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創校背景
香港科技大學是因為1980年代經濟結構轉變而起。由于香港已經進入經濟轉接期,香港政府預計香港經濟會轉型為以高科技與商業為主,而工商業要求有更多大學生配合,所以當時香港政府就決定興建第三間大學,以配合這個需要。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確認英國將于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予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當時的英軍便分批撤走,部份軍營也因此而空置。1986年,香港政府選址新界清水灣半島北部大埔仔的前高希馬軍營(Kohima Camp)興建香港科技大學。
裏程碑
1986年3月,香港政府首次公布香港將興建第三所大學。

1986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
1987年6月,香港賽馬會捐出港幣十五億元,作為建設科大校園的資金。
1988年9月,吳家瑋教授獲委任為科大創校校長。
1988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鍾士元博士主持校園奠基儀式。
1991年1月,科大教務委員會正式成立。
1991年10月,科大舉行開幕典禮。
1993年1月,與香港政府簽署了一億一千八百七十萬元的契約,發展赤鱲角新香港國際機場的風切變預警系統。
1993年10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一次畢業典禮。
1994年2月,科大研發的雷射沉積生產鑽石薄膜聚合物技術,在美國獲取第一個專利。
1995年1月,比爾·蓋茨蒞臨科大以「數碼化革命的未來」發表演說。
1996年1月,科大校長吳家瑋教授,發起組織東亞研究大學協會。
1997年12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正式展開。
1999年4月,工商管理學院獲AACSB國際協會所認可。
1999年9月,研究項目"資訊科技"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是科大首個獲此資助的項目。
2000年11月,科大成功研發世界最細單壁納米碳管,直徑為0.4nm(納米)。
2001年4月,科大慶祝十周年校慶。
2001年9月,研究項目"分子神經科學研究之基礎研究及新葯開發"被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是科大第二個獲此資助的項目。
2003年9月,大學的納米材料技術研究所正式成立。
2003年10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被金融時報在全球七十五個課程中,評為世界第九位。
2005年7月,霍英東基金捐贈港幣八億元,支持科大策略發展及內地拓展計畫。
2006年5月,大學圖書館命名為李兆基圖書館,以表彰他對大學的貢獻。
2006年6月,斯蒂芬·霍金教授,為高等研究院主持首場講座。
2007年1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及其研究中心在南沙舉行開幕儀式。
2007年12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首次在<金融時報>的排名榜中位列第一。
2008年12月,香港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舉行奠基儀式。
2009年10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被<金融時報>第二次評為世界第一。
2010年6月,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大樓在南沙動土興建。
2010年6月,科大成立首個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0年7月,周大福鄭裕彤基金捐贈九千萬元支持科大建設新的研究和學術大樓。
2010年9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辦首個俄鋁校長論壇。
2011年4月,科大慶祝二十周年校慶,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韓啓德教授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親臨主持慶典。
2011年5月,香港科技大學獲《QS亞洲大學排名》 ( Quacquarelli Symonds ( QS )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 列為亞洲排名第一的大學。
2011年9月,科大深圳產學研大樓舉行開幕儀式。
2012年4月,鄭裕彤大樓舉行奠基儀式。
2012年10月,凱洛格 - 科大EMBA課程連續第四年被<金融時報>評為世界第一。
2013年7月,"新型的光波及聲波功能材料研究"和"神經突觸的發育,訊號轉導及精神疾病的分子機理研究"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選作卓越學科領域。
2013年9月,李兆基校園舉行開幕典禮。
2014年10月,何廷錫伉儷全新訪客資訊中心舉行開幕典禮。
2014年12月,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新大樓舉行開幕典禮。科大畢業生就業能力全球排行16位,位列大中華院校之首。
2015年1月,教資會"2014研究評審工作"評價顯示科大研究達"世界領先水準"成績稱冠。
2015年3月,廖長城議員獲委任為第五任校董會主席。
2015年7月,科大“大學部生研究計畫”踏入十周年。
2015年9月,水上活動中心一期工程舉行動土儀式。
2015年11月,科大畢業生于全球大學就業能力調查及排行14位,蟬聯大中華院校之首。
2016年2月,鄭裕彤樓舉行開幕典禮。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學院 | 專職教師 | 兼職教師 | 總計 |
---|---|---|---|
