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周公攝政
西伯昌(姬昌)之子,以姬發、姬旦最賢。姬發即周武王,姬旦即周公旦。
武王伐紂之後,天下仍未歸心,武王卻得了重病。群臣恐懼,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廟為武王佔卜運勢。周公旦說,且慢,不能以此困擾先王。于是他設壇,向太王、王季、文王禱告:嫡長子孫姬發,勤于政務勞于國事,不幸重病;如果列祖列宗因為上天的旨意而不能為王發消災解難,那麽請以我來替他受罪吧。禱告之後,才去佔卜,卜得"吉",而武王發病情好轉。鬼神之事,暫且不談,而周公之用心,可謂良苦。
武王發崩,太子誦年幼,尚在襁褓。周公旦擔心武王崩而天下諸侯叛亂,于是攝行君權。
武王的弟弟們見此,都說周公旦肯定要對太子誦不利,想自己當天子。周公旦于是立太子誦,是為周成王,而他則輔佐成王,讓自己的嫡長子伯禽到魯國擔任國君,以為屏障,防御東方徐戎、淮夷等蠻夷。
武王發的弟弟管叔、蔡叔疑心周公旦,就跟商紂王的後代武庚一起發難,想除掉周公旦。與此同時,東方的淮夷、徐戎叛亂。齊太公、魯公伯禽發兵鎮壓。而周公旦挾天子之師,也平定了管蔡之亂。
周公旦攝行君權多年,營造雒邑,于是遷都雒邑,是為成周。
周公旦為周王朝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位高權重也難免惹人非議。傳說成王年長,周公歸政之後,周公 因為擔心成王清算他,逃到了楚地。不過成王知道周公旦勞心勞力也是為了周王朝,就迎他回來。
周公作為周王室的開國功臣,又是王室宗親,從輔佐周武王開始就盡心盡力為周王朝打點一切。行政期間,也是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怠慢,在周公自己告誡前往封國就封的伯禽就這樣說過"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在這天下也不算卑賤了。然而我洗一次頭三次握起頭發,吃一餐飯三次吐出食物,起來接待士人,仍舊會擔心失去天下賢人。你到魯國後,千萬不要以有國土而對人驕傲啊"。後世也因此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樣的成語。後來周公重病,就留言說,"我死之後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附近啊,我是絲毫不敢離開成王啊"。等到周公死後,成王則把周公葬在畢,畢是文王下葬的地方。成王以此來表示他不敢把周公作為自己的臣子,隻能讓周公去追隨文王。周公這一生大概也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真實寫照了吧。
周公旦薨,而還沒到庄稼收割,暴風挾雷,把禾粟掃蕩幹凈。據說這種天象在武王發崩的時候也出現過。 于是查閱記錄,發現了前文所說的周公祈禱讓自己代武王受難的記載。成王很感動,于是下令,讓周公旦的魯國擁有郊祭文王的資格,可以奏天子禮樂。
伯禽就國
周武王滅殷之後,就把少昊之墟封給了周公,國號為魯。周公因為輔助成王的緣故就沒有前往封地就國,于是讓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國。伯禽也就成了魯國實際的開國君主。伯禽出發之前,周公告誡他應該謙恭下士,不能因為傲慢而失去民心。
伯禽到達封國之後,把曲阜作為自己封國的都城,然後依照周國的製度、習俗來進行治理。因為要去除當地的舊習俗,伯禽前前後後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了初步的穩定,然後返回成周報告政績。而魯的鄰國齊卻隻用了五個月就返回成周報告結果了,這是因為齊國採取了和魯國完全相反的政策。齊國的封君簡化了周的製度,並依照當地風俗來治理封國,于是很快地穩定下來了。周公因此認為魯國將來會不如齊國,因為的它的政策不如齊國讓人民感到方便近人。
在管叔、蔡叔聯合武庚作亂時,東方的淮夷、徐戎等也興兵作亂,前來攻打魯國。伯禽率領魯國的軍隊前往抵抗,奮戰兩年最終在周、齊的幫助下平定了魯國。
伯禽在位四十餘年,堅持使用周禮治理魯國,又加上成王賦予了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魯國因此在立國之初就奠定了豐厚的周文化基礎。而在後來"禮壞樂崩"的時代,魯國則成為了典型周禮的儲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西周強藩
周王朝歷來有厚同姓、薄異姓的國策,而周成王賦予魯國"郊祭文王"、"奏天子禮樂"的資格,不僅僅是對周公旦功勞的一種追念,更是希望作為宗邦的魯國能夠"大啓爾宇,為周室輔"。這是魯國在政治上的優勢。
