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京師範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始建于1954年,原名北京師範學院,1992年由北京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外語師範學院、北京聯合大學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合並組建而成首都師範大學。
1954年北京師範學院建立;
1964年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並入北京師範學院;
1956年由華東師範大學(音樂系)、東北師範大學(音樂系)、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和音樂系)合並升格為北京藝術師範學院;
1960年北京藝術學院建立;
1961年由北京藝術師範學院並入北京藝術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

1992年北京師範學院、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職業師範學院與外語師範學院合並組建首都師範大學;
1978年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建立;
1978年北京師範大學一分校建立;
1978年北京師範大學二分校建立;
1978年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建立;
1982年北京師範大學一分校、北京師範大學二分校合並組建北京師範大學分校;
1985年北京師範大學分校(北京聯合大學職業師範學院)、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外語職業師範學院)等24所分校合並組建首都師範大學。
辦學規模
院系專業
院系設定
截至2015年,學校下設27個院系以及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大學英語教研部、體育教研部。
首都師範大學管理學院 | |||
首都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
首都師範大學京疆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燕都學院 | 首都師範大學書法文化研究院 | 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 |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國學教育學院 | 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 | 首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
附屬學校

首都師大附中,首都師大附屬育新學校,首都師大附屬實驗學校等。
首都師大附屬實驗學校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基地,首都師大附中是北京市重點中學之一。
專業設定
大學部類:哲學、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社會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學、教育技術學、 學前教育、國小教育、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日語、歷史學、世界史、考古學、數學類、數學與套用數學、物理學、化學、套用化學、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心理學、電子信息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智慧型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文化產業管理、 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電子商務、旅遊管理、音樂學、舞蹈學、戲劇影視文學、錄音藝術、美術學、設計學類;
專科類:文化教育、學前教育。
師資力量
教師概況
截至2014年,學校有教職工2,599人,在1,515名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人數298人,副高職稱人數539人,博士847人,碩士499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佔專任教師總數的89%。學校已擁有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學者。在校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6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國家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入選國家"千人計畫"項目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計畫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計畫講座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者8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7人,入選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11人,北京市特聘教授40人,北京市高層次人才資助計畫10人,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32人,北京市創新團隊建設計畫31個,北京市科技新星34人,市級青年骨幹教師176人,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計畫入選人員56人,長城學者培養計畫入選人員7人,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學校另有59名教師榮獲曾憲梓高師教師獎、霍英東青年教師教學獎和科研獎。
創新團隊
北京市人才強教計畫--學術創新團隊
入選年份 | 團隊名稱 | 團隊帶頭人 |
2005年: | 1、基礎數學 | 方福全 |
2、三維空間信息獲取技術與套用處理技術 | 宮輝力 | |
3、世界史 | 徐 藍 | |
4、中國傳統文學資源的發掘與利用 | 左東嶺 | |
5、現代工筆畫創作與教學 | 孫志鈞 | |
6、中國書法研究(補) | 葉培貴 | |
2006年: | 1、太赫茲波譜和成像 | 張存林 |
2、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中國文化創新 | 葉險明 | |
3、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與政策 | 孟繁華 | |
2007年: | 1、細胞技術 | 許興智 |
2、基礎教育實踐與研究 | 王尚志 |
傑出人才
中科院、工程院院士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
長江學者
方復全、戎小春
特聘教授
學科建設
重點學科
"211工程"重點學科
序號 | 學 科 名 稱 | 所在院系 |
1 | 首都基礎教育創新與現代化 | 教科院、教育技術系 |
2 | 中外歷史與文明 | 歷史系 |
3 | 中國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化 | 文學院 |
4 | 思想政治教育與哲學研究 | 政法學院 |
5 | 藝術教育與藝術理論 | 音樂學院、美術學院、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 |
6 | 基礎數學與套用數學 | 數學系 |
7 | 遺傳與生物工程 | 生命科學學院 |
8 | 城市地理信息技術與首都圈生態環境保護利用 | 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
9 | 光物理科學與技術 | 物理系 |
國家重點學科
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序號 | 學 科 名 稱 | 批準時間 | 文號 |
1 | 數位文獻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2 | 數學與信息技術 | 2010年5月 | 京教研[2010]14號 |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序號 | 學 科 名 稱 | 批準時間 | 文號 |
1 | 數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序號 | 學科名稱 | 批準時間 | 文號 |
1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2 | 文藝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3 | 漢語言文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4 | 俄語言文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5 | 音樂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6 | 中國古代史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7 | 中國近代史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8 |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9 | 遺傳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10 |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 2002年5月 | 京教研[2002]12號 |
11 | 美術學 | 2002年5月 | 京教研[2002]12號 |
12 | 思想政治教育 | 2010年5月 | 京教研[2010]14號 |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序號 | 學 科 名 稱 | 批準時間 | 文號 |
1 | 教育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2 | 外國語言文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序號 | 學 科 名 稱 | 批準時間 | 文號 |
1 | 宗教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2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3 | 基礎心理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4 | 光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5 | 物理化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6 | 細胞生物學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7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10 | 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11 | 旅遊管理 | 2008年4月 | 京教研[2008]4號 |
8 | 自然地理學 | 2002年9月 | 京教研[2002]23號 |
9 | 電腦套用技術 | 2002年9月 | 京教研[2002]23號 |
12 |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 2002年9月 | 京教研[2002]23號 |
13 | 分析化學 | 2002年9月 | 京教研[2002]23號 |
優勢學科
除4個國家重點學科外(基礎數學,植物學,中國古代文學,世界史),心理學,文學,歷史學,教育學,英語,西班牙語,軟體工程,生物學等學科專業也較具實力。其中音樂學院和美術學院各專業水準全國一流。
專業排名
《2012年教育學專業教育部學科評估排名》中,排名第6。
《2013-2014年數學與套用數學專業排名》中,排名第18。
《2013-2014年心理學專業排名》中,排名第12。
《2013-2014年世界史專業排名》中,排名第2(次于北京大學)。
《2013-2014年漢語言文學專業排名》中,排名第14。
《2013-2014年英語專業排名》中,排名第14。
《2013-2014年地理科學類專業排名》中,排名第11。
《2013-2014年音樂與舞蹈學類專業排名》中,排名第9(前8名依次為: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中國傳媒大學)。
《2013-2014年音樂學專業排名》中,排名第3(次于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
《2013-2014年美術學類專業排名》中,排名第3(次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學校佔地約1,500畝,建築總面積約63萬平方米。學校教學、科研條件優良,教學科研用儀器設備總資產94,610餘萬元。建有國家級標準塑膠運動場、體育館、羽毛球館、遊泳池等體育運動場地。各類學生總數29,396人,其中,全日製專科生102人,大學部生10,271人,碩士研究生4,786人,博士研究生505人,成人教育學生13,097,外國留學生635人。