理學院 | 127 | 15 | 142 |
工學院 | 159 | 27 | 186 |
工商管理學院 | 138 | 24 | 162 |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82 | 60 | 142 |
跨學科課程事務處 | 8 | 4 | 12 |
總人數 | 514 | 130 | 644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科技大學官網)
備註:關于各大學院(包括學部和學系)及跨學科課程事務處的教授資料情況請參考資料2012年版公共事業處出版的《教授簡錄》。
部分教授介紹
生物化學系張明傑教授,于2007年獲頒中國科學界最高榮譽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他成功闡釋腦細胞訊息傳遞的過程。
化學系唐本忠教授及物理系湯子康教授因推動材料科學及納米技術基礎研究及套用的發展,于2007年獲頒裘槎基金會優秀科研者獎。
物理學系王寧教授獲華人物理學會頒授2006亞洲傑出成就獎。王教授于2000年在科大成功觀察到全球最細、直徑隻有0.4納米的單壁納米碳管。這項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舉為當年全球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其後他與同僚湯子康教授共同發現納米碳管具超導性。
化學系韓利強教授(Prof. Richard Haynes)與的拜耳公司研製出高療效、低成本的抗瘧疾新葯青蒿碸,這項研究獲全球化學領域的權威學術期刊《套用化學》選為2006年3月20日的封面專題。

生物化學系主任葉玉如教授,于2004年3月獲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的"L\'OREAL·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成為獲此獎項的首位香港女科學家和第二位中國女科學家。
化學工程學系吳嘉名教授獲選為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院士。同系的陳澤強教授獲亞洲氣溶膠研究議會頒發"亞洲青年氣溶膠科學家獎"。
土木工程學系主任張慕聖教授獲加拿大工程院及香港工程科學院選為院士。而同系的鄧漢忠教授則獲美國離岸能源中心選為"殿堂級技術拓荒者" 及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為最高層次的"榮譽會員"。該系吳宏偉教授于2003年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 --- 土力學及基礎工程青年獎。同系的勞敏慈教授成功開發廢物限製屏障技術,獲得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2004年度 "James Croes獎章",為該獎自1912年成立以來第一位獲此獎項的華裔論文首席作者。
電腦科學及工程學系張黔教授是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及香港、澳門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資助者,和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通訊分會"2005年亞太最佳青年研究員獎"得主,也是100位獲《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頒授"2004年世界青年創新獎"(TR 100)的得獎者之一。
電子及電腦工程學系曹希仁教授獲委任為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控製系統分會院士評審委員會主席。
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主任李忠義教授,其參與合撰的論文獲《工業工程師學會專刊》選為2005年度最佳論文。李教授在2006年被工業工程師學會選為亞洲區副主席。
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系曾哲明教授獲國際製造工程師學會頒授"LEAD獎項"。曾教授于2005年更獲普渡大學工業工程學系頒發"傑出工業工程師獎"。
機械工程學系趙汝恆教授,獲美國供熱、製冷及空氣調節工程師學會頒授"Ralph G Nevins生理及人類環境獎"。
院系概況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5個學院,分別為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霍英東研究院、西安交大-香港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學院、公共政策及行政研究院。
理學院 | 工學院 | 工商管理學院 |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
生物化學 生物學 化學 環境科學 數學 數學及經濟學 物理學 套用物理學 大氣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科學 分子生物醫學科學 | 化學工程學 化學及生物產品工程學 化學及環境工程學 土木工程學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 土木及結構工程學 土木基建工程及管理 電腦工程學 電腦科學 電腦科學-資訊工程 電機及電子工程學 電子工程學 電子工程學-信息及通訊工程 工程企業管理 環境工程 工業工程及工程管理學 工業工程及物流管理學 資訊科技 積體電路設計工程 智慧型建築物技術與管理 物流管理及工程學 機械工程學 機械工程學-屋宇設備 電信學 航空太空工程學^ ^預計于2015-16年開辦 | 專業會計學 經濟學 經濟及財務學 財務學 環球金融 計量財務學 綜合商業管理學 環球商業管理 資訊系統學 組織管理學 市場學 營運管理學 財務分析學 資訊系統管理學 投資管理學 | 人文及社會科學 通識研究 中國研究 人文學 社會科學 |
跨學科課程事務處 | |||
