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重慶大學
1929年,四川省主席劉湘籌資建立重慶大學;
省立重慶大學
1935年,重慶大學更名為省立重慶大學;
國立重慶大學
1942年,省立重慶大學更名為國立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
1950年,國立重慶大學更名為重慶大學;
1952年,四川大學(地質系部分)、貴州大學(地質系)、川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和電機科)、西南石油專科學校(鑽探和機械科)、西南工業部工業學校(機械科)(西南石油工業專科學校即今重慶科技學院前身)、西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和電機科)並入重慶大學;

1952年,重慶大學醫學院調入華西大學,即後來的華西醫科大學,今四川大學;文學院並入四川大學,部分老師調入當時的西南師範學院,今西南大學;鐵道工程專業調入西南交通大學;商學院調入當時的西南財經學院和四川財經學院,今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組成當時的西南政法學院,今西南政法大學;體育系科調入西南師範學院,即後來的西南師範大學,今西南大學;農業系科調入西南農學院,即後來的西南農業大學,今西南大學;化學化工系調入四川化學工業學院,即後來的成都科技大學,今入四川大學。
1953年,重慶大學理學院並入四川大學。
1955年,重慶大學無線電系電報電話專業與天津大學兩個專業組成北京郵電學院,今北京郵電大學。
1956年4月5日,中國共產黨重慶大學第一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1956年,在重慶大學地質系的基礎上成立四川地質學院,今成都理工大學。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8年以後,學校大力恢復、重建、調整和發展人文、法學、經濟、管理、教育、藝術等學科專業,促進了多學科協調發展,恢復發展為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綜合大學。
1981年,成為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1981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1996年,通過教育部“211工程”部門預審,同年被正式列入國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設規劃,成為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1998年,重慶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成立。
2000年,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並入重慶大學。
2000年,經教育部批準,由重慶大學與香港美視電力集團合作,在文理學部中成立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是重慶大學直屬的27個學院之一。重慶大學成為我國繼北京電影學院之後的第二所開設影視類教育的高等學府。重慶大學成為第一所專門開設影視教育的綜合類全國重點大學。
2000年,重慶大學研究生院獲準設立。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訂了《關于重點共建重慶大學的協定》,國家教育部和重慶市政府在2001-2003年期間給新重大投入5.4億人民幣的建設資金。
2001年,經教育部和重慶市共建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
2002年,重慶大學法學院恢復成立。
2004年,被確定為中央直管高校,國家31所副部級大學之一。
2004年10月12日,重慶大學舉行建校75周年慶祝大會。
2005年,重慶大學虎溪校區喜迎首批7500餘名新同學。
2006年,中國重慶大學和泰國勿洞市市政局于 2006年2月19日簽署了合作建立孔子學院的協定,2006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是泰國唯一一所由中國大學與泰國市政府合作建立的孔子學院。
2007年,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成立。
2007年,重慶大學入選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簡稱“111計畫”)。
2008年,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訂協定繼續重點共建重慶大學。
2008年,重慶大學農學及生命科學研究院成立。
2010年11月,由9所工業信息化部和教育部直屬的985工程大學組成高校聯盟。其成員包括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這九所以理工科為特色的國家“985工程”一流大學,組成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高校聯盟”(簡稱“卓越大學聯盟”)。
2010年11月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文支持重慶大學建設國際知名高水準研究型大學(渝府發〔2010〕119號)。
2011年3月6日,加入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推進中俄人才交流與科技合作。
2011年6月10日,牽頭建立了重慶市大學聯盟,並同北京大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6月份,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建立,積聚了大批知名學者。
2011年8月29日,重慶大學工程學部、建築學部和信息學部成立,加上此前成立的文理學部,學校基本形成了“四部兩院”的學術管理架構。
2012年3月10日,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掛牌成立。
2012年7月5日,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
2012年7月6日,重慶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成立,是重慶市6所大學自2011年6月合作構建“大學聯盟”後邁出的實質性步伐。
2014年,入選國家“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也稱“2011計畫”。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2004年2009年,學校共承擔科研項目223項,“山地城市生態化規劃建設關鍵技術與套用”的研究成果被國內數名院士綜合評定認為居國際領先水準,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中國建築學學科首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2006年-2014年,學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973項目、86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防科研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600餘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200餘項。
學校”十五“期間,申請專利521項(其中發明專利373項),獲得專利授權171(其中發明專利91項);發表中文學術論文1.3萬篇,其中被SCIE收錄的論文522篇,被EI收錄論文592篇,出版各類科技專著123部。
科研機構
截止2014年6月,學校建有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1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其他省部級及各類研究基地180餘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防創新團隊1個,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15個,教育部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基地(“111計畫”)3個。
- 國家級
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製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復雜煤層瓦斯抽採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科技部、發改委等研究平台(5個):微納系統及新材料技術國際研發中心 、低碳綠色建築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重慶海特克製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國家級示範基地 、重慶大學科技園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
- 部級
創新引智基地(“111計畫”)(3個):輸變電設備與系統安全創新引智基地 、生物力學與組織修復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低碳綠色建築人居環境質量保障創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光電技術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飛行器測控與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 重慶市級
