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上古文明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裏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裏。1953年在西安城東發現的半坡村遺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這裏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裏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寶雞市)和黃帝(生于武功縣)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于華胥氏(一說是 源于華山,也位于陝西)。從軒轅黃帝在這裏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裏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裏發明文字,到周文王製定禮樂製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裏,這裏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是近代愛國將領楊虎城將軍及宰相王鼎的將相故裏。

陝西,這個名稱早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並將陝西南部地區並入管轄;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北地區屬于黃河中上遊,秦嶺以南屬于長江上遊,關中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考古分期:關中一帶早有藍田猿人活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早的是老官台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到前5000年),之後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約前5000年至前3000年),再後來是陝西龍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
傳說情況:上古時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黃帝二帝的發源地及所葬之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黃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于華胥氏(一說是源于華山)。
先秦時代
西周後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據說曾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鬥門鎮一帶),殺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領人馬攻打犬戎,立了戰功。次年他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為諸侯,將陝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他。這樣,秦國統管了陝西省的部分地區。秦穆公時。國力強盛,又打敗了東方的晉國,佔領了整個關中。由此可見,由于陝西其地春秋時為秦國,所以簡稱“秦”。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鹹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後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鹹陽成為規模恢宏的帝都。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鹹陽(今西安,鹹陽一帶)為首都,並把全國劃分為36郡,今陝西境內有郡:上郡、北地郡、漢中郡。陝西地首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西漢時,以長安(今西安)為都城,陝西南部仍然是京畿地區,由司隸校尉部管理,分為京兆尹(渭南郡),左馮翊(河上郡),右扶風(中地郡)和弘農郡。秦朝都城鹹陽先後改名為新城和渭城。在今鹹陽原上,因西漢五陵置有陵邑(城),故有“五陵原”之稱。東漢時,首都遷去洛陽,以長安(今西安)為西京。今陝西地屬于並州和雍州。
東漢中後期時,匈奴內遷,在呂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馬。到三國曹魏時,匈奴人分為五部,人數多達數十萬。此外,還有羯族,鮮卑族,氐、羌等族在陝、甘居住,歷史上稱為“五胡”。
魏晉南北朝
西晉,長安為陪都,鹹陽更名為靈武。313年,永嘉之亂後西晉在長安擁立晉愍帝。316年,前趙(漢國)劉聰派遣劉曜攻破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隨著西晉的滅亡,中原廣大的地區,皆成為漢國政權的統治範圍。
前趙,漢王劉聰名義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隨著勢力的擴大,地方的割據勢力迅速形成,漢國統治的地區實際上隻有一小部分。
318年,劉聰病死,太子劉粲繼位。匈奴貴族靳準殺死劉粲奪權,在平陽的劉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殺,靳準自立為漢天王。鎮守長安的劉聰族弟劉曜得知平陽有變,自立為皇帝,派遣軍隊至平陽,族滅靳氏。與此同時,羯族首領石勒亦以討伐靳準為名,率軍至漢都平陽,于是,平陽、洛陽以東的地區,皆落入石勒勢力之中。前趙于是遷都到長安。
後趙,長安為陪都,鹹陽又改名為石安。
前秦,東晉時氐在北方崛起,在前秦天王苻堅的軍事行動下,今陝西一帶屬于前秦的核心部分,且長安為前秦的首都。383年淝水之戰大敗後,前秦國力開始下降。
後秦,(384年-417年,或稱姚秦),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原降于前秦的羌族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次年(385年)擒殺苻堅。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于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國號大秦,史稱後秦。陝西地經歷羯族的後趙、漢族的冉魏、氐的前秦、鮮卑的西燕、羌的後秦,417年東晉北伐後秦破長安後也短暫的佔有今天的陝南地。在陝北也有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在同期存在,初期都城統萬城(今稱白城子,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納林河鄉與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交界處的無定河北岸流沙之中)。夏鳳翔六年(418年),赫連勃勃乘東晉滅後秦,乘虛輕取長安,在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即帝位,國勢更強。
