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秦為長沙郡治臨湘縣。

吳晉南朝,臨湘析出湘西,臨湘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荊、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廢州郡,行州縣二級製,臨湘(省湘西)改稱長沙縣,為潭州州治(大業三年隋一度改潭州為長沙郡)。
唐武德三年人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暨長沙縣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屬江南西道。後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馬殷“以潭州為長沙府”,長沙為楚國都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南唐邊鎬陷長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入宋版圖,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潭州為荊湖南路路治。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設善化縣與長沙縣同附廓,潭州轄長沙、善化、瀏陽、寧鄉、湘潭、湘鄉、益陽、安化、湘陰、醴陵、茶陵、攸縣等12縣,直至民初,長沙城為路、州及長善二縣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1276年1月18日),長沙入元版圖,設安撫司。十四年設潭州行省,十八年二月初九(1281年2月28日)遷潭州行省于鄂州,稱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路。天歷二年三月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潛邸所幸”,改潭州路為天臨路,轄五縣七州。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吳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1364年10月19日)徐達領兵至潭州,改天臨路為潭州府。
洪武五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長沙府,轄十二州縣,上隸湖廣布政使司。
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領兵入長沙,長沙納入清版圖,沿明製設長沙府,上隸湖廣,仍轄十二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于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隸湖廣)。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會。長沙府上有鹽法長寶道。乾隆時長沙府城不僅為巡撫治,亦為布政、提學、提法三司,巡警、勸業、鹽法、長寶四道治所。
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並縣歸府,長沙、善化二縣合並為長沙府直轄地。
民國二年(1913年)9月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
民國三年(1914年)6月2日,湖南劃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即原長寶道,1916年裁撤武陵道,其中11縣劃歸湘江道)。1914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11鎮。
民國九年(1920年),長沙設市政廳,年底設市政公所。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東、外南、外北、商埠8個警察署(區)。當年廢除“道”,縣直屬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人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結),5家為1聯,2聯為1牌,10牌為1甲。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8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劃的市,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面積48.5平方公裏(11月3日,廢除街團製)。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4月29日,劃全市為4個區(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二、三、四區),每區分4坊,每坊設2至4保,共58保,40~60戶為一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8月11日,改區坊保甲4級製為鎮(鄉)保甲三級製,原4區為8鎮,市郊為4鄉。“文夕大火”後縮編為城南、城北兩鎮及兩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8鎮4鄉改為4鎮4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岳麓、會春8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82保1838甲。
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外四區。
1953年1月設水上區。
1955年內四區建306居委會2909居民組。

1956年5月復原市郊外四區,轄鄉並為7鄉1鎮。同年撤水上區。
1957年內四區轄26街道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個鄉、鎮。
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製,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岳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12月24日,湖南省調整縣市行政區劃,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望城二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83年2月8日,長沙市增轄瀏陽、寧鄉、湘陰(1983年7月13日湘陰回歸恢復後的岳陽地區)。當年著手改變政社合一建製。
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面積490平方公裏。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8月至1958年為不管縣時期,隻管市、郊,沒有轄縣。
1959年以後為管縣時期,有轄縣。
1949年8月,長沙市轄8區:城東區、城南區、城西區、城北區、文藝區、金盆區、岳麓區、會春區,下轄82保、1838甲。
1950年8月,廢除保甲製度。
1955年10月,東、南、西、北4區建306個居委會、2909個居民組,區名去掉“城”。
1957年內4區轄26街道(東區6、南區5、西區8、北區7),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鄉1鎮,44村。
