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釋
遼liáo
部首筆畫
部首:辶
部外筆畫:2
總筆畫:5

五筆86:BPK
五筆98:BPK
倉頡:YNN
筆順編號:52454
四角號碼:37302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FBD
基本字義
1. 遠:~遠。~闊。
2. 中國朝代名:~代。
3. 中國遼寧省的簡稱。
詳細字義
〈形〉
1. (形聲。從辵(chuò),尞(liáo)聲。本義:遙遠)
2. 同本義 [distant]
遼,遠也。——《說文》
山修遠其遼遼兮。——《楚辭·九嘆·憂苦》。註:“遼遼,遠貌。”
楚師遼遠,糧食將盡,必將速歸。——《左傳·襄公八年》
眷故鄉之遼隔。——潘岳《登虎牢山賦》
敝邑遼遠,不及觀衣裳之盛,何無緣也?——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
3. 又如:遼絕(遠隔);遼險(遙遠險要);遼天(遠天);遼阻(遼遠阻隔);遼荒(荒涼遙遠)
4. 開闊 [broad and open]
江山遼落,居然有萬裏之勢。——《世說新語·言語》
5. 又如:遼落(通“寥落”。寂寥空闊);遼緩(寬緩);遼遼(廣遠的樣子);遼闊(遠大廣闊);遼空(遼闊的天空);遼原(遼闊原野)
6. 久遠 [distant; faraway]
人生樂長久,百年自言遼。——阮籍《詠懷》
7. 又如:遼遠(久遠);遼廓(久遠)
8.通 “勞”。詩經《小雅·漸漸之石》:‘山川悠遠,維其勞矣。’鄭玄註:‘勞,不當勞動解,而作遼闊解。’‘勞’作‘遼’義。——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
常用片語
1. 遼東Liáodōng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Liaoning province] 遼河以東的地區,即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明朝在現在遼寧省境內設遼東都指揮使,防守邊境
2. 遼東半島Liáodōng Bàndǎo
[Liaodong Peninsula] 位于遼寧省東南部,向西南伸入渤海和黃海之間,南端有旅順、大連等良港,蘋果、炸蛋絲產量居全國前列
3. 遼海Liáohǎi
[southea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泛指現在遼寧省東南一帶,古代這些地方常有戰事。這裏借指戰場
4. 遼河Liáo Hé
[Liao River] 中國東北地區南部大河。流經河北、內蒙、吉林、遼寧,流入渤海,長1430公裏
5. 遼闊liáokuò
[vast;extensive] 寬闊的,廣闊的
遼闊的海洋
6. 遼西Liáoxī
[western part of Liaoning province] 遼河以西的地區,就是遼寧省的西部
7. 遼遠liáoyuǎn
[distant;faraway] 長遠,遙遠
遼遠的邊疆
遼遠的天空
朝代名稱
遼朝
(907-1125)

建國于907年,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37年(一說947年)改國號為遼,983年夏復稱契丹,1066年仍稱遼。
都城及疆域
始于太祖耶律阿保機,定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其疆域東臨北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發展與滅亡
遼代與北宋對峙,是統治中國北部的一個王朝,1125年為金所滅。在太祖阿保機統治時期,建立奴隸製國家,確定皇權世襲,建立軍隊,製定法律,修建都城,製造文字,此後繼續向外擴張。西吞並甘州回鶻,東滅亡渤海國,南佔領燕雲十六州。太宗死後,經過世宗,穆宗,景宗,一再發生爭奪皇權戰爭。982年聖宗繼位,實行一系列改革,多方面削弱奴隸製,確立封建製的統治。其間他帶兵南侵,與宋訂立澶淵之盟,兩國各守舊界,此後不再有大的戰事。聖宗在位半個世紀,是遼朝的全盛時期。到興宗,道宗時期皇室內部政變頻繁,各族人民反抗遼朝的起義連綿不斷,遼王朝日見衰敗。金政權建立後,接連打敗遼王朝,很快取代了遼在東北的統治地位。1125年天祚帝逃往西夏途中,為金兵追獲,遼亡。
遼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幾個不同的階段,前期由于國力主要用于向外擴張,採取奴隸製的掠奪式經濟,使遼初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直到遼聖宗時期,遼朝的經濟才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這無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結果。遼朝得燕雲十六州後,對中原製度進一步吸收,漢製逐漸完備。 遼國的醫學成就也很顯著,其針灸、切脈診法、婦產醫科、屍體防腐等技術都具有較高水準。
遼代眾王
遼代眾王907~1125
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氏諱億 字阿保機 907-926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諱德光 927-947
世宗:孝和庄憲皇帝 諱阮 947-950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諱璟 951-968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諱賢 969-981