北魏,386年,鮮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西安,鹹陽一帶為涇陽縣。436年四月,北魏滅北燕,高句麗等邊疆政權降服,統一除了今天遼東以北的北方。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的實權落在大將宇文家族的手中。556年,宇文泰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宇文泰定都于長安(今西安)。北魏時佛教興起,寺院有三萬所,和尚尼姑多達200萬。
隋唐五代
隋朝,北周大將楊堅滅鮮卑人的政權,恢復了漢人對中國北方行使主權後,在滅亡南朝陳,以大興城(今西安)為首都,陝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唐朝,隋末,太原留守李淵(唐高祖)和他的兒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從太原起兵反隋。在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統一中國。改大興城為長安城(今西安)為首都,陝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分屬京畿道,山南東道和關內道。
武則天因其母母楊氏順陵在鹹陽北原,曾改鹹陽為赤縣。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也在這裏建立過政權。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907年-923年11月19日)篡奪唐地位後,李茂貞建立岐(901年-924年或946年)以鳳翔為中心于現在陝西、甘肅、四川地區的割據政權,表示對抗後梁,此時陝西分屬不同的政權內,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923年-936年)、後晉(936年-947年)、後漢(947年-950年)和後周(951年-960年),陝西地屬于北方的中原王朝內,後唐改回大安府為京兆府,但五代都城大多在洛陽與太原,西安卻再沒有成為首都。
宋元時期
北宋時,陝西為陝西路,宋初陝西路為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寧五年(1072年)分陝西為永興軍路、秦鳳路;元豐元年(1078年)又並為陝西路,八年(1085年)又分為永興軍、秦鳳路二路。
南宋時,陝西地大部屬于金國,金政府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並復原秦鳳路,在此地設立京兆府,延安府,慶陽府與鳳翔府。而陝西的西北部被西夏國控製。
元朝時,陝西屬于陝西行中書省,西安地為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清時期
明朝,再次恢復漢人對陝西地區的主權。陝西地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西安後,曾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
清朝,分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為陝西布政使司和甘肅布政使司,後發展為陝西省和甘肅省(含寧夏),屬于內地十八行省。
清朝末年,陝西甘肅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穆斯林反清起事,後演變為回民大規模屠殺漢人的恐怖活動,史稱‘同治回亂’。1873年被以漢人湘軍為主的清朝軍隊鎮壓,隻有西安城內未參加作亂的3萬回民得以幸存,其餘陝甘回民一部分逃亡,其餘人均已被軍隊展開報復性屠殺。
近現代
中華民國時期,為陝西省。民國21年(1933年)西安曾改名西京,被定為中華民國陪都。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陝西省位于中國西北部,地處東經 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裏,東西寬約160~490公裏。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是新亞歐大陸橋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啓西、連線西部的區位之便。陝西省最東位于榆林市府谷縣黃甫鎮,最西位于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最南位于安康市鎮坪縣華坪鄉,最北位于榆林市府谷縣古城鄉。

計算成果表明,陝西省行政區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最長為878.0千米,東西最寬為517.3 千米。各地市中,行政區域南北最長是榆林市,為 312.0 千米,南北最短是銅川市,為 86.6 千米;東西最寬是榆林市,為 346.4 千米,東西最窄是銅川市,為 82.6千米。
地形地貌
- 海拔坡度
陝西省海拔段主要分布在 500 米到 2000 米之間,面積約佔全省的90%。陝西省平均海拔 1127米;各地市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寶雞市,為1351米,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渭南市,為 675米。
坡度計算格網單元為 25 米×25 米。計算成果表明,陝西省 25° 以上坡度段面積最大, 佔全省 38%;3° — 8° 坡度段面積最小,佔 8%。陝西省平均坡度為 19.9° ;各地市平均坡度最大的是安康市,為 28.4° ,平均坡度最小的是渭南市,為 9.3° 。
- 地勢特征
陝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陝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陝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區。
- 主要山脈
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龍山2917米,首陽山2719米,終南山2604米,華山2160米,白于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嶺1400~1600米。
- 地貌類型
按照地貌類型劃分指標,將陝西省劃分為風沙過渡區、黃土高原區、關中平原區、秦嶺山地區、漢江盆地區和大巴山地區六個地貌類型區域。
陝西省各地貌類型面積中,黃土高原區面積最大,佔 40%,漢江盆地區面積最小,佔 5%;各地貌類型區域中,平均海拔最高的是秦嶺山地區,為1295米,平均海拔最低的是關中平原區,為 546米。
水文特征
