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雲林縣縣名之由來始於清朝在嘉義縣與彰化縣之間設定新縣時,縣治位在沙連堡林圯埔近郊的九十九崁雲林坪上,遂將之命名為雲林縣,但日後因第二任台灣巡撫邵友濂認為縣城的位置太靠近內山,縣治遂移到鬥六,之後進入日治時期後,雲林自1897年6月後不再作為行政區名,直到民國時期的1950年8月才重新設定雲林縣。
1950年台灣省調整各縣市行政區域,其中台南縣合嘉義市,分為台南、嘉義、雲林三縣。雲林縣轄鬥六、虎尾、北港3區,計20鄉鎮,491403人,面積1290.8351平方千米。縣政府設于鬥六。
雲林縣:管轄鬥六、鬥南、虎尾、西螺、土庫、水林等6鎮,及古坑、大埤、刺桐、林內、二侖、侖背、麥寮、東勢、褒忠、台西、元長、四湖、口湖、水林等14鄉鎮,東界南投縣,北沿濁水溪與彰化縣接壤,南界以北港溪與嘉義縣毗連,西臨台灣海峽。附屬島嶼有外傘頂洲、統汕洲及海豐島。
1975年6月5日,褒忠鄉中民村的媽埔部落劃歸東勢鄉月眉村管轄。1981年12月25日,鬥六鎮改製為縣轄市鬥六市。
行政區劃
雲林縣轄1市5鎮14鄉:鬥六市;鬥南鎮、虎尾鎮、土庫鎮、西螺鎮、北港鎮;大埤鄉、褒忠鄉、東勢鄉、台西鄉、侖背鄉、麥寮鄉、林內鄉、古坑鄉、莿桐鄉、二侖鄉、水林鄉、口湖鄉、四湖鄉、元長鄉。
製表 | 英文 | 面積 (k㎡) | 人口(人) 2006年 | 行政區 劃代碼 | 郵編 |
鬥六市 | Douliou City | 93.7151 | 104,918 | 1000901 | 640 |
鬥南鎮 | Dounan Township | 48.1505 | 47,969 | 1000902 | 630 |
虎尾鎮 | Huwei Township | 68.7420 | 68,979 | 1000903 | 632 |
西螺鎮 | Siluo Township | 49.7985 | 49,207 | 1000904 | 648 |
土庫鎮 | Tuku Township | 49.0212 | 31,341 | 1000905 | 633 |
北港鎮 | Beigang Township | 41.4999 | 44,657 | 1000906 | 651 |
古坑鄉 | Gukeng Township | 166.6059 | 35,079 | 1000907 | 646 |
大埤鄉 | Dabi Township | 44.9973 | 22,064 | 1000908 | 631 |
莿桐鄉 | Cihtong Township | 50.8502 | 31,163 | 1000909 | 647 |
林內鄉 | Linnei Township | 37.6035 | 20,608 | 1000910 | 643 |
二侖鄉 | Erlun Township | 59.5625 | 30,908 | 1000911 | 649 |
侖背鄉 | Lunbei Township | 58.4840 | 28,348 | 1000912 | 637 |
麥寮鄉 | Mailiao Township | 80.1668 | 32,968 | 1000913 | 638 |
東勢鄉 | Dongshih Township | 48.3562 | 17,901 | 1000914 | 635 |
褒忠鄉 | Baojhong Township | 37.0552 | 14,981 | 1000915 | 634 |
台西鄉 | Taisi Township | 54.0983 | 27,676 | 1000916 | 636 |
元長鄉 | Yuanchang Township | 71.5872 | 30,150 | 1000917 | 655 |
四湖鄉 | Sihhu Township | 77.1189 | 27,946 | 1000918 | 654 |