學校在2003年接受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估中,被評為"大學部教學工作優秀學校"。截至目前,學校共有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1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北京市級教學團隊8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1門;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20部、國家級精品教材5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57部、北京高等教育經典教材1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大學部國家級規劃教材7部;國家精品影片公開課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學校有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北京市級教學名師17人;2008年該校成為"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校;在優秀教學成果評選中,學校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1項(含合作項目),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68項。學生在挑戰杯、數學建模與電腦套用競賽、電子競賽、英語演講等國家級及北京市級比賽中均獲得了多項獎勵。高層次人才培養效果顯著,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項,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8項,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9項。

合作交流
截止至2014年,該校已同32個國家和地區的194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 關系,同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義大利威尼斯大學、秘魯皮烏拉大學、紐約州立布法羅大學和德國不來梅科技大學等6所國外院校合作開辦了孔子學院。同澳大利亞福林德斯大學聯合培養了477名教育碩士。2006年至2014年03月,共派出在校大學部生、研究生和博士生2,082人次進行轉學分課程學習或帶薪實習。2006年至今,參加國(境)外訪學、培訓進修、國際會議的教師達2,584人次左右,學生851人次。學校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的院校之一,也是市屬高校中唯一一個教育部授予的來華留學示範基地,也是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大學部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基地"。

