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邵陽師範專科學校
1958年7月,成立邵陽師範專科學校籌備委員會;
1958年9月,邵陽師範專科學校成立,同年與湘潭師範專科學校(現湖南科技大學)、衡陽師範專科學校(現衡陽師範學院)為中國首批8所師專之一;
1959年9月,湖南省教育廳指示學校正式定名為邵陽師範專科學校,並上報國務院備案;
1965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郭沫若親筆為學校題寫"邵陽師範專科學校"校牌;
1993年,更名為邵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邵陽高等專科學校
1975年11月,創辦湖南農學院邵陽分院,校址設邵陽地區茶鋪茶場;
1978年11月,成立邵陽基礎大學,校址設邵陽市江北資洲;
1985年07月,更名為邵陽工業專科學校;
1980年上半年,省委決定撤消冷水江基礎大學,該校1978年底擴招的機製專業學生66人,發配電專業學生34人劃規湖南大學邵陽分校;
1981年8月,湖南農學院邵陽分院並入湖南大學邵陽分校;
1991年3月,湖南大學邵陽分校與邵陽工業專科學校合並,校名為湖南省邵陽工業專科學校。
合並建校
2002年,邵陽師範專科學校與邵陽高等專科學校合並,更名邵陽學院。

2004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
2011年10月,獲得碩士研究生招生權。
2016年3月,邵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與邵陽學院合並。
科研成果
科研機構
根據2014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級高校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高校科技創新團隊1個、校級研究所14個。
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豆製品加工技術湖南省套用基礎研究基地;
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小型內燃機及先進位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省級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民營經濟研究基地、魏源及湘西南文史研究基地;
省級高校哲學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
省級高校科技創新團隊(1個):小型風冷柴油機性能提高與最佳化(負責人:袁文華);
校級研究所(14個)
序號 | 名稱 | 名譽所長 | 所長 | 成立時間 |
---|---|---|---|---|
1 | 雷射技術研究所 | -- | 曾陽素 | 2003年3月 |
2 | 材料研究所 | 曾蘇民 | 寧愛林 | 2003年3月 |
3 | 魏源研究所 | 蔣建國 | 華玉明 | 2003年9月 |
4 | 民營經濟研究所 | 唐之享 | 譚鏡星 | 2003年10月 |
5 | 社會哲學與人本工程研究所 | -- | 陳久 | 2004年3月 |
6 | 電氣自動化研究所 | -- | 劉湘濤 | 2004年5月 |
7 | 數學與計算科學研究所 | 李經文,成禮智 | 劉水強 | 2004年10月 |
8 | 生物與化工套用技術研究所 | 張天曉 | 趙良忠 | 2008年9月 |
9 | 湘西南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所 | -- | 劉淮保 | 2008年9月 |
10 |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 | -- | 華玉明 | 2008年9月 |
11 | 龍獅文化研究所 | 曾寶成 | 肖謀文 | 2008年9月 |
12 | 湘西南民間美術研究所 | -- | 李巍 | 2008年9月 |
13 | 城市園林研究所 | -- | 陸步詩 | 2008年9月 |
14 | 英語語言文學研究所 | 曾陽素 | 陳紅 | 2008年9月 |
科研項目
根據2014年9月學校官網介紹,近5年來,該校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685項;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等教學、科研成果獎146項;發表學術論文4360篇,其中國內中文核心期刊論文1350篇,有328篇被國際三大權威索引收錄;出版學術專著85部。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根據2014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館藏圖書151.84萬冊,電子圖書35萬冊,中外文期刊1200餘種,學術專業資料庫20餘個。
學術刊物
《邵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是以自然科學為主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于1979年,1999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行,季刊。主要刊載數理科學、機械工程、化學化工、生命地理科學、土木建築工程、電腦技術及體育等方面學術論文。
《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是以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于1979年,1999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行雙月刊。主要刊載魏源及邵陽人文、哲學、法學、經濟學、語言學、文學、藝術、歷史文化、教育、新聞出版等方面學術論文。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設有16個二級教學系,開辦57個大學部專業。
院系 | 專業 | 院系 | 專業 |
---|---|---|---|
經濟管理系 | 管理科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人力資源管理、旅 遊管理、市場行銷專業 | 政法系 | 思想政治教育、法學、少數民族預科 |
電氣工程系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方向、輸電線路工程方向)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自動化專業 | 中文系 | 漢語言文學、歷史學、新聞學、對外漢語 |
外語系 | 英語專業(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兩個方向)、商務英語專業 | 生物與化學工程系 | 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工程 |
音樂系 | 音樂學、音樂表演、舞蹈學 | 藝術設計系 | 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美術學、數位媒體藝術、產品設計 |
城市建設系 | 土木工程、地理科學、園林、城市規劃和測繪工程 | 機械與能源系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車輛工程專業、材料成型及其控製工程專業 |
理學與信息科學系 | 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物理學 | 信息工程系 |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網路工程、物聯網工程 |
會計系 | 會計學 | 體育系 | 社會體育、體育教育 |
師資力量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現有教職員工1176人,專任教師832人;有教授83人,副教授229人,博士76人,碩士545人。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教授為名譽院長、兼職教授,常年聘請多名外籍教師。

