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3日始建,1956年12月建立人民委員會。
1957年12月30日馬村區、李封區同時改為郊區。
1958年8月28日重設馬村區,轄待王、安陽城、百建房、馬村4個公社。
1958年10月13日復原馬村區,建立馬村區公社。
1962年2月14日重新恢復馬村區人民政府。
1968年2月22日成立馬村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9月復原馬村區革命委員會,建立馬村區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1985年馬村區下轄6個村,即馬村辦、百間房、北山、九裏山、馮營和待王,共有38個社區,118個居民小組分別散布在10個居民區內,即馬村工人、耐一家屬院、北山工人、田門工人、李庄工人、馮營工人、九裏山礦居民區、九裏山工人、演馬工人村和待王車站家屬院。
1988年10月12日,焦作市城區區劃調整,將焦作市郊區的安陽城、九裏山兩個鄉和待王鎮劃歸馬村區管轄,實行區帶鄉新體製。
1997年,馬村區面積121.9平方千米,人口13.1萬。轄4個街道、1個鎮、2個鄉。區政府駐工人村。
2005年,馬村區鄉鎮區劃調整:復原待王鎮,設立待王街道,管轄原待王鎮行政區域,辦事處駐待王村。復原安陽城鄉,設立安陽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安陽城鄉行政區域,辦事處駐前岳村;復原九裏山鄉,設立演馬街道辦事處,管轄原九裏山鄉行政區域,辦事處駐安陽城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馬村區轄7個街道,64個村,14個社區:馬村街道、北山街道、九裏山街道、馮營街道、待王街道(新增)、安陽城街道(新增)、演馬街道(新增)。
2010年5月,因南水北調拆遷,區政府機關遷至解放東路3009號。
2011年末,馬村街道、北山街道、九裏山街道、馮營街道4個街道,共7個街道。下轄64個行政村、14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馬村區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區東北部,太行山南麓。馬村區地理坐標為北緯35°16′,東經113°17′。馬村區總面積122平方千米。
地形
馬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依太行山脈。北部為山區、丘陵區,中、南部為平原地區。地勢海拔87.7-299.4米。
氣候
馬村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2013年馬村區平均降雨量600毫米,蒸發量1700-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4.2℃-14.8℃之間,日照2200-2400小時,無霜期216-240天。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馬村區境內有煤炭、石灰石、鐵、鋁等礦產資源,其中煤炭儲量豐富。主要有優質無煙煤、鐵礦石、石灰石、鋁礬土、耐火粘土等20多種礦產。
水資源
馬村區境內地下水充裕,是天然的地下水匯集盆地,且品質優良。同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工程都途經馬村區。
人口
2012年馬村區總人口128842人,其中:馬村街道24164人、北山街道3866人、馮營街道12053人、九裏山街道8891人、待王鎮33182人、安陽城鄉23396人、九裏山鄉23290人。人口自然成長率為4.46‰。
交通
2013年馬村區道路建設總裏程41公裏,建成城區道路4條、農村公路5條。轄區內有焦枝鐵路、焦輝公路、焦新公路,11條鐵路專用線以。張弓、白庄五個鐵路專用貨場,年吞吐量為400萬噸,
經濟
綜述
2013年上半年,該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3.3億元,同比2012年成長4.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6億元,同比2012年成長2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7億元,同比2012年成長4.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5.8億元,同比2012年成長12.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1.4億元,同比2012年成長12.4%。
第一產業
2013年馬村區推廣種植優質小麥3000公頃,發展無公害蔬菜、中葯材、優質牧草163﹒33公頃,新增食用菌大棚203座。全年造林413.33公頃,建設"綠色通道"41.8公裏。牛存欄8700頭,其中奶牛905頭,羊存欄9500隻,機械化擠奶站3個、冷配網點2個、養殖小區3個。
第二產業
2011年1月到4月,馬村區工業企業總產值136135萬元,同比2010年全成長20.3%。工業增加值35201萬元,同比2010年成長21.3%。主營收入117703萬元,同比2010年成長25.6%,實現利潤3675萬元。馬村區有個體工商戶2730個、私營企業208個,非公有製經濟增加值2.6億元,佔馬村區生產總值的58%。馬村區財政收入完成5070萬元,同比2010年成長37.3%,其中稅性收入3620萬元,佔財政收入的71.4%。財政支出9000萬元。
第三產業
2013年馬村區旅遊業投資10703萬元,同比2012年成長30.6%。
社會
教育事業
2014年馬村區改善教育辦學條件,投資699萬元,完成合點並校工作和校舍危房改造任務,建成衛星教育地面接收站和實驗國小二期工程。馬村區共有40所中國小。
醫療衛生
2008年馬村區投資2000萬元,建成馬村區人民醫院綜合病房樓,購置了東軟螺旋CT、高壓氧艙等大中型設備,完成了安陽城中心衛生院門診樓改擴建和待王衛生院產科、急救站建設。建成了待王衛生院門診樓。
社會保障
2008年馬村區保障和就業支出2761.6億元,成長19.9%。馬村區新增就業277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393人,城鎮失業率控製在3.2%。
基礎設施
2014年馬村區共建成城區道路18條,道路總長度32公裏,城區街燈亮燈率100%,在城區道路沿線,栽種銀杏、桂花、大葉女貞等景觀樹,種植草坪,完成了文昌路、銀河路和解放路等45公裏綠色通道建設。馬村區的廣場、遊園、公園共有20個,佔地19.8萬平方米。
歷史文化
馬村區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于黃河流域中遊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馬村區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馬村區是大師泰鬥的故裏。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歷史名人曾在此或遊歷、或隱逸、或葬歸于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岩隱居遊覽。春秋戰國時期,馬村區古代的手工業也發達。以採礦、冶煉、製陶、編織和工藝美術為主。戰國時期已有了煤炭開採業,至明清時期具有了相當的開採規模,延續至今。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春秋時期這裏已開始青銅器製作,東漢時山陽已成為全國較大的冶煉基地之一,宋代出現了以製作兵器、農具為主的作坊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