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需要:個體對內外環境的客觀需求在腦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種“缺乏感”體驗著,以意向、願望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導致為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動機。需要總是指向某種東西、條件或活動的結果等,具有周期性,並隨著滿足需要的具體內容和方式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和發展。
就是有機體在內外條件刺激下,對某些事物希望得到滿足時的一種心理緊張狀態。
需要是人腦對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反映--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個方面。它既是一種主觀狀態,也是一種客觀需求的反應。
人為了求得個體和社會得生存和發展,必須要求一定的事物。例如,食物、衣服、睡眠、勞動、交往等等。這些需求反映在個體頭腦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需要被認為是個體的一種內部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傾向,它反映個體對內在環境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較為穩定的要求.
楊國樞教授認為,西方心理學中的各種需要概念,大體上有兩種用法.第一種用法重視它的動力性意義,把需要看作是一種力或緊張;第二種用法重視它的非動力性意義,把需要看作個體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失.蘇聯心理學家波果斯洛夫斯基等指出:“需要--這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要性.需要反映有機體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穩定的要求.……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動的基本動力.”
概念特征
1、任何需要都有明確的對象。或者表現為追求某一種東西的意念,或者表現為避開某一事物、停止某一活動的意念。
2、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復始;比較復雜的需要雖然沒有周期性,但在條件適合時,也可能多次重新出現。
3、需要隨社會歷史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一般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物質到精神、單樣到多樣。
表現特征
第一,對象性。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目的、有對象的,而且也隨著滿足需要的對象的擴大而發展。人的需要的對象既包括物質的東西,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東西,如信仰、文化、藝術、體育;既包括個人生活和活動,例如,個人日常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活動,也包括參與社會生活和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結果。例如,通過相互協作,帶來物質成果,通過人際交往,溝通感情,帶來愉悅和充實;既包括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開始某一活動的意念,也表現為想要避開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動的意念,這些意念的產生都是根據個人需要及其變化決定的。各種需要彼此之間的區別,就在于需要對象的不同。但無論是物質需要、還是精神需要,都必須有一定的外部物質條件才能滿足。例如,居住需要房子,出門要有交通工具,娛樂要有場所…… 第二,階段性。人的需要是隨著年齡、時期的不同而發展變化的。也就是說個體在發展的不同時期,需要的特點也不同。例如,嬰幼兒主要是生理需要,即需要吃、喝、睡;少年時代開始發展到對知識、安全的需要;到青年時期又發展到對戀愛、婚姻的需要;到成年時,又發展到對名譽、地位、尊重的需要等。
第三,社會製約性。人不僅有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會實踐中,在接受人類文化教育過程中,發展出許多社會性需要。這些社會需要受時代、歷史的影響,又受階級性的影響。在經濟落後、生活水準低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溫飽;在經濟發展、生活水準提高的時期,人們需要的不僅是豐裕的物質生活,同時也開始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同的階級屬性的人需要也不一樣,資產階級需要的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工人階級需要的是自由、民主、溫飽和消滅剝削。由此可見,人的需要又具有社會性和歷史與階級的製約性。
第四,獨特徵。人與人之間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獨特徵。由于生理、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條件因素不同,每個人的需要都有自己的獨特徵。年齡不同的人、身體條件不同的人、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經濟條件不同的人,都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有不同的需要。
種類介紹
根據需要的起源
1、自然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按照需要對象的性質
2、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一般說物質性的需要大多屬于生理性需要,而精神性需要基本是社會性需要。但有時物質性需要既是生理性需要,也包括社會性需要的成分。
相關信息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簡介
需要的層次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提出來的。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層次,而且這些需要都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層次越低的需要強度越大,人們優先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再依次滿足較高層次的需要。馬斯洛把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各層次之間的關系為:

①人的需要從低到高有一定層次性,但不是絕對固定的。
②需要的滿足過程是逐級上升的。當較低級需要滿足後,就向高層次發展。這七個層次需要不可能完全滿足,層次越高,越難滿足,滿足的百分比越少
③人的行為是由優勢需要決定的。同一時期內,個體可存在多種需要但隻有一種佔支配地位。優勢需要在不斷變動的。
④各層次需要互相依賴,彼此重疊。較高層次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依然存在,隻是對人行為影響的比重降低而已。
⑤不同層次需要的發展與個體年齡成長相適應,也與社會的經濟與文化教育程度有關。
⑥高級需要的滿足比低級需要滿足的願望更強烈,同時,高級需要的滿足比低級需要的滿足要求更多的前提條件和外部條件。
⑦人的需要滿足程度與健康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任何需要的真正滿足都有助于健康發展。
馬斯洛認為,需要的產生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是波浪式地推進的,在低一級需要沒有完全滿足時,高一級的需要就產生了,而當低一級需要的高峰過去了但沒有完全消失時,高一級的需要就逐步增強,直到佔絕對優勢。評價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系統地探討了需要的實質、結構以及發生發展的規律。這不僅對建立科學的需要理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而且在實踐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許多企業家就是依據這個理論,製定滿足職工需要的措施,以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但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稱為基本需要,並認為這些需要是與生俱來的,需要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成熟的過程,這嚴重低估了環境和教育對需要發展的影響;其次,馬斯洛強調個體優先滿足低級需要,忽視了高級需要對低級需要的調節作用。連他自己也承認,他“並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愛國者、無私的人”。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 目】 需要
【拼 音】 xūyào
【英 文】 demand
【詞 性】 名詞,動詞,
【褒 貶】 中性詞
【近義詞】 須要
【反義詞】 不必
詳細解釋
含義
需:

1.需要。需求 按需分配。2.需用的東西:軍~。
需要,是指人們缺乏某東西而產生的一種“想得到”的心理狀態,通常以對某種客體的欲望、意願、興趣等形式表現出來。
①要求得到;必須有;應該要:他需要一個助手|你需要深刻反省|他的病需要到縣裏去看。
②願望;要求:符合需要|滿足使用者需要。
示例: 這隻瘦弱的小鹿,目前很需要食物。
辨析
“需要”、“須要”都含有必須具有的意思。“需要”是指應該有或必須有的意思,側重一般要具備。“須要”是指一定要有,語氣肯定,意涵程度較“需要”強。
經濟名詞
經濟學中的需要是指欲望,是指對某種物品的渴望。欲望是現代經濟學的動力,所有經濟學分支都默認人類是理性人,他們對資源有需要,有欲望,並且這種無限的需要直接推動了經濟的不斷發展。同樣,需要的無限性和資源有限性的矛盾直接促成了經濟學的產生。經濟學是研究如何配置有限的資源滿足人類無限欲望的學科。
在經濟學中,必須區分需要不等于需求,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需求是指既有願望,又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如果沒有支付能力,則不能將需要稱為需求。需求是對應供給而言的,供需關系是研究市場經濟的核心工具。需要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經濟就是為滿足需要形成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並且,迄今為止這種資源配置方式為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
在經濟學中,隻有人們對某一商品存在需要的時候,這種產品才有價值。否則即使這件商品再有用處,也不會使消費者花錢購買。比如《非誠勿擾》中那個發明,如果風險投資者認為這東西沒有用,消費者不會對此有需要,就不會投資資金進入。
相關名言
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馬克思
偉大的需要使人崇高,卑微的需要使人沉淪。——歌德
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時,需要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周海中
當你感到一切人都需要你的時候,這種感情就會使你有旺盛的精力。——高爾基
同名歌曲
基本信息
作詞:吳旭文
作曲:吳旭文
歌手:萬芳

所屬專輯:《不換》
發行時間:1999-05-01
所屬公司:滾石唱片
歌詞
寂寞需要一點驕傲
獨白:寂寞需要一點驕傲
否則又落入自尋煩惱
獨白:否則又落入自尋煩惱
那沒有答案的問號
獨白:那沒有答案的問號
隻微微笑
獨白:微微笑
轉身不去尋找
獨白:轉身不去尋找
再多的解釋沒必要
獨白:再多的解釋沒有必要
就像你覺得快樂就好
獨白:快樂就好
那不期而遇的微笑
獨白:那不期而遇的微笑
我沒看到
獨白:我沒看到
任何遲疑問號
獨白:遲疑問號
時間改變了
獨白:時間改變了
關系改變了
獨白:關系改變了
心情的改變卻最難調
獨白:卻最難調
還偶而會夢到
依偎在你懷抱
傾聽著記憶中被需要的心跳
那種被愛的信號
讓我勇敢不少
獨白:讓我勇敢不少
還偶而會預料
你忽然也需要
有個人在你身旁傾聽和微笑
這些日子線斷了
彼此靈魂是否也沉默不少
獨白:是否也沉默沉默不少
獨白:寂寞需要一點驕傲
沒必要
就算不去尋找不去尋找快樂就好
驕傲沒必要快樂就好
再多的解釋沒必要
就像你覺得快樂就好
那不期而遇的微笑
我沒看到
任何遲疑問號
時間改變了
關系改變了
心情的改變卻最難熬
還偶而會夢到
依偎在你懷抱
傾聽著記憶中被需要的心跳
那種被愛的信號
讓我勇敢不少
還偶而會預料
你忽然也需要
有個人在你身旁傾聽和微笑
這些日子線斷了
彼此靈魂是否也沉默不少
還偶而會預料
你忽然也需要
有個人在你身旁傾聽和微笑
這些日子線斷了
彼此靈魂是否是否也沉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