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關于鄭桓公的身份,史籍記載多有分歧。有三種說法:一說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異母弟;一說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同母弟;一說是周宣王之子。在此三種說法之中,第一種說法可信度最大,一般多被採用。

關于鄭桓公的早年事跡,在史籍中不見記載。1980年11月,在陝西省長安縣出土一件銅鼎,上有銘文。經專家考證,銘文記載鄭桓公早年事跡,他曾率兵迎擊進犯周朝邊境的北方部族獫狁,並取得勝利,時間大約在周宣王十六年(前812年)至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之間。
受封鄭國
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將鄭地(今陝西華縣東)封給弟弟鄭桓公,建立鄭國。鄭桓公最初居住在棫林(一名鹹林,在今陝西華縣西北一帶),後來遷居拾地。鄭桓公治理鄭國頗有政績,因此深得百姓愛戴。
擔任司徒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周宣王的兒子、鄭桓公的侄子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任命叔父鄭桓公擔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國土地和戶籍。鄭桓公在司徒任上,對周民和協安撫,贏得周民的歡心。據說《詩經》中的《緇衣》,便是為歌頌鄭桓公而作。
遷國徙民
當時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並重用奸臣虢石父,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因此百姓怨憤,諸侯們亦有叛離之心。鄭桓公見周幽王一意孤行,料到國家終將再起禍患,自己隻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一日,鄭桓公詢問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說:"王室有這多變故,我到哪裏去逃命呢?"太史伯回答說:"隻有洛河以東,黃河、濟水以南可以安居。"鄭桓公說:"為什麽?"太史伯說:"那地方鄰近東虢國(今河南滎陽東北)和鄶國(今河南新密東南),虢、鄶二國的國君貪婪好利,百姓不親附。現在您身為司徒,百姓都愛戴您,您如若請求住在那裏,虢、鄶的國君看到您正在掌權,就會輕易分給您土地。您果真居住在那裏,虢、鄶的百姓將都是您的子民。"鄭桓公說:"我想往南到長江流域一帶,不知如何?"太史伯說:"以前祝融作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勞夠大,但他的後代在周朝沒有興盛起來,楚國就是他的後裔。周朝衰落,楚國必將興起。楚國興起,對鄭國不利。"鄭桓公說:"我想住到西方,怎麽樣?"太史伯說:"那裏的人貪婪好利,難以久居。"鄭桓公說:"周朝衰落,哪些國家將興盛?"太史伯說:"大概會是齊國、秦國、晉國、楚國吧?齊國,姜姓,是伯夷的後代,伯夷輔佐堯帝掌管禮儀。秦國,嬴姓,是伯翳的後代,伯翳輔佐堯帝安撫各個部落。至于楚國的先祖,都曾經有功于天下人。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後,周成王將叔虞封在唐,那裏地勢險阻,憑這樣有德的子孫與周朝的衰落相並存,它也一定會興盛起來。"鄭桓公于是同意,便暗中開始籌劃東遷事宜。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鄭桓公請求周幽王,向東遷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陽)以東。得到周幽王同意後,鄭桓公便派長子掘突帶上豐厚的禮物向虢鄶二君借地。虢鄶二君因鄭桓公是當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權重,並貪圖禮品豐厚,于是各自獻出五座城池。鄭桓公聞訊大喜,如此鄭桓公便有立國的基礎。不久,鄭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東遷。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今河南滎陽京襄城),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
死于國難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因周幽王廢黜自己的女兒王後申後、外孫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為王後和太子之事,大為惱怒,于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不久犬戎攻陷鎬京,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並同時殺害鄭桓公。鄭桓公死後,鄭國人共同擁立他的兒子掘突為國君,是為鄭武公。
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
司馬貞《史記索隱》:"厲王之子,得封于鄭。代職司徒,緇衣在詠。虢、鄶獻邑,祭祝專命。"
家族成員
父親:周厲王姬胡
哥哥:周宣王姬靜
兒子:鄭武公
鄭桓公墓
鄭桓公墓,位于陝西省華縣西關螺釘廠後院中西側,墓冢周長10米,高2.1米。
鄭桓公墓地原有三間鄭桓公祠及一座功坊,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發生的強烈地震所毀。萬歷年間,鄭桓公祠及功坊修復,將原功坊上所題"緇衣遺愛"四字,改題為"周宗忠賢"。明末時祠與坊再度廢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華縣縣長吳至恭修葺。新中國成立後,鄭桓公墓得到妥善保護。1957年5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今陝西省人民政府前身)將鄭桓公墓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2年戰備時略有破壞。1988年,華縣文管會與螺釘廠將殘留土冢四周用磚砌封,頂部用水泥抹蓋。2007年,華縣人民政府撥專款重新進行維修,鄭桓公墓從而得到更好的保護。

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秦漢飾演鄭伯友(鄭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