1958年9月,農村撤消鄉鎮,建立人民公社,郊區建萬年紅、東風、岳麓3個公社,18個大隊;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12月,長沙縣、望城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59年2月,撤消郊區。3月,長、望兩縣合並稱長沙縣,屬長沙市領導。長沙市轄25街道5鎮26個公社、227居委會、2489居民組。
1977年12月,恢復望城縣建置,將長沙縣分為長沙、望城兩縣。
1978年底,長沙市轄5區2縣,16縣轄區,84公社6鎮,29街道,1132大隊,308居委會。
1983年2月,瀏陽、寧鄉、湘陰劃歸長沙市管轄,湘陰縣隨即劃歸岳陽地區。
1984年2月,長沙市轄4縣1郊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同名的鄉(鎮)。
1993年1月,瀏陽撤縣改市。1995年7月轄縣(市)撤區並鄉建鎮,長沙市轄5區3縣1市,38街道67鎮53鄉,648居委會3091村。
1996年,轄區區劃調整,復原郊區,設立芙蓉、天心、岳麓、開福、雨花5區。
2002年底,長沙市轄5區3縣1市,54街道79鎮39鄉,568居委會2727村。
2007年,長沙市轄5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4個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各區、縣(市)共轄83個鎮,比2006年增加3個,2007年共31個鄉,53個街道。各鎮、鄉和街道共轄村1258個,社區566個,與2006年相同。
2001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長沙市人民政府駐地由芙蓉區藩正街遷至岳麓區岳麓大道。
2007年,長沙市轄5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4個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各區、縣(市)共轄83個鎮,比2006年增加3個,2007年共31個鄉,53個街道。各鎮、鄉和街道共轄村1258個,社區566個,與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縣坪塘、含浦、蓮花、雨敞坪四鎮劃歸岳麓區,雷鋒鎮由望城縣委托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同年八月長沙縣榔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正式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由573平方千米變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長沙市城區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
2015年1月14日,長沙縣暮雲街道、南托街道劃入天心區,長沙縣跳馬鎮劃入雨花區。 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增加至2185千米。
區劃現況
截至2015年,長沙市共轄六區二縣,代管一縣級市:長沙市區(芙蓉區、天心區、岳麓區、開福區、雨花區、望城區)及長沙縣、寧鄉縣、瀏陽市;82個街道、95個鎮、14個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長沙市位于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遊和長瀏盆地西緣。介于東經111°53′~114°15′,北緯27°51′~28°41′之間。東鄰江西省宜春、萍鄉兩市,南接株洲、湘潭兩市,西連婁底、益陽兩市,北抵岳陽、益陽兩市。東西長約230公裏,南北寬約88公裏。幅員面積1.1819萬平方公裏,其中城區面積2185平方公裏。
地質特征
全市境內地質特征是:地層出露齊全,花崗岩體廣布,地質構造復雜,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在長沙市均有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大約是10億年以前形成的。約6億年前,長沙是茫茫大海,但海水不深。以後,海水逐步由東而西退出,瀏陽、長沙與望城大部分地區升出海面,成為江南古陸的西北緣。距今約1.4億年,長沙地區海浸結束,上升成為陸地,由于地殼運動與地質構造的影響,形成長條形的山間坳陷盆地——長(沙)平(江)盆地。新生代開始,整個長平盆地上升為陸地。距今約35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第三次冰期,瀏陽保留冰川地貌遺跡。
地形地貌
全市地貌總的特征是:地勢起伏較大,地貌類型多樣,地表水系發育。長沙市東北是幕阜~羅霄山系的北段,西北是雪峰山餘脈的東緣,中部是長衡丘陵盆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東北、西北兩端山地環繞,地勢相對高峻,中部遞降趨于平緩,略似馬鞍形,湘江由南而北斜貫中部,南部丘崗起伏,北部平坦開闊,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形如一個向北開口的漏鬥。城內為多級階地組成的坡度較緩的平崗地帶,湘江中的橘子洲長5公裏,在全國城市中絕無僅有。
長沙市東有連雲山、大圍山、九嶺山等呈東北~西南走向作雁行狀排列,峽谷平行相間,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50多座,最高峰七星嶺海拔1607.9米。長沙西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13座,望城縣喬口湛湖的海拔23.5米,為全市最低點;最高點與最低點相差1584.4米。在平崗區有孤峰高聳,與周圍平地顯現較大的高低差異。
水文
長沙市的河流大都屬湘江水系,除了湘江外,還有匯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主要有瀏陽河、撈刀河、靳江和溈水河。 支流河長5公裏以上的有302條,其中湘江流域289條。按支流分級:一級支流24條,二級支流128條,三級支流118條,四級支流32條;另有13條屬資江水系;形成相當完整的水系,河網密布全市。長沙水文特征:水系完整,河網密布;水量較多,水能資源豐富;冬不結冰,含沙量少。
氣候
長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是:氣候溫和,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長沙市區年平均氣溫17.2℃,各縣16.8℃—17.3℃,年積溫為5457℃,市區年均降水量1361.6毫米,各縣年均降水量1358.6~1552.5毫米。長沙夏冬季長,春秋季短,夏季約118—127天,冬季117—122天,春季61—64天,秋季59—69天。春溫變化大,夏初雨水多,伏秋高溫久,冬季嚴寒少。3月下旬至5月中旬,冷暖空氣相互交綏,形成連綿陰雨低溫寡照天氣。從5月下旬起,氣溫顯著提高,夏季日平均氣溫在30℃以上有85天,氣溫高于35℃的炎熱日,年平均約30天,盛夏酷熱少雨。9月下旬後,白天較暖,入夜轉涼,降水量減少,低雲量日多。從11月下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節屆冬令,長沙氣候平均氣溫低于0℃的嚴寒期很短暫,全年以1月最冷,月平均為4.4℃—5.1℃,越冬作物可以安全越冬,緩慢生長。
土壤