聖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諱隆緒 982-1030
興宗:神聖孝章皇帝諱宗真 1031-1054
道宗:孝文皇帝 諱洪基1055-1100
天祚帝: 諱延禧 1101-1125
建國
(907年-916年)
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于唐末乘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公元915年,耶律阿保機出征室韋得勝回國,但被迫交出汗位,但他在在灤河邊建設了一座仿幽州式的漢城。916年(遼神冊元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契丹國,建年號為神冊。遼太祖多用漢人,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等皆為佐命功臣。掠奪中原的財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郭以安置掠來的漢人。
918年(遼神冊三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20年(遼神冊五年),創製契丹大字,下詔推行。922年(遼天贊元年),封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925年(遼天贊四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926年(遼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其間屠殺政敵數百人。
德光嗣立926年(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耶律德光總攬朝政。927年(天顯二年)十一月,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顯六年),割據原渤海國疆域的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耶律德光統一了契丹。
南下中原936年(天顯十一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後唐。耶律德光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其後,更率軍南下上黨,助石敬瑭滅後唐。石敬瑭向太宗自稱兒皇帝。
割取燕雲十六州後,為了懷柔燕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耶律德光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製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944年(會同四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上表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于是率軍南下。947年(會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後晉首都開封,滅後晉。二月,以晉國稱大遼,改年號為“大同”。因“縱兵掠芻粟;括民私財;不遽遺諸節度還鎮”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無法鞏固統治,四月,被迫引軍北返,在河北欒城病逝。
世宗即位與南伐947年(會同九年),耶律吼等將領在前線擁立隨軍作戰的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蕭太後述律平想讓其子耶律李胡繼承皇位,不同意他的稱帝,派其子耶律李胡在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戰,大敗。經過大臣耶律屋質的勸阻,太後才認同了耶律阮的帝位。
世宗時任用賢臣耶律屋質,進行一系列改革,將太宗時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並,成立南北樞密院,廢南、北大王,後來南北樞密院合並,形成一個樞密院。這些改革使遼朝從部落聯盟形式進入中央集權,這些都是與遼世宗的改革分不開的。但是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他晚年更是任用奸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
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重建對中原的統治,多次對中原用兵。951年(遼天祿五年)九月,世宗協助北漢攻後周,行軍至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由于其他部隊未到,所以駐扎在火神淀。其間喝酒、打人、打獵,眾將很是不滿。晚上,一直有篡位之心的耶律察割將遼世宗耶律阮殺死于夢鄉。
興盛
(951年-1030年)
穆宗繼位與停止南伐耶律璟為遼太宗之長子,951年(天祿五年)的政變中世宗被弒,耶律察割自行稱帝,耶律璟和耶律屋質等率兵殺死察割後,被立為帝,改年號應歷。穆宗因討厭女色,而無所出,但卻經常酗酒,天亮才睡,中午方醒,因此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
