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首都醫科大學原名北京第二醫學院,建立于1960年9月12日。

1985年8月22日更名為首都醫學院。
1986年8月27日,確定首醫為市屬重點院校。
1994年2月5日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首都醫科大學。
2000年9月12日,首都醫科大學創院40周年。
2001年2月12日,北京聯合大學中醫葯學院、北京醫科高等專科學校和北京職工醫學院並入首都醫科大學。
2010年9月12日,首都醫科大學創院50周年。
學術科研
科研成果
2009年至2014年,學校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以及國家教育部、衛生計生委、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項目2319項(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1137項),累計科研經費16.9億元;獲得各類各級獎勵84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8項、北京市科技獎29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1項、中華醫學科技獎20項、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吳階平醫學獎3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獲得專利授權297項。神經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基礎免疫學、醫學圖像處理、生物信息檢測與處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髒內外科、腎移植、呼吸內科、消化內科、口腔生物醫學、眼科、耳鼻咽喉科、小兒血液病等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
2005年,以首都醫科大學王曉民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項目"神經變性病的機製和防治的基礎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部製定和實施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亦稱973計畫)批準立項,資助總經費為3000萬元人民幣。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3月,校本部和附屬醫院擁有一批國家級和市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建有高水準的國家級、市級研究和培訓機構,如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北京市全科醫學培訓中心、首都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基地等。有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級科研院所
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省部級科研院所
衛生部全科醫學培訓中心、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北京市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北京市臨床醫學研究所、北京市兒科研究所、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口腔醫學研究所北京市中醫研究所。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眼科診斷與治療設備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北京市腦重大疾病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神經變性病教育部重點實驗、耳鼻咽喉頭頸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兒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心血管重塑相關疾病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兒科重大疾病研究實驗室,心血管重塑相關疾病重點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多肽及小分子葯物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眼科學與視覺科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呼吸和肺迴圈疾病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臨床流行病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腦血管病轉化醫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腦功能疾病調控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熱帶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
(註:由于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太多,隻列舉一部分)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醫療信息化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腦血管病分中心)、眼科診療設備與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心血管診療技術與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內源式預防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耳鼻咽喉頭頸科學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首都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基地。
學術資源
- 圖書館藏
根據2014年8月圖書館官網顯示,學校館藏總量49萬餘冊(件)、中、外文學術性全文電子期刊逾3萬2千餘種,電子圖書26萬餘種,形成了以醫學文獻為主體,包括中外文圖書、期刊和報紙合訂本、音像製品以及電腦文檔等在內的多種類型、多種載體的綜合性館藏體系。
- 學術期刊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管、首都醫科大學主辦的綜合性醫葯衛生類學術期刊。
該刊已被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PЖ)、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5版)、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碟資料庫、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CMCC)、中國醫學文摘(基礎醫學、內科學、外科學、計畫生育和婦產科學、兒科學、皮膚科學、口腔學、耳鼻咽喉科學、眼科學、腫瘤學、衛生學、檢驗與臨床等12個分冊)、中國葯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和萬方資料系統科技期刊群引為源期刊。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14年3月,學校校本部設有10所學院和1所研究院,包括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化學生物學與葯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中醫葯學院、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護理學院、燕京醫學院、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國際學院;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