陝西省黃河流域內主要河流有二級河流渭河,三級河流無定河、延河、洛河、涇河;長江流域內主要河流有二級河流漢江、嘉陵江,三級河流丹江、旬河、牧馬河。漢江61959平方公裏,無定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裏,河長491.2公裏,延河7687平方公裏,長284.3公裏,涇河45421平方公裏,長455.1公裏,渭河62440平方公裏,長818公裏,北洛河26905平方公裏,長680.3公裏,嘉陵江9930平方公裏,長244公裏,長652公裏,丹江7551平方公裏,長244公裏。
氣候特征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氣溫13.0℃,無霜期218天左右。復雜多樣的氣候特點和地形地貌,孕育出萬千物種和世間珍奇,堪稱自然博物館,有“小中國之稱”。
陝西省地跨北溫帶和亞熱帶,整體屬大陸季風性氣候,由于南北延伸很長,達到800公裏以上,所跨緯度多,從而引起境內南北間氣候的明顯差異。長城沿線以北為溫帶幹旱半幹旱氣候、陝北其餘地區和關中平原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陝南盆地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山地大部為暖溫帶濕潤氣候。
陝西溫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漸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氣溫在7~16℃。其中陝北7~12℃;關中12~14℃;陝南的淺山河谷為全省最暖地區,多在14~16℃。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陝北-10~-4℃,關中-3~1℃,陝南0~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陝北21~25℃,關中23~27℃,陝南24~27.5℃。春、秋溫度升降快,夏季南北溫差小,冬季南北溫差大。
年降水量的分布是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遞減,受山地地形影響比較顯著。春季少于秋季,春季降水量佔全年的13%~24%。冬季降水稀少,隻佔全年的1%~4%。暴雨始于4月,于11月結束,主要集中在7~8月。 關中、陝南春季第一場320.0毫米的降水過程一般出現在4月上旬末到中旬。初夏汛雨出現在6月下旬後期到7月上旬前期,此期間,暴雨相對集中,關中、陝南地區出現洪澇災害較多。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7年,陝西山地總面積741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高原總面積926萬公頃,總面積的45%,平原391萬公頃,佔總面積的19%。耕地總面積480萬公頃,佔總面積的23.3%,水田面積20.4萬公頃,佔總面積的1%,旱地面積369.2萬公頃,佔總面積的17.9%,水澆地88.7萬公頃,佔總面積的4.3%,林地962.6萬公頃,佔總面積的46.8%,草地317.9萬公頃,佔總面積的15.4%,水域面積40.3萬公頃,佔總面積的2%。

礦產資源
陝西省已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92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57種,水氣礦產3種。該省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資源分布廣泛,金屬、非金屬礦產特大型、大型礦少,中小型礦多,富礦少,中低品位礦多,單一礦少,共伴生礦多。
陝西省礦產資源分布區域特色明顯。陝北和渭北以優質煤、石油、天然氣、水泥灰岩、粘土類及鹽類礦產為主;關中以金、鉬、建材礦產和地下熱水、礦泉水為主;陝南秦嶺巴山地區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各類非金屬礦產為主。陝西省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價值42萬億元,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居全國之首。
陝西省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的重要礦產有:鹽礦、煤、石油、天然氣、鉬、汞、金、石灰岩、玻璃石英岩,高嶺土、石棉等,不僅資源儲量可觀,且品級、質量較好,在國內、省內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有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礦產,如鐵、銅、錳、鋁、錫、鎢、鉑族金屬,螢石、鉀鹽、磷、金剛石等。或貧礦多、或探明儲量少無可供規劃礦區,或開發利用條件差,少數礦種仍未探明儲量。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底,全省設10個省轄市和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有3個縣級市、78個縣和26個市轄區,1140個鎮,74個鄉,206個街道辦事處。
地級行政區 | 郵編 | 行政代碼 | 區號 | 車牌代碼 | 縣級行政區 |
---|---|---|---|---|---|
西安市 | 710000 | 610100 | 029 | 陝A | |
寶雞市 | 721000 | 610300 | 0917 | 陝C | |
鹹陽市 | 712000 | 610400 | 029 | 陝D | |
渭南市 | 714000 | 610500 | 0913 | 陝E | |
銅川市 | 727000 | 610200 | 0919 | 陝B | |
延安市 | 716000 | 610600 | 0911 | 陝J | |
719000 | 610800 | 0912 | 陝K | ||
安康市 | 725000 | 610900 | 0915 | 陝G | 漢濱區、旬陽縣、石泉縣、平利縣、漢陰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鎮坪縣、白河縣 |
漢中市 | 723000 | 610700 | 0916 | 陝F | |
726000 | 611000 | 0914 | 陝H | ||
楊凌示範區 | 712100 | 610403 | 029 | 陝V | 楊陵區 |
資料來源于《陝西省行政區劃》 |
人口
人口
2000年總人口3644萬人;2001年總人口3659萬人;2002年總人口3674萬人;2003年總人口3689.5萬人;2004年總人口3705.2萬人;2005年總人口3720萬人;2007年3748萬;2008年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10年常住人口為3733萬。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陝西常住人口為37327378,佔全國比重為2.79%(不包括港澳台)。2010年西安市846.78萬人,寶雞市371.67萬人,鹹陽市489.48萬人,銅川市83.44萬人,渭南市528.61萬人,延安市218.70萬人,榆林市335.14萬人,漢中市341.62萬人,安康市310.99萬人,商洛市234.17萬人,楊凌示範區20.12萬人。