遼穆宗前期,統治集團內部不穩,離心離德,經常發生上層的叛亂,而與中原有關系的蕃漢官員則紛紛南奔或準備南奔,952年(應歷二年)六月,蕭眉古得欲叛遼南奔後周,陰謀敗露,被殺。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亂被捕後伏誅。953年(應歷三年)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情被察覺後被捕。959年(應歷九年)王子敵烈等人謀反,敗露後,被拘訊。960年(應歷十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十月,耶律李胡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因供詞牽涉李胡,李胡入獄而死。
上層不穩,迫使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遂漸興旺的後周政權。後周于顯德六年(959年,遼應歷九年)春起發動北伐,遼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降。隨後攻克了益律關、瓦橋關,在後周大軍壓境下,莫州、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舉城投降。後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後發重病,不得不罷兵南撤。穆宗說了“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事後部署遼兵收復部分失土,加強防御。
穆宗又好殺,經常親手殺人。同時,他又愛好打獵而“竟月不視朝”。969年(應歷十九年)二月,遼穆宗被侍人所弒。耶律賢被推舉為帝,改元為保寧。由于景宗勤于政事,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襲,使遼王朝出現了一陣清明。景宗對穆宗時謀反的皇族採比較寬松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上層比較穩定。
景宗對外政策仍採不主動南伐中原、僅聲北漢的方針。景宗前期,遼與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後,于979年親征北漢,遼派數萬兵支援北漢。三月,遼軍在白馬嶺與宋軍交戰,被擊潰,遼將耶律敵烈等人戰死。六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遼朝改變戰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薊。趙光義乘勝進攻幽州,遼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宋軍大敗,趙光義僅以身免。
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後蕭綽協助處理朝政。982年(乾亨四年)九月,景宗駕崩,由他的12歲長子耶律隆緒即位。
聖宗與承天後
12世紀遼的瓷盤
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後,攝政。時蕭綽30歲,聖宗12歲,父蕭思溫于保寧二年(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綽無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製朝廷,對蕭綽及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她重用蕃漢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決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了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就這樣,聖宗和蕭綽的地位才穩定下來。蕭綽攝政二十七年,後改嫁給韓德讓。蕭太後執政期間,進行了改革,並且勵精圖治,註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飭吏治,訓練軍隊,使遼朝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後執政時的遼朝風貌,並且還反對嚴刑峻法,不給貪官可乘之機。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征戰,進入遼朝疆域的頂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業。
1004年(統和二十二年),遼宋訂立澶淵之盟,宋每年向遼輸送歲幣銀十萬兩,繢二十萬匹。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多年之久。聖宗結好西夏,西夏搖擺于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後三國時代。1031年(太平十一年),聖宗崩,長子耶律宗真即位。
澶淵之盟
宋、遼、西夏疆域,北宋政和元年、遼天慶元年(1111年)
主條目:澶淵之盟北宋立國之初即立志要收復遼據有的幽薊地區,于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為遼軍所擊敗。為了解決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避免契丹世襲貴族地位的加強,進而威脅皇權。統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後與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峰,遼將蕭撻凜戰死。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真宗于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並互遺使賀正旦及生辰。