長沙土壤種類多樣,可劃分9個土類、21個亞類、85個土屬、221個土種,總面積1366.2萬畝,其中,以紅壤、水稻土為主,分別佔土壤總面積的70%與25%。其餘還有菜園土、潮土、山地黃壤、黃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等,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長沙礦產種類繁多,尤以非金屬礦獨具特色。共查明的有鐵、錳、釩、銅、鉛、鋅、硫、磷、海泡石、重晶石、菊花石、煤等50餘種,有全國獨有的菊花石,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海泡石,生產規模居全省第一的永和磷礦等。其中大型礦床10處,小型礦床16處,礦點300多處。
植物資源
長沙植被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有自然生長和引進栽培樹102科、977種,其中常綠樹462種,落葉樹515種,喬木457種,灌木414種,竹藤類106種。主要林木有松、杉、櫟、樟、楠、椿、茶、油茶、柑橘、毛竹等。
水資源
全市境內年平均地表徑流量82.65億立方米,徑流深550~850毫米。湘江流經長沙市的常年徑流量年均692.50億立方米,全年可通航。全市水能蘊藏量24.53萬千瓦,地下水總儲量9.35億立方米/年,為長沙市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僅利用16.72%。 最大的水庫為寧鄉縣境內的黃材水庫和瀏陽市境內的朱樹橋水庫。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末,全市常住總人口743.18萬人,比2014年成長1.65%。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口出生率為14.48‰,死亡率為4.83‰,自然成長率為9.65‰。城鎮化率為74.38%,比2014年提高2.04%。
民族
長沙市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回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門巴族、赫哲族、裕固族、鄂倫春族、烏孜別克族等54個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10.13億元,比2014年成長9.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41.78億元,成長3.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78.20億元,成長8.8%,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3745.03億元,成長8.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90.15億元,成長12.1%。第一、二、三次產業分別拉動GDP成長0.1、5.0、4.8%,三次產業對GDP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50.3%、48.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115443元,成長8.4%。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0:52.6:43.4。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44.0%。全市非公有製經濟實現增加值5488.38億元,佔GDP的比重達64.5%。全年財政總收入1113.48億元,比2014年成長11.0%,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18.95億元,成長13.6%。一般公共預算支出922.06億元,成長14.9%。
第一產業
摩天輪
2015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48.31億元,比2014年成長3.7%,其中農業增加值216.62億元,成長6.1%;林業增加值16.50億元,成長8.3%;牧業增加值95.85億元,下降2.7%;漁業增加值12.81億元,成長4.2%;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6.53億元,成長10.2%。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7.5萬公頃,下降0.3%,其中稻谷播種面積33.9萬公頃,下降1.1%,優質稻種植面積所佔比重為80.9%;蔬菜播種面積17.2萬公頃,成長1.2%;油料種植面積5.5萬公頃,成長3.7%;出欄肉豬786.41萬頭,下降4.6%。農民專業合作組織8278個,比2014年成長13.8%;入社農戶17.40萬戶,參與農戶33.82萬戶。
第二產業
截至2013年,長沙已經形成了電子信息、煙草製品、汽車製造、非金屬製品業、新材料等五大支撐行業。
2015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3745.03億元,比2014年成長8.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228.21億元,成長9.2%。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全市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722.33億元,比2014年成長10.0%。重工業增加值佔規模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3.4%,對規模工業成長的貢獻率達58.0%。全市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81.38億元,比2014年成長10.7%,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8.3%,對規模以上工業成長的貢獻率達72.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168種主要工業產品中,產量比2014年成長的有106種,佔產品總數量的比重為63.1%。
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437.2,比2014年提高29.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638.36億元,比2014年成長9.5%;利潤總額達618.44億元,成長3.2%;利稅總額1590.73億元,成長4.8%。全年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獨立核算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478.18億元,比2014年成長8.9%,實現利稅總額274.77億元。
第三產業
2012年12月,長沙市服務業形成以新型商貿流通、金融、旅遊、現代物流、服務外包、電子商務、會展業、體育產業八大產業為重點,功能較為齊備、技術水準較為先進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從服務業就業結構看,傳統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仍是穩定就業的重要渠道,文化、物流、服務外包、房地產等從業人員快速成長,與此同時,服務業從業人員貭素顯著提升,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成為現代服務業的中堅力量。2007年,長沙獲批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2011年,全市擁有服務外包企業800多家。全市有銀行機構41家(含村鎮銀行2家,農合金融機構11家),省級保險分支機構44家,法人保險機構1家,上市公司46家,小額貸款公司26家,融資性擔保機構69家,各類私募投資機構近200家,花旗銀行、新韓銀行、東亞銀行、渣打銀行等一批外資銀行入駐長沙。
