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簡介
名稱由來
台灣電視金鍾獎命名之由來,取自古文"編鍾為中華古代教化之禮器,古人作樂,鍾居其首,編鍾率為十六,與石磬相依,以諧其韻,應禮而成教化。"意即希望通過金聲玉振,來教化大眾,開拓視野、提振心靈,也隱喻廣播電視事業對于國家社會之深遠影響,以及從業人員所肩負的重責大任。
歷史發展

當金鍾獎首次頒發于1965年,隻有9類,其中包括新聞,音樂節目和廣告。頒獎典禮于1966年看到單項獎的數量增加,總獎項13。這些獎項包括"中國的新聞節目"和"中國的心理戰計畫",體現出大氣的時代廣播媒體和政府的期望。
1971年,電視節目是第一次有資格贏得金鍾獎。作為一種新興介質深受市民,金鍾獎成為眾所周知的。1980年,新聞局金鍾獎設定三個目標:成為更加國際化,更專業,更具藝術性。
1980年,新聞局提出金鍾獎"國際化、專業化、藝術化"三大目標,樹立金鍾獎崇高的地位,並邀請國際知名廣播電視界人士參加,擴大活動的參與對象。1981年起,頒獎典禮舉行方式更趨于豐富活潑化,但凡各獎項得獎者當場揭曉,同時美化舞台設計,穿插表演節目,並由各廣播電視電台實況轉播頒獎典禮,使典禮可看性大為提高。
1982年明定該屆舉辦的主題為"敲響金鍾,活潑人生",引進外國電視節目觀摩活動,邀請東南亞國家電視台提供優良電視節目,參加觀摩,並增設"學術理論"及"工程技術"兩項大獎。1984年金鍾獎首創在頒獎典禮之前,開始舉辦"金鍾禮贊"酒會,邀請金鍾獎入圍者、入圍者家屬及社會相關人士參加,強調"入圍即得獎"的精神,在無形中擴大了表揚的範圍,也增添了金鍾獎盛會的喜氣。
1991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個是拿著圖紙,選擇篩選陪審團法官採用的系統。其他頒獎兩天兩個階段。這種變化是必要的電台和電視節目的迅速增加,在數量和質量。在1993年,它被決定分開無線電從電視獎獎項,以應對越來越多的獎項和隨後的所需時間增加,頒發獎項。根據新的安排,都交給了電台和電視台的獎項隔年。在1997年,有線電視節目首次承認為爭奪獎項與地面站祭。

自1993年起,廣播與電視分開頒獎。93年先舉辦電視金鍾獎,94年舉辦廣播金鍾獎。1995年至1999年擴大至全民參與的形式,邀請廣電協會、電視學會、廣電基金及主播台共同合辦,為民辦金鍾獎奠下良好的基礎。而自2000年起,新聞局正式將金鍾獎交由民間機構,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接辦。
2003年,為了滿足政府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計畫有關數位電視的要求,金鍾獎頒獎典禮是第一次提出了關于中國電視系統的數位通道。明年,增加新的類別"為兒童和青年編程"和"創新的行銷策劃",後者以鼓勵企業的創造力。另一個額外獎勵是"戲劇的一年,"通過報紙和網際網路是由公眾投票的贏家。這一變化大大提高了公眾的參與,在選擇獲獎者,也是回響正在進行的辯論金鍾獎是否應該將更多地轉向商業或藝術。
金鍾獎不僅是極致尊榮的電台和電視台的專業人士,而且還以每年搶眼的事件。為了更好地符合時代,獎項已經越來越窄,已經作了修改。不變的是,仍然備受推崇的獎項由無線電和電視廣播。作為一個記錄台灣廣播電視,優美的音樂和圖片發表在金鍾獎在很多人的心中仍然活著。現已經舉辦47屆。
時間軸
- 投票系統1965年 - 成立政府新聞辦公室
- 1968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75年被關閉,然後由政府信息辦公室接管
- 1980年 -使獎項國際化,專業化,藝術化是由政府新聞辦公室設定的目的。通過邀請外國電視廣播專家加入,從而擴大參與者加入這個獎。
- 從1981年起,開始廣播電視金鍾獎。頒獎典禮上變得更有吸引力。在儀式上能夠知道他們是否已經贏得了金像獎影帝。這些變化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觀看的頒獎典禮。
- 1982 - 進口國外節目,對台灣廣播電視行業作為示範。此外,加入兩個新的獎項,他們是"學術理論"和"錄影或技術"。
- 1984 - 頒獎儀式之前,有一個被提名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共同參加的雞尾酒會。此外,也有在電視廣播行業工作的人。
- 1993 - 金鍾獎分裂成兩個不同的頒獎典禮。從2000年,儀式將在同一年舉行。
- 1995-1999年 - 中國協會的電台和電視台廣播,電視學會,中華民國,基金會發展基金,電台和電視台的主持人廣播電台共同合辦儀式共和國。這是第一次,一般市民都可以參與到這個獎項。因此,為民辦金鍾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2000-2003 - 政府信息辦公室交出廣播發展基金會協調。然而,在2004年政府信息公開辦公室拿回了控製在頒獎儀式上。
- 2007-2008 - 政府信息公開辦公室使用的主題是"學生協會"的儀式。儀式邀請了三個不同世代的電視廣播人員。繼續的意思。
- 2010 - 第45屆金鍾獎。
- 2011 -第46屆金鍾獎是第一次全高清直播。此外,你可以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享受政府新聞辦公室開發的應用程式的頒獎典禮上感謝。今年的主題是移動網路,網際網路和廣播電視的融合。與此同時,這是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廣播50周年的第84周年。發展回顧與展望電台和電視台。
