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江漢石油學院
原江漢石油學院的前身為1950年創辦的北京石油工業專科學校,系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所石油學校。原校址在北京定福庄(即北京廣播學院校址),1954年更名為北京石油地質學校。學院的發展與新中國的石油工業發展並進。為參加大慶石油會戰,學校于1965年遷往大慶,易名大慶石油地質學校。為參加江漢油田會戰,學校又于1972年遷校荊州,改名為江漢石油地質學校。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改名為江漢石油學院。學院先後隸屬于中央燃料化學工業部、石油工業部(現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從2000年起,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劃轉湖北省管理。

湖北農學院
原湖北農學院的前身是華中農學院荊州分院,始建于1977年,1985年改名為湖北農學院,1989年經國家教委批準為普通大學部院校。
荊州師範學院
原荊州師範學院的前身是湖北省第四簡易師範學校,建立于1936年12月。先後改製和易名為湖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湖北省立江陵師範、江漢師範學院(大學部)、江漢師範專科學校、荊州師範學校、華師荊州分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立荊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95年,原荊州教育學院與荊州師專合並;1999年3月,國家教育部批準,在荊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基礎上建立荊州師範學院,獲得大學部學位授予權。
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
原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的前身是湖北省沙市衛生學校,始建于1951年,後升格為江漢醫學院(大學部),1977年更名為武漢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荊州分院,1984年更名為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
四校合並
2003年4月16日,經教育部批準,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範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並組建成長江大學。

2003年底,學校院系調整工作全面完成。全校設定24個教學院(系)。設定的院系有:經濟學院、政法學院、體育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信息與數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石油工程學院、地球物理與石油資源學院、地球科學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電腦科學學院、城市建設學院、農學院、園藝園林學院、動物科學學院、醫學院、管理學院、教育科學系、地球化學系。
2008年,長江大學武漢校區開始建設,經過3年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建設,已于2011年全部建成,並于2012年初投入科研和教學使用。
2010年10月3日,舉行長江大學組建 8 周年暨石油教育 60 年、農學教育 33 年、師範教育 74 年、醫學教育 59 年慶典;同時,湖北省人民政府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簽署協定,共建長江大學。
2013年10月,在長江大學組建10周年之際,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題詞:“德智體美”,希望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傳人。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學校共主持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500餘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項目72項,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等國家級項目3項;獲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獎4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獲國家和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14項;出版學術專著122部,發表論文6500餘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收錄912篇。(資料截止至2013年7月8日)

科研機構
學校現有35個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級和省部級實驗示範中心;包括油氣鑽井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防漏堵漏技術研究室、石油石化污染控製與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稠(重)油開採研發中心、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濕地生態與農業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電工電子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湖北省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湖北省濕地農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以及2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2個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2個湖北省共性技術研發推廣中心、4個省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個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7個中石油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和9個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湖北省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湖北省省級實習實訓基地。(資料截止至2016年1月)

長江大學是是全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示範單位,湖北省石油學科研究生創新基地,與國內40家石油企業和82個縣級以上政府、地方企業建立了校企(地)合作關系,學校先後與美國、英國、愛爾蘭、韓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近40所院校機構建立了協作關系,開展合作交流和專家學者互訪;向美國、英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家選派留學生;同時在美國、加拿大、韓國、越南、巴基斯坦、約旦、尼泊爾、迦納等26個國家招收來華留學生。(資料截止至2016年1月)
學術資源
圖書館總館設在荊州的東校區,在荊州的西校區、武漢新校區分別設有分館。圖書館設有辦公室、採訪部、編目部、典藏部、流通閱覽部、參考咨詢部、自動化部、綜合檔案室,現有館舍面積6.8萬平方米,閱覽座位6200餘個,全館在崗工作人員133人,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76人,正高級職稱2人,副高級職稱14人,中級職稱80人。

長江大學圖書館現已形成了以石油科學與技術、濕地生態與農業利用、荊楚文化研究等學科專業文獻為特色,理工結合、文理滲透,覆蓋所有學科門類的較完善的館藏資源體系。截止到2014年,收藏有各類紙質圖書321萬冊,長期訂購中、外文紙質報刊3060種,電子圖書221萬種,電子期刊2萬餘種。圖書館現有磁碟陣列容量15T,購置了55個各類中、外文文獻資料庫、多媒體資源資料庫及外文文獻傳遞系統。其中,中文文獻資料庫主要有CNKI中國知網、萬方資料知識服務平台、維普期刊資源整合服務平台、中國數位圖書館、Apabi電子圖書、超星電子圖書、讀秀學術搜尋、E讀、人大影印報刊資料庫、中國經濟信息網等;外文文獻資料庫主要有OCLC NetLibrary外文電子圖書資料庫、ScienceDirect外文電子圖書和期刊資料庫、Springer外文電子期刊資料庫、EBSCO外文電子期刊資料庫、CALIS外文期刊網、IEEE電子期刊、Nature CALIS、Science Online、Engineering Village、OnePetrol、OCLC FirstSearch、UMI PQDD外文博碩士論文庫等;多媒體資源資料庫主要有新東方多媒體學習庫、網上報告廳、起點考試網等;文獻傳遞系統主要有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以及萬方公司等機構的外文文獻傳遞系統等。此外,圖書館還自建了以影片動畫為特色的“院系學科數位資源服務平台”,初步整理合了石油工程、電子信息、管理等學科的核心期刊、專業圖書、博碩士論文、教學影片等資源,進一步豐富了我館的特色館藏資源。我館是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的C級成員館,與全國多家高校圖書館建立了館際互借和資源共建共享關系。(資料截止2016年4月)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校培養層次齊全。現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作物學”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具有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工程碩士、農業推廣碩士、體育碩士、工商管理碩士、藝術碩士、法律碩士、護理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設有94個大學部專業,其中有“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石油工程”、“農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6個國家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11個湖北省品牌專業。“農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生物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植物保護”6個專業入選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畫。大學部專業涉及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11大學科門類;現有全日製普通本專科生33933人,全日製博士、碩士研究生2390人,外國留學生967人。

