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介紹
首都體育學院座落于北京市海淀區,西臨中關村科技園區,東臨著名的“薊門煙樹”景區,地理位置優越、校園環境幽雅。

學校創辦于1956年,原名“北京體育學校”,1960年改建為“北京體育師範學院”,2000年更為現名“首都體育學院”。50多年來,學校的建設發展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各項事業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目前,學校在辦學規模、辦學層次、專業設定、師資隊伍、教學質量、科研成果、場館設施等綜合辦學實力方面已躋身于全國同類院校前列。
學校現分為本部校區、北校區和鳳凰嶺校區。學校本部園區內建有教學科研綜合樓、實驗綜合樓、教學實驗樓、圖書館、大學生體育館、田徑綜合館、遊泳綜合館、訓練綜合館、籃球館、排球館、網球館、武術館、體操館、塑膠田徑場。學校北校區設有大型足球訓練場。鳳凰嶺校區擁有上萬平方米的各種室內體育館和塑膠田徑場,各項體育設施齊全。
學校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辦學格局,設定了體育教育訓練學院、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管理與傳播學院、休閒與社會體育學院等五個二級學院。目前學校共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休閒體育、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舞蹈表演、新聞學、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經濟與管理等十一個大學部專業,涵蓋了國家教育部頒發的體育類專業設定中的所有大學部專業;設定了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套用心理學五個碩士專業三十個研究方向;自2003年起,學校與福建師範大學聯合培養博士,2012年學校通過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審核,開始獨立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除了培養博士生、碩士生、大學部生、中專生外, 還招收國內外訪問學者、研究生學位課程班及外國留學生。學校現有2個國家級、5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擁有2個國家級、4個北京市級優秀教學團隊。
學校科研實力雄厚,承擔多項國家級和部委級課題,出版大量學術著作;“十一五”期間,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965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項6項,獲得科研資金3852.5萬元,建成了2個省部級實驗室、3個省部級研究基地、3個省部級培訓基地。校圖書館是北京高校網路圖書館成員之一,與其他院校資源共享,在自動化、網路化、數位化建設方面居全國同類院校領先地位。
學校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實力雄厚,擁有一支學術水準高、教學經驗足、敬業精神強的師資隊伍。截止2014年學校共有上級批準立項15個“學術創新團隊”,42人入選各級人才項目;4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被評為全國師德標兵;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高級職稱教師佔全校比例達53%,博士、碩士學位教師佔全校比例達84%。
學校對外交流十分活躍,現已與美國、英國、韓國、日本、芬蘭、澳大利亞、俄羅斯、紐西蘭、比利時、希臘、土耳其、烏克蘭、哈薩克等國的30餘所大學或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辦學協定,互派學生與訪問學者,多次組織、承辦國際、國內大型體育比賽和重要會議。
2006年,學校獲得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估“優秀”;2007年,學校獲得北京市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評估“優秀”。在北京舉辦奧運會、殘奧會期間,學校有近2000人直接參與奧組委各項目團隊的組織工作、裁判工作、競賽工作以及志願服務工作。在國慶60周年首都民眾遊行活動中,我校師生組成“體育發展”方陣並參與天安門晚會表演,被國慶遊行總指揮部授予“優秀組織單位獎”和首都“迎國慶、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先進單位”。學校與國家體育總局競體司、國家體育總局自劍中心、北京市體育局、內蒙古體育局、北京海淀區北太平庄街道辦事處以及多家企業和社會團體建立了合作關系。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學校與承德市人民政府簽署架構合作協定,共同打造“京津冀一體化體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學校還積極回響“高等院校支持北京市國小教育特色發展項目,”與北京市安外三條國小等五所學校簽署了校際合作協定。
2009年,學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榮譽稱號,2011年被北京市授予“首都文明單位”,連續多年被評為北京市“花園式單位”和“綠化先進單位”。
在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時期,在北京建設國際體育中心城市的背景下,學校將以“精心育人”為目標,以“精細管理”為基石,以“精品建設”為導向,打造“精致典雅”的中國一流高等體育院校。
歷史沿革
改革開放
首都體育學院的前身是北京體育學校,始建于1956年7月,受國家體委和北京市體委雙重領導,校舍傳統體育學校建在先農壇體育場,1958年5月2日遷到現在的校址。1960年3月,根據北京市文化教育和體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對體育專業人才的要求,經市政府批準,在北京體育學校的基礎上成立北京體育師範學院。學製有四年製大學部、三年製中專科、三年製預科。1962年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教育戰線實行院系調整,同年9月學院並入北京師範學院的體育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國步入重大歷史轉折時期,經過各方支持和努力,北京體育師範學院于1979年2月復校,學院伴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開始了全面發展時期。2000年5月,為適應首都體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首都體育學院。
未來發展
學校未來發展學校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與關懷。江澤民、萬裏、李鵬、李瑞環、吳邦國、王震、劉華清、李鐵映、王忠禹、陳至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到該院視察。賈慶林、劉淇、王歧山等歷屆北京市領導多次來校指導工作。賈慶林等領導親手為“首都體育學院”新校名揭牌。 五十年來,學院辦學經歷了三次大的發展。第一次是1960年,學校由中專升為大學部院校,確立了為北京市培養合格中學體育教師的辦學定位;第二次是1990年前後,學院抓住北京亞運會的機遇,在體育場館等基礎教學設施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並且確立了多學科專業的辦學思路;第三次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以2000年學校更名為新起點,在辦學層次、學科專業設定、人才培養規模及改善辦學條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學校始終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不斷加大教學投入,加強教學基本建設,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貭素的各類體育專門人才。學院已為北京市和中國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體育教師、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經營管理人員和體育科研人員,他們多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骨幹力量。
辦校特色
堅持辦校特色學校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領導、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廣大師生員工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開拓進取,將一個昔日辦學條件簡陋的中專學校,建成為今天這個充滿現代氣息和勃勃生機的高等體育院校,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在總結五十年辦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學校明確提出了“五個堅持”的辦學指導思想,並依據這一指導思想,確立了“五個功能定位”和“五類人才培養”的目標,製定了“五字辦學原則”,迄今已形成了以“四個五”為核心內容的系統辦學思路。