201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90.59億元,比2014年成長12.1%,增速回落0.8%;剔除物價因素實際成長12.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零售額3457.38億元,成長11.8%;鄉村零售額233.21億元,成長16.2%。商品零售額3350.30億元,成長11.9%;餐飲收入額340.29億元,成長13.2%。限額以上商品零售額比2014年成長7.5%,分類別看,糧油、食品類成長16.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成長0.7%;化妝品類下降2.2%;金銀珠寶類下降0.2%;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成長11.8%;中西葯品類成長12.8%;通訊器材類成長12.5%;石油及製品類下降4.8%;汽車類成長11.1%。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96.60億元,比2014年下降24.0%。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904.89萬平方米,成長25.4%。全市商品房銷售額1116.61億元,成長20.2%。
2015年,全市全社會運輸周轉量473.09億噸公裏,比2014年成長9.6%,其中旅客周轉量成長10.3%;貨物周轉量成長7.4%。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010年不變價)250.08億元,比2014年成長28.5%;全年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805.80億元(折合129.53億美元),比2014年成長5.7%,其中出口總額537.58億元,成長0.7%;進口總額268.22億元,成長17.4%。在出口總額中,機電產品331.34億元,佔比61.6%,高新技術產品158.50億元,佔比29.5%。在進口總額中,機電產品178.57億元,佔比66.6%,高新技術產品105.16億元,佔比39.2%。
2015年,全市進出口總額(海關口徑)805.80億元(折合129.53億美元),比2014年成長5.7%,其中出口總額537.58億元,成長0.7%;進口總額268.22億元,成長17.4%。在出口總額中,機電產品331.34億元,佔比61.6%,高新技術產品158.50億元,佔比29.5%。在進口總額中,機電產品178.57億元,佔比66.6%,高新技術產品105.16億元,佔比39.2%。全年利用外資項目(企業)118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44.06億美元,比2014年成長11.0%。全年新增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項目225個,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684.28億元,成長12.2%。
2015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旅遊者11721.31萬人次,比2014年成長10.5%;旅遊總收入1351.50億元,成長13.4%。接待國內旅遊者11601.01萬人次,成長10.6%;國內旅遊收入1302.58億元,成長13.9%。接待入境旅遊者120.30萬人次,成長0.1%;入境旅遊收入7.93億美元,成長1.4%。
201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本外幣合計,下同)14065.66億元,比年初增加2303.3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4352.63億元,比年初增加461.17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2323.87億元,比年初增加1620.1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2668.64億元,比年初增加145.65億元,中長期貸款9137.69億元,比年初增加1147.80億元。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99.27億元,比2014年成長20.3%,其中財產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86.57億元,成長12.8%;人身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12.71億元,成長26.7%。賠付支出65.68億元,成長7.7%。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5年底,全市擁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96個。全年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40項。專利申請21999件,比2014年成長23.8%,授權專利14633件,成長27.8%;簽訂技術契約1887項,成交金額21.76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730億元,成長17.8%。

文體事業
2015年底,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10個,公共圖書館12個,博物館(紀念館)16個,檔案館14個。全市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9.4%;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8.91%;有線電視使用者達173.91萬戶。開展全民健身項目209項次(市、區縣、鄉鎮街三級),全市全民健身運動參加人數達300萬人。年末擁有各級健身輔導站899個,公共體育場地1439個。
醫療衛生
2015年,全市擁有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466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84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2個;婦幼保健機構11個。衛生技術人員6.96萬人,增加0.29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2.56萬人,增加0.13萬人;註冊護士3.24萬人,增加0.16萬人。衛生機構床位6.60萬張,增加0.24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5.99萬張,增加0.25萬張。
人民生活