截至2014年末,陝西省常住人口3775.12萬人,比上年增加11.42萬人。其中,男性1948.83萬人,佔51.62%;女性1826.29萬人,佔48.38%,性別比為106.71(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出生人口38.18萬人,出生率10.13‰;死亡人口23.60萬人,死亡率6.26‰;自然成長率3.87‰。城鎮人口1984.58萬人,佔52.57%;鄉村人口1790.54萬人,佔47.43%。人口年齡構成為0-14歲人口佔14.10%,15-64歲人口佔75.93%,65歲及以上人口佔9.97%。
民族
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漢民族佔99.51%,少數民族佔0.49%。陝西的少數民族多為其他地區遷入。
陝西除漢族外,有42個少數民族在全省雜居,散居。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9.1%。此外,千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壯族、藏族;百人以上的有朝鮮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白族、錫伯族;其它少數民族均在百人以下。
少數民族在千人以上的縣、市、區共24個。這些縣、市、區是西安市的蓮湖區、新城區、碑林區、灞橋區、雁塔區、未央區、銅川市城區,寶雞市的金台區、渭濱區、陳倉區、隴縣、鳳縣、千陽縣、寧陝縣、紫陽縣、旬陽縣、漢中市、西鄉縣、略陽縣、鎮安縣、鹹陽市、渭南縣、華陰縣。
2012年,常住人口為3753.09萬人,漢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水族、羌族等。
交通
航空
2011年,全省航線裏程達到898628公裏。航線條數373,國際航線44,港澳航線8條。通航城市165個,國際航線通航城市44個,港澳航線通航城市5個。運輸網密度4.367公裏/平方公裏。全年旅客傳送量777萬人,貨物傳送量8萬噸,貨物周轉量116百萬噸公裏。
機場
鐵路
- 高鐵
- 普速
公路
西寶高速、西康高速、西銅高速、西漢高速(京昆高速公路陝西段)、包茂高速(陝西段)、青銀高速(陝西段)、福銀高速(陝西段)、滬陝高速(陝西段)

經濟
綜述
2010年陝西GDP總量居全國16位(由2005年的20位提升至2010的16位),正式跨入中國“萬億省份俱樂部”。
2012年陝西GDP總量為14457.84億元,較上年增速15.51%。快于全國平均水準6.2%,居西部第一。在全國排名16位,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成長。人均GDP為38608元人民幣,合6204美元(2012年末)繼續領跑西部,人均GDP(接近湖北省38642元)居全國14位。
2014年,陝西省完成生產總值17689.94億元,比上年成長9.7%;人均生產總值46929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709.69億元。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6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2元。
第一產業
2014年,陝西省糧食播種面積3076.53千公頃。其中,夏糧1223.07千公頃;秋糧1853.47千公頃,。糧食總產量1197.80萬噸。其中,夏糧451.30萬噸;秋糧746.50萬噸。全年造林面積331.75千公頃;水產品產量13.93萬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14年,陝西省全部工業增加值8090.39億元,比上年成長1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成長11.3%。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成長11.2%,輕工業成長12.1%;分工業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成長10.0%,製造業成長12.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成長8.3%;能源工業增加值成長8.5%,非能源工業成長14.8%;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成長11.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8313.64億元,比上年成長7.8%;利潤1706.45億元,下降12.4%;稅金總額1600.86億元,成長16.9%。
建築業
2014年,陝西省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650.89億元。資質以上建築業累計實現總產值4557.71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764.24億元。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簽訂契約額8829.46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3031.28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4年,陝西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72.84億元。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3732.26億元。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額5035.05億元;餐飲收入537.79億元,成長8.6%。在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中,餐飲收入191.33億元;商品零售3540.93億元。其中,吃類商品369.75億元;穿類商品515.07億元;用類商品2656.11億元。
對外經濟
2014年,陝西省外貿進出口總值1683.53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855.54億元;進口827.99億元。在進出口總值中,進料加工貿易935.81億元。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41個。契約外資58.5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1.76億美元。全年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契約額11.69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7.88億美元;對外勞務人員實際收入總額11946萬美元。
金融業