由盛而衰
(1031年-1100年)
興宗與法天後1031年(遼太平十一年),聖宗去世,長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興宗繼位後,其生母順聖元妃蕭耨斤自立為皇太後攝政,改元景福,並把興宗的養母齊天皇後蕭菩薩哥迫死。並重用了在聖宗時代被裁示永不錄用的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興宗因無權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結怨。蕭耨斤對興宗並不信任,打算密謀廢掉興宗,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為皇帝。宗元把這一事告訴興宗。興宗怒不可遏,于1034年(遼重熙三年)用武力廢除法天太後,迫法天太後“躬守慶陵”。大殺太後親信。七月,興宗親政。修建陵園安葬齊天皇後。而後,把蕭耨斤接了回來,並與她保持十裏的距離,以防不測。興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終沒有填平。
興宗在位時,遼朝勢已日益衰落。而有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反而遼內部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興宗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興宗曾與其弟宗元賭博,一連輸了幾個城池。
他對自己的弟弟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時答應百年之後傳位給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後來的遼道宗)也未曾封為皇太子,隻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而已。種下了道宗繼位後,宗元父子企圖謀奪帝位的惡果。
重熙增幣由于,宋朝因不承認西夏李元昊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與西夏爆發了長達三年的戰爭。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三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而遼朝趁北宋內外交困之際,打算南下侵宋。在征求張儉的意見後,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蕭惠在邊境製造欲攻宋的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于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
宋朝方面早已知情,故朝野有備,有警無憂。宋方派富弼與遼方使節談判,于九月達成協定,在澶淵之盟規定贈遼歲幣基礎中,再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興宗還派耶律仁先和劉六符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委曲求全予以應允,而條件是遼朝須約束西夏與宋和談。因此,在遼、宋和好之後,遼、夏關系惡化,遼、夏之間爆發了戰爭,興宗兩次親征西夏,均遭失敗。而西夏也願息兵,仍舊向遼朝稱臣進貢。
道宗時期主條目:十香詞冤案 道宗繼位後,宗元始終有謀奪帝位的意圖,在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宗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未幾被道宗所平,宗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
道宗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並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導致的聽信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後蕭觀音與伶官趙惟一通奸而賜死皇後。而同時乙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因為道宗隻有皇太子這個兒子),故陷害皇太子謀反,殺害了皇太子耶律浚。史稱十香詞冤案。
後來,一位姓李的婦女向道宗進“挾谷歌”,道宗才把皇太子的兒女接進宮,大康五年(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道宗遊獵的時候謀害皇孫,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乙辛的陰謀。大康九年,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圖帶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難,事敗被誅。