首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五年製基礎醫學專業、七年製臨床醫學專業、七年製臨床醫學專業(兒科醫學專業方向)、七年製口腔醫學專業、五年製大學部臨床醫學專業、五年製大學部口腔醫學專業
首都醫科大學護理學院:五年製護理專業
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家庭醫學學院:五年製預防醫學專業
首都醫科大學化學生物學與葯學院:五年製臨床葯學專業 、四年製葯學專業
首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聽力學方向)、假肢矯正工程專業
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葯學院:五年製大學部中醫學專業 、四年製大學部中葯學專業
首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與教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衛生事業管理方向)、法學專業(衛生法學方向)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四年製醫學檢驗專業、五年製臨床醫學專業、三年製臨床醫學專業(專科)、三年製衛生信息管理專業 (專科) 、三年製葯學專業(專科)、三年製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專科)、三年製口腔醫學技術專業(專科)、三年製護理專業(專科)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3月,學校和附屬醫院有教職員工和醫務人員35128人(校本部1560人,附屬醫院33568人)。有院士6人,特聘顧問11人,正高職稱1875人,副高職稱3275人。其中教授667人(校本部88人,附屬醫院579人),副教授1108人(校本部196人,附屬醫院918人);博士生導師362人(校本部80人,附屬醫院282人),碩士生導師745人(校本部111人,附屬醫院634人)。有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科技部優秀創新團隊。
鼻病基礎和臨床研究(張羅)、帕金森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陳彪)、主動脈瘤的轉化醫學研究(杜傑)等。
缺血性腦血管病研究團隊(王擁軍)。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3月,該校擁有8個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4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 6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學科,2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建設學科,6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建設學科,1個北京地區高等學校學科群,11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和3個培育學科;學校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1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按照三級學科統計,有59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和7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學、公共衛生與語言醫學、中西醫結合、葯學、護理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口腔醫學、葯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學、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口腔醫學、葯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護理學、中葯學。
國家重點學科:外科學(神外)、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神經生物學、內科學(呼吸系病)、內科學(心血管病)、神經病學、兒科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內科學(消化系病)、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中國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中醫眼科學、中醫心病學、中醫脾胃學、中醫腫瘤學、中醫皮膚病學、針灸學、中醫傳染病學(培育)、中醫瘡瘍病學、中醫急症學、臨床中醫學、中醫絡病學(培育)、中醫傳染病學(培育)、中醫神志病學(培育)
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全科醫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生物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口腔臨床醫學,口腔基礎醫學,葯物化學,葯理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套用心理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葯劑學,葯物分析學。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3月,學校有教育部、衛生計生委"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試點項目4個,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和10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7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18門市級精品課程,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5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1個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北京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1個貭素培養基地,7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和11個市級優秀教學團隊,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和16名市級教學名師。2009年至2014年,學校獲得教育教學成果國家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北京市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10項。
臨床技能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口腔醫學實踐技能中心、臨床技能中心、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生物學與葯學實驗教學中心。
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預防醫學、葯學、中醫學。
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生物醫學工程、預防醫學、葯學、中醫學、康復治療學、衛生事業管理學、假肢矯形工程。