科技及管理 環境管理與科技 風險管理及商業智慧型學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科技大學官網)
辦學模式
- 大學部生研究計畫
大學部生研究計畫是科大一個特別計畫旨在培養大學部生對研究的興趣。參與計畫的大學部生會在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活動。在這計畫下,大學部生須與教授訂立研究範疇,並在計畫完結時提交學術報告。計畫一般為期三至四個月。
- 創業中心
科大創業中心是以培養未來的企業家和鼓勵大學社區成員直接參與新技術的商業化創新創業中心。它幫助學生真正對創業感興趣,成為主管可以在啓動和追求創業中作為職業選擇。
優勢學科
香港科技大學在科學、工程、商管、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上提供跨學科課程,其中電子工程、土木工程、電腦科學、統計學為該校的優勢學科。
學科名稱 | 名次 |
---|---|
現代語言 | 41 |
電腦科學與信息系統 | 11 |
化學工程 | 26 |
土木與結構工程 | 12 |
電子與電子工程 | 11 |
機械、航空與製造工程 | 20 |
生物科學 | 51 |
物理與天文學 | 51 |
數學 | 45 |
環境科學 | 25 |
地球與海洋科學 | 101 |
化學 | 19 |
材料科學 | 29 |
地理 | 101 |
統計與運籌學 | 15 |
經濟和計量經濟學 | 30 |
會計與金融 | 19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QS世界大學排名等官網)
社會評價
排名機構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 |
---|---|---|---|---|---|
QS世界大學排名 | - | 40 | 34 | 33 | - |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 - | 201 | 239 | 201 | -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51 | 57 | 65 | 61 | - |
QS亞洲大學排名 | - | - | 1 | 1 | 1 |
QS全球年輕大學排名 | - | - | 1 | - | -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QS世界大學排名等官網)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高等研究院1個,中國內地科研平台4個,中央研究設施9個,研究中心51個,研究所12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先進顯示與光電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高等研究院(1個):香港科技大學賽馬會高等研究院
中國內地科研平台(4個):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開發中心、浙江香港科技大學先進位造研究所
先進工程材料實驗所 | 設計與製造服務所 |
動植物養育實驗所 | 環境實驗所 |
生物科學實驗所 | 岩土工程離心機實驗所 |
中電風洞實驗所 | 材料測製實驗所 |
納米電子製造實驗所 |
大氣研究中心 | 香港科技大學-德國電信系統與媒體實驗室 |
先進微系統封裝中心 | 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學LED-FP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套用社會經濟研究中心 | 華為–香港科大聯合實驗室 |
亞太金融市場中心 |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dvanced Computing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
商務資料分析研究中心 | 分子神經科學中心 |
企業策略與創新研究中心 | 新元素-香港科大數位健康, 醫療物聯網聯合研究中心 |
癌症研究中心 | 光電科技中心 |
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 | 物聯網研發中心 |
中葯研發中心 | 科大理學院-高等研究院超分辨成像中心 |
顯示技術研究中心 | 半導體產品分析及設計增值中心 |
實驗商學研究中心 | 智慧型及可持續發展基建研究中心 |
市場行銷與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心 | 華南研究中心 |
超材料研究中心 | 調查研究中心 |
科學計算研究中心 | 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 |
太空科學研究中心 | 康信商業案例研究中心 |
統計科學中心 | 同益實業集團電子商貿中心 |
幹細胞研究中心 | 惠理投資研究中心 |
可持續能源技術研究中心 | 大氣研究中心(nanshan) |
圖像科學與計算中心 | 建築物能源研究中心 |
流動信息科技中心 | 工程材料及可靠性研究中心 |
系統生物學與人類健康研究中心 | 綠色產品及加工技術研究中心 |
環境、能源與資源政策研究中心 | 高分子成型過程及系統中心 |
電腦網路空間中心 | 數位生活研究中心 |
Finetex - 科大研究中心 | 北京-香港科大聯合研究中心 |
恆隆組織管理中心 |
先進位造研究所 | 香港科技大學高等研究院 |
生物技術研究所 | 環境研究所 |
香港科大能源研究院 | 集成微系統研究所 |
科大新興市場研究所 |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 |
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 | 信和軟體研究所 |
香港電訊信息技術研究所 | 蒙民偉納米科技研究所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科技大學官網)
科研成果
時間段 | 經費(港幣百萬) |
---|---|
2007 - 2008 | 369.6 |
2008 - 2009 | 447 |