阿疎事件阿疎(shū ),星顯水(吉林延吉市布爾哈通河)紇石烈部首領。自其父時,以所部降于劾裏缽。盈歌繼任生女真部族節度使的第三年(遼壽昌二年,1096年),阿疎與同部勃堇(jīn)毛睹祿背叛聯盟,起兵阻止完顏部聯盟討伐溫都部,盈歌率軍往討,阿疎投訴于遼。遼遣使令罷兵,盈歌不得已撤回,卻流別將率兵繼續包圍阿疎城。第七年(壽昌六年),女真軍攻佔該城,阿疎再次向遼求救,遼使再至,令盈歌盡還攻城所獲,並向他征馬數百匹。完顏氏貴族集團不肯向遼朝妥協,他們認為:“若償阿疎,則諸部不復可號令任使也。”但也不敢違背遼朝的意志。為應付遼使,盈歌唆使其東北主隈(今黑龍江嘉蔭河)、禿答兩水的女真部落聲言阻隔鷹路,又令鱉古德部節度使向遼報告說:若開鷹路,非生女真節度使不可。對海東青的需求使遼人十分重視鷹路的暢通,因此,他們放棄對阿疎城事件的追究 ,令盈歌討伐阻隔鷹路的部落。 盈歌成功與遼周旋,避開了遼朝對其統一大業,同時以招撫和征伐兩手將生女真各部納入自己的聯盟。他借為遼平鷹路的機會,耀武于陶溫水,增強了聯盟對這一地區的控製。當鷹路開通後,又將遼朝所賜物品全部分給了主隈、禿答兩部,獎勵其配合對付遼朝的行動,籠絡和鼓勵諸部聽命于他。 在完顏氏貴族還沒有足夠力量反遼時,隻能利用遼朝不了解女真各部內情的弱點,變被動為主動,以欺騙的方式維護了自己的利益,換取遼的支持以壯大自己的力量。直至起兵滅遼。
滅亡
(1101年-1125年)
天祚嗣位天祚帝是遼道宗的孫子,他的父親是道宗的太子耶律浚,母親是蕭氏。六歲時他被封為梁王,九歲時燕國王。1101年正月,道宗薨,臨死前立耶律延禧為繼承人。天祚皇帝是他的尊號。二月改元乾統。
天祚帝繼位後西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向遼求援,並求天祚帝女尚公主為妻,最後天祚帝于1105年將一個族女耶律南仙提升為公主嫁給了夏崇宗,並派使者赴宋,勸宋對西夏罷兵。
阿骨打叛遼1112年(天慶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女真酋長為他跳舞,隻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顏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從九月開始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並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天慶四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不將阿骨打當作大的威脅,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鎮壓阿骨打的軍隊全部被戰敗。
1115年(天慶五年)天祚帝開始覺察到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擊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後位于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1116年(天慶六年)四月才被平定。但是在五月女真就借機佔領了東京和沈州。1117年(天慶七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這年完顏阿骨打自稱皇帝,建立金朝。
耶律淳稱帝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三月,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李處溫等人擁立為皇帝,是為北遼的開始,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改年號建福元年,降天祚皇帝為湘陰王,並遣大使奉表于金國,乞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德妃稱製,改年號為德興。
此時大臣李處溫父子覺得前景不妙,打算向南私通宋的童貫,欲劫持德妃納土于宋。向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內應。後她發現他私通宋、金的罪行把他拘捕並賜死。當年十一月,德妃五次上表給金朝,隻要允許立耶律定為北遼皇帝,其他條件均答應,金人不許,她隻好派兵把守居庸關,沒能守住,金兵直奔燕京。德妃帶著隨從的官員投靠天祚帝,天祚帝將她誅殺。
天祚帝被俘1120年(天慶十年),金攻克遼上京,留守蕭撻不也投降。到1121年(保大元年),遼已經失去了其地盤之半。而遼朝內部又發生了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天祚帝殺他的長子耶律敖魯斡。這使得更多的遼軍感到不安而投靠金朝。1122年正月,金攻克遼中京。由于戰場上訊息不通,遼朝內部又以為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于是在燕京立耶律淳為皇帝,進一步擴大了遼朝內部的混亂。而遼朝的大臣也各不自保,有的與北宋大臣童貫通氣打算投降宋朝的,有的則想投降金朝。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1123年(保大三年)正月,在上京的回離保(蕭幹)叛金,八月平定。
1124年(保大四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收復首府燕州和雲州,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應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區白城子),被降為海濱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遺臣蕭術者對故主行人臣之禮。契丹和遼共歷時210年,歷經9位帝王。