教學建設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省級精品課程7門、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教學團隊5個。
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熱能與動力工程、體育教育、管理科學、機械設計製造機器自動化;
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8個):熱能與動力工程、體育教育、管理科學、機械設計製造機器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思想政治教育、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歷史學;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電子工程實踐中心;
省級教學團隊(5個)
團隊 | 負責人 |
---|---|
生物化工與食品化工教學團隊 | 趙良忠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 | 劉放鳴 |
管理科學教學團隊 | 李新平 |
動力機械及工程教學團隊 | 楊建華 |
電氣信息類專業基礎教學團隊 | 黃同成 |
省級精品課程(7門)
年度 |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
2008 | 產品技術創新 | 楊建華 |
2008 | 電力系統分析 | 羅慶躍 |
2008 | 現代漢語 | 華玉明 |
2009 | 系統工程 | 李堅 |
2009 | 單片機原理與套用 | 黃同成 |
2009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劉放鳴 |
2010 | 設計素描 | 李巍 |
學科建設
根據2016年4月學校官網顯示,該校有專業碩士學位點2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5門。

專業碩士學位點(1個):工程碩士(含食品工程、機械工程2個領域);
省級重點建設學科(5門):動力機械及工程、區域經濟學、漢語言文字學、電腦套用技術、英語語言文學。
文化傳統
校歌

雪峰雲,資江浪,魏源故裏好課堂。
校園靚,天地廣,桃李春風意氣揚。
承載時代沉甸甸的厚望,沉甸甸的厚望。
心懷親人殷切切的目光,殷切切的目光。
明德求真,共生超越,迎晨曦,向未來,展翅飛翔。
迎晨曦,向未來,展翅飛翔!
校訓

"明德求真、共生超越"
明德,源于《禮記》中的《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說,大學的道理,在于凈化自己光明的德行性,在于用這種德性去使民眾自新,還在與使人們達到善的最高境界。在一個人的各種品性中,德性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古人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百行以德為首",恃力者亡"。諸如此類,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即德性在一個人各方面貭素中佔有首席的重要位置。好的品德不僅是社會的良心,而且是國家的原動力,因為世界是被德性統治的。
求真,出自《閩中理學淵源考》:"求真于未始有偽之先,而性之真可見矣;求善于未始因惡之先,而性之善可見矣"。意思是說,虛偽還沒發生之前去求真,真實的人性就 能顯示出來;罪過還沒產生之前去求善,善良的人性就能顯示出來。求真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學,同時還意味著大學教育應講究真才實學。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求真是一種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也是誠信精神的最好體現,它是在明德的基礎上的進一步。邵陽學院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要追求真知,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出品德高尚、真才實學的高貭素人才。
共生,原意指兩種生物相互依存,追求相互利益而共同生存的現象,是一種生命化教學理論。生命化教學理論所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整,即人格心靈的完整、個性的發展和情感的滿足。生命化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以生命發展為基礎,通過對生活世界的關註,使學生得到情感體驗,人格提升,使教師的職業生命活力得以煥發,師生生命在 交往互動、共同經歷中不斷發展。它具有生命的體驗性,教學交往互動性和生成性。在生命化教學中,以生活世界為基礎,師生共同促使書本知識成為生成性的知識,師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師生、生生之間多向和諧交往,師生生命共同經歷成長。
超越,源于中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要始終把握教育的本質--面向未來,實現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與超越,不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自我",忽視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創造未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擔負著促進文化轉型的歷史使命,理論和實踐都證明,高等教育是促進文化轉型的重要力量,但是,要完成這一偉大歷史使命,中國高等教育必須實現雙重超越。即一方面要超越自身,完善自我,把握住服務于市場經濟的根本方式;另一方面要超越現實文化,促進文化整合,堅持高等教育的文化理想,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