重慶市重點實驗室(7個):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輕金屬科學與技術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與生態環境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現代物流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軟體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非均質材料力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數位影視藝術理論與新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輕合金(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網路化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微光機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殺蟲真菌農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醫療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特種摩擦副與傳動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交通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血液凈化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工程實驗室(6個):重慶市環保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光電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血管植入物工程實驗室、控製與智慧型系統新技術工程實驗室、化工過程強化及反應工程實驗室、山地人居環境工程與綜合技術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17個):冶金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新型建築材料與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軟體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與工程災害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污染防治與廢物資源化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岩土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市政與環境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運載器測控及遙感技術信息傳輸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熱工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自動化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建築技術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電工新技術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高電壓技術與系統信息監測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功能基因及調控技術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網路計算及安全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製造系統工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結構重慶市高校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5個):重慶大學語言認知及語言套用研究基地、重慶大學西部環境資源法製建設研究中心、重慶大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重慶大學建設經濟與管理中心、重慶大學工商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平台
轉基因生物產品成分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重慶)、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實驗研究中心、重慶寬頻無線接入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網路測試工程技術中心、重慶市現代物流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市製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市數學科學研究所、重慶市信息安全技術中心、重慶市兩江融合促進和服務中心、重慶市鈉米材料與技術工程中心、重慶市清潔生產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遙測遙感監控實驗室、重慶市虛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止2014年6月,重慶大學圖書館累計藏書近420萬冊,中外期刊6500餘種,數位圖書館擁有各類權威文獻資料庫100餘個,其中,電子圖書近280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近90000種。中國教育科研網路重慶中心節點站設在學校。
- 學術期刊
《重慶大學學報》是教育部主管、重慶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已被Elsevier Scopus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波蘭《哥白尼索引》(IC)、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網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資料庫、萬方資料系統數位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收錄;榮獲第一屆重慶出版政府獎優秀期刊獎,連續三屆獲評為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重慶市一級期刊。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止2014年6月,學校有在職教職工5200餘人,其中教師2700餘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外聘兩院院士2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973”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級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0餘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7人、講座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1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得主5人,國家“四個一批人才”1人,部、市重點人才工程人選240餘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1800餘人,博士生導師700餘人。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1人):李文沅
“973”首席科學家(4人):劉 慶、楊春和、唐炬、溫志渝
長江學者(20人):冉立、秦大同、楊春和、劉 慶、廖瑞金、司馬文霞、陳偉根、廖 強、王時龍、魏子棟、廖曉峰 盧義玉、秦勇、李衛東、徐潔、Teik C.Lim、聶建峰、周小平等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13人):李曉紅、劉 慶、廖瑞金、張宗益、張永興、潘復生、楊春和、廖強、王時龍、林建華、秦勇、李衛東等
國家教學名師(3人):何玉林、張興國、曾孝平
(信息來源:重慶大學學校官網2014年8月信息)
院系設定
截止2014年6月,學校設有文理學部、工程學部、建築學部、信息學部,共31個學院,以及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和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設有大學部專業95個。
- 教學單位
學部 | 學院 | 系名 |
---|---|---|
文理學部 | 重慶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 數學系 |
信息與計算科學系 | ||
統計與精算學系 | ||
重慶大學物理學院 | 物理系 | |
套用物理系 | ||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
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學院 | 生物工程系 | |
生物醫學工程系 | ||
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 | ||
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公共經濟學系 | |
公共管理學系 | ||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 | 英語系 | |
日語系 | ||
德語系 | ||
研究生公共英語系 | ||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 美術館 | |
繪畫系 | ||
工業設計系 | ||
藝術設計系 | ||
音樂系 | ||
舞蹈系 | ||
動畫設計 | ||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 新聞傳播學系 | |
漢語言文學系 | ||
重慶大學體育學院 | 公共體育一系 | |
公共體育二系 | ||
公共體育三系 | ||
體育教育系 | ||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 表演系 | |
導演系 | ||
攝影系 | ||
文學系 | ||
美術系 | ||
工程學部 |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 電機與電器系 |