口湖鄉 | Kouhu Township | 80.4612 | 31,515 | 1000919 | 653 |
水林鄉 | Shueilin Township | 72.9582 | 30,112 | 1000920 | 652 |
合計 | Yunlin County | 1,290.8326 | 728,490 | 10009 |
林坪則被劃歸為今天的南投縣竹山鎮雲林裏,使得「雲林」不在雲林縣境內。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雲林縣本縣東為古坑鄉草嶺,位于東經120°43′24″;西為口湖鄉外傘頂洲,位于東經120°0′10″;南為口湖鄉外傘頂洲,位于北緯23°28′,北為麥寮鄉許厝寮,位于北緯23°49′56″。中心位置為虎尾鎮虎尾,位于東經120°25′27″,北緯23°42′30″。面積1,290.8326平方千米,是台灣本島11縣之中,唯一一個不與任何直轄市相鄰的縣份。雲林縣是台灣島上漢人最早開墾的地方,早在明天啓元年(1621年)福建彰州人顏思齊、鄭芝龍等人率領眾人由笨港登入,安營扎寨,從事開墾。笨港即今日的雲林北港和嘉義新港一帶,當時為繁榮的貨物吞吐港,號為"一府二笨"。

人口
雲林縣總人口728,490人(2006年),人口密度564人/平方千米。
教育
特殊教育

國立雲林特殊教育學校
大專院校
環球科技大學
中華科技大學(古坑校區)
國立鬥六高級中學 | 國立虎尾高級中學 | 國立鬥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 |
國立北港高級中學 | 私立文生高級中學 | 國立西螺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
國立土庫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 私立巨人高級中學 | 國立北港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
縣立麥寮高級中學 | 私立揚子高級中學 | 國立虎尾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
縣立鬥南高級中學 | 私立大成高級商工職業學校 | 私立維多利亞實驗高級中學 |
私立正心高級中學 | 私立大德工業商業職業學校 | 私立義峰高級中學私立永年高級中學 |
交通
鐵路
台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
林內車站、石榴車站、鬥六車站、鬥南車站、石龜車站
縱貫鐵路由東部貫穿境內,其中以鬥六、鬥南為主要停靠站,班次較為密集。
台灣高速鐵路雲林車站(預計2015年12月通車)
公路
台汽客運、統聯客運、聯營客運、嘉義客運都有車經過雲林縣境內。
縣內公車以台西客運為主,路線可達縣內各鄉鎮,鬥南、鬥六、虎尾為重要的發車、轉運站。
港口
麥寮工業專用港:六輕計畫之麥寮港,航道于中潮位時水深達24米, 可供26萬噸級之船舶進出,不但將成為台灣最深之港口,同時也是第一座由民間投資開發興建之工業專用港。也是台灣首座民營興建港口,開發完成後年貨物吞吐量第一期可達6,000萬公噸,港域面積476公頃。
旅遊資源
雲林擁有優美的山林海景和豐饒的物產。其著名的風景名勝如清幽的草嶺、樟湖;新奇刺激的古坑劍湖山世界;北港溪口的外傘頂洲是片處女地,其荒涼粗獷的景色別具特色,是釣魚人的天堂。 北港朝天宮是全台300多間媽祖廟的總廟,也是雲林最引以為傲的人文名勝。另外號稱昔日三大牛墟之一的北港牛墟,形成至今已超過200年,是台灣僅存的兩處牛墟之一,彌足珍貴。從福建流傳到台灣的布袋戲,也在雲林深深扎了根。還有台灣武術源起-西螺七嵌等人文景觀。
華山