遼世系表
名稱 | 年號 | 在位時間 | 謚號 | 廟號 |
耶律阿保機 | 神冊(6) 天贊(4) 天顯(12) | 916—927 |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 太祖 |
耶律德光 | 天顯 會同(9) | 930—947 | 孝武惠文皇帝 | 太宗 |
耶律阮 | 天祿(5) | 947—951 | 孝和庄憲皇帝 | 世宗 |
耶律璟 | 應歷(18) | 951—969 | 孝安敬正皇帝 | 穆宗 |
耶律賢 | 保寧(10) 乾亨(4) | 969—982 | 孝成康靖皇帝 | 景宗 |
耶律隆緒 | 統和(29) 開泰 (9) 太平(10) | 982—1031 | 文武大孝宣皇帝 | 聖宗 |
耶律宗真 | 景福(1) 重熙(23) | 1031—1055 | 神聖孝章皇帝 | 興宗 |
耶律洪基 | 清寧(10) 鹹雍(10) 大康 (10) 大安(10) 壽昌 (6) | 1055—1101 | 孝文皇帝 | 道宗 |
耶律延禧 | 乾統 (10) 天慶(10) 保大(5) | 1101—1125 | 無 | 天祚帝 |
西遼
西遼(1131年~1211年)是中國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國家。亦稱黑契丹,哈剌契丹。由遼朝大將耶律大石在金朝滅遼後,于西北召集殘部建立。後來擴張到中亞,首都虎思斡耳朵,一時成為中亞強國,統治中亞94年。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滅亡。
歷史背景
10世紀初,契丹族興起在中國北部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朝——遼。這個王朝存在二百多年,稱霸東亞。遼朝疆域東瀕太平洋;西至額爾齊斯河上遊,與喀喇汗王朝、西洲回鶻為鄰;北至外興安嶺和貝加爾湖一線;南逾鴨綠江、長城和大戈壁,高麗、北宋、西夏或向遼朝繳納“歲幣”,換取名義上的獨立,或幹脆稱藩受封,作為附庸。所以在穆斯林文獻常把北中國稱為契丹(Khita,Khata),而在俄語、希臘語和中古英語則把整個中國稱為契丹(分別讀音為Kitay,Kita1a,Cathay)。
但是遼朝從11世紀中期開始衰落,統治集團內部因皇位繼承問題,黨爭不已;進入12世紀後,人民起義連續不斷;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在短短十一年內徹底推翻遼朝,建立起金朝。
在遼朝覆亡前夕,皇族耶律大石北走漠北建立政權,後又率部西征,先後降服高昌回鶻王國、東西兩部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建立起強大的西遼,穆斯林和西方史籍稱之為哈剌契丹(Qara -Khitay)。西遼王朝統治雖94年,但在中亞歷史上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
西遼的建立者
西遼的建立者耶律大石,字重德,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代孫,生于1087年。他幼年時受過很好的契丹族的傳統騎射訓練和文化教育,又接受過漢族的文化教育。1115年考中進士,取得殿試第一名,授翰林院編修一職。不久,他又遷升翰林承旨。契丹語把翰林稱為林牙,所以人們稱他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
早期經歷
耶律大石踏上仕途之時,正是遼國開始覆沒的時候:1116年金軍佔領遼東京,耶律大石出任泰州刺史,後又調任祥州刺史;1120年遼失上京,中京陷入危機,北宋也想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耶律大石調任遼興軍節度使,守衛南京道。1122年金軍大舉進攻,攻下中京、澤州。遼天祚帝從南京撤退,途中受到金軍的偷襲,倉皇逃奔,“乘輕騎入夾山”,與外界訊息隔絕。當天祚帝出走南京時,詔留宰相張琳、李處溫與秦晉國王耶律淳守南京。至是,數日命令不至,李處溫便與南京都統蕭幹、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大石等立耶律淳為帝,據有燕、雲、平及上京、中京、遼西六路,史稱這一短命政權為“北遼”。
1122年耶律大石打敗了南線北宋軍隊的兩次進攻,但是北線的金軍又逼近長城。這時耶律淳已憂懼而死,其妻蕭德妃稱製,料難以抵擋金軍,便逃離南京(今北京),同耶律大石去投奔遼天祚帝。耶律大石說服遼天祚帝赦免參與立耶律淳為帝的全部人員,天祚帝賜予酒食,任耶律大石為都統。
1123年耶律大石率軍襲擊金朝軍隊,戰敗被俘。次年耶律大石逃歸,並帶回一支軍隊。天祚帝得到這支軍隊,又得到陰山室韋謨葛失的支持,自謂天助,再謀出兵,收復燕雲。大石認為不可,說:“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使舉國漢地皆為金有,國勢至此,而方求戰,非計也。當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但是天祚帝不能採納,堅持出兵。耶律大石知其不可能成就恢復大業,便殺掉悻臣蕭乙薛和坡裏括,率鐵騎二百,夜間離開天祚帝大營。他走後,天祚帝出兵,先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但很快被金軍打敗,1125年春,天祚帝在逃亡西夏的途中被金軍俘虜,遼亡。此時距耶律大石出走隻有半年。
建立政權