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系 | ||
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系 | ||
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系 | ||
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系 | ||
建築電氣與智慧型化系 | ||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製造系 | |
機電工程系 | ||
機械基礎系 | ||
汽車工程系 | ||
工業工程系 | ||
製造工程研究所 | ||
風力發電技術及裝備研究所 | ||
現代機械基礎技術研究所 | ||
工業工程研究所 | ||
車輛工程研究所 | ||
機電工程研究所 | ||
機械設計製造研究所 | ||
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學院 | 動力機械系 | |
熱能工程系 | ||
可再生能源系 | ||
熱物理系 | ||
製冷與低溫工程系 | ||
核能工程系 | ||
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 | 基礎力學系 | |
工程力學系 | ||
採礦工程系 | ||
環境科學系 | ||
安全工程系 | ||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冶金工程系 | |
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系 | ||
材料加工工程系 | ||
材料科學系 | ||
建築材料工程系 | ||
裝飾材料與工程系 | ||
重慶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 工程力學系 | |
基礎力學系 | ||
空天工程系 | ||
建築學部 |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 建築系 |
城市規劃系 | ||
景觀系 | ||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建築工程系 | |
岩土工程系 | ||
路橋工程系 | ||
安裝工程系 | ||
測繪工程系 | ||
重慶大學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 |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系 |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系 | ||
環境工程系 | ||
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 ||
信息學部 | 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 | 光電信息工程系 |
測控技術與儀器系 | ||
電子科學與技術系 | ||
重慶大學通信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系 | |
通信工程系 | ||
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 | 自動化系 | |
物流工程系 | ||
重慶大學電腦學院 | 電腦科學系 | |
電腦工程系 | ||
信息技術系 | ||
電腦基礎系 | ||
重慶大學軟體學院 | 軟體技術系 | |
套用軟體系 | ||
法學部 | 重慶大學法學院 | 私法系 |
公法系 | ||
經濟法與環境法系 | ||
理論法與國際法系 | ||
工商管理學部 |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 工商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經濟學系 | ||
金融系 | ||
企業管理系 | ||
會計系 | ||
信息管理系 | ||
市場學系 | ||
其他學院/部 | 重慶大學弘深學院 | 經管大類 |
機械大類 | ||
電子信息大類 | ||
電氣大類 | ||
土建大類 | ||
重慶大學國際學院 | ||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 大學部生教學部 | |
研究生教學部 | ||
積體電路與信息工程學院 | ||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獨立學院) | 電氣信息學院 | |
土木工程學院 | ||
建築管理學院 | ||
經濟管理學院 | ||
人文學院 | ||
藝術設計學院 | ||
重慶大學博雅學院 | 數學系 |
- 專業設定
學部 | 學院 | 招生專業(大類) | 專業(方向) | 科類 |
---|---|---|---|---|
文理學部 | 體育學院 | 體育 | ||
藝術學院 | 設計學類 | 環境設計 | 藝術 | |
視覺傳達設計 | 藝術 | |||
產品設計 | 藝術 | |||
油畫、中國畫方向 | 藝術 | |||
藝術 | ||||
藝術 | ||||
聲樂方向 | 藝術 | |||
美視電影學院 | 藝術 | |||
藝術 | ||||
戲劇影視導演 | 藝術 | |||
藝術 | ||||
藝術 | ||||
影視攝影與製作 | 藝術 | |||
數位影視舞美設計、人物造型設計方向 | 藝術 | |||
新聞學院 | 文史 | |||
文史 | ||||
外國語學院 | 文史 | |||
文理 | ||||
文史 | ||||
公共管理學院 | 經濟學類 | 經濟學 | 文理 |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
公共管理類 | 行政管理 | 文理 | ||
城市管理 | ||||
數學與統計學院 | 理科試驗班類(數學和統計學類)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理工 |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
統計學 | ||||
物理學院 | 理科試驗班類(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類)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理工 | |
套用物理學 | ||||
物理學 | ||||
化學化工學院 | 材料化學 | 理工 |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理工 | |||
套用化學 | 理工 | |||
葯學 | 理工 | |||
製葯工程 | 理工 | |||
生物工程學院 | 生物工程 | 理工 | ||
生物醫學工程 | 理工 |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 | 理工 | ||
工程學部 | 電氣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理工 | |
動力工程學院 | 能源動力類 | 理工 | ||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
核工程與核技術 | 理工 | |||
機械工程學院 | 車輛工程 | 理工 | ||
工業工程 | 理工 | |||
機械電子工程 | 理工 |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理工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理工 | ||
冶金工程 | 理工 | |||
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 | 理工 | |||
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 | 安全工程 | 理工 | ||
環境科學 | 理工 | |||
採礦工程 | 理工 | |||
航空航天學院 | 工程力學 | 含航空航天工程方向 | 理工 | |
建築學部 | 建築城規學院 | 城鄉規劃 | 理工 | |
建築學 | 理工 | |||
風景園林 | 理工 | |||
土木工程學院 | 測繪工程 | 理工 | ||
土木工程 | 理工 | |||
勘查技術與工程 | 理工 | |||
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 理工 | ||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 理工 | |||
工科試驗班類(環境工程大類) | 環境工程 | 理工 | ||
環境生態工程 | ||||
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 財務管理 | 理工 | ||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 | 理工 | |||
工程管理 | 理工 | |||
工程造價 | 理工 | |||
信息學部 | 光電工程學院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理工 |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理工 |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理工 | |||
通信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 | 理工 | ||
通信工程 | 理工 | |||
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理工 | |||
自動化學院 | 自動化 | 理工 | ||
物流工程 | 理工 | |||
電腦學院 | 電腦科學技術 | 理工 | ||
網路工程 | 理工 | |||
信息安全 | 理工 | |||
物聯網工程 | 理工 | |||
軟體學院 | 軟體工程 | 理工 | ||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 能源經濟 | 理工 | ||
工商管理 | 理工 | |||
會計學 | 理工 | |||
會計學(ACCA方向) | 文理 | |||
金融學 | 理工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理工 | |||
物流管理 | 理工 | |||
市場行銷 | 文理 | |||
法學院 | 法學 | 文理 | ||
博雅學院 | 人文科學試驗班 | 直接招生與面向新生二次選拔結合 | ||
弘深學院 | 設經管、機械、電氣、土建和電子信息大類實驗班(面向新生二次選拔) | |||