位于古坑鄉與梅山鄉交界處,風景區主峰大尖山高1299公尺,為雲林縣第二高峰,僅次于石壁山。 前往華山風景區,沿途盡是起伏綿延的丘陵地,茶園、竹林一路相伴,風光旖旎。大尖山因為空氣清新,視野遼闊,加上登山步道修繕完整,故一直為雲嘉地區的郊遊路線。登山步道多在茶園、檳榔樹下穿梭,途中有幾處位于茶園內的茶藝館,視野良好,天氣晴朗時,甚至可遠眺台灣海峽。

草嶺
草嶺風景區地處雲林東部山區,景色秀麗,清水溪和竹篙水溪兩條河流隨地勢起伏彎曲,形成多處自然景致,昔日號稱"草嶺十景"。草嶺地區處于斷層帶上,在近代幾次地震山崩、狂風暴雨的沖擊下,地貌顯得更加崢嶸詭異。由于1999年集集大地震,而形成"新草嶺潭"。遊草嶺以草嶺本庄為中心,再循路標前往各景點。新草嶺潭面積廣闊,寬百餘公尺,前後長達5公裏,是最新形成的天然水庫,蓄水量相當于石門水庫。蓬萊瀑布素有"草嶺第一景"之稱,瀑高約30公尺,水勢頗為壯觀。峭壁雄風是一塊大石壁,由新草嶺潭直矗而上,氣勢雄偉。水簾洞的瀑水宛如披著一襲綴滿亮片的白紗,陽光照耀下,光彩絢麗。青蛙石位于水簾洞上方,像是一隻蓄勢正要跳入水潭中的大青蛙,栩栩如生。

朝天宮
位于雲林縣北港鎮義民路。該宮因主奉媽祖,故又名北港媽祖廟。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樹德"和尚在北港建立一個小祠,供奉從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恭請的媽祖像,是為北港朝天宮的始建。後易茅為瓦,並數次修繕、擴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地震倒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成今日之規模。朝天宮為中國宮殿式建築,分為四進--山門、正殿、慈航殿、聖父聖母殿。山門前有廣場,石牆石地。山門分左中右三個門,中門為山川門,門前有一對蟠龍石柱和石獅,左右各稱龍虎門,楹下各有一對石盾,三個門上均雕刻裝飾。正殿供奉媽祖,故又名媽祖聖母殿,進深13米,頂有三層,用琉璃瓦覆頂;東西兩邊各有一廂,供奉註生娘娘、境主公和福德正神。慈航殿又名中室,供奉慈航道人(即佛教的觀音),左室為三界公殿,供奉三官大帝,右室為五文昌殿,供奉五文昌。後為供奉媽祖父母的聖父聖母殿和供奉歷代住持神主開山廳。朝天宮因具有濃厚的宗教氛圍和眾多的文物古跡,1972年遂被定為台灣省宗教紀念物觀光區,1985年被台灣當局定為二級古跡。

布袋戲
早期台灣許多的迎神廟會場合裏,布袋戲是最常看到的民間戲曲表演之一。一座簡陋的戲台,幾尊能上天入地的戲偶,便使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痴如醉,不比巨星演唱會遜色,俗話說"做戲憨,看戲狂",便生動道出昔日布袋戲受歡迎的程度。 布袋戲俗稱"掌中戲"或"小籠",相傳于明朝時,有位落第秀才,到廟裏問得一卜,"功名威赫歸掌上,榮華富貴在眼前",名落孫山後,編寫劇文,以布偶演出,沒想到大受歡迎,就此發展出現今的布袋戲。布袋戲發源于福建泉州,原本隻是"上有木雕小台閣,下垂藍布",的簡陋舞台,到了清代才發展出精雕細琢的戲台與戲偶,清代以後便已發展成風行民間的劇種。布袋戲于道光、鹹豐年間從福建傳入台灣,由最初的唐山師傅帶來走江湖的籠底戲,演變成熱鬧喧嘩的北管戲,鏗鏘明快的節奏配上跑馬、對打、跳花窗、擺陣等的特技演出,精彩逗趣地走入民間生活。50年代後,布袋戲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絢爛華麗的金光戲取代了傳統的布袋戲,後場的北管演奏變成了唱片播放,木偶也長大到本來的二倍有餘,連原雕刻雅致的戲台彩樓也加上了霓虹燈和幹冰等特效,甚至還搬上電視演出,擺脫傳統的野台形式,造成相當大的轟動。布袋戲徹底地本土化了,但卻也失去了質樸的鄉土俚藝本質。至今台灣仍有400多個布袋戲團,雲林縣佔有六分之一,其中有兩個重要流派,堪稱是台灣布袋戲的重鎮。在本土文化尋根熱的潮流下,南北各地設立多處的布袋戲文物館,此外民間成立了多支國小生劇團傳揚傳統藝術。