2014年末,陝西省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8288.7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9174.05億元。 全省境內證券公司3家。各類證券營業部179家(含外地公司在陝西的營業部)。期末證券開戶數248.10萬戶;證券市場各類證券交易額23096.30億元。全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476.75億元;保險業累計賠付支出179.74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西安是中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城市之一,在校學生人數僅次于北京、上海,居中國第三位,是中國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數最多的城市,是中國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
2014年,全省共有高等學校96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80所,另有獨立學院12所。全年招收普通本專科學生30.64萬人,在校學生109.96萬人;研究生招生3.22萬人,其中科研單位205人,在學研究生9.87萬人,其中科研單位712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6.24萬人,在校學生17.63萬人;中等職業院校招生13.53萬人(不含技工學校),在校學生37.71萬人。
2014年,陝西省共有國小6574所,招生40.50萬人,在校學生226.40萬人;普通中學2220所,招生63.94萬人,在校學生196.82萬人。國小、國中學齡人口凈入學率分別為99.89%和99.83%。全省共有幼稚園6970所,在園幼兒(包括學前班)132.76萬人。有特殊教育學校52所,在校殘疾兒童7582人。
科技事業
2013年地方登記的科技成果共2462項,其中,農、林、牧、漁業217項,採礦業84項,製造業447項,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142項,建築業40項,批發和零售業1項,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46項,住宿和餐飲業1項,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85項,金融業2項,房地產業1項,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88項,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56項,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25項,教育24項,衛生和社會工作271項,文化、體育和娛樂業18項,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14項。
2013年簽定各類技術契約25963項,契約成交總額639.98億元。其中,技術開發契約9894項,成交金額320.02億元;技術轉讓契約330項,成交金額25.02億元;技術咨詢契約797項,成交金額41.05億元;技術服務契約14942項,成交金額253.88億元。
2013年受理專利申請量總計57512件,其中發明專利24399件,實用新型專利16067件,面板設計專利17046件;專利授權量總計22820件,其中授權發明4885件,實用新型15405件,面板設計2530件。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陝西省共有圖書館114個,文化館122個,省級廣播電視台1座,市級廣播電台10座,電視台10座(西安、鹹陽、延安、榆林、安康、商洛6個市兩台合並),縣級廣播電視台88座。全省擁有國家綜合檔案館119個,館藏710.98萬卷、253.37萬件,其中省檔案館館藏66.36萬卷(冊)、10.51萬件。全年出版報紙87種、7.04億份、43.78億印張;出版各類雜志267種、5636萬冊、4.01億印張;出版圖書9516種、1.84億冊、14.92億印張。
醫療事業
截至2014年,陝西省擁有衛生機構37247個,其中醫院977家,社區服務中心(站)589家,衛生院1610家,村衛生室25969個。共有床位19.90萬張,其中醫院病床15.50萬張,衛生院病床3.10萬張。共有衛生人員33.60萬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5.30萬人。衛生技術人員中執業(助理)醫師7.60萬人,註冊護士9.70萬人。
體育事業
2014年,陝西省運動員參加世錦賽、世界杯獲得金牌7枚、銀牌2枚;在全國性大賽中獲得金牌10枚、銀牌10枚,破1項亞洲紀錄;仁川亞運會獲得金牌8枚、銅牌2枚;第二屆夏季青奧會獲得金牌6枚、銀牌1枚。全年體彩銷量突破41億元。
社會保障
截至2014年末,陝西省參加失業保險職工達344.27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716.45萬人,其中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職工471.53萬人,離退休人員182.54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1246.16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574.23 萬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671.93萬人;工傷保險參保403.98萬人;生育保險參保250.79萬人。
截至2014年末,陝西省擁有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874個,共有床位10.22萬張,收養7.05萬人。納入城市低保28.20萬戶、57.80萬人,人均月保障標準389元;納入農村低保81.20萬戶、181.60萬人,保障標準每人每年最低2250元。農村五保對象15.20萬人,其中集中供養5.30萬人,供養標準每人每年最低6000元;分散供養每人每年最低5500元。共有農村敬老院448所。
歷史文化
綜述
陝西從西周起,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周族是陝西關中一個古老的部族,周人以周原(寶雞)為活動中心後,就有了文字記事,把卜辭和佔卜有關的記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後來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周代的古陰陽歷,就是中國最早的歷法。
秦阿房宮、秦始皇陵、漢陽陵、乾陵、橋陵等都記錄印證了陝西古代文化,其中已開發的秦始皇兵馬俑坑,就展現了一個巨大地下雕塑藝術寶庫,反映出當時高超的藝術水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
陝北塞外
陝北是中國現代革命聖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生活戰鬥過13年,留下了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陝北革命精神。
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起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陝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