重慶大學-辛辛那提大學聯合學院 | 重慶大學-辛辛那提大學聯合辦學項目:設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專業(面向新生二次選拔) |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止2014年6月,學校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9個、重慶市級特色專業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重慶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國家級創新實驗區3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貭素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含網路)20門、市級精品課程47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3門、市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國家級精品影片公開課1門,立項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含網路)11門、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6門。
國家級特色專業(19個)
序號 | 專業名稱 | 所屬學院 | 獲批年份 |
---|---|---|---|
1 |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 機械工程學院 | 2007年 |
2 |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 電氣工程學院 | 2007年 |
3 | 建築學 | 建築城規學院 | 2007年 |
4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學院 | 2008年 |
5 | 信息工程 | 通信工程學院 | 2008年 |
6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動力工程學院 | 2008年 |
7 | 工程管理 | 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 2009年 |
8 | 工商管理 |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 2009年 |
9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光電工程學院 | 2009年 |
10 | 生物工程 | 生物工程學院 | 2008年 |
11 | 城市規劃 | 建築城規學院 | 2009年 |
12 | 市場行銷 | 貿行與行政學院 | 2007年 |
13 | 採礦工程 |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2007年 |
14 | 軟體工程(兩個方向) | 軟體工程學院 | 2007年 |
15 |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 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 | 2010年 |
16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2010年 |
17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電腦學院 | 2010年 |
18 | 環境工程 | 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 | 2011年 |
19 | 車輛工程 | 機械工程學院 | 2011年 |
重慶市級特色專業(8個)
序號 | 專業名稱 | 所屬學院 | 備註 |
---|---|---|---|
1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 2008年批準 |
2 | 會計學 | 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 2009年批準 |
3 | 英語 | 外國語學院 | 2008年批準 |
4 | 表演 | 美視電影學院 | 2009年批準 |
5 | 法學 | 法學院 | 2009年批準 |
6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數理學院 | 2008年批準 |
7 | 冶金工程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2009年批準 |
8 | 自動化 | 自動化學院 | 2009年批準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
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工程材料實驗教學中心、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能源動力電氣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重慶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
現代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語言語音實驗教學中心、數學實驗教學中心、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電腦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建築學實驗教學中心、力學實驗教學中心、工程培訓中心
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7)、電工電子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建築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8)、大學英語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工程管理專業平台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9)、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10)
國家級創新實驗區(3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軟體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復合型視覺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010年)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國家級精品課程(20門)
序號 | 課程名稱 | 所屬院系 | 課程層次 | 所屬學科 | 負責人 |
---|---|---|---|---|---|
1 | 工程項目管理 | 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 大學部 |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 任宏 |
2 | 房屋建築學 | 建築城規學院 | 大學部 | 土建類 | 李必瑜 |
3 | 電路原理 | 電氣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電氣信息類 | 周雒維 |
4 | 數學實驗 | 數學與統計學院 | 大學部 | 數學類 | 龔劬 |
5 | 大學英語 | 外國語學院 | 大學部 | 外國語言文學類 | 鄒曉玲 |
6 | 建築構造 | 建築城規學院 | 大學部 | 土建類 | 魏宏楊 |
7 | 機械基礎實驗 | 機械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機械類 | 宋立權 |
8 | 工程地質(網路) | 土木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土建類 | 劉新榮 |
9 | 網際網路及其套用(網路) | 軟體學院 | 大學部 | 電氣信息類 | 吳中福 |
10 | 大學化學 | 化學化工學院 | 大學部 | 化學類 | 甘孟瑜 |
11 | 建築物理 | 建築城規學院 | 大學部 | 土建類 | 楊春宇 |
12 | 工程建設契約管理(網路) | 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 大學部 | 土建類 | 張仕廉 |
13 | 經濟法(網路) | 法學院 | 大學部 | 法學類 | 宋宗宇 |
14 | Java程式設計(網路) | 電腦學院 | 大學部 | 電氣信息類 | 朱慶生 |
15 | 機械原理 | 機械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機械類 | 秦偉 |
16 | 岩石力學 | 土木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土建類 | 張永興 |
17 | 電子技術實驗 | 通信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電氣信息類 | 曾孝平 |
18 | 土木工程材料(建築材料)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土建類 | 彭小芹 |
19 | 高電壓技術 | 電氣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電氣信息類 | 司馬文霞 |
20 | 工程製圖 | 土木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土建類 | 何玉林 |
國家級雙語示範課程(3門)
序號 | 課程名稱 | 所屬院系 | 課程層次 | 所屬學科 | 負責人 |
---|---|---|---|---|---|
1 | 信息安全導論(雙語) | 軟體學院 | 大學部 | 電氣信息類 | 向宏 |
2 | 信號與系統(雙語) | 通信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電氣信息類 | 蔡坤寶 |
3 | 鋼鐵冶金學(雙語)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大學部 | 材料類 | 白晨光 |
國家級“精品影片公開課”(1門):《企業合作的奧秘》(龍勇、孟衛東)