伐滅管蔡之亂,平定徐戎之叛,魯國得到"殷民六族"。而本來是王族的殷商之民,擁有較高的文化水準,同時也善于發展經濟(商人的稱呼,就是來自于殷商之民);而魯國地處東方海濱,鹽鐵等重要資源豐富。這是魯國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
魯國歷經魯公伯禽、考公酋(系本作"就",鄒誕本作"遒")、煬公熙(一作怡,考公弟)、幽公宰(系本名圉)、魏公晞(幽公弟)、厲公擢(系本作"翟")、獻公具(厲公弟)、真公濞(本亦多作"慎公"),一直都是周室強藩,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此時的魯國"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其國力之強,使得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
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春秋,彼時曹、滕、薛、紀、杞、彀、鄧、邾、牟、葛諸侯仍舊時常朝覲魯國。
長幼之亂
歷史上,魯國有過幾次廢長立幼、殺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
魯真公薨,其弟敖立,是為武公。武公有長子括、少子戲。
武公九年,武公帶著兩個兒子,西去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歡戲,于是作了件荒唐事,他要立戲為魯國的太子。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說,這個廢長立幼,不合規矩。不合規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話,日後魯國一定會違背您的旨意。違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討伐的。不討伐的話那對您的威信有損。要真發展到那個地步,對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別下這個命令呢?
周宣王很不滿,誰是天子啊,他不顧重臣意見,下了命令就立戲為魯國太子,日後當魯國的國君。魯武公有點鬱鬱不樂,回到魯國後就死掉了。于是太子戲立,是為魯懿公。
果然,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兒子伯御帶著魯人幹掉。伯御安安穩穩地做了十一年魯國國君,最後被周宣王發兵給伐滅了(古時交通不便的緣故?因此那麽久了周宣王才知道?此事,存疑)。
周宣王把伯御給誅殺了,就立懿公戲的弟弟稱,是為魯孝公。那個時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而諸侯國弒其君的事情時有發生。
隱公居攝
魯孝公薨,子弗湟立,是為惠公。

魯惠公的元配沒有生子就死了,妾室聲子倒是幫他生了個兒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後來,惠公聽說宋國有個女子生來手掌就有"魯夫人"的紋狀,于是就把她娶回魯國,是為仲子。仲子為惠公生了個兒子,名叫做允(一作軌)。因有"魯夫人"的紋狀而娶之,隱隱有立她為夫人的意思,則她的兒子允就有可能當太子。
惠公沒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長的公子息頗得魯人的擁戴,于是他學當年周公旦那樣,攝行君位。但是又擔心其他人不服,于是立公子允為惠公太子,說是等他長大後就把政權返給他。歷史上把公子息稱作"隱公",謚法:'不屍其位曰隱。'
隱公時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權重,逐漸掌握實權。但是羽父權力權力欲太重,渴望與國君平起平坐,何況隱公甚至還不是名義上的國君。羽父就對隱公說,要不您立我為太宰吧(所謂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諸侯平起平坐。)隱公不答應,推托說自己又不是魯侯,不能做主。羽父說,其實太子允沒什麽勢力,您德高望重,不如順勢就即位好了,我幫你解決掉障礙。隱公震怒,"我之所以當這個家,是因為看到允年幼,擔心人心不穩才勉強頂著眾人的唾罵來做這件事。本想等到允長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養老去。你瞧你說的什麽話啊!"