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後走上這塊歷史舞台,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變遷的活劇。陝北成為中原華夏民族(漢代以後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陝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後,農耕業才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一直到隋唐時期,陝北南界的黃龍山仍然是農耕區和半農半牧區的天然分界線,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後才逐漸有所改變。
戰國時代秦國大將蒙恬,秦朝時代秦始皇長子扶蘇都曾經駐守這裏,並且修築長城,留下了中國古代邊防的豐富的歷史和人文遺跡;而作為革命聖地,陝北又是新中國的發祥地和革命精神的象征。
關中中原
西秦文化,是中國西部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從上古時代藍田猿人,到中華文明的發源華胥古國,再到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三皇”,從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豐鎬、秦王朝的建立、漢隋唐帝國的延續,再至近代的西安事變,一直到國家在西安宣布實施西部大開發。
陝南楚蜀
中部和西部為蜀文化,東部為秦、楚文化;是漢族重要的發祥地。劉邦曾被封為漢中王,漢朝因此得名,漢族也因此得名。劉備曾在漢中稱王,因此劉備政權被稱作“蜀漢”。
陝西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大約在80~120萬年前,關中地區的藍田猿人和陝南漢中龍崗寺人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開始製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採集果實和狩獵鳥獸。龍崗寺舊石器在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早期,絕對年代距今120萬年以上(見《人民日報》1992年2月10日第四版),早于藍田猿猴人遺址,是迄今發現陝西最早的舊石器文化,龍崗寺舊石器遺址被譽為是“亞洲三大舊石器遺址之一”。
方言
陝西分為三大方言區:關中方言區(屬中原官話區)、陝北方言區(屬晉語區)、陝南方言區(屬西南官話區)。
關中話,它又分為西安方言、關中方言東府話和關中方言西府話,它是西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關中話有很多古漢語的影子,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古代關中話是中國的官話。
陝北晉語蘊含著豐富的方言資源。陝北晉語在語音、辭彙、文法上都與毗鄰的中原官話有顯著區別,顯示出了獨特的地域特征。
陝南方言是西南官話(俗稱四川話),包括漢中、安康等地。
此外,清朝初期,由于“湖廣填四川”而遷徙到四川、陝南一帶廣東話(客家話),流行于商洛一帶。
美食
風景名勝
概述
截至2011年,陝西現有各類文物點3.58萬處、博物館151座、館藏各類文物90萬件(組),文物點密度之大、數量之多、等級之高,均居全國首位。
目前陝西省A級旅遊景區總數已達到257家,其中國家5A級旅遊景區7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70家,國家3A級旅遊景區140家,國家2A級旅遊景區54家,國家1A級景區2家。
陝西可看到古代城闕遺址、宮殿遺址、古寺廟、古陵墓、古建築等,如長城、秦始皇兵馬俑、乾陵、茂陵、陽陵、黃帝陵、法門寺等,西安城牆、西安碑林、西安鍾鼓樓、大小雁塔等。在陝西,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
陝西各地的博物館內陳列的西周青銅器、秦代銅車馬、漢代石雕、唐代金銀器、宋代瓷器及歷代碑刻等稀世珍寶,閃爍著耀眼的歷史光環,昔日的周秦風採、漢唐雄風從中可窺一斑。
在自然景觀方面,有位于華陰市的西岳華山、寶雞眉縣的太白山,還有西安周邊的臨潼驪山華清池、終南山、翠華山,秦晉交界處的黃河壺口瀑布等。
世界遺產
華山 | 西安城牆 |
黨家村古建築群 | 統萬城 |
石峁遺址 | 黃帝陵 |
秦蜀古道(蜀道) | 秦直道遺址 |
絲綢之路拓展項目:茂陵、鳩摩羅什舍利塔、昭陵、乾陵、大唐西市、興慶宮、天壇、含光門、延平門、明德門遺址、法門寺地宮、大秦寺塔、西安清真寺 | |
周原及豐鎬遺址:周原遺址、豐鎬遺址 | |
秦都城及陵墓遺址:秦雍城遺址、秦鹹陽城遺址、阿房宮遺址、秦東陵 | |
漢唐帝陵:漢文帝霸陵、漢宣帝杜陵、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漢成帝延陵、漢平帝康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漢惠帝安陵、漢高帝長陵、漢景帝陽陵、唐高祖獻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唐中宗定陵、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唐肅宗建陵、唐代宗元陵、唐德宗崇陵、唐順宗豐陵、唐憲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庄陵、唐文宗章陵、唐武宗端陵、唐宣宗貞陵、唐懿宗簡陵、唐僖宗靖陵 | |
中國漢傳佛教祖庭:大慈恩寺、興教寺、大興善寺、青龍寺、草堂寺、凈業寺、香積寺、華嚴寺 |
革命聖地
近現代的陝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吳起鎮,才有陳運和《歌唱延安》中詩的見證:“寶塔山是中國革命的秤砣 延河水是一段歷史的秤桿 毛澤東用它稱過萬裏長征的巨大收獲”。從此,中共中央在陝北戰鬥、生活了13個春秋。延安成為中國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在這裏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個):西安、延安、韓城、榆林、鹹陽、漢中。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1個):黃陵、鳳翔、乾縣、三原、蒲城、華陰、城固、勉縣、府谷、神木、佳縣。
景點介紹
景點 | 榮譽 | 簡介 |
---|---|---|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
大雁塔 |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大雁塔是8世紀為儲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 |
小雁塔 |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龍年間。塔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 | |