外科學、眼科學、生理學、神經生物學、耳鼻咽喉科學、全科醫學概論、神經病學。
醫學機能學實驗、生物化學、外科學、醫學影像學、檢體診斷學、神經病學、神經生物學、醫學統計學、耳鼻咽喉科學、醫學細胞生物學、內科學、眼科學、人體解剖學、醫學免疫學、小兒內科學、生理學、小兒外科學、人體寄生蟲學。
神經病學、細胞生物學。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批年度 |
---|---|---|
神經病學教學團隊 | 賈建平 | 2010年 |
兒科學教學團隊 | 李仲智 | 2010年 |
神經生物學教學團隊 | 徐群淵 | 2009年 |
外科學教學團隊 | 張建 | 2009年 |
耳鼻咽喉科學教學團隊 | 韓德民 | 2009年 |
生理學教學團隊 | 王曉民 | 2008年 |
全科醫學教學團隊 | 崔樹起 | 2008年 |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獲批年度 |
---|---|---|
醫學人文學教學團隊 | 王曉燕 | 2010年 |
內科學教學團隊 | 王辰 | 2010年 |
神經生物學教學團隊 | 徐群淵 | 2009年 |
物理學教學團隊 | 劉志成 | 2009年 |
外科學教學團隊 | 張建 | 2009年 |
耳鼻咽喉科學教學團隊 | 韓德民 | 2009年 |
生理學教學團隊 | 王曉民 | 2008年 |
全科醫學教學團隊 | 崔樹起 | 2008年 |
兒科學教學團隊 | 李仲智 | 2008年 |
免疫學教學團隊 | 安雲慶 | 2007年 |
神經病學教學團隊 | 賈建平 | 2007年 |
附屬醫院
- 臨床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第三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第四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第五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第六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第八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第九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第十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三博腦科醫院(第十一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第十二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兒科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口腔醫院(口腔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精神衛生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婦產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中醫葯臨床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腫瘤醫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康復醫學院)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預防醫學教學基地)
- 教學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豐台教學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電力教學醫院,首都醫科大學石景山教學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潞河教學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密雲教學醫院,首都醫科大學大興教學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平谷教學醫院,首都醫科大學良鄉教學醫院,首都醫科大學懷柔教學醫院。
國際交流
截至2014年3月,學校先後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瑞典、挪威、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相關單位簽訂了友好交流合作協定。先後接待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和學生數百人來校進行學術交流和參觀訪問。該校聘請的外籍專、家共24人,聘請的外國及港澳台地區客座教授67人;在校學歷教育海外學生467名,覆蓋4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校海外學生涵蓋了大學部、碩士、博士研究生及進修生。同時,學校積極選送教師、科研人員和管理幹部出國進修,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訪問。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代表的意義:

外圈為首都醫科大學中英文名稱,中心為華表圖案和學校建校時間。
用華表作為校徽中心圖案,一方面表明學校地處首都北京;
另一方面因華表形似代表醫學職業精神的紅十字"╋"
寓意首醫人承擔著"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使命與責任。
校旗
校旗由旗色、旗標和旗字構成。主校旗旗色為首醫藍,旗標為新校徽,旗字為彭真體校名;校徽色為藍白相間,校字為白色。輔校旗可為紅底黃字、白底紅字和藍白相間,旗標與旗字色調一致。
學校校旗集校色、校徽、校名于一體,集中展示學校形象。校色喻示學校嚴謹、開放、包容、向上的風格與精神,校徽突出首醫救死扶傷、服務社會的理想與志向,校名強調首醫的名稱、地域與歷史。
校訓
校訓:扶傷濟世 敬德修業
釋義:"扶傷"出自毛澤東為中國醫科大學的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濟世"出自醫學典故"懸壺濟世"。"敬德"、"修業"出自《中庸》"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周易》"君子進德修業"。
扶傷濟世是醫務工作者的天職,敬德修業是實現扶傷濟世的基礎。以"扶傷濟世,敬德修業"為校訓,體現了學校在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中的要求,追求"德、業"境界,履行"濟世"義務。
校歌
美麗校園,醫學殿堂,哺育著我們幸福成長。
團結友愛,手足情長,處處飄灑著杏林芬芳。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生命的責任在我身上,
扶傷濟世,敬德修業,首醫精神給我無窮的力量。
啊,首醫,白衣天使的搖籃,人民健康的希望,
載著民族和恩師的重托,我們揚帆遠航,揚帆遠航,揚帆遠航!
校風
校風:愛國奉獻,艱苦奮鬥,救死扶傷,嚴謹求實
釋義: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甘于奉獻,勇于奉獻。為中華民族振興貢獻全部的心智和才學。
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團結一致,奮發向上。發揚建校的光榮傳統推動學校建設發展。
敬畏生命,珍重健康,維護聖潔,履行天職。以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實現醫葯衛生事業的神聖使命。
實事求是,尊重科學,強調誠信,註重細節。用老實作人踏實做事的境介面對社會。
學風

學風:勤學、博思、求精、創新
釋義:
勤學--目標明確,勤奮刻苦,持之以恆;在書中學,在做中學,在事中學。
博思--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因學而思,以思而進,勤思而智。
求精--學求其精,思求其精,做求其精;以實求精,以慎求精,精益求精;
創新--勇于批判,善于探索,敢于實踐;註重前沿,開拓進取,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