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4歲學藝,拜常德山為師習唱單琴大鼓。參與組建了北京曲藝團、北京曲劇團,積極編演新曲目。與琴師吳長寶合作期間,成功改良了單琴大鼓,並更名為北京琴書。《楊八姐遊春》、《鞭打蘆花》、《長壽村》為其保留曲目。創作作品百餘段,演唱過上千個段子,演出近2萬場。曾兩次赴朝慰問演出。抗美援朝的前線、自衛反擊戰的貓耳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聲音。1996年參與發起曲藝進校園活動,並參加了數十場演出。出版了《關學曾北京琴書經典唱段專輯》CD。有北京琴書泰鬥之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3年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2006年9月榮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
關學曾老先生從藝60多年來演唱過上千個段子,演出近2萬場,作品題材豐富,經典佳作不斷,在藝術上取得了累累碩果。他的噪音洪亮、寬厚,表演神形兼備,字正腔圓,唱腔優美動聽,板式鏗鏘有力,在演唱上自成一家,讓人愛聽、愛看、過目難忘。
1922年8月1日生于北京,其祖父時家已敗落,“過年都吃不上一頓餃子”。為了謀生,關學曾賣過“門神”,也賣過臭豆腐,但最終還是迷上了“五音大鼓”。他13歲學藝,14歲上台演出,趕廟會、站地攤兒、上電台,無所不幹。老藝人們管在天橋演唱叫作“平地摳餅”,意思是就憑著藝人的兩片嘴,憑著演唱的功夫,掙出一口飯來,“摳”出什麽吃什麽。在艱苦的磨練中,關學曾書藝漸進,形成了“說似唱,唱似說”的自然質樸的風格,很快擁有了一批老聽眾。20多歲時,聽眾給他送去一塊匾,上書“琴書泰鬥”。
關學曾天生是唱琴書的料。自從幹上這一行,他就沒離開過鼓和揚琴。有人統計過,從藝幾十年來,他演唱過1000多個段子,其中的220多段是他自己編寫的。他精心鑽研,把單調的“五音大鼓”、“單琴大鼓”不斷發展、豐富。日子久了,他見到全國各地琴書多得數不勝數,各地的琴書都有地方特色。既然自己唱的是京腔京韻,純粹的“北京特產”,何不就叫“北京琴書”呢?于是,在北京前門箭樓的一次演出中,關學曾正式打出了“北京琴書”的名目。40多年後,他在書中這樣寫到:“我覺得路是走對了。沒有當初的改名,就沒有今天的發展。”“拿現在的‘北京琴書’唱段跟當年我師傅教我的對比,那就沒法比了。”
關學曾與老舍先生是朋友。一次,老舍看了演出,給曲藝團提了意見:“別把什麽曲種都摻合到一塊堆兒,搞雜八湊兒的戲。就用曲藝唱,劇種就叫曲藝劇。”後來,“曲藝劇”定名“北京曲劇”,關學曾參演了最早的幾出劇:《柳樹井》、《光明大道》、《羅漢錢》等。改革開放以後,《茶館》、《龍須溝》等名劇也搬上了曲劇舞台。
關學曾為人謙和,但在藝術上一絲不苟。不論演出條件多麽艱苦,他從不挑剔,打鼓就唱。戰場上、工地中、田野間,都有他樂觀爽朗的歌聲。他在北京曲藝團幹了40年,給自己立了一條規矩:走到哪兒,寫到哪兒,唱到哪兒。上了歲數,加上“文革”中的折騰,他身體不好,兜裏裝著一摞醫生開的假條,依舊在台上談笑風生。老伴勸他休息,他說:“我這時間可丟了不少哇!”退休後,他仍然堅持創作、演出,隻要有觀眾愛聽,他就不計報酬、不論條件,一定唱得觀眾滿意。老舍茶館剛開張,他張羅著曲藝界的老朋友去演出:“我們在這兒唱,在這兒演,那就是讓民族文化佔領舞台,為弘揚民族文化作了點實事,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1988年,關學曾被選為北京市曲藝家協會主席。此後10年,他多方聯絡,積極奔走,組織文藝“三下鄉”、曲藝“進校園”等活動,為繁榮發展曲藝事業盡心盡力。在北大、清華,他的演出引起了大學生們極大的熱情。一些外賓到了北京,也指名要聽他唱的北京琴書。1994年,國務院向關學曾頒發了“有特殊貢獻專家津貼”。
改革開放以來,生活節奏加快,關學曾加強了對小段的研究,提出“5分鍾藝術”的概念。他創作的不少小段為觀眾津津樂道,作品《長壽村》還入選了中學課本。相聲演員李金鬥說:“關老是曲藝界最與時俱進的人。”
生卒
出生:1922年8月1日,農歷壬戌年六月初九日
逝世:2006年9月27日,農歷丙戌年八月初六日,20時50分
活動年表
1949年7月22日,農歷己醜年六月廿七日,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委會成立。
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委會成立,連闊如任社長,演員有單弦藝術家曹寶祿、奉調大鼓藝術家魏喜奎先生、演唱拆唱八角鼓的顧榮甫、尹福來,唱河南墜子的姚俊英、馬玉萍,唱琴書的關學曾先生。
1952年9月28日,農歷壬辰年八月初十日,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9月28日至12月5日以劉景德鎮範為總團長,陳沂、胡厥文等人為副總團長的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赴朝,北京戲劇、曲藝界著名演員譚富英、裘盛戎、小白玉霜、高元鈞、曹寶祿、關學曾、白鳳鳴、尹福來、顧榮甫、王世臣等參加文藝工作團赴朝。
1953年10月4日,農歷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5000餘人離京赴朝,總團團長為賀龍,老舍為14人總團副團長,劉芝明任文藝工作團總團長,馬彥祥任文藝工作團副總團長。參加慰問團的北京市的藝術家有:梅蘭芳、洪深、陳沂、史東山、程硯秋(第一總分團副團長)、譚富英、裘盛戎、馬連良、新鳳霞、陳書舫、喻宜萱、王昆、張君秋、良小樓、白鳳鳴、關學曾、尹福來、顧榮甫、魏喜奎、王世臣、李憶蘭、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藝術家有:周信芳(任副總團長)、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漢高盛麟、陳鶴峰、王玉蓉、于宗琨、陳伯華;以及袁金凱、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聯和北京市文藝處幹部江山、考誠分別擔任慰問團評劇團的協理員、輔導員赴朝協助工作與體驗生活。
在朝鮮前線,周信芳、梅蘭芳合演《打漁殺家》;周信芳、馬連良合演《群英會·借東風》;程硯秋演出《罵殿》、《三擊掌》;程硯秋、馬連良合演《審頭刺湯》、《法門寺》、《甘露寺》、《桑園會》等劇,受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的親切接見。
各藝術表演團體在朝經過兩個多月的慰問演出後,先行陸續回國。
2006年8月10日,農歷丙戌年七月十七日,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揭曉。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曲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曲藝界最高獎——第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評獎結果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馮遠,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羅揚,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協主席劉蘭芳,中國曲協分黨組書記、副主席姜昆,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江蘇省文聯黨組書記楊承志,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言恭達等有關方面領導出席新聞發布會。
2006年9月27日,關學曾在北京辭世,享年84歲。
主要作品
獲獎記錄
獲獎名稱 |
---|
節目獎《大腳皇後》 |
表演獎 |
文學獎 |
新人獎 |
理論獎 |
終身成就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