興教寺塔 | 中國唐代高僧玄奘的墓塔。 | |
大明宮 | 東方宮殿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 |
未央宮 | 又稱西宮,劉邦稱帝後七年(前200年)始建。使用時間達360多年。 | |
華清池 |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亦名華清宮,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 |
西安城牆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 西安城牆總周長13.74公裏。有主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 |
大唐芙蓉園 |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首家唐文化主題公園,擁有全球幅寬最大的水幕電影,是國內最長的唐文化長廊。 |
陝西歷史博物館 |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 | |
西安世博園 | 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廣運潭,園區總面積6270畝。 | |
西安鍾鼓樓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西安鍾樓是西安的象征,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鍾樓中形製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 |
景點 | 榮譽 | 簡介 |
---|---|---|
法門寺 |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世界第九大奇跡,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 |
太白山 | 秦嶺山脈主峰,也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第一高峰。 | |
周公廟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廟內古樹參天殿堂成群,除了周公正殿外,還有召公、太公、等周人先祖及功臣勛將的配殿,漢白玉武將像等古跡名勝。 |
景點 | 榮譽 | 簡介 |
---|---|---|
鎮北台 | 明代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物之一,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和“萬裏長城第一台” 之稱。 | |
紅鹼淖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全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是陝西省十大自然風景名勝區。 |
統萬城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 東晉時南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是中國北方最早、最著名的都城,已有近1600年歷史。 |
白雲山 | 道教名山,又名嵯峨嶺,山勢西北東南走向,雄踞滔滔黃河西岸,山上松柏蒼鬱,重岩疊嶂,素以“關西名勝”聞名于世。 |
景點 | 榮譽 | 簡介 |
---|---|---|
南宮山 | 南宮山是巴山深處罕見的古冰川及火山遺址。 | |
瀛湖 | 景區碧水藍天,秦巴仙境,水質優良,物種豐富,氣候溫和,島嶼眾多,素有“陝西千島湖”之稱。 | |
燕翔洞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融山、水、岸、洞自然景觀及古鎮、寺院、宗祠、戲園等人文景觀為一體,具有鮮明特色的生態自然景區。 |
鳳堰古梯田 | 中國美麗田園 | 景區是我國北方第一個以自然山水為背景,以古梯田為展品,以民風民俗為陪襯,保護和展示傳統農耕 文明生產方式的開放式景區。 |
文保單位
序號 | 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間 | 地區 |
---|---|---|---|
1 | 1937-1947年 | 延安市 | |
2 | 漢至宋 | 漢中市 | |
3 | 唐 | 西安市 | |
4 | 唐 | 西安市 | |
5 | 唐 | 西安市 | |
6 | 明 | 西安市 | |
7 | 漢至近代 | 西安市 | |
8 | 隋至明 | 銅川市 | |
9 | 新石器時代 | 西安市 | |
10 | 周 | 西安市 | |
11 | 秦 | 西安市 | |
12 | 秦陵兵馬俑 | 秦 | 西安市 |
13 | 西漢 | 西安市 | |
14 | 西安市大明宮遺址 | 唐 | 西安市 |
15 | 延安市 | ||
16 | 秦 | 西安市 | |
17 |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 西漢 | 鹹陽市 |
18 | 西漢 | 鹹陽市 | |
19 |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 唐 | 鹹陽市 |
20 |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 唐 | 鹹陽市 |
21 |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 唐 | 鹹陽市 |
序號 | 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間 | 地區 |
---|---|---|---|
1 | 甜水溝遺址 | 舊石器時代 | 大荔縣 |
2 | 花石浪遺址 | 舊石器時代 | 洛南縣 |
3 |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華縣 |
4 | 康家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西安市 |
5 | 老牛坡遺址 | 新石器時代至商 | 西安市 |
6 | 櫟陽城遺址 | 戰國至漢 | 西安市 |
7 | 京師倉遺址 | 西漢 | 華陰市 |
8 | 良周遺址 | 秦、漢 | 澄城縣 |
9 | 東渭橋遺址 | 唐 | 高陵縣 |
10 | 玉華宮遺址 | 唐 | 銅川市 |
11 | 西漢帝陵 | 西漢 | 鹹陽市、西安市 |
12 | 唐代帝陵 | 唐 | 蒲城縣、富平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 |
13 | 三原城隍廟 | 明 | 三原縣 |
14 | 鳩摩羅什舍利塔 | 唐 | 戶縣 |
15 | 公輸堂 | 明 | 戶縣 |
16 | 倉頡墓與廟 | 明、清 | 白水縣 |
17 | 泰塔 | 北宋 | 旬邑縣 |
18 | 香積寺善導塔 | 唐 | 西安市 |
19 | 西安城隍廟 | 明、清 | 西安市 |
20 | 白雲山廟 | 明、清 | 佳縣 |
21 | 八雲塔 | 唐 | 周至縣 |
22 | 涇陽崇文塔 | 明 | 涇陽縣 |
23 | 彬縣開元寺塔 | 北宋 | 彬縣 |
24 | 韓城普照寺 | 元 | 韓城市 |