羽父被弄得一愣一愣,敢情人家不想奪位?他擔心太子允知道這件事,于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來個惡人先告狀,讒言隱公想要霸佔權位,不會讓他允掌權之類的話。太子允心想這還得了,于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給解決了。羽父就派人弒殺了隱公。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為魯桓公。
三桓興起
魯桓公初期,羽父還挺有權勢,但是到了後來就不見經傳,或許是桓公疏遠了他也未可知。
魯桓公有庶長子慶父、太子同、公子牙、公子友。慶父、叔牙、季友的後代分別是孟氏、叔孫氏、季氏,合稱三桓。
三桓為孟氏、叔孫氏、季氏,而非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以往有眾多學者認為孟孫、叔孫、季孫皆為氏稱,實誤。"孫"為尊稱,對于孟氏和季氏,"孟孫某"、"季孫某"僅限于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隻能稱"孟某"、"季某"。所以,"孟孫"、"季孫"並不是氏稱。考之《左傳》,隻有"孟氏"、"季氏"的字樣,而無"孟孫氏"、"季孫氏"的字樣。叔孫氏的情況比較特殊,起先為叔氏,後來公子牙(字子叔)之後立叔氏,原來的叔氏改稱叔孫氏。
禍起孟任
桓公薨,太子同立,是為庄公。庄公夫人哀姜,哀姜娣叔姜為庄公生子開。
庄公晚年,築高台,看到大夫黨氏的女兒孟任,很是歡喜,就跟著她走。最後,庄公許諾說立孟任為夫人,如果她給自己生了兒子,就立為太子(這個庄公也真是個妙人,追在姑娘家身後走,活脫一個情竇未開的傻小子,還愣愣地說你嫁給我吧,我會對你很好的,你要是生了兒子,我就讓他當國君)。
孟任生般(一作"斑")。庄公想立般為太子,又擔心其他臣子有意見。再者,魯國一向都有"父死子繼,兄死弟及"的傳統。到了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篤,又想到立太子的事情,就詢問自己的兄弟叔牙、季友。叔牙說慶父有才能,隱隱有選賢任能,你死了就立慶父的意思。季友則說就算死也要立公子般。于是,庄公讓季友派人賜鴆酒給叔牙。叔牙飲鴆而死,立其後為叔氏,後改稱叔孫氏。
慶父之難
參見: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庄公立般為太子,而季友輔佐。

叔牙死後不久,庄公薨。于是季友立太子般為國君,為庄公治喪,因此尚未正式即位。而慶父發難,派人弒殺了在黨氏居住的子般。季友驚慌之間,逃往陳國。
慶父與庄公夫人哀姜一向都有私通,因此發難之後,他立哀姜陪嫁的叔姜之子,公子開為國君,是為魯閔公(一作愍公)。
慶父立閔公之後,跟哀姜私通得更加厲害,但是始終覺得有妨礙,就想把閔公給殺了而自己當國君。齊國仲孫湫就預言"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孔子說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國家就得不到安寧。亦指了結或停止危害的關鍵事物。)。
閔公二年,慶父派大夫卜齮襲殺閔公于武闈。季友聽聞,自陳至邾,接庄公妾成風之子申,請魯人以其為國君。慶父憂懼,出逃到莒。于是,季友送公子申入魯,並重金賄賂莒人,抓慶父回國。慶父請求讓他出逃,季友不肯。于是慶父自殺。立其後為孟氏。
關于孟氏,《春秋》又作仲氏。因為當初慶父雖為長兄,但為了表示君臣之別,于是自稱仲,史稱共仲。實際上,當時的人都以其年長而叫他的後代為孟氏。
季友立公子申,是為魯僖公(史記作"釐公")。僖公元年,季友帥師敗"莒師于酈,獲莒拏","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季友為魯國相。季友相僖公,執政多年,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魯人作《詩·魯頌》稱贊。僖公十六年,季友卒,謚成,史稱"成季",其後立為季氏。
公卿爭權
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九位魯侯在位期間,作為卿家的三桓與公室爭權奪利,尤其是以季氏的執政與公室的反擊最為激烈。
成季死後,庄公的公子遂(即襄仲)及其兒子公孫歸父相繼掌權,是為東門氏執政時期,而孟氏一度被東門氏趕出魯國。然而,成季的孫子季孫行父(即季文子)利用三桓的勢力,開初稅畝,使得私田興起,而"隱民"劇增,獲得魯國平民階層的人心。公子遂殺嫡立庶,以公子俀為國君,是為魯宣公。