- 教學成果
截止2014年6月,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5項、省級教學成果獎121項,其中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4項):面向建設工程全壽命期執業能力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面向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構建“認知、體驗、探索”一體的數學實踐教學體系、面向“因材施學”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構建漸進性階梯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造就實用型軟體工程創新人才。
- 學生獲獎
學校近五年學科競賽成績統計(2009-2013年) | |||||
年份 | 全國特等獎 | 全國一等、二等、三等獎 | 重慶市特等獎 | 省級一等、二等獎 | 合計 |
2009年 | 5 | 196 | 1 | 73 | 275 |
2010年 | 9 | 232 | 1 | 52 | 294 |
2011年 | 7 | 207 | 0 | 124 | 338 |
2012年 | 10 | 188 | 0 | 148 | 346 |
2013年 | 6 | 212 | 2 | 211 | 431 |
學校學生每年參與國家大學生創新計畫、大學生科研訓練計畫(SRIT)、創新實踐班(人文社科、機械、材料、軟體)及創新團隊(機器人、方程式賽車)的學生人數達到 2190餘人,每屆學生覆蓋率達31.3%。

學校學生每年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結構及力學、節能減排、軟體設計競賽等 23 項學科競賽的學生達 4800餘人次。2012-2013學年865人次獲獎422項,其中國際獎41項、全國獎185項、省級獎176項。
學校學生獲第九屆“挑戰杯”多米諾骨牌挑戰賽全國總冠軍,2013年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個特等獎、兩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一個累進創新獎銅獎;連續十餘年獲全國高校建築學專業大學生建築作業觀摩與評選優秀獎(每年10個優秀獎)總數居全國第一,"UIA-霍普杯"2013國際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兩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等;作品《渝躍》榮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竟賽一等獎;獲2007CCTV中國大學網路辯論賽全國亞軍,2013年第六屆亞太大專華語辯論賽季軍;獲國際法模擬法庭中國第七屆、第十屆全國選拔賽中國賽區一等獎;微系統中心“窗寶”團隊研製的作品榮獲國際大學生物聯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特等獎;原創動畫短片《販·管》獲“中國動畫短片奧斯卡”大學生動畫“學院獎”最佳影像獎;群舞《漢風儷影》榮獲第九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表演銀獎”;原創話劇《重慶往事·紅色戀人》以非藝術類院校第二名的成績榮獲校園戲劇最高獎 “中國戲劇獎·校園戲劇獎”;“中建杯”第六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特等獎。獲2013年“中國石化-三井化學杯”第七屆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特等獎;獲2013年第六屆“高教杯”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一等獎。獲2014年第二屆國際青年創新大賽國際金獎。
學科建設
截止2014年6月,學校設有博士後流動站2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0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05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9種(含建築學學士、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工程博士)。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4個,省部級一級重點學科37個、立項建設1個。
- 重點學科
國家級
註:*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該一級學科不分設二級學科
省部級
重慶市高等學校"十二五"市級重點學科名單
序號 | 學科大類 | 一級學科 |
---|---|---|
1 | 法學 | 法學 |
2 | 工學 | 力學 |
3 | 機械工程 | |
4 | 光學工程 | |
5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
6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
7 | 冶金工程 | |
8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
9 | 電氣工程 | |
10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
11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
12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
13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
14 | 建築學 | |
15 | 土木工程 | |
16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
17 | 礦業工程 | |
18 | 核科學與技術 | |
19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
20 | 生物醫學工程 | |
21 | 城鄉規劃學 | |
22 | 風景園林學 | |
23 | 軟體工程 | |
24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
25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26 | 工商管理 | |
27 | 公共管理 | |
28 | 經濟學 | 理論經濟學 |
29 | 套用經濟學 | |
30 | 理學 | 物理學 |
31 | 化學 | |
32 | 生物學 | |
33 | 數學 | |
34 | 統計學(立項建設) | |
35 | 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36 | 藝術學 | 戲劇與影視學 |
37 | 美術學 | |
38 | 設計學 |
註:19個一級學科共覆蓋72個二級學科,共重點二級學科數80個。
- 學科排名
第三輪學科排名結果發布,重慶大學共有34個學科參評,4個學科排在前5位,10個學科排在前10位,22個學科排在前20位,其中,礦業工程與城鄉規劃學均排在第4位。
序號 | 學科名稱 | 排名 | 序號 | 學科名稱 | 排名 |
---|---|---|---|---|---|
1 | 4 | 18 | 公共管理 | 18 | |
2 | 城鄉規劃學 | 4 | 19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18 |
3 | 電氣工程 | 5 | 20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9 |
4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5 | 2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9 |
5 | 生物醫學工程 | 6 | 22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20 |
6 | 6 | 23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21 | |
7 | 風景園林學 | 7 | 24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23 |
8 | 建築學 | 8 | 25 | 音樂與舞蹈學 | 23 |
9 | 機械工程 | 8 | 26 | 力學 | 24 |
10 | 土木工程 | 8 | 27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26 |
11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11 | 28 | 套用經濟學 | 26 |
12 | 11 | 29 | 新聞傳播學 | 30 | |
13 | 戲劇與影視學 | 13 | 30 | 設計學 | 31 |
14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14 | 31 | 物理學 | 32 |
15 | 法學 | 16 | 32 | 統計學 | 32 |
16 | 美術學 | 17 | 33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33 |
17 | 工商管理 | 17 | 34 | 數學 | 36 |
35 | 外國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 | 36 |
- 碩博士學位授予
博士後流動站
序號 | 流動站 | 所在二級單位 | 二級學科博士點 |
---|---|---|---|
1 | 機械工程 | 機械學院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 |
2 | 電氣工程 | 電氣學院 | 電機與電氣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 |
3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光電學院 | 精密儀器及機械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
4 | 光學工程 | 光電學院 | |
5 | 工商管理 | 經管學院 | 會計學;企業管理;旅遊管理;技術經濟及管理 |
6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經管學院 | |