201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61元,比2014年成長8.5%。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1057元,成長8.1%;人均經營凈收入5929元,成長5.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9753元,成長11.1%。在城鎮居民消費分類中,食品煙酒消費7740元,成長9.3%;衣著消費2251元,成長17.5%;居住消費6462元,成長12.4%;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1853元,成長26.0%;醫療保健消費1535元,下降4.7%;交通通訊消費4219元,下降8.2%。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49.0輛;電腦91.5台,接入網際網路的電腦80.2台。城鎮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建築面積45.34平方米。
2015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1元,比2014年成長8.6%。全年農民人均消費支出15954元,成長21.3%。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36.0輛;電腦28.2台;行動電話機279.0台。農村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建築面積56.47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5年,全市擁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光榮院等173所。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收養人員1.50萬人。城鎮各種社區服務設施 3636處,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576個。接受社會捐贈9343萬元。全年發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15億元,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19.87萬人(包括城鎮和農村)。
2015年末,全市參加全市勞動保障部門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達205.21萬人,比2014年末成長4.2%,基本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年末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人數達7.32萬人,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人數達259.98萬人;年末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166.92萬人,成長6.2%。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達118.23萬人,成長6.4%,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1.90萬人;參加工傷保險職工人數達136.40萬人,成長5.9%;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達113.09萬人,成長7.3%;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人數達511.92萬人。
傳媒
- 娛樂媒體
長沙的媒體有國內主流媒體“湖南電視台”,還有長沙戶外傳媒、報紙雜志傳媒、數位網路傳媒等,其中,湖南衛視為中國大陸年收入和收視率最高的地方電視台。湖南經濟電視台為湖南本土最受歡迎的電視台之一。另國家廣電總局首批批準建立的九家動畫產業基地中,長沙獨佔兩家。
長沙是中國金鷹電視藝術節的永久舉辦地,金鷹獎為中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長沙發行的有影響力的報紙有《三湘都市報》、《長沙晚報》、《瀟湘晨報》,全國性報紙《體壇周報》和《今日女報》,都曾多次獲得“全國地方報社管理先進單位”稱號。《體壇周報》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體育類報紙。同時,各大報紙紛紛推出了電子網頁版,其中有《三湘都市報》、《華聲線上》、《瀟湘晨報》、《長沙晚報》、《星辰線上》等。
- 休閒娛樂
長沙的娛樂業主要有長沙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化龍池和太平街,主要以小型清吧、演藝吧為主。夜總會以田漢大劇院和歐陽胖胖歌舞廳為主,內容有雜技、歌舞表演、相聲小品、特技表演等。
教育
- 初等教育
2015年,長沙市境內有普通國小939所,普通國小在校學生50.94萬人,成長5.8%;幼稚園在園幼兒25.55萬人,成長9.8%。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升國中入學率109.2%。全市共投入義務教育“免補”經費10.07億元,執行公辦教育收費標準的137.5萬人次學生全部享受了免“一費製”入學。補助了5.4萬人次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
- 中等教育
2015年,長沙有普通高中75所,國中學校221所,普通高中在校學生13.49萬人,比2014年成長2.6%;普通國中在校學生23.46萬人,比2014年成長0.6%;百年名校有長沙市一中、湖南師大附中、長郡中學、雅禮中學、明德中學、周南中學、長沙市第六中學等,其中,長郡中學、雅禮中學、湖南師大附中、長沙市第一中學為長沙四大名校。
- 高等教育
2015年,全市擁有普通高校51所。在學研究生5.43萬人,比2014年成長3.6%;普通高校在校學生56.94萬人,成長4.0%。
院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備註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中央軍委 | 211、985工程院校,副大軍區級高校 |
空軍航空維修技術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裝備部 | 又名: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高職) |
院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創辦時間 | 類別 |
---|---|---|---|
湖南師範大學樹達學院 | 2001年 | 師範類 | |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 | 2002年 | 農業類 | |
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 | 2003年 | 理工類 |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涉外學院 | 2002年 | 綜合類 | |
湖南中醫葯大學湘杏學院 | 2002年 | 醫葯類 | |
湖南商學院北津學院 | 2001年 | 財經類 |
交通
- 鐵路
長沙是國家交通樞紐,京廣鐵路貫穿城區南北,滬昆鐵路連線東西;京廣高速鐵路與滬昆高速鐵路在長沙火車南站交匯。此外還有連線長沙與常德石門的石長鐵路。 規劃建設的重慶-長沙-廈門鐵路將從長沙西站引出。 2014年,滬昆高鐵長沙至南昌段、長沙到懷化段相繼開通,實現滬昆、京廣兩條鐵路大動脈在長沙交會,長沙成為中部的高鐵樞紐。2014年,長沙高鐵南站累計傳送旅客1424.75萬人次,比2014年成長33.0%,增速高于2013年6.1%。

- 公路
2014年,公路運輸承擔了全市76.6%的客運量和89.0%的貨運量。全年共完成客運量9765.34萬人次、貨運量2.71億噸次,與2013年比分別成長-0.96%和14.4%;完成旅客周轉量61.1億人公裏、貨物周轉量264.27億噸公裏,比2014年分別成長4.5%和13.2%。