宣公發現三桓日益強盛,同時有民不知君、隻知三桓的說法甚囂塵上,于是他"欲去三桓,以張大公室"。他與執政的公孫歸父商量,是不是起兵滅了三桓,但是國人明顯傾心于三桓,使用國內兵馬或許不妥。于是,公孫歸父前往晉國借兵。可惜公孫歸父還沒成功搬來晉國軍隊,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機發難,備述襄仲當政時的弊端,斥責他"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使魯國沒有強援。魯國司寇表示願意隨季文子除亂。公孫歸父聽到這樣的訊息,連忙逃到齊國躲起來。季文子開始執政。從此開啓了季氏祖孫幾代人的執政專權之路。
季文子、季武子、季平子輔佐魯國文宣成襄昭定六位魯侯,位列三卿之首,獨專國政。
季武子時期,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從不同角度削弱公室的權力:
襄公十一年, 增設三軍。季武子、叔孫穆叔、孟獻子分三軍,一卿主一軍之征賦,由是三桓強于公室。當年,周武王封周公旦于魯,按周禮"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有三軍。自文公以來,魯國弱而從霸主之令,若軍多則貢多,遂自減中軍,隻剩上下二軍,屬于公室,"有事,三卿更帥以征伐"不得專其民。季武子欲專其民,遂增設中軍,三桓分三軍之民。
襄公十二年,三桓"十二分其國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國民不盡屬公,公室已是卑矣"。
昭公五年,季武子罷中軍。四分公室,季孫稱左師,孟氏稱右師,叔孫氏則自以叔孫為軍名,"三家自取其稅,減已稅以貢于公,國民不復屬于公,公室彌益卑矣"。
公室奮起反擊,昭公二十五年,在郈昭伯、公若等人的勸說下,魯昭公發兵伐季氏。而孟氏、叔孫氏認為唇亡齒寒,三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于是發兵救援。結果昭公外逃,而季平子專權,攝行君位將近十年。

季平子的僭越行為,導致其家臣奮起模仿,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陽虎。定公五年,季平子、叔孫成子相繼去世,陽虎發難,囚禁季桓子,逐仲梁懷,隨後執掌魯國權位長達三年。雖然陽虎被三桓趕出了魯國,但是三桓的影響日漸削弱、公卿之別君臣之禮日漸敗壞也成了趨勢。
這個時候,在位的魯定公決心削弱三桓,而這個時候三桓內部並不穩定,因為季氏的專權,導致其他兩家的不滿。定公十年,齊魯會盟,作為司儀的孔子不僅言談之間退發難的萊夷之人,更以口舌之利,使得齊國歸還汶陽之田。于是,定公以此為契機,重用孔子, 而孔子為了恢復公卿之別、君臣之分,決定以隳三都的方式,逐步消解三桓的強盛勢力。季桓子出于防止家臣犯上的考慮,同意隳三都,並派仲由等臣子率兵毀掉自己的費城。然而三桓之中,孟氏反對,他堅持不毀掉自己的成城,結果定公發兵討伐,卻無法攻下。而定公在季氏的唆使下觀齊女樂,敗壞禮數,更寒了孔子的心。結果,三桓把公室的堅定擁護者孔子趕出了魯國。
哀公即位後,想要伐滅三桓,結果反被三桓逐趕,死于有山氏。哀公死後,三桓立公子寧,是為悼公。悼公時期,三桓勝,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直到魯穆公時期(前415年-前383年),魯國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遂漸從三桓手中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擺脫了三桓專政的問題,重新確立了公室的權威。而三桓之一的季氏則據其封邑費、卞,獨立成為了費國。
楚滅魯國
前323年,魯景公卒,魯平公即位,此時正是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之年。魯頃公二年(前278年),秦國破楚國首都郢,楚頃王東遷至陳。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于下邑,封魯君于莒。後七年(前249年)魯頃公死于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
軍事
西周時期,魯國對穏定周王朝起了很大作用。
魯國是儲存西周禮製較多的侯國之一,但受當時情勢的影響,也展開了一系列變革活動 。如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初稅畝",魯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用田賦",都標志著魯國租稅賦役製度的重要改革;魯襄公十一年(前562年)"作三軍",魯昭公五年(前537年)"舍中軍",則標志著魯國軍事組織和君臣力量對比的變動過程。
文化
禮樂之國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語)。