7 | 套用經濟學 | 經管學院 | 產業經濟學;數量經濟學;金融學 |
8 | 生物醫學工程 | 生物學院 | |
9 | 生物學 | 生物學院 | 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水生生物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生物物理學。 |
10 | 礦業工程 | 資環學院 | 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 |
11 | 土木工程 | 土木學院 | 岩土工程;結構工程;市政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梁與隧道工程 |
12 | 建築學 | 建築學院 | 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設計及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技術學 |
13 | 城鄉規劃學 | 建築學院 | 區域發展與規劃、城鄉規劃、城鎮設計、社區發展與住房建設規劃、城鄉發展歷史與遺產保護規劃、城鄉規劃管理 |
14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學院 | 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 |
15 | 冶金工程 | 材料學院 | 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有色金屬冶金 |
16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自動化學院 | 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 |
17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電腦學院 | 電腦系統結構;電腦軟體與理論;電腦套用技術 |
18 | 力學 | 航空航天學院 |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 |
19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動力工程學院 | 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化工過程機械;製冷及低溫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 |
2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城環學院 | 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
21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通信學院 | 通信與信息系統 |
22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通信工程學院 | 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
23 | 法學 | 法學院 |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民商法學;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經濟法學;訴訟法學;國際法學;軍事法學;智慧產權法 |
24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工程;化學工藝;工業催化;生物化工;套用化學 |
一級學科博士點
序號 | 學科大類 | 一級學科 | 批次 |
---|---|---|---|
1 | 法學 | 法學 | 11(2011) |
2 | 工學 | 力學 | 9(2003) |
3 | 機械工程 | 7(1998) | |
4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7(1998) | |
5 | 電氣工程 | 7(1998) | |
6 | 生物醫學工程 | 7(1998) | |
7 | 光學工程 | 8(2000) | |
8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8(2000) | |
9 | 冶金工程 | 8(2000) | |
10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9(2003) | |
11 | 土木工程 | 8(2000) | |
12 | 礦業工程 | 9(2003) | |
13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10(2005) | |
14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10(2005) | |
15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1(2011) | |
16 | 建築學 | 對應調整(2011) | |
17 | 城鄉規劃學 | 對應調整(2011) | |
18 | 風景園林學 | 對應調整(2011) | |
19 | 軟體工程 | 對應調整(2011) | |
20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對應調整(2011) | |
21 | 管理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9(2003) |
22 | 工商管理 | 9(2003) | |
23 | 經濟學 | 套用經濟學 | 11(2011) |
24 | 理學 | 數學 | 11(2011) |
25 | 物理學 | 11(2011) | |
26 | 生物學 | 11(2011) | |
27 | 生態學 | 對應調整(2011) | |
28 | 統計學 | 對應調整(2011) |
一級學科碩士點
序號 | 學科大類 | 一級學科 | 批次 |
---|---|---|---|
1 | 法學 | 法學 | 10 |
2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11 | |
3 | 工學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10 |
4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0 | |
5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10 | |
6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10 | |
7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10 | |
8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10 | |
9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10 | |
10 | 交通運輸工程 | 10 | |
11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10 | |
12 | 力學 | 10 | |
13 | 機械工程 | 10 | |
14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10 | |
15 | 電氣工程 | 10 | |
16 | 生物醫學工程 | 10 | |
17 | 光學工程 | 10 | |
18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10 | |
19 | 冶金工程 | 10 | |
20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10 | |
21 | 土木工程 | 10 | |
22 | 礦業工程 | 10 | |
23 | 核科學與技術 | 11 | |
24 | 建築學 | 對應調整(2011) | |
25 | 城鄉規劃學 | 對應調整(2011) | |
26 | 風景園林學 | 對應調整(2011) | |
27 | 軟體工程 | 對應調整(2011) | |
28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對應調整(2011) | |
29 | 管理學 | 公共管理 | 10 |
30 | 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 | 10 | |
3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10 | |
32 | 工商管理 | 10 | |
33 | 教育學 | 心理學 | 10 |
34 | 體育學 | 10 | |
35 | 經濟學 | 理論經濟學 | 10 |
36 | 套用經濟學 | 10 | |
37 | 理學 | 數學 | 10 |
38 | 物理學 | 10 | |
39 | 化學 | 10 | |
40 | 生物學 | 10 | |
41 | 生態學 | 對應調整(2011) | |
42 | 統計學 | 對應調整(2011) | |
43 | 文學 | 新聞傳播學 | 10 |
44 | 中國語言文學 | 11 | |
45 | 外國語言文學 | 11 | |
46 | 醫學 | 葯學 | 10 |
47 | 藝術學 | 音樂與舞蹈學 | 對應調整(2011) |
48 | 戲劇與影視學 | 對應調整(2011) | |
49 | 美術學 | 對應調整(2011) | |
50 | 設計學 | 對應調整(2011) | |
51 | 哲學 | 哲學 | 10 |
對外合作
截止2014年6月,學校與美、英、法、德、俄等20多個國家的125所知名高校,以及美國PARC研究中心、Rockwell、Microsoft、利寶集團、德國Siemens、香港美視電力集團等多家國外及境外公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時任WTO總幹事拉米、時任英國保守黨領袖、現任首相卡梅隆、奧地利共和國駐華大使艾琳娜等多位國家政要、知名人士、國際知名大學校長曾先後來校訪問,諾貝爾獎得主John Hall、Ada Yonath、Robert Mundell等國際知名學者多次來訪講學。學校作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生的院校,已接受來自美國、比利時、法國、義大利、英國、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泰國、越南、坦尚尼亞等五大洲的123個國家留學生,並被教育部列為中國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建設高校。重慶大學義大利比薩孔子學院、泰國勿洞孔子學院、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孔子學院的成立,促進了學校對外開展漢語教學和中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2015年9月,經過國家工信部批準並推薦,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ITU)決議並通過,重慶大學正式被接納為ITU學術成員。
