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金正淑1917年12月24日誕生于朝鮮鹹鏡北道會寧郡會寧面鰲山洞(現為鹹鏡北道會寧市東明洞)的一個農民家庭。她從小接受一家人的愛國的革命教育成長。

1931年9月12日,她加入青少年的革命半軍事組織——少年先鋒隊。
1935年9月18日,金正淑在中國安圖縣車廠子遊擊區參加朝鮮人民革命軍,從此她手持武器參加解放祖國的抗日革命鬥爭。
金正淑在延吉縣三道灣遊擊區首次見到金日成主席,接受教導,這是在她的一生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契機。
金日成主席交給的政治軍事任務不管多麽艱巨而復雜,她都一絲不苟,無條件地完成到底,並且在政治思想上誓死保衛金日成主席。
金正淑掌握高強的射擊本領與非凡的謀略,機智果敢,她參加大沙河戰鬥等多次戰鬥英勇戰鬥,她作為抗日女英雄的名聲廣為傳開。
金正淑被派到桃泉裏與新坡地區等各地勝利完成地下工作任務,為奠定抗日武裝鬥爭的民眾基礎,喚起人民民眾投入抗日革命鬥爭做出巨大貢獻。
金正淑是朝鮮的偉大母親,她在抗日革命大戰的烈火中把金正日培育成為朝鮮革命的傳人,為完成主體革命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942年2月16日,金正日誕生在白頭山密營一座原木房裏。
南朝鮮一位人士就金正日的誕生這樣寫道:“金正日將軍在最激烈的新舊時代較量——抗日大戰的烈火中,耳聽著遊擊隊的槍聲,作為遊擊隊之子誕生在祖宗山——白頭山上……
“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偉人、名將和名人……但是像金正日將軍這樣在巍峨的民族聖山上誕生、以蓋世無雙的遊擊隊名將為父母的遊擊隊之子是卻從未有過的。的確這是超常家世中的空前絕後的偉人誕生……”
金正淑在艱苦的情況下繼續執行革命任務,精心撫育愛子。
祖國解放後,金正淑始終如一地保衛金日成主席,為貫徹他的建國路線嘔心瀝血。
1949年9月22日,為祖國和人民獻身奮鬥的金正淑不幸逝世。
金正淑的一生是用自己的行動做出竭誠擁護領袖的榜樣的一生,是為祖國和人民建樹永不磨滅的業績的光輝一生。
生平經歷
1917年12月24日:在朝鮮鹹鏡北道會寧郡會寧面鰲山洞(現為鹹鏡北道會寧市東明洞)在一家貧苦農民的小草房裏誕生。

1922年春與家人橫渡豆滿江(圖們江),在中國和前蘇聯之間流落。
1931年9月12日:加入少年先鋒隊。
1932年7月25日:加入朝鮮共產主義青年同盟。
1932年11月,當選為八區共青同盟委員會委員。
1934年秋:金正淑被調到延吉縣共青同盟委員會工作。
1935年3月:在三道灣遊擊區能芝營見到金日成。
1935年9月18日:金正淑參加朝鮮人民革命軍。
1937年1月:金正淑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暮秋:金正淑與金日成結婚。
1942年2月16日:金正淑在蘇聯哈巴羅夫斯克市郊區蘇軍遠東第88步兵旅(亦稱抗聯教導旅)宿營地生下金正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1945年11月返回朝鮮。
1948年:朝鮮解放。
1949年9月22日:金正淑因難產去世,享年32歲。
人物評價
朝鮮官方稱其為朝鮮革命,為民族建立了不可磨滅的革命業績,作為金日成的親衛戰士、抗日女英雄、卓越的政治活動家、偉大的革命母親永遠活在朝鮮人民的心中,在朝鮮現代史上被譽為三大偉人、三大將軍、三大英雄之一。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尊奉為“國母”。
1972年9月21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追贈她“共和國英雄”稱號。
贈送蠟像
2011年12月16日,中國偉人蠟像館向朝鮮人民贈送金正淑蠟像送行儀式在北京舉行。2012年是朝鮮已故領袖金日成主席100周年誕辰,為了表達中國人民的深厚情感,並遵照金正日主席的建議,中國偉人蠟像館向朝鮮人民贈送抗日英雄金正淑同志的蠟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