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儲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各國諸侯了解周禮也往往到魯國學習,魯國是有名的禮儀之邦。魯國與周禮的這種密切關聯,使得魯國形成了謙遜禮讓的淳樸民風,同時也使魯國國勢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魯國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國,而周公無論在幫助武王爭奪天下,還是在成王年幼時平定天下,都有卓著的功勛。因此,魯國初封時不僅受賜豐厚,而且還得到了不少特權。《禮記·明堂位》記載說:"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魯國建國之地殷商勢力極重,伯禽要把魯國建成宗周模式的東方據點,因此,他們代表周王室擔負著鎮撫周邊部族,傳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極力推行周朝禮樂。
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魯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魯人都知道禮有"經國家,定社稷,利後嗣"的功能,因而他們認識到"服于有禮,社稷之衛也"、"無禮必亡",對周禮懷有極大熱忱。在入東周以來"禮壞樂崩"的情況下,魯國仍有不少知禮之人,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劌、夏父展、裏革、匠人慶、申#、叔孫豹、子服景伯、孔子等等。另外,如文公時的宗有司,《左傳》的作者左丘明,他們也都以知禮、明禮而聞名。

春秋時期,魯國實際已經是積弱之國,其主盟不若齊、晉之強,地勢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諸如滕、薛、曹、邾、杞等國皆勤贄,修朝禮;即使遠在方域之外的谷、鄧等國也不憚僕僕,至魯來朝。小國親魯,皆因魯乃周禮所在。

春秋末年,孔子看不慣層出不窮的違背禮樂製度的現象,他希望恢復周禮,推行"王道"于天下,並以禮樂之學教授生徒,儒學于是創立。
公元前249年,魯滅于楚。然而,魯國的禮樂傳統經孔門師徒的弘揚,已更加深入到人們的意識深層,它並沒有因為魯國的滅亡而喪失。
秦朝末年,劉邦舉兵圍魯時,"魯中諸儒尚講誦育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70多年以後的漢武帝時代,太史公司馬遷到魯地"觀仲尼之廟堂"時,諸生依然"以時習禮其家"。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說"漢代統一了魯國的禮教和秦國的法律",更明白道出了魯國禮樂之學在兩漢時的重要影響。
經史典籍
《春秋》
《春秋左氏傳》30卷;《春秋公羊傳》11卷;《春秋谷梁傳》11篇;《春秋鄒氏傳》11卷;《春秋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谷梁傳成書于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于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型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公羊傳和谷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谷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嘗試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于公羊傳和谷梁傳。
《論語》(二十卷)《禮記》(四十九卷)《墨子》
世系
國君
序 | 稱號 | 國君本名 | 在位年數 | 在位年份 | 出身與關系 | 資料出處 |
---|---|---|---|---|---|---|
1 | 魯侯伯禽 | 46年 | 前1043年-前997年 | 周公(謚號文,也稱周文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
2 | 魯考公 | 酋 《世本》名就 鄒誕本作遒 | 4年 | 前996年-前993年 | 魯伯禽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3 | 熙 一作怡 | 6年(史記) 16年(漢書) | 前992年-前987年 | 魯伯禽之子,魯考公之弟 | 《史記·魯世家》 《漢書·律歷志》 | |