截至2010年底,長沙公路通車裏程達到15306.54千米,公路密度達到129.51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總裏程286.94千米。另有3條國道、14條省道和106條縣道密集分布,等級公路總裏程為12346.90千米。連線和貫穿長沙城區的高速公路有京港澳、長永、長吉、長張、長潭西、長沙繞城高速公路、機場和長株高速等。連線長沙的國道有106國道、107國道和319國道。
- 航空
長沙的民用機場有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大托鋪機場,其中,長沙黃花國際機場位于長沙東郊的長沙縣黃花鎮,距離市區約22公裏,有長沙機場高速公路和長永高速公路直達。機場可直航境內75個主要城市和香港、曼谷、首爾、釜山、大阪等境外城市,2009年初開通了直航台北、新加坡、高雄的航線。2013年8月20日,黃花機場旅客吞吐量為突破千萬人次,連續五年躋身“千萬機場俱樂部”。 2014年,黃花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802.1萬人次,位居全國第12位,中部地區首位。
大托鋪機場位于長沙南郊三環線以外,以前為軍民兩用機場,今為專用軍事機場,未來將遷往長沙市寧鄉縣東南部地區。
- 水運
長沙港可通江入海,共與長江沿岸及南京、上海、連雲港等港口通航。長沙輪船客運中心站每天有到益陽、津市、安鄉、常德、茅草街、湘潭、湘陰、岳陽等地的班船。此外,長沙有湘江千噸級航道和有全國最大的內河主樞紐港——霞凝新港。已建成一、二期,港口吞吐量達1100多萬噸,其中港口國際集裝箱吞吐量36萬標箱,重件雜貨350萬噸。
- 市內交通
橋梁隧道幹道
長沙城區主幹道有五一大道、芙蓉路、東風路、韶山路、中山路、黃興路、湘江路、瀟湘路、人民路和八橋三環:橘子洲大橋、銀盆嶺大橋、猴子石大橋、月亮島大橋、黑石鋪大橋、三汊磯大橋、福元路大橋、長沙湘府路大橋、一環線、二環線、三環線。二隧:營盤路湘江隧道、南湖路湘江隧道。由于跨越主城區的湘江一、二、三橋的過江交通流量一直處于超負荷運行,造成長沙交通擁堵。2013年12月30日,三環已完全貫通。 通過二環線、三環線、長沙大道、金洲大道、楓林西路等,將長沙縣和寧鄉縣漸漸融入長沙城區。長瀏高速使瀏陽市距離長沙不到一小時的車程 。長沙也在城市的東南西北各設立了長途汽車站,在長沙火車站設立了長株潭客運汽車站。
軌道交通
長沙軌道交通,是服務于長沙市的軌道交通系統,目前已運營的線路有長沙捷運1號線、長沙捷運2號線、長沙磁浮快線。長沙捷運2號線已于2014年4月29日運營;長沙磁浮快線已于2016年5月6日運營,該線路是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產權的中低速磁浮鐵路;長沙捷運1號線已于2016年6月28日運營。
- 公交
2015年9月,長沙市內共有3家從事公交運營的公司,望城區內2家,長沙縣內有3家。 2014年,全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由33.6%上升至36.9%。全年公共交通客運量達11.63億人次,比2014年成長11.7%。城區萬人公車保有量達到16.9標台/萬人,比2014年增加1.1標台/萬人。截至2014年底,長沙城區共有公共汽車5517台,比2014年增加1360台;擁有出租汽車7957台,比2014年增加1042台。2014年實施了2輪公交線網最佳化調整,共調整和新開線路60餘條,填補空白點90餘個。
快速公交(BRT)
歷史文化
特產
長沙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綉、棕編(另一說為中國紅瓷器)和菊花石雕。
湘綉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縣(今開福區沙坪一帶),為四大名綉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綉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
菊花石雕,其中重要的菊花石產于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
中國紅瓷器最早出現于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但包括之後出現的瓷器在內,都沒有純正的紅色。1998年底,尹彥征在長沙才研製出純正的紅瓷器,並在長沙隆平高科技園建立了中國紅陶瓷工藝園。
瀏陽有“花炮之鄉”的美稱,其生產的花炮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有銷售。
方言
長沙方言為屬新湘語長沙話,主要以長沙城區和長沙、望城二縣為代表。長沙也有一些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忌諱,比如以前因為有虎出沒而忌說“虎(fu音)”,把“腐乳”讀作“貓乳”。
地方戲
長沙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中的一個主要劇種,其腔調最初以江西弋陽腔與長沙等地的民間宗教音樂結合而形成,舊稱“人戲”、“大戲”。由高腔、低牌子、昆腔、彈腔4種聲腔構成,用長沙方言演唱。其風格或粗獷、奔放,或委婉。
民俗
長沙過漢族的所有節日,其中一些節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廟廟會為趕集的一大特色。農歷三月三時,長沙人都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立夏時有吃立夏粳之習。驚蟄時農家于暗處點燈,用石灰撤房屋四周及潮濕暗角。小孩點燃一個個爆竹,丟向屋角牆下,邊丟邊喊:“涼蟄驚蟄,炸得蟲蟻筆直”。長沙過去流行的湘劇,是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地方劇種。當今湘劇缺乏青少年民眾為主的市場,逐漸走向沒落。
美食
長沙境內主要以湘菜為主,湘菜源遠流長,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著名詩篇《招魂》中,就記載了湖南的許多菜餚。西漢時期,湖南的菜餚品種就達109個,烹調方法也有九大類。六朝以後,湖南的飲食文化豐富與活躍。明、清兩代,是湘菜發展的黃金時期,湘菜的獨特風格基本定局。清朝末葉,在長沙先後出現了軒幫和堂幫兩種湘菜館。民國初年,出現了著名的戴(楊明)派、盛(善齋)派、肖(麓松)派和祖庵派等多種流派,奠定了湘菜的歷史地位。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得到更好發展。
長沙小吃主要有:口味蝦、長沙臭豆腐、糖油粑粑、黃鴨叫、德園包子、麻辣子雞、楊裕興等。
宗教
長沙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伊斯蘭教五大宗教俱全,有宗教教職人員近300人,受洗和皈依的信徒幾萬人,信眾10萬人以上。
文化遺產
2014年12月,長沙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有325名會員;紅星木雕城計畫騰出3000平方米的空地,打造“非遺博物館”,長年舉行展示和演出;寧鄉大成橋鎮81歲農民謝國恩自費建立長沙首家非遺民俗館,蒐集散落在民間的“滄海遺珠”。 長沙共有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7項市級非遺項目,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分別為7人、11人、32人,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基地14個、非遺專題博物館7個。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項目編號 | 公布時間 | 批次 | 項目保護單位 | 屬地保護 |