院(系、部)名稱 | 專業設定 |
---|---|
長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過程裝備與控製工程、工業設計 |
長江大學地球物理與石油資源學院 | 測井信息工程系、地球物理勘探系、固體地球物理系 |
長江大學地球環境與水資源學院 | 地球化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
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 油氣井工程系、油氣田開發工程系、油氣田化學工程系、海洋油氣工程系和油氣儲運工程系 |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 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學、地理信息科學(原地理信息系統) |
長江大學電腦科學學院 | 電腦科學與技術系、網路工程系、教育技術系、軟體工程系、錄井技術與工程系 |
長江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物理學系、套用物理學系 |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 土木工程、建築學、城市規劃、給水排水、工程管理 |
長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技術、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大學部),食品安全與檢測(大學部) |
長江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 化學、套用化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環境工程和化學工程與工藝(精細化工方向)和化學工程與工藝(石油煉製方向) |
長江大學管理學院 | 會計學、財務管理(2013年開設)、市場行銷、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 | 農林經濟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金融學和農村區域發展 |
長江大學醫學院 | 臨床醫學、護理學、醫學影像技術、中西醫臨床醫學(大學部),護理、中醫骨傷(專科) |
長江大學文學院 | 歷史學系、漢語言文學系、廣播電視新聞學系、廣播電視編導系 |
長江大學外國語學院 | 英語系、日語系 |
長江大學政法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法學、社會工作 |
長江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和通信工程 |
長江大學農學院 | 農學系、植物保護系、農業資源與環境系 |
長江大學藝術學院 | 音樂系 舞蹈系 美術系 |
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理論課部、思想政治教育系 |
長江大學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系、社會體育系 |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 | 園藝系、園林系 |
長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 動物醫學系、動物科學系、水產養殖系 |
長江大學信息與數學學院 | 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
長江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物理學系、套用物理學系、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系 |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 臨床醫學 |
長江大學國際學院 | 電腦套用技術、國際貿易實務、會計電算化、建築工程技術、套用電子技術 |
長江大學教育學院 | 套用心理學、教育學(師範類)、學前教育 |
長江大學一年級教學工作部(2015年6月已復原) | 主要負責一年級大學部學生的日常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 |
學科建設
學校培養層次齊全。現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作物學”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具有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工程碩士、農業碩士、體育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護理碩士、藝術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設有96個大學部專業,其中有“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石油工程”、“農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6個國家特色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11個湖北省品牌專業。“農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生物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植物保護”、“套用化學”、“自動化”、“地理信息科學”9個專業入選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畫。(資料截止2016年1月)

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序號 | 學科門類 | 學科代碼、名稱 | 授權級別 |
---|---|---|---|
1 | 工學 |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點 |
2 | 工學 | 08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一級學科博士點 |
3 | 農學 | 0901 作物學 | 一級學科博士點 |
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
序號 | 學科門類 | 學科代碼、名稱 | 授權級別 |
---|---|---|---|
1 | 法學 |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2 | 教育學 | 0401 教育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3 | 歷史學 | 0602 中國史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4 | 理學 | 0702 物理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5 | 理學 | 0708 地球物理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6 | 理學 | 0709 地質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7 | 理學 | 0710 生物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8 | 理學 | 0713 生態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9 | 工學 | 0802 機械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0 | 工學 |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1 | 工學 | 0812 電腦科學與技術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2 | 工學 | 0814 土木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3 | 工學 | 0817 化學工程與技術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4 | 工學 | 0818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5 | 工學 | 08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6 | 工學 |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7 | 工學 | 0834 風景園林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8 | 工學 | 0835 軟體工程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19 | 農學 | 0901 作物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20 | 農學 | 0904 植物保護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21 | 醫學 | 1002 臨床醫學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22 | 管理學 | 1202 工商管理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23 | 管理學 | 1203 農林經濟管理 | 一級學科碩士點 |
24 | 經濟學 | 020205 產業經濟學 | 二級學科碩士點 |
25 | 教育學 | 040303 體育教育訓練學 | 二級學科碩士點 |
26 | 文學 | 050211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二級學科碩士點 |
27 | 理學 | 070104 套用數學 | 二級學科碩士點 |
28 | 理學 | 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 二級學科碩士點 |
29 | 工學 | 080704 流體機械及工程 | 二級學科碩士點 |
30 | 工學 | 081102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 二級學科碩士點 |
31 | 農學 | 090801 水產養殖 | 二級學科碩士點 |
(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資料截止2011年10月)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職工3080人,專任教師2159人。專任教師中,教授334人,副教授849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1994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645人。現有全國優秀教師和湖北名師7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8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20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3人,湖北省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31人;現有博士生導師88名,碩士生導師513人,兼職博士生導師21人,兼職碩士生導師287人;有“雙聘院士”4人,“湖北省百人計畫”特聘專家4人,“楚天學者”51人。 (資料截止至2016年1月)