4 | 魯幽公 | 宰 《世本》名圉 | 14年 | 前986年-前973年 | 魯煬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5 | 《世本》作魏微公 | 沸 《世本》名沸其 | 50年 | 前973年-前924年 | 魯煬公之子,魯幽公之弟 | 《史記·魯世家》 |
6 | 魯厲公 | 擢 《世本》名翟 | 37年 | 前923年-前887年 | 魯魏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7 | 魯獻公 | 具 | 32年(史記) 50年(漢書) | 前886年-前855年 | 魯魏公之子,魯厲公之弟 | 《史記·魯世家》 《漢書·律歷志》 |
8 | 《漢書》作魯慎公 | 濞 《世本》名摯、鼻 | 30年 | 前854年-前825年(史記魯世家) 前855年-前826年(史記十二諸侯表) | 魯獻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漢書·律歷志》 |
9 | 敖 | 9年(史記·魯世家) 10年(史記·十二諸侯表) 2年(漢書) | 前824年-前816年(史記魯世家) 前825年-前816年(史記十二諸侯表) | 魯獻公之子,魯真公之弟 | 《史記·魯世家》 《漢書·律歷志》 | |
10 | 戲 | 9年 | 前815年-前807年 | 魯武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
11 | 御 | 11年 | 前806年-前796年 | 魯武公之孫,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
12 | 稱 | 27年 (沿用伯御紀年) | 前795年-前769年 | 魯武公之子,魯懿公之弟 | 《史記·魯世家》 | |
13 | 弗湟 《世本》名弗皇 《史記年表》名弗生 | 46年 | 前768年-前723年 | 魯孝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
14 | 息 《世本》名息姑 | 11年 | 前722年-前712年 | 魯惠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
15 | 魯桓公 | 允 | 18年 | 前711年-前694年 | 魯惠公之子,魯隱公之弟 | 《史記·魯世家》 |
16 | 魯庄公 | 同 | 32年 | 前693年-前662年 | 魯桓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17 | 魯愍公 《春秋》作魯閔公 | 啓 《史記》避諱作開 | 2年 | 前661年-前660年 | 魯庄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春秋左傳》 |
18 | 魯釐公 《春秋》作魯僖公 | 申 | 33年 | 前659年-前627年 | 魯庄公之子,魯愍公之弟 | 《史記·魯世家》 《春秋左傳》 |
19 | 魯文公 | 興 | 18年 | 前626年-前609年 | 魯釐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20 | 魯宣公 | 餒 一作倭 | 18年 | 前608年-前591年 | 魯文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21 | 黑肱 一作黑股 | 18年 | 前590年-前573年 | 魯宣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
22 | 魯襄公 | 午 | 31年 | 前572年-前542年 | 魯成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23 | 魯廢公 | 野 | 3月 | 前542年六月至九月 | 魯襄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24 | 稠 一作袑 《世本》名稠 | 32年 | 前541年-前510年 | 魯襄公之子,野之弟 | 《史記·魯世家》 | |
25 | 魯定公 | 宋 | 15年 | 前509年--前495年 | 魯襄公之子,魯昭公之弟 | 《史記·魯世家》 |
26 | 魯哀公 | 將 《世本》名蔣 | 27年(楊寬、史記·魯世家) 28(史記·六國表) | 前494年--前468年(楊寬) 前494年--前467年(史記) | 魯定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27 | 魯悼公 | 寧 | 31年(楊寬) 37年(史記) | 前467年--前437年(楊寬) 前466年--前429年(史記) | 魯哀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