經過五十年的建設與發展,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形成了“註重實踐環節,依托體育賽事,培養套用型體育專門人才”的鮮明辦學特色。這一特色對于最佳化學校人才培養過程,提高體育人才的培養質量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學校率先在中國大學部教育中設定了《運動競賽學》、《運動競賽方法學》、《賽事管理》等專業課程。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學校先後承擔了第11屆亞運會、中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大型賽事的部分競賽組織工作。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期間,學校先後接待了國際奧委會評估團成員、世界跆拳道聯合會主席、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主席、國際籃聯主席及國際柔道聯合會官員來院考察,為北京成功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做出了貢獻。2004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在學校成立了中國唯一的體育賽事研究基地——“北京市體首都體育學院校園建築育賽事管理與行銷研究基地”。三年來,學校出色地承辦了國際乒聯職業巡回賽總決賽、中英人壽中國羽毛球大師賽、中國網球公開賽,以及國際斯諾克撞球賽、中國國際跆拳道公開賽等一系列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為首都體育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學校以學生為主體的賽事志願者享譽京城,北京市領導多次贊揚該院“能擔大任,能做大事”,媒體贊譽學校“開了國內高校市場運作國際體育賽事的先河”。
科研成果
學校科研教育學校堅持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不斷加大引進人才與培養人才的力度。學校已經建立了一支敬業精神強、學術水準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有在編教師236人,專任教師228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86人,碩士生導師73人,博士生導師2人。擁有孫民治、劉淑慧、姚鴻恩、周登嵩等國內知名學者;相當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已在國內外嶄露頭角。學校多名教師曾分別獲得“北京市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教學名師”和“北京市優秀德育工作者”等光榮稱號。通過開展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改立項、雙語教學建設、教學成果獎評審、學生科研立項等工作,積極推進教學研究,大力深化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績,產生了一批國家級、省市級的教學成果。學校共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市級精品課程4門;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獲得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項。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至2015年該校共有體育教育訓練學院、運動科學與健康學院、武術與表演學院、管理與傳播學院、休閒與社會體育學院等五個二級學院。
院系研討會
學校有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社會體育指
導與管理、休閒體育、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舞蹈表演、新聞學、公共事業管理、體育經濟與管理11個大學部專業。
學科建設
專業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套用心理學5個碩士專業。
體育人文社會學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體育教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支持建設專業;體育教育和運動人體科學兩個專業被確定為北京市品牌專業建設項目。
師資力量
截止2015年11月,在職教職工498人,其中專任教師264人 ,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103人,碩士生導師73人,博士生導師2人.
截止2015年該校共有上級批準立項15個“學術創新團隊”,42人入選各級人才項目;4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被評為全國師德標兵;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高級職稱教師佔全校比例達53%,博士、碩士學位教師佔全校比例達84%。
教學建設
至2015年學校學生和教練員共在2002年亞運會上獲金牌6枚,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獲金牌1枚,在雅典殘奧會上獲金牌、銀牌各1枚,並打破1項殘奧會紀錄。在2005年10月的第10屆全運會上,該院學生共獲得金牌7枚、銀牌8枚。

學校共建成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市級精品課程4門;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獲得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項。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校訓:以挑戰者精神拼搏創新
校歌:《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至2015年現任領導 | |
趙 文 | 黨委書記 |
鍾秉樞 | 校長 |
黨繁義 | 紀委書記 |
吳國民 | 黨委副書記 |
王尚忠 | 黨委副書記 |
齊力新 | 副校長 |
王凱珍 | 副校長 |
謝 軍 | 副校長 |
駱秉全 | 副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