25 | 韓城文廟 | 明 | 韓城市 |
26 | 韓城城隍廟 | 明 | 韓城市 |
27 | 黨家村古建築群 | 明、清 | 韓城市 |
28 | 耀縣文廟 | 明 | 銅川市 |
29 | 澄城城隍廟神樓 | 明 | 澄城縣 |
30 | 鎮北台 | 明 | 榆林市 |
31 | 重陽宮祖庵碑林鍾馗故裏、財神劉海故裏 | 元至清 | 戶縣 |
32 | 慈善寺石窟 | 隋、唐 | 麟遊縣 |
33 | 洛川會議舊址 | 1937年 | 洛川縣 |
34 | 楊家溝革命舊址 | 1947~1948年 | 米脂縣 |
序號 | 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間 | 地區 |
---|---|---|---|
1 | 龍崗寺遺址 | 舊石器時代至漢 | 南鄭縣 |
2 | 石峁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神木縣 |
3 | 石摞摞山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佳縣 |
4 | 李家村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西鄉縣 |
5 | 北首嶺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寶雞市 |
6 | 東龍山遺址 | 新石器時代至漢 | 商洛市 |
7 | 橫陣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華陰市 |
8 | 李家崖城址 | 商至周 | 清澗縣 |
9 | 梁帶村遺址 | 周 | 韓城市 |
10 | 楊家村遺址 | 周 | 眉縣 |
11 | 法門寺遺址 | 南北朝至清 | 扶風縣 |
12 | 麟州故城 | 唐至明 | 神木縣 |
13 | 秦東陵 | 秦 | 西安市 |
14 | 張騫墓 | 漢 | 城固縣 |
15 | 明秦王墓 | 明 | 西安市 |
16 | 蔡倫墓和祠 | 清 | 洋縣 |
17 | 精進寺塔 | 唐至宋 | 澄城縣 |
18 | 長安聖壽寺塔 | 唐 | 西安市 |
19 | 長安華嚴寺塔 | 唐 | 西安市 |
20 | 百良壽聖寺塔 | 唐 | 合陽縣 |
21 | 昭慧塔 | 唐 | 高陵縣 |
22 | 開明寺塔 | 唐 | 洋縣 |
23 | 大秦寺塔 | 宋 | 周至縣 |
24 | 太平寺塔 | 宋 | 岐山縣 |
25 | 武陵寺塔 | 宋 | 永壽縣 |
26 | 神德寺塔 | 宋 | 銅川市 |
27 | 法王廟 | 宋至清 | 韓城市 |
28 | 北營廟 | 元 | 韓城市 |
29 | 五門堰 | 元 | 城固縣 |
30 | 吳堡石城 | 明至清 | 吳堡縣 |
31 | 周公廟 | 明至清 | 寶雞市岐山縣 |
32 | 榆林衛城 | 明至清 | 榆林市 |
33 | 張良廟 | 明至清 | 留壩縣 |
34 | 扶風城隍廟 | 明至清 | 扶風縣 |
35 | 玉皇後土廟 | 明至清 | 韓城市 |
36 | 玄武廟青石殿 | 明 | 合陽縣 |
37 | 慶安寺塔 | 明 | 渭南市 |
38 | 鹹陽文廟 | 明 | 鹹陽市 |
39 | 盤龍山古建築群 | 明 | 米脂縣 |
40 | 姜氏庄園 | 清 | 米脂縣 |
41 | 豐圖義倉 | 清 | 大荔縣 |
42 | 靈岩寺摩崖 | 漢至民國 | 略陽縣 |
43 | 石泓寺石窟 | 隋至明 | 富縣 |
44 | 楊珣碑 | 唐 | 扶風縣 |
45 | 萬安禪院石窟 | 宋 | 黃陵縣 |
46 | 易俗社劇場 | 民國 | 西安市 |
47 | 渭華起義舊址 | 1927年 | 華縣 |
48 | 吳旗革命舊址 | 1935年 | 吳起縣 |
49 | 保全革命舊址 | 1936年~1937年 | 志丹縣 |
著名人物
古代
政治家: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秦昭襄王、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啓、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杜如晦、李泌、寇準、杜淹、王鼎
軍事家:白起、王翦、王賁、蒙恬、馬援、法正、馬超、杜預、郭子儀、李靖、侯君集、韓世忠、劉光世、李顯忠、楊門虎將、李自成、張獻忠
思想家:馬融、賈逵、傅玄、張載、呂大臨、呂大鈞、呂大防、呂大忠、王恕、馮從吾、李顒
文學家:杜牧、韋應物、韋庄、魚玄機、薛濤、韓偓、楊炯、令狐楚、黨懷英、王九思、康海
近現代
政治家:習近平(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啓立(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連戰(國民黨榮譽主席)習仲勛(原中央政治局委員、副總理)、副主席符浩(原外交部副部長)、陸昊(黑龍江省省長)、賀軍科(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白恩培(原雲南省委書記)、白克明(原河北省委書記)、趙樂際(中央組織部部長)、孫新陽(海南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賈治邦、(國家林業局局長)、白如冰(原山東省委書記)、白棟材(原江西省委書記)、白紀年(原陝西省委書記)、柳斌傑(新聞出版總署署長)、胡希捷(原交通部副部長)。
水利家:李儀祉
作詞家:王奇戈、李振龍等。
現陝西商人:張朝陽(搜狐創始人)、趙步長、高乃則、馮侖(萬通集團)。
軍事家:何挺穎、胡景翼、楊世昌、楊虎城、仵德厚、張靈甫、吳玠、吳璘、胡璉、劉玉章、杜聿明、關麟征、謝子長、劉志丹、李達、郭伯雄、房峰輝、張又俠。
作家: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蕭雲儒、周明、葉廣芩、高建群、京夫、李若冰、趙熙、莫伸、沉沙流、商子雍、杜鵬程、紅柯、雷抒雁、吳宓、屈濤(子樂)、劉成章、孫見喜、李春平、釋一塵(劉忠濤)、張浩文。
影視明星:文章、尤勇、閆妮、景甜、白冰(陳東)、董維嘉、王姬、吳暘潔、張延、苗圃、凌瀟肅、周傑、張嘉譯(張小童)、戴春榮、郭達、李琦、石國慶、郭濤(《瘋狂的石頭》)、陸樹銘、劉曉虎(醜女無敵-費德南扮演者)、孫菲菲、王茜華、馮遠征、劉怡君(《少年包青天》飾龐飛燕)、張涵予、馬躍、吳京安、賈青、羅京民。
主持人:胡蝶(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主持人)、柴璐(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王筱磊(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
作曲家:趙季平、饒餘燕、紀溪坪、曹曉聲(蒲城音文會會長)、張豪夫、程大兆。
畫家:石魯、劉文西、崔振寬、王西京、袁振西、江文湛、楊曉陽、陳忠志、陳國勇、趙振川、苗重安、王有政、郭全忠、王金嶺、張之光、張修安、羅平安、陳斌、石丹、張寒泊。
書法家:陳澤秦、楊建才、劉自牘、衛俊秀、邱星、程克剛、吳三大、雷珍民、趙熊、鍾明善、石憲章、杜中信、茹桂、李成海、周一波、李振龍等。
歌手:王傑、張恆、許巍、王錚、張楚、鄭鈞、孫浩、孫萌、黃鑫、蘇醒(2007快樂男生全國亞軍)、付辛博(2008好男兒全國季軍)、 黨寧、韓真真、吳向飛、曹軒賓、王二妮、哈輝、彭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