文化傳統
- 校歌
歌詞
江漢思禹功,教化溯文翁。

學府宏開,濟濟隆隆。
考四海而為俊,障百川而之東。
研究人文,振興理工。
啓茲天府,積健為雄。
復興民族兮,誓作前鋒。
- 校訓
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

釋義:它概述了人才成長的前提是吃苦耐勞,成長的關鍵在于崇尚生活簡樸,成才的途徑唯有勤于學業,做人的根本則是熱愛祖國。
- 校徽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信息來源:學校官網2015年10月信息顯示)
歷任校長
職務 | 姓名 | 任期 |
---|---|---|
第一任校長 | 1929年10月-1935年8月 | |
第二任校長 | 1935年8月-1938年7月 | |
第三任校長 | 1938年10月-1941年7月 | |
第四任校長 | 1941年9月-1949年11月 | |
第五任校長 | 1950年3月-1952年11月 | |
第六任校長 | 1956年7月-1966年8月 | |
第七任校長 | 1978年4月-1980年5月 | |
第八任校長 | 1980年 5月-1982年 4月 | |
第九任校長 | 1982年12月-1986年12月 | |
第十任校長 | 1986年12月-1992年 8月 | |
第十一任校長 | 1992年 8月-1996年 8月 | |
第十二任校長 | 1996年 8月-1997年 7月 | |
第十三任校長 | 1997年 7月-2003年 1月 | |
第十四任校長 | 2003年 2月-2010年12月 | |
第十五任校長 | 2010年12月-2013年6月 | |
第十六任校長 | 周緒紅 | 2013年6月-至今 |
著名校友
姓名 | 職位或貢獻 |
---|---|
向巴平措 | 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晉升為國家領導人行列。 |
秦宜智 | 現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 |
劉鵬 |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委員,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
蒲海清 | 曾擔任重慶市市長、國家冶金局局長,第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
聶衛國 |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工程稽察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
陳邦柱 | 1993.1任湖南省省長,1995.2任國內貿易部部長,第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
和志強 | 1985年至1998年任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雲南省人民政府省長,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 |
王秀智 | 1993.2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
楊志文 | 四川省副省長、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吳碧蓮 | 1998.1任甘肅省副省長、黨組成員。1998.1任甘肅省副省長、黨組成員。 |
李玉光 | 2003.09.16任國家智慧產權局副局長。 |
李先逵 | 曾任建設部科技司司長。 |
高峰 | 2006.04任雲南省副省長。 |
李樹基 | 1989-1993年雲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
康綱有 | 2000.1-2007.1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秘書長。 |
秦敏 | 現擔任重慶市涪陵區區委書記。 |
吳剛 | 2011.2,重慶市副市長。 |
王曉東 | 2011年2月張家口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 |
陳重 |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工程師。 |
姓名 | 職務 |
---|---|
陳德文 | 吉林大學黨委書記。 |
李曉紅 | 原重慶大學校長,現武漢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
歐可平 | 現任中共重慶市委委員,重慶大學黨委書記。現任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 |
張國林 | 原重慶大學副校長,現任西南大學校長。 |
張衛國 | 曾任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現任西南大學黨委常委、校長, |
張宗益 | 原重慶大學副校長,現西南財經大學校長。 |
陳流汀 | 重慶郵電大學黨委書記。 |
原北京郵電大學校長。 | |
劉伯權 | 長安大學常務副校長。 |
張湘偉 | 廣東工業大學校長。 |
彭小奇 | 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院長。 |
張文衛 | 西南石油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校工會主席。 |
嚴欣平 | 現任重慶科技學院院長。 |
賀建民 | 重慶理工大學副校長。 |
呂明 | 太原理工大學校長。 |
何建平 | 西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胡丹 | 西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
柯玲 | 成都大學副校長。 |
劉清友 |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南石油大學副校長。 |
伍維根 | 攀枝花市政協副主席,民盟攀枝花市委主委,攀枝花學院副院長。 |
周哲瑋 | 中國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 |
劉倫 | 重慶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
黃明 | 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
周直 | 2003.12任重慶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 |
易志堅 | 2003.12任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 |
施進發 |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省管優秀專家,現任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教授。 |
鄭旭煦 |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 |
張學洪 | 桂林理工大學校長。 |
馮濤 | 2003.7任湖南科技大學副校長。 |
姓名 | 職務或貢獻 |
---|---|
錢榮堃 | 曾任南開大學金融學系教授,中國金融學會名譽副會長。 |
楊明照 | 著作《文心雕龍校註》1958年出版,曾任全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被譽為“龍學泰鬥”。 |
陳重穆 | 歷任西南師範大學校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重慶市數學會理事長。 |
李星學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沈其韓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盛金章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謝學錦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郭尚平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沈忠厚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邱中建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王方定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周明鎮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張效祥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何知禮 | 烏茲別克共和國自然科學院院士和國際礦產資源科學院院士。 |
黃尚廉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林華寶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楊士中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孫才新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劉茂才 |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 |
康來明 | 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著名汽車專家,一汽汽車研究院(機械工業第九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 |
馬庭林 | 中國工程設計大師。 |
吳禮運 | 中國工程設計大師。 |
徐尚志 | 中國工程設計大師。 |