很多人認為金鍾獎"授權製度是不公平的。特別是,2011年的第46屆金鍾獎的結果,敦促社會批評表決組的成員,來解釋他們的選擇,因為他們沒有與獎項的結果感到滿意。在後防線上,黃西郊獎項,前法官解釋說,金鍾獎的規則和授權系統並沒有徹底改變。這隻會導致更多的人不參與未來頒獎。此外,一些人認為,九個金鍾獎投票的人是不公平的,因為人們相信,這將成為一個非常主觀的選擇由法官。在第46屆金鍾獎的評審在電視行業的專業人士,他們不值得受到廣大市民的質疑。換句話說,廣闊的副主任遊樂園,插畫家和在一所大學的助理教授並不理想的法官。
獎項類別
節目獎
- 最佳的電視Mini-series/TV Movie(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獎)
- 最好的教育和文化計畫(教育文化節目獎)
- 最佳兒童節目(兒童少年節目獎)
- 最佳巡回計畫(行腳節目獎)
- 最佳綜合方案(綜合節目獎)
- 最佳綜藝節目(綜藝節目獎)
- 最佳卡通片的計畫(動畫節目獎)
科學節目獎
行銷Adevertising獎
- 最佳市場推廣計畫(節目行銷獎)
- 最佳廣告活動(頻道廣告獎)
- 創意獎(創新技術獎)
- 特別獎(特別獎)
個人獎項
- 在電視系列最佳女主角(戲劇節目女主角獎)
- 在電視系列最佳男主角(戲劇節目男主角獎)
- 在電視系列最佳女配角(戲劇節目女配角獎)
- 最佳男配角在電視系列節目(戲劇節目男配角獎)
- 在最佳女主角的Mini-series/TV電影(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
- 最佳男主角的Mini-series/TV電影(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主角獎)
- 在的Mini-series/TV電影(最佳女配角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
- 最佳男配角的Mini-series/TV電影(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配角獎)
- 最佳導演的一個電視系列節目(戲劇節目導演獎)
- 最佳指揮為的Mini-series/TV電影(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導演獎)
- 非戲劇節目最佳編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
- 最佳寫作一部電視連續劇(戲劇節目編劇獎)
- 最佳寫作為Mini-series/TV電影(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編劇獎)
- 在兒童節目最佳主持人(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
- 最佳主持人巡回方案(行腳節目主持人獎)
- 最好的主機在一個綜合方案(綜合節目主持人獎)
- 在綜藝節目最佳主持人(綜藝節目主持人獎)
- 最佳攝影(攝影獎)
- 最佳剪輯(剪輯獎)
- 最佳音效獎(音效獎)
- 最佳美術設計獎(美術設計獎)
- 最佳照明獎(燈光獎)
歷屆回顧
歷屆台灣電視金鍾獎回顧 | |||
---|---|---|---|
第43屆台灣電視金鍾獎 | |||
第48屆台灣電視金鍾獎 | |||
第49屆台灣電視金鍾獎 | 第50屆台灣電視金鍾獎 | 第51屆台灣電視金鍾獎 | 第52屆台灣電視金鍾獎 |
獲獎之最
歷屆台灣電視金鍾獎獲獎之最 | |
---|---|
獲獎最多的男演員 | |
常楓 | 先後于1984年第19屆《兩種結局》、1986年第21屆《秋月春風》兩度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
張復健 | 先後于1988年第23屆《西施》、1993年第28屆《意難忘》兩度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
張晨光 | 先後于1992年第27屆《京城四少》、2004年第39屆《日正當中》兩度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
戴立忍 | 先于2000年第35屆憑《濁水溪的契約》獲得最佳男主角獎,再于2002年第37屆憑《月光》獲得單元劇最佳男主角獎。 |
獲獎最多的女演員 | |
歸亞蕾 | 先後于1991年第26屆《她的成長》、1997年第32屆《聖母瑪利亞》兩次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
林依晨 | 先後于2008年第43屆《惡作劇2吻》、2012年第47屆《我可能不會愛你》兩次獲得戲劇節目女主角獎。 |
林美秀 | 先于2011年第46屆憑《你的眼我的手》獲得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主角獎,再于2012年第47屆憑《我可能不會愛你》獲得戲劇節目女配角獎。 |
高慧君 | 2007年憑借電視劇《美麗晨曦》獲得第42屆台灣電視金鍾獎戲劇節目最佳女主角獎。2009年參演電視劇《芳草碧連天》,憑借該劇獲得第45屆台灣電視金鍾獎戲劇節目女配角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