教學建設
重點教學示範中心
國家級教學實驗中心 | 教育部電工電子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省級教學實驗示範中心 | 長江大學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
長江大學臨床技能實驗教學中心 | |
長江大學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
長江大學基礎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
長江大學機械工程實訓中心 | |
長江大學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
長江大學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
長江大學英語語言學習示範中心 |
教學成果
學校有《沉積岩石學》、《生產測井原理》、《地震勘探原理》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力學》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和《透視地下油藏—找尋石油的地震方法》國家精品影片公開課;有24門省級精品課程;《沉積岩石學》精品課程教學團隊、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教學團隊、石油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地球物理測井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湖北省教學團隊。

建校以來,學校累計為社會培養了20多萬名各類專門人才。2007年學校接受國家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評價,獲得“優秀”成績;2009年,學校涌現出全國見義勇為舍己救人大學生英雄集體——“10.24”長江救人大學生英雄群體。(資料截止2013年1月)
校區分布
長江大學在荊州擁有4個校區,其中包括兩所獨立學院(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和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和3個校區(長江大學東校區、長江大學西校區);在武漢擁有一個校區(長江大學武漢校區)。
文化傳統
校徽

校訓
長大長新,其簡明釋義為“長江大學,歷久彌新;培育大志,崇尚創新。”

“長”(cháng)的含義:一是時間概念,即長久、永恆之意。二是空間概念,指兩端之間距離大,與短相對;指高,與矮相對;指遠,與近相對,引申為寬闊、宏大和高遠。三是指擅長、特長。在讀作“長”(zhǎng)時,則有生長、增進和撫育、培育之含義,《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還有重視、崇尚之意,《書·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
“大”的含義:大與小相對,有品位、層次、程度之意,還有尊重、贊美、美好之意。在此指大學、大學生、大學者、大學問、大志向、大境界。蔡元培言:“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梅貽琦言:“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學校要堅持不懈地培養大學生,造就大學者,追求大學問。大學生、大學者要做大學問,關鍵在于要有大志向,有志者事競成。大學問會使學生、學者們的精神升華到大境界,從而會促進學校的品位升華到大境界。
“新”,在此指創新、納新、維新。《大學》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又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在大學要容納新思想、新文化、新的科學技術,兼收並蓄,博採眾長;不斷創造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成果;並以其博大的胸懷與寬容來維護、呵護學者的成長、學術的發展;在學術上創新,在學者裏扶持新,在學生中育新。大學要有納新的胸襟,創新的追求和維新的智慧,才能經久彌新。
校風
求實進取創業報國
求實是基礎,進取是動力,創業是途徑,報國是追求。
求實:實事求是,誠實守信。實就是指真實、實際、果實、誠實。辦學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註重實效;治學要理論聯系實際,尊重科學,追求真理,不斷取得成果;育人要誠實,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進取:自強不息,開拓進取。進取是楚文化“和衷共濟,發憤圖強”精神的濃縮,是長江“奔騰不息、百折不回”精神的凝煉。意在倡導師生修身治學,在成長成才、追求真理、建功立業等方面百折不撓,超越自我,永遠向前。
創業:學以致用,開創事業。創業既是一種精神,又是一種行動;既是學校走過的歷史,也是學校發展的現實。用創業精神發展各項事業,培養具有創業能力的人才是學校的長期任務。
報國:獻身事業,報效祖國。報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台。意在倡導師生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建功立業,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現任領導
知名校友
姓名 | 職務(事跡) |
---|---|
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
張永一 | 原石油部副部長、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原西南石油學院院長 |
雪克來提·扎克爾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人民政府黨組書記、主席 |
桂世鏞 | 原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央委員 |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石油學會物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 |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聲學學會和中國物理學會理事 | |
宋育英 | 湖北省第十屆政協主席、黨組書記,中共十七屆中紀委委員 |
趙業榮 |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中國石油學會油氣運移學組組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
劉文振 | 吐哈油田企管處處長、高級工程師,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成果獎和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新技術推廣套用金牌獎。 |
中海油研究總院黨委書記 | |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杭州地質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 | |
袁隆華 | 原材料工業司(國家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工作辦公室)副司長 |
顧正 | 上海神開石油化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王生鐵 | 十一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 |
趙傳宇 | 全國道德模範(2007) |
陳及時、何東旭、方招 | 長江大學“ 10.24”見義勇為、舍己救人大學生英雄集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