熊顯彬 |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
李文沅 | 被IEEE授予最高學術稱號—IEEEFellow,1996年榮獲全加拿大IEEE唯一的“傑出工程師”獎,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 |
唐遠炎 | 重慶大學電腦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康可迪亞大學電腦科學系教授,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國際模式識別學會會士(IAPR Fellow),國際IEEE SMC機器學習委員會主席 (EEE SMC)。 |
何金良 | 清華大學電機系高電壓與絕緣技術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電力系統安全與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交直流輸變電技術與電磁環境分室主任。 |
段文波 |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民事訴訟法教研室副主任,支部書記。 |
冉克平 |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
李世蓉 | 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學會(CIOB)全球主席(2009—2010)。 |
盛湘渝 | 英國皇家氣象學會高級專業會員,英國環境科學研究所專業會員。 |
姓名 | 個人成就 |
---|---|
任正非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裁。 |
石啓榮 |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總經理。 |
劉明忠 | 新興鑄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新興鑄管股份公司董事長。 |
王國春 | 五糧液集團董事長。 |
易軍 |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
陳玉東 | 博世中國總裁。 |
梁尤平 | 平頂山煤業(集團)有限會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全國優秀企業家。 |
尹家緒 | 中國南方工業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
景柱 | 海汽集團董事長、海馬股份董事長、海南金盤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南海馬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
畢亞雄 |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兼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 |
呂華祥 | 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 |
張良 |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雷洪 | 新疆八一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王勁 | 川威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 |
劉加才 | 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
劉代德 | 上海梅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向德洪 | 貴州金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全國勞動模範。 |
黃運飛 | 北京土博士企業機構董事局主席。 |
遊忠慧 | 深圳市海雲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
李志高 | 天極網總裁。 |
蘭曉華 | 香港商報傳媒公司副總裁。 |
顏艷春 | 富基旋風科技有限公司(納斯達克上市公司)董事長兼CEO。 |
唐立新 | 高級經濟師,新尚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在重慶大學85周年校慶典禮現場,81級校友唐立新宣布捐贈3億元,為母校新增一棟信息博覽大樓,選址在重慶大學虎溪校區,面積約12.5萬平方米,涵蓋學術交流、信息技術、博覽等功能。 |
李濤 | 昆明船舶設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
姓名 | 個人成就 |
---|---|
張國立 | 國家一級演員,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院長。代表作有電視劇《金婚》,《鐵齒銅牙紀曉嵐》等。 |
閻肅 | 作品有《江姐》、《敢問路在何方》、《唱臉譜》、《故鄉是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霧裏看花》、《紅燈照》、《紅色娘子軍》、《紅岩》、《年年有餘》等。 |
李元勝 | 著作有《李元勝詩選》、《城市玩笑》,組詩《景象》獲2003年度人民文學獎。 |
陳鵬翱 | 中國著名導演,代表作《秋秋的太陽》、《全二平的馬拉松》、《海神密碼》、《山鄉溢彩》。 |
陳富 | 中國知名青年導演,代表作《邊境少女》、《擺手舞之戀》、《大漠綠洲》、《三峽別哭》,其作品在澳門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日本東京全球環境電影節、法國動物與自然電影節等各大電影節獲獎或展映。 |
黃然 | 中國著名導演,代表作《巫山夢》。 |
應亮 | 新生代導演,代表作《背鴨子的男孩》。 |
赫子銘 | 青年演員,代表作《火藍刀鋒》、《宮鎖珠簾》、《大秦帝國之縱橫》、《愛情睡醒了等。 |
陳廷嘉 | 著名演員,代表作品《畫皮2》《有一種愛叫做放手》《大漢天子3》《少年楊家將》。 |
唐藝昕 | 中國內地新生代女演員,代表作品《西遊·降魔篇》《後宮·甄嬛傳》《隋唐演義》《女相》《勝女的代價》《百萬新娘之愛無悔》。 |
李佳念 | 主持人,演員。東方衛視《時尚匯》、黑龍江衛視《美麗俏佳人》、深圳衛視《遊走時尚》、河北衛視《成功之路》、山東衛視《國王遊戲》等節目主持人,其出演電影《唐家嶺》在東京國際電影節及大學生電影節獲獎,2014年成立了“李佳念工作室”。 |
高奕 | 著名演員代表作品《熱血兵團》、 《胡笳漢月》、《警中警Ⅱ》、《守候幸福》、電影《全二平的馬拉松》。 |
張粵 | 著名演員,代表作品 《魔劍生死棋》、《香粉傳奇》、《大宋提刑官2》、《國家英雄》。 |
胡珊 | 中國影視演員,代表作品《移民金大花》、《愛情加油站》、《愛上夏天愛上她》。 |
尚華 | 中國影視演員、歌手、模特。代表作品《我的錢我做主》《擺手舞之戀》《老五的奧斯卡》。 |
丁藝 | 中國影視演員,代表作品《婚後三十年》《我的未來不是夢》。 |
雷穎 | 中國影視演員,代表作品《有你就有戲》。 |
苟音瑛 | 中國影視演員,代表作品《美麗夢工廠》《為民醫院》《一念之差》。 |
唐熙 | 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品《鑽石豪門》《神醫大公道》《青春風暴》《嫁入豪門》。 |
趙子惠 | 80後比較活躍的影視演員,在《絕密押運》《記憶之城》《十三省》《狐步諜影》 《戰士》《化劍》等電視劇中擔任女一號,曾在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中客串于鳳至。 |
陳麗麗 | 又名陳廷嘉,代表作《少年楊家將》、《新水滸》、《傾城之戀》、《畫皮2》、《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甜心朱古力》、《雪絨花》等電視劇和電影。 |
楊稀胭 | 中國影視演員,代表作品《鐵齒銅牙紀曉嵐》《山城棒棒軍2》《鄧小平在重慶》。 |
陳振環 | 創辦北京環亞幕維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致力于拍攝中國兒童電影,其聯合導演和出品的《胖胖的夏天》入圍維也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東京國際電影節,《丁了歷險記》、《大沙河會記得》。 |
孫文婷 | 環球小姐重慶賽區最佳網路人氣獎;代表作《鴻門宴》、《殘夢》、《南少林蕩倭英豪》。 |
郭曉敏 | 著名主持人,江蘇衛視《一站到底》、《星跳水立方》節目主持人,影視作品《醜女無敵》。 |
張鵬 | 央視網《明星來了》欄目主持人,知名電視音樂主持人、製作人。, |
宋宸 | 主持人,名模,2009亞洲精英模特大賽冠軍,中國時尚校花。 |
張珊萌 | 內地演員、歌手,代表作《大塊頭有大智慧》《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高中女生》、《潘多拉的月光盒》、《小兩口》。 |
文靜 | 內地女演員,代表作《最後的較量》、《請跟我走》、《丐俠傳奇》、《愛上男主播》、《孝子難當》、《神槍之出生入死》、《花火花紅》、《大貓兒追愛記》。 |
陳一諾 | 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獵捕》、《封神榜之武王伐紂》、《大明嬪妃》、《新女婿時代》、《魔術緝凶》、《別讓我看見》、《情定三生》。 |
姜正陽 | 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精忠岳飛》、《龍門鏢局》。 |
吳桐 | 中國新生代演員,主持人,模特。“2013世界旅遊小姐”中國年度冠軍總決賽重慶賽區亞軍。代表作《跟我走吧》、《腳踏車》、《打望》、《1970》。 |
曾培 | 中國內地女演員。代表作品《無限生機》、《沂蒙》、《養父》、《老公的春天》、《非愛情故事》。 |
王唯 | 中國內地實力派男演員。代表作品《亮劍-鐵血軍魂》、《獵殺》《刺刀英雄》。 |
許嬌寧 | 中國大陸女藝人2014年參加浙江衛視《中國喜劇星》表演的泰囧空姐而被更多觀眾所熟知。 |
榮飛 | 編劇、演員。代表作品《冷暖人生》、《皮五傳奇》、《容閎》。 |
陳木易 | 90後新生代男演員。代表作品《新還珠格格》、《美人無淚》、《大漢情緣之雲中歌》、《新包青天之開封奇案》、《殘夢》、《美麗大學》、《憨媳從軍》、《真命天子》。 |
內地新生代潛力女演員,代表作品《開國元勛朱德》、《追緝證》、《薛仁貴》、《薛丁山》、《石門》、《愛可以重來》、《總理恩來》、《三峽移民故事》、《新烏龍山剿匪記》、《詭拼車》。 | |
楊悅君 | 新銳全能藝人,代表作品《兩個媳婦》、《日照重慶》。 |
杜十五 | 影視演員,主要作品《非法生活》、《無愧誓言》、《闖情關》、《小寶和老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