28 | 嘉 | 21年 | 前436年--前416年(楊寬) 前428年--前408年(史記) | 魯悼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 |
29 | 顯 | 33年 | 前415年--前383年(楊寬) 前407年--前376年(史記) | 魯元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 |
30 | 魯共公 《紀年》為魯恭侯 | 奮 | 30年(楊寬) 22年(史記·魯世家) 23年(史記·六國表) | 前382年--前353年(楊寬) 前375年--前353年(史記) | 魯穆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
31 | 魯康公 | 屯 | 9年 | 前352年--前344年(楊寬) 前352年--前344年(史記) | 魯共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
32 | 魯景公 | 匽 | 21年(楊寬) 29年(史記) | 前343年--前323年(楊寬) 前343年--前315年(史記) | 魯康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
33 | 叔 | 20年(楊寬) 22年(史記) | 前322年--前303年(楊寬) 前314年--前296年(史記) | 魯景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 |
34 | 魯文公 《世本》為魯愍公 《漢書》為魯緡公 | 賈 | 23年 | 前302年--前280年(楊寬) 前295年--前273年(史記) | 魯平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
35 | 魯頃公 | 仇 | 24年 | 前279年--前256年(楊寬) 前272年--前249年(史記) | 魯文公之子 | 《史記·魯世家》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
註:魯魏公發動政變上台,當年即更元,實際在位49年。
後世
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于下邑(今安徽省碭山縣),另一說卞縣(一作卞邑,今山東泗水東、平邑西)為民,魯國滅亡。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5年)被楚考烈王遷于莒城(魯國僅餘此一城,今山東省莒縣)。姬讎把周禮、儀禮藏于牆壁,薨于柯(今山東東阿),遂葬。
姬讎子姬晦潛逃于今山東省汶上縣城西南35裏闞鄉,在魯國諸公之墓傍而居。漢平帝時期,封魯頃公八世孫公子寬為褒魯侯,奉周公祀,公子寬死後謚為"節",其子公孫相如襲爵。王莽新朝時期,又封公孫相如後裔姬就為褒魯子。
重要事件
內公子糾後
魯庄公八年,齊公子糾前來魯國請求幫助。九年,魯庄公派人帶兵送公子糾入齊和公子白爭位,最終卻讓公子白搶先一步進入齊國,即位為齊桓公。齊桓公發兵攻打魯國,魯國因此殺掉公子糾向齊國謝罪。公子糾死後,追隨公子糾的臣子召忽自殺殉主,管仲則被魯國送還齊國,齊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言用管仲為大夫。
曹沫劫盟
參見:曹沫劫盟
曹沫是魯國人,憑借自身氣力大得到魯庄公的賞識,用他作為將軍。曹沫率軍三次與齊國對戰,三次都被打敗。魯國因此向齊割地求和,但魯庄公仍然用曹沫作為將軍。齊桓公與魯庄公在柯地會盟,曹沫趁機用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求返回侵佔魯國的割地,齊桓公無奈答應。事後齊桓公有反悔的想法,但被管仲勸阻依舊歸還了侵地。這件事被司馬遷記載到《史記-刺客列傳》中。
夾谷之會
魯定公十年,定公與齊景公在夾谷會盟,孔子作為魯國會盟的相出席了本次會盟。會盟期間,齊國本想趁機欺辱魯國,但是孔子嚴格遵守盟禮的規章辦事並以此斥責了齊國不符合禮儀的行為。最終齊景公迫于周禮的威嚴與孔子的風範,向魯國謝罪並歸還了先前侵佔魯國的鄆、汶陽、龜陰等地。
著名人物
成季:即公子季友。輔佐魯釐公治國十幾年,民得其樂,作《詩·魯頌》稱贊
襄仲:即公子遂。輔佐釐公、文公、宣公,多次出使齊國、晉國等強國,為魯國溝通外交、排憂解難
曹沫:曹沫劫盟
柳下惠
曾參:即曾子
墨翟:即墨子
梓慎:天文學家
季文子:即季孫行父
季武子:即季孫宿
季平子:即季孫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