名優特產
雲林縣的地方特產如:西螺鎮的醬油、大埤鄉的酸菜、草嶺的苦茶油等均享譽已久。著名農產如西螺的稻米、鬥六文旦、古坑竹筍、北港花生等。若想品嘗美味的小吃,除了三條侖和五條港的活海鮮不可錯過外,北港朝天宮小吃雲集,值得前往一飽口福。
著名人物
吳克明 | 鬥六人,台灣領清時期最後一年的秀才。 |
柯鐵 | 古坑人,台灣抗日義士暨義軍統領,「抗日三猛」之一。 |
柯象 | 大埤人,身後成為台灣首具「木乃伊」,國立台灣博物館院藏品。 |
吳景徽 | 鬥六人,鬥六鎮長及第一、二任民選雲林縣長,東京帝大醫學博士。 |
李進勇 | 四湖人,曾任基隆市市長等職務。 |
曾蔡美佐 | 北港人, 政治家,中華民國前立法委員。 |
廖福本 | 古坑人,第2、3、4屆立法委員,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 |
黃海岱 | 西螺人,台灣國寶布袋戲大師。 |
黃俊雄 | 虎尾人,作家。 |
黃文擇 | 西螺人,霹靂布袋戲創始人。 |
陳樹菊 | 西螺人,平民慈善家。 |
洪一峰 | 虎尾人,寶島歌王。(台南鹽水人.國小時代曾經旅居北港.) |
李婉鈺 | 北港人,新北市議員。 |
廖文毅 | 西螺人,西螺望族,台灣獨立運動領袖。 |
廖大林 | 中華民國前立法委員。 |
朱高正 | 曾任立法委員。 |
蔡培火 | 北港人, 政治家,推動台灣議會設定請願運動。 |
蘇東啓 | 北港人,曾任雲林縣議員。 |
蘇洪月嬌 | 北港人,曾任台灣省議員。 |
蘇治芬 | 北港人,曾任雲林縣縣長。 |
李應元 | 侖背人,曾任雲林縣副縣長。 |
張景森 | 鬥南人,曾任台北市政府都發局局長、行政院經濟建會副主委。 |
廖朝孔 | 二侖望族,西屯永興庄(即今港尾裏)的開墾始祖。 |
宋澤萊 | 二侖人,本名廖偉竣,小說家、詩人。 |
鍾文音 | 二侖人,知名作家。 |
季季 | 二侖人,知名作家,本名李瑞月。 |
羊牧 | 二侖人,知名作家,本名廖枝春。 |
黃瑜嫻 | 莿桐人,知名主持人。 |
吳依霖 | 麥寮人,知名發型師。 |
許秀年 | 麥寮人,知名歌仔戲演員。 |
林國基 | 台西人,知名服裝設計師 |
蔡秋鳳 | 四湖人,知名歌手。 |
沉花末 | 知名詩人。 |
鄭寶娟 | 知名小說家。 |
鍾麗慧 | 知名作家,筆名陳泰。 |
鄧麗君 | 褒忠人,國寶歌手;被譽為「一代歌後」、「亞洲歌姬」。 |
履疆 | 褒忠人,知名作家,本名蘇進強。 |
張信哲 | 西螺人,知名歌手。 |
林韋君 | 知名演員。 |
廖峻 | 鬥南人,知名主持人、演員。 |
謝金河 | 西螺人,財經名嘴。 |
廖筱君 | 西螺人,知名主播。 |
黃義交 | 虎尾人,立法委員。 |
古蒙仁 | 虎尾人,本名林日揚,知名作家,曾任雲林縣文化局長。 |
蔡正元 | 北港人,立法委員。 |
張富美 | 曾任僑務委員會委員長。 |
林佳龍 | 麥寮人,曾任總統府副秘書長,現任台中市市長。 |
黃昆輝 | 土庫鎮馬光人,曾任總統府秘書長,現台聯黨主席。 |
張榮味 | 土庫鎮馬光人,曾任雲林縣縣長。 |
賴正鎰 | 古坑人,鄉林建設集團、涵碧樓董事長。 |
吳政學 | 口湖人,知名85℃咖啡連鎖集團創辦人。 |
李豐楙 | 口湖人,中研院院士,知名民間信仰學者。 |
鄭豐喜 | 口湖人,《汪洋中的一條船》作者。 |
林雙不 | 東勢人,本名黃燕德,小說家,筆名林雙不,後改名為黃林雙不。 |
林清江 | 東勢人,曾任教育部長,第一任國立中正大學校長。 |
張四十三 | 東勢人,歌手,角頭音樂老板。 |
黃立成 | 虎尾人,台灣裔美國人,知名饒舌歌手,現為商人。 |
曾恩琦(舒舒) | 莿桐人,藝人、模特。 |
許淑凈 | 侖背人,2012年倫敦奧運女子舉重53公斤級銀牌得主。 |
李進勇 | 四湖人,曾任基隆市市長,現任雲林縣縣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