學術科研
科研機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三維信息獲取與套用實驗室,太赫茲光電子學實驗室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納米光電子學實驗室,學習與認知實驗室,資源環境與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太赫茲波普與成像重點實驗室
工程中心: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環境生態過程分中心,空間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研究基地:
國家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
全國省屬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小綜合時間活動課程師資研究與培訓基地
教育部首都師範大學課程研究和發展中心,教育部國家漢辦HSK考試(文秘)研發中心
北京地區生命科學與人才培養產學研基地,北京創新研究基地,全國青少年學生校外教育培訓中心。
科研建設
截至2014年,學校設有90餘個研究所(中心),建有北京市大學科技園。獲批"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及子課題14項。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16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6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4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9項,"863"計畫項目及子課題22項,"973"計畫合作項目15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第二單位)、北京市科學進步獎13項,省部級以上獎勵91項。2012至2013學年度科研項目總經費9,066萬元。
首都師範大學從1996年到2005年,完成著作1111部,發表論文35194篇,其中202篇(到2004年)被SCI(E)收錄,63篇被EI收錄,獲得6項發明專利權,10項電腦軟體著作權。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社科獎12項,部社科一等獎1項,部社科三等獎3,北京市社科一等獎12項,北京市社科二等獎58項。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編輯出版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語文導報》、《中學語文教學》、《高教研究》、《教育藝術》等。
館藏資源
首都師範大學圖書館于1954年建立,是學校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共有各類圖書文獻889萬餘冊(件):印刷型文獻287萬餘冊,其中中文圖書230萬餘冊(1949年以前出版的圖書17萬冊,線裝書7000餘種,含善本書376種),外文圖書27萬餘冊,中文期刊合訂冊27萬餘冊,外文期刊合訂冊3.3萬冊;電子圖書(包括電子版學位論文)582萬餘冊、電子期刊16萬餘冊;購買非書刊類資料庫88個,自建資料庫40個。(以上資料統計截止到2012年12月)。
文化傳統
校訓
首都師範大學校訓前半句"為學為師"很好的詮釋了作為師範院校,一個學校秉持的辦學宗旨:應該是以傳播知識,探究學問為主;在此之上,教書育人。而校訓的下半句"求實求新"意在說明作為一個負責的學校時刻堅持實事求是的行動指南,然而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隻有時刻保持一顆新異的心,才不至于落為人後。

校徽
在首都師範大學校徽上可以看到師大創校時間;並且配有半圓形的學校英文翻譯,闡釋了師大的名稱,在校徽的正中心是一本鋪開的書籍,意在表明大學的本質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

校歌
沐浴著北京的朝陽,首都師大桃李芬芳。學子播種美好的希望,青春點燃遠大的理想。啊,首都師大,你是學子的母親。首都師大,你是智慧的海洋。為學為師,求實求新,如同破浪的雙槳。首都師大,我們同你一起遠航!

伴隨著祖國的步伐,首都師大前程輝煌。汗水滋潤教育的沃土,心血鑄就偉大的棟梁。啊,首都師大,你是學子的母親。首都師大,你是知識的殿堂。為學為師,求實求新,化作騰飛的翅膀。首都師大,我們同你一起高翔!
學校領導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 歷任黨委書記 | ||
姓名 | 任期 | 姓名 | 任期 |
1954年至1958年 | 凌莎 | 1954年至1958年 | |
楊伯箴 | 1962年至1964年 | 鮑城吉 | 1958年至1961年 |
1965年至1968年 | 1961年至1964年 | ||
崔耀先 | 1973年至1983年 | 馮佩之 | 1965年至1968年 |
1983年至1984年 | 崔耀先 | 1977年至1983年 | |
楊傳緯 | 1984年至1989年 | 何釗 | 1983年至1988年 |
林培黎 | 1993年4月至1997年8月 | 林培黎 | 1988年至1993年.4月 |
1989年8月至1993年4月 | 于洸 | 1993年4月至1997年8月 | |
楊學禮 | 1997年8月至2001年11月 | 牛繼升 | 1997年8月至2001年1月 |
許祥源 | 2001年11月至2007年7月 | 謝維和 | 2002年4月至2004年2月 |
2007年7月至2013年11月 | 劉利民 | 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 | |
宮輝力 | 2013年11月 | 2004年2月至2004年12月 | |
2006年7月至2015年3月 |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參考資料來源:
校區介紹
校區 | 地址 | 郵編 |
---|---|---|
首都師範大學校本部 | 海淀區西三環北路105號 | 100048 |
首都師範大學北一區 | 海淀區西三環北路83號 | 100089 |
首都師範大學北二區 | 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6號 | 100048 |
首都師範大學海淀校區 | 海淀區通慧寺1號 | 100080 |
首都師範大學東校區 | 北京市海淀區阜外白堆子甲23號 | 100037 |
首都師範大學通州部 | 北京市通州區中山街50號 | 101199 |
首都師範大學良鄉校區 | 北京市良鄉高教園區 | 102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