---|---|---|---|---|---|---|---|
1 | 湘綉 | 傳統美術 | Ⅶ-19 | 2006年 | 第一批 | 長沙市民眾藝術館 | 開福區 |
2 | 瀏陽花炮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Ⅷ-86 | 2006年 | 第一批 | 瀏陽市煙花爆竹總會 | 瀏陽市 |
3 | 湘劇 | 傳統戲劇 | Ⅳ-127 | 2008年 | 第二批 | 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 | 天心區 |
4 | 長沙彈詞 | 傳統戲劇 | Ⅴ-51 | 2008年 | 第二批 | 長沙市民眾藝術館 | 岳麓區 |
5 | 廟會(火宮殿廟會) | 民俗 | Ⅹ-84 | 2008年 | 第二批 | 長沙飲食集團長沙火宮殿有限公司 | 天心區 |
6 | 石雕(菊花石雕) | 傳統美術 | Ⅶ-56 | 2008年 | 第二批 | 瀏陽市菊花石行業協會 | 瀏陽市 |
7 | 長沙窯銅官陶瓷燒製技藝 | 傳統技藝 | Ⅶ-56 | 2010年 | 第三批 | 長沙市望城區銅官陶瓷行業協會 | 望城區 |
8 | 瀏陽文廟祭孔音樂 | 傳統音樂 | Ⅱ-168 | 2014年 | 第四批 | - | - |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公布時間 | 批次 | 項目保護單位 | 屬地保護 |
---|---|---|---|---|---|---|
1 | 麻山鑼鼓 | 傳統音樂 | 2006年 | 第一批 | 寧鄉縣文化館(寧鄉縣藝術劇團) | 寧鄉縣 |
2 | 火宮殿八大傳統小吃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2006年 | 第二批 | 長沙飲食集團長沙火宮殿有限公司 | 天心區 |
3 | 民間剪紙 | 傳統美術 | 2008年 | 第二批 | 長沙市望城區文化館 | 望城區 |
4 | 龍舞(洞井龍舞) | 傳統舞蹈 | 2008年 | 第二批 | 長沙市洞井經濟發展實業公司 | 雨花區 |
5 | 棕編(長沙棕葉編) | 傳統技藝 | 2008年 | 第三批 | 長沙市天心區文化館 | 天心區 |
6 | 長沙玉和醋傳統釀醋技藝 | 傳統技藝 | 2008年 | 第三批 | 長沙玉和釀造有限公司 | 天心區 |
7 | 長沙陶公廟會 | 民俗 | 2010年 | 第三批 | 長沙縣榔梨商會 | 長沙縣 |
8 | 花鼓戲(長沙花鼓戲) | 傳統戲劇 | 2010年 | 第三批 | 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 | 開福區 |
序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類別 | 公布時間 | 批次 | 項目保護單位 | 屬地保護 |
---|---|---|---|---|---|---|
1 | 瀏陽皮影 | 傳統戲劇 | 2007年 | 第一批 | 瀏陽市皮影戲協會 | 瀏陽市 |
2 | 瀏陽客家山歌 | 傳統音樂 | 2007年 | 第一批 | 瀏陽市文化館 | 瀏陽市 |
3 | 長沙縣雙江鑼鼓亭子 | 傳統音樂 | 2007年 | 第一批 | 長沙縣文化館 | 長沙縣 |
4 | 寧鄉對子花鼓 | 傳統舞蹈 | 2007年 | 第一批 | 寧鄉縣文化館(寧鄉縣藝術劇團) | 寧鄉縣 |
5 | 長沙縣雙江滾燈車 | 傳統舞蹈 | 2007年 | 第一批 | 長沙縣文化館 | 長沙縣 |
6 | 岳麓山民間故事 | 民間文學 | 2009年 | 第二批 | 岳麓區文化館 | 岳麓區 |
7 | 長沙謎語 | 民間文學 | 2009年 | 第二批 | 雨花區文化館 | 雨花區 |
8 | 寧鄉周氏雙龍舞 | 傳統舞蹈 | 2009年 | 第二批 | 寧鄉縣文化館(寧鄉縣藝術劇團) | 寧鄉縣 |
9 | 長沙楊裕興雞蛋面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2009年 | 第二批 | 長沙飲食集團楊裕興有限公司 | 天心區 |
10 | 長沙玉樓東六大傳統湘菜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2009年 | 第二批 | 長沙飲食集團玉樓東有限公司 | 芙蓉區 |
11 | 長沙撈刀河刀剪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2009年 | 第二批 | 開福區文化館 | 開福區 |
12 | 巫家拳 | 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 | 2012年 | 第三批 | 長沙市天心區文化館 | 天心區 |
13 | 子午棍 | 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 | 2012年 | 第三批 | 長沙市天心區文化館 | 天心區 |
14 | 天頂雜技 | 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 | 2012年 | 第三批 | 岳麓區文化館 | 岳麓區 |
15 | 長沙彈詞(拓展項目) | 曲藝 | 2012年 | 第三批 | 岳麓區文化館 | 岳麓區 |
16 | 炭精畫 | 傳統美術 | 2012年 | 第三批 | 開福區文化館 | 開福區 |
17 | 望城影戲 | 傳統戲劇 | 2012年 | 第三批 | 長沙市望城區文化館 | 望城區 |
18 | 江氏正骨術 | 傳統醫葯 | 2012年 | 第三批 | 瀏陽市文化館 | 瀏陽市 |
19 | 長沙棕編(拓展項目) | 傳統技藝 | 2012年 | 第三批 | 開福區文化館 | 開福區 |
20 | 手工熱鍛嵌鋼(夾鋼)菜刀技藝(拓展項目) | 傳統技藝 | 2012年 | 第三批 | 開福區文化館 | 開福區 |
21 | 彩帶編製方法 (拓展項目) | 傳統技藝 | 2012年 | 第三批 | 開福區文化館 | 開福區 |
22 | 臘八豆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2012年 | 第三批 | 長沙新景原食品有限公司 | 長沙縣 |
23 | 瀏陽河酒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2012年 | 第三批 | 瀏陽市文化館 | 瀏陽市 |
24 | 唐市金銀首飾加工技藝 | 傳統技藝 | 2012年 | 第三批 | 寧鄉縣文化館(寧鄉縣藝術劇團) | 寧鄉縣 |
25 | 長沙綠茶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2012年 | 第三批 | 湖南金井茶業有限公司 | 長沙縣 |
26 | 八拳 | 傳統體育、遊藝與競技 | 2014年 | 第四批 | 開福區文化館 | 開福區 |
27 | 長沙快板 | 曲藝 | 2014年 | 第四批 | 長沙縣文化館 | 長沙縣 |
28 | 長沙花鼓戲(瀏陽) | 傳統戲劇 | 2014年 | 第四批 | 瀏陽市文化館 | 瀏陽市 |
29 | 長沙花鼓戲(寧鄉) | 傳統戲劇 | 2014年 | 第四批 | 寧鄉縣文化館(寧鄉縣藝術劇團) | 寧鄉縣 |
30 | 長沙山歌 | 傳統音樂 | 2014年 | 第四批 | 長沙縣文化館 | 長沙縣 |
31 | 黃材山歌 | 傳統音樂 | 2014年 | 第四批 | 寧鄉縣文化館(寧鄉縣藝術劇團) | 寧鄉縣 |
32 | 溈山擂茶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2014年 | 第四批 | 寧鄉縣文化館(寧鄉縣藝術劇團) | 寧鄉縣 |
33 | 瀏陽小曲古法釀造技藝 | 傳統技藝 | 2014年 | 第四批 | 瀏陽市五福堂酒業有限公司 | 瀏陽市 |
34 | 望城新康木雕技藝 | 傳統技藝 | 2014年 | 第四批 | 長沙市望城區文化館 | 望城區 |
