常的午後,天空中傳來一陣巨大而雜亂的鳴叫聲,奧杜邦先生抬起頭來,他看到:龐大的鳥群,慢慢地遮蓋了北美的上空,陽光不見了,大地一片昏暗。16公裏寬的鴿群,在奧杜邦先生的頭頂。飛了3天。這位當時有名的鳥類學家預言:“旅鴿,是絕不會被人類消滅的。”
1914年9月1日,一隻名叫“瑪莎”的旅鴿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動物園去世。它的死引起了一些騷動。原因很簡單,多年以前人們就已經知道,這是世界上最後一隻旅鴿。在形單影隻地走完“鳥生”的最後歲月之後,瑪莎把一個曾經擁有龐大種群的物種刻上了滅絕動物墓地的碑石。晚年的它仿佛隻是為了等待攝影術發展起來,以便留下它最後的倩影,好讓人們永遠銘記那個關于旅鴿的故事。
卡羅鸚鵡
——人們從來沒有想過能夠把它們捕殺幹凈。
這種鳥就被當作害鳥被肆意捕殺。到20世紀初,這種鳥永遠不可能在野外被發現了,和旅鴿一樣,這種數量曾經很多的鳥類被人類捕殺殆盡,最後一隻死于1918年2月14日。
中國觀鳥愛鳥組織
鳥類學近年來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包括鳥類分類學、鳥類起源與進化、鳥類與生態的關系、鳥類行為研究、鳥類保護與種群恢復等等。中國各地出現了很多觀鳥協會(野鳥協會),帶動了中國鳥類保護的普及,同時涌現出一些科普網站積極介紹鳥類知識,許多不為人知的鳥類逐漸得到關註,以下是中國比較有名的鳥類協會和網站:
中國野鳥圖庫:在中國鳥類學會指導下,由各地鳥類研究人員、觀鳥組織和鳥類攝影愛好者共同建立的全國性專業鳥類圖庫,目的是盡可能全面地收集中國鳥類的圖片資料,促進中國鳥類研究工作和民間觀鳥活動的發展。所有圖片均由攝影作者免費提供。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致力于推動觀鳥以及拍攝事業在中國的發展,並為業餘鳥類攝影愛好者提供平台和交流空間,同時,積累鳥種圖片和分布資料,方便鳥類愛好者查閱和輔助辨識。
鳥網 :鳥網通過鳥類攝影、鳥類觀察和鳥類研究,達到關愛鳥類、保護自然、宣傳環保、促進和諧之目的。鳥網,將竭誠為所有鳥類愛好者提供鳥類影像平台。 觀鳥網:觀鳥與攝影愛好者的網站。
鳥類網:分享鳥趣。致力于普及鳥類知識,發布鳥類資訊,分享有趣的鳥類故事,喚起更多的人來關愛鳥類,保護生態。
此外,許多省份和城市都組建了觀鳥協會,極大地方便了各地愛鳥人士的交流溝通。
古北界 | 中國野鳥(非雀形目) - 中國野鳥(雀形目) - 北戴河野鳥- 朝鮮半島野鳥- 日本野鳥- 西藏野鳥- 蒙古野鳥- 歐洲野鳥- 英國野鳥- 俄羅斯野鳥- 北非野鳥 |
新北界 | 北美野鳥- 美國野鳥- 加拿大野鳥- 阿拉斯加野鳥- 紐約野鳥- 加利福尼亞野鳥- 墨西哥野鳥 |
東洋界 | 南亞次大陸野鳥- 斯裏蘭卡野鳥- 中東野鳥- 台灣野鳥- 菲律賓野鳥- 泰國野鳥- 越南野鳥- 印度尼西亞野鳥 |
衣索比亞界 | 非洲野鳥- 東非野鳥- 西非野鳥- 非洲南部野鳥- 馬達加斯加野鳥 |
新熱帶界 | 南美野鳥- 哥倫比亞野鳥- 巴西野鳥- 阿根廷野鳥- 哥斯大黎加野鳥- 秘魯野鳥- 智利野鳥- 加拉帕戈斯群島野鳥- 古巴野鳥- 牙買加野鳥 |
澳新界 | 澳大利亞野鳥- 紐西蘭野鳥- 夏威夷野鳥- 密克羅尼西亞野鳥- 巴布亞紐幾內亞野鳥- 索羅門群島野鳥 |
南極界 | 南極大陸野鳥- 南極海洋野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