2009 - 2010 | 432.6 |
2010 - 2011 | 409.3 |
2011 - 2012 | 444.1 |
2012 - 2013 | 548.4 |
2013 - 2014 | 485.2* |
備註:*當中包括由香港科大研究開發有限公司及內地平台所管理之研究及開發項目;不包括"R-portion",即由研究資助局為研究用途補助金項目提供的"附加行政費用"、"首席研究員開支"和"人文及社會科學額外資助"。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科技大學官網)
根據2015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理學院教員多次取得校外資助支持研究工作,其中主要包括:研究資助局的優配研究金、協作研究金、卓越學科領域計畫和主題研究計畫,以及創新科技處的創新及科技基金等。他們亦有獲得中國內地重要研究計畫撥款,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等和孔雀計畫。
其中研究資助局的主題研究計畫包括"促進健康"、"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及"加強香港作為地區及國際商業中心的策略地位"等3個特選主題。
卓越學科領域計畫包括"神經突觸的發育,訊號轉導及精神疾病的分子機理"、"新型的光波及聲波功能材料"、"分子神經科學:基礎研究與新葯開發"等3個研究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包括"老年痴呆症的分子機製研究"、"聚集誘導發光的基大學部學問題"等2個研究項目。
成功調控光子形狀 創造光腔裝載效率最高紀錄 |
研發新材料讓高分子太陽能電池效率創新紀錄 |
研發聚集誘導發光物料 開拓嶄新套用領域 提升法醫蒐證效率及細菌顯影技術 |
破解光合作用機理 助研發再生能源 |
發現新的分子標靶 有助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
二維超導物料的研發,有助開發穩定及實用的超級電腦 |
科大物理學系研發新一代路線協調方法可套用在交通、通訊、導航系統 |
成功解開特定蛋白與調控大腦發育新機理有助了解自閉症相關疾病 |
利用極幼鉛納米線取得超導體研究新突破 可提高超導體的醫學與生物學套用 |
研創高效材料探測爆炸品 控製發光強度 |
首創用昆蟲細胞製造戊型肝炎疫苗 |
首次實現在單粒子尺度上直接觀測晶體的均勻熔化 |
首次于骨骼肌幹細胞中發現新型蛋白質分子 為套用骨骼肌幹細胞治療肌肉萎縮症帶來希望 |
納米結構氧化鋅薄膜紫外雷射發射研究榮登過去50年引用次數最多的套用物理學論文 |
全球首次成功破解 特定蛋白與癲癇症相關疾病發作的訊號機理 |
證實單光子不能超越光速 |
發現視覺系統機理 |
有關膠體結晶薄膜熔解的重要發現 |
操控光的同時,沒有導致特定設計頻率損失的新可能性 |
肌動蛋白質基因突變如何導致遺傳性失聰失明 |
揭示全新的腦部信息傳遞機製 |
創新的彈性超材料 |
參與國際腫瘤基因組聯盟破解癌症基因 |
參與中國首顆人造衛星"嫦娥一號"的資料研究工作 |
成功開發頭發驗毒新技術 |
傳統中葯名方"夏桑菊"配合新科技以防禽流感 |
可折曲電子顯示屏面世 |
研製出世界最細單壁納米碳管,該項研究成果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舉為全球當年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科技大學官網)
學術資源
- 圖書館
香港科技大學圖書館館樓高5層,建築面積為12350平方米,可提供3100個讀者座位,收藏有70萬冊圖書,有35000種電子、印刷雜志、資料庫和其他數位信息資源。

- 大學刊物
《年報》 | 《科大簡介小冊》 | 《教授簡介》 | 《校友通訊》 |
《高研院通訊》 | 《學院通訊》 | 《電子書架》 | 《科大環境報告》 |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含義:象征知識之源的書本舉起了一個智慧的頭腦,代表了香港科技大學的未來願景:金色的海洋代表香港,香港科技大學期望成為海上發出光芒的旭日。

校風
香港科技大學提供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以加強學生、教職員、及訪問學者之間學識、觀點、和創新概念的交流。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校長 | 陳繁昌 |
首席副校長 | 史維 |
副校長 | 賀致信、李行偉、翁以登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4月香港科技大學官網)
歷任領導
姓名 | 在任時間 |
---|---|
吳家瑋 | 1991年至2001年 |
朱經武 | 2001年至2009年8月 |
陳繁昌 | 2009年8月至今 |
知名校友
姓名 | 概況 |
---|---|
何錦欣 | 香港教育局助理秘書長(高等教育) |
餘嘉敏 |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助理秘書長(衛生)、前無線電視、有線電視新聞報道員 |
魏派賢 | 前亞視新聞記者,星島日報記者 |
前無線新聞財經記者及主播 | |
now寬頻電視主播 | |
電台主持、誠品書店香港分店副店長 | |
法國巴黎銀行上市衍生產品部聯席董事 | |
渣打銀行股票衍生及中介銷售部窩輪銷售副董事 | |
毛尖 | 當代海派作家 |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副主席、香港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 | |
陳恆鑌 | 民主建港協進聯盟黨員、香港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政協安徽省第十屆委員會委員 |
吳蘇 | 中衡國際集團CEO、江蘇運贏集團董事、國際物聯網協會香港分會主席 |
張雲飛 | 珠海雲洲智慧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
陳易希 | 發明家、新民黨黨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