35 | 徐長興烤鴨製作技藝 | 傳統技藝 | 2014年 | 第四批 | 芙蓉區文化館 | 芙蓉區 |
36 | 丁字灣麻石雕刻技藝 | 傳統技藝 | 2014年 | 第四批 | 長沙市望城區文化館 | 望城區 |
37 | 流沙河土花豬飼養技術 | 傳統技藝 | 2014年 | 第四批 | 寧鄉縣文化館(寧鄉縣藝術劇團) | 寧鄉縣 |
市花及市樹
香樟樹和杜鵑花是兩種著名的觀賞植物,它們在長沙不僅歷史悠久,數量豐富,而且以優良的品格及美好的寓意為長沙人所鍾愛。1985年11月30日市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決議,確定香樟為長沙市市樹, 杜鵑花為長沙市市花。
地名由來
“長沙”之名最早見于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此後歷朝歷代,長沙均為湖湘首邑和南方重鎮,新中國成立後,長沙作為湖南省省會,成為國務院首批頒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長沙一名是怎麽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一、得名于長沙星
《史記·天官書》雲:“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
二、得名于萬裏沙祠
萬裏沙祠一說最早見于晉闞馬因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裏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裏,故曰長沙。”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援引《東方朔記》雲:“南郡有萬裏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裏,故曰長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長沙郡”的自註亦雲:“有萬裏沙祠,故曰長沙。”于是以後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說作長沙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長沙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
三、得名于“沙土之地”
長沙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頁岩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岩石,經風化和水流的沖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于地表,特別是現長沙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這種景象很是引人註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如唐大歷間長沙太守張謂著《長沙土風碑銘》引《遁甲記》雲:“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又《路史》曰:“沙,為長沙;雲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志》雲:“《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
四、得名于長形的沙洲
長沙湘江中的水陸洲,長約5000米,寬約100米,是一較有特色的地理景觀。
五、得名于“蠻越”語“祭禮女神的地方”
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長沙”在蠻越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他們的成語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語。
結論
後經過各時代文人學者的研討,第一、二種說法逐漸被否定。而第三說和第四說的依據基本相同,都是突出長沙的地物特征,相對較為可信。長沙地名,應是先民們根據長沙古代的自然環境特征而逐步確認,最後約定俗成,流傳後世;理應“始于洪荒之世”,至西周時被確認。至于第五說,雖無定論,但亦可作為一家之言。
友好城市
自1982年長沙市與剛果(布)布拉柴維爾市結成湖南省第一對友城以來,截至2014年12月,長沙市已與23個國家的38個城市結為友好城市或友好經貿合作城市。
風景名勝
主要景區
劉少奇紀念館;劉少奇銅像廣場

國家AAAAA(5A)級旅遊景區:岳麓山—橘子洲旅遊區(包含岳麓山、橘子洲、岳麓書院、新民學會舊址四個景區);花明樓(含劉少奇紀念館、劉少奇故居等)。
國家AAAA(4A)級旅遊景區:長沙世界之窗、湖南省石燕湖生態旅遊公園、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湖南省博物館、雷鋒紀念館和天心閣,洋湖濕地公園。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岳麓山風景名勝區(包括岳麓山、岳麓書院和橘子洲);
國家森林公園:長沙黑麋峰國家森林公園、天際嶺國家森林公園和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水利風景區:長沙湘江水利風景區(湘江風光帶)、長沙市千龍湖生態度假村。
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湖南湘綉城
國家級重點開發基地、綠色低碳示範新城:梅溪湖國際新城(桃花嶺、梅溪湖、象鼻窩)
長沙十景
歷史古跡
長沙由于八年抗戰、文夕大火和破四舊,長沙城區古建築古文物幾乎損失殆盡。完整儲存的麻石街僅存4條。歷史街區:太平街、潮宗街、化龍池、小西門、天心閣歷史文化街區。
長沙地下文物豐富,重要的考古發現有長沙馬王堆漢墓,寧鄉炭河裏遺址的青銅器,長沙走馬樓簡牘,春秋戰國楚墓,銅官窯等。
城市榮譽
著名人物
界別 | 名單 | ||||||
---|---|---|---|---|---|---|---|
國家領導人 | 毛澤東 | 劉少奇 | 彭德懷 | 陳明仁 | 毛澤民 | 毛澤覃 | 毛岸英 |
任弼時 | 徐特立 | 胡耀邦 | 李富春 | 朱鎔基 | 李鐵映 | 譚嗣同 | |
焦達峰 | 陳賡 | 許光達 | 蕭勁光 | 譚政 | 宋任窮 | 王震 | |
甘泗淇 | 陶峙岳 | 彭紹輝 | 李志民 | 楊得志 | 宋時輪 | 唐亮 | |
何叔衡 | 楊勇 | 蔡和森 | 向警予 | 郭亮 | 雷鋒 | 楊開慧 | |
晚清重臣,民國政要 | 曾國藩 | 左宗棠 | 曾國荃 | 胡林翼 | 黃興 | 譚廷 | 章士釗 |
程潛 | 宋希濂 | - | - | - | - | - | |
文藝、科學、經濟 | 懷素 | 賈誼 | 張仲景 | 歐陽詢 | 朱熹 | 張拭 | 胡安國 |
胡宏 | 田漢 | 歐陽予倩 | 張天翼 | 蕭三 | 周立波 | 何紹基 | |
齊白石 | 陳寅恪 | 楊昌濟 | 李肖聃 | 楊樹達 | 範源濂 | 傅角今 | |
丁文江 | 袁隆平 | 李谷一 | 龍永圖 | 張躍 | 歐亞平 | - | |
體育文娛 | 劉璇 | 李小鵬 | 熊倪 | 鮑春來 | 譚盾 | 歸亞蕾 | 李湘 |
何炅 | 汪涵 | 奇志 | 大兵 | 舒高 | 周筆暢 | 黃雅莉 | |
陸俐 | 曾媛 | 徐勵 | 肖曉琳 | 楊丹 | 邰智源 | - | |
經濟科技界長沙人 | 王又曾 | 王令麟 | 周光召 | 王之 | 丁亮 | 龍秋雲 | 楊德泉 |
鄒其雄 | 柳軍飛 | 吳鐵 | 王維延 | 陳儉 | 羅成 | 黃沁 | |
以上統計包括在長沙工作學習成長的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