耶律大石出走時,自立為王,設定北南面官屬。他們一行二百人從夾山(今呼和浩特西北的吳公壩以北)出發,北行三日過黑水(今蒙古國愛畢哈河,或譯為艾卜蓋河),遇到白韃靼首領床古兒。床古兒獻馬四百匹,駱駝二十頭,羊若幹。耶律大石一行穿越沙漠,到達遼朝北疆重鎮——西北路招討司駐地可敦城。他立即召開七州、十八部的長官、首領和部眾開會,號召重建遼朝,受到各部的支持。于是耶律大石從這些首領的手中得到了一萬餘精兵,在這裏創立了簡單的政府,開始任命官員,立排甲,具器仗。“松漠以北舊馬,皆為大石林牙所有”,西遼的國家規模初具。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掌握實權後,並未像他所說的那樣,去“救君父、濟生民”,而是貫徹他的既定方針——“養兵待時而動”。這塊根據地有水草豐茂的牧場,廣有牛羊,給人們提供了主要食品,同時又有一定的糧食作物,補給人們一些淀粉食品。這為耶律大石政權提供了經濟基礎。其南部有寬闊的沙漠地帶,成為自然防線,便于耶律大石政權休養生息。在這期間,耶律大石積極展開外交活動,爭取金國的敵國,同南宋、西夏都有聯系。
創立西遼王朝
耶律大石政權經過五年,實力已經相當強大,決定向外發展。重建遼國,固然是耶律大石和臣下最向往的,但是新興的金國處于全面上升時期,實力很強。當時西域的情況則相反,高昌回鶻王國、喀喇汗王朝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已進入衰落時期,忙于內爭,無力對外。于是耶律大石政權決定先向西發展,擴大領域,建立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然後再來消滅金朝,光復遼國。
遼仁宗
1130年2月22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傳統,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他率軍隊進入葉尼塞河上遊的吉利吉思地區,向這裏的部族發動進攻,這些部族反過來也襲擾耶律大石的軍隊。耶律大石率軍離開這裏,向西征進,進入翼隻水(今新疆額爾齊斯河)和也迷裏河(今新疆額敏河)地區。
1132年,耶律大石西征軍到達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並在此修築城池,招撫當地突厥部族。這裏水草豐美,氣候涼爽,宜于放牧;但是處于高山、沙漠包圍之中,地面狹小,不可能長期供養一支強大的軍隊,成為一個威攝中亞的國家。于是耶律大石決定通過高昌回鶻王國,向西擴展。他率軍出發之前給回鶻畢勒哥送去書信,說遼朝“與爾國非一日之好”“今我將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致疑”。回鶻王收到這封信後,耶律大石的軍隊已兵臨城下,隻好大開城門,把耶律大石迎進宮中,大宴三日,在耶律大石臨行時又獻馬六百匹、駱駝一百頭、羊三千隻,並表示願送質子孫,作為附庸,並一直把耶律大石及其軍隊送到境外。
耶律大石率領軍隊翻過天山後,向西推進。東喀喇汗王朝的阿赫馬德汗集合軍隊進行抵抗。耶律大石的軍隊被擊潰,退至高昌回鶻王國。但這次回鶻王畢勒哥卻再不迎接,而是掩殺、追襲,俘虜了耶律大石的將領撒八、迪裏、突迭等。耶律大石帶領敗兵回到葉密立後,接受了這次出征的教訓,繼續“養兵待時而動”。
西遼末帝
耶律大石率領主力部隊西征後,金朝西北前線很快得到情報。第二年,即1131年,金軍元帥粘罕發燕雲漢軍和女真軍一萬人令右都監耶律餘睹率領,北攻可敦城;又發燕雲、河東夫運糧隨行。金軍的這次進攻卻因為沙漠的阻擋而以失敗告終,《大金國志》記載:“可敦城自雲中由貓兒庄銀瓮口北去,地約三千餘裏,盡沙漠無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勝計,車牛十無一二得還。”
耶律大石在東線擊敗了金軍的進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西征喀喇汗王朝雖遭慘敗,但及時調整了方針,與民休息,得到了當地突厥各部族的擁護,戶數達到四萬,疆域空前擴大,東起土兀刺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裏河。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在葉密立城登基稱皇帝。號菊兒汗(或譯為古兒汗),意為“大汗”或“汗中之汗”。群臣又上漢尊號“天志皇帝”,建元“延慶”。至此,西遼王朝創立完成。
對外擴張
初期對外擴張
帝後,開始大規模地對外擴張。十年間,先後歸並了高昌回鶻王國、東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國,以及康裏部,建成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
1132年,當耶律大石在葉密立鞏固住地位之後,開始擴大領域,他首先率領軍隊南下,再次進入高昌回鶻王國。國王沒有組織抵抗,便歸順了西遼。耶律大石把高昌回鶻王國並入西遼版圖,但仍讓它繼續統治這一地區。1130年耶律大石進攻東部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爾地區失敗之後,把進攻目標轉向七河地區。
早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前,在喀喇汗王朝的邊境上已住著一萬六千帳從遼朝來的突厥—契丹人,東部喀喇汗王朝委派他們守衛邊疆,賜給他們份地和獎賞。以後東部喀喇汗王朝與這些突厥—契丹人發生矛盾,強迫他們與妻子隔離,想使他們從此絕後。這些突厥—契丹人自然不願意,雙方多次發生沖突。後來這一支突厥—契丹人與耶律大石的部隊會合,但耶律大石並沒有率領軍隊向前挺進,而是駐扎在邊境上等待時機。
東部喀喇汗王朝阿赫馬德汗死後,兒子易卜拉欣繼位,他是一個無能的人,葛邏祿和康裏不再服從他,而且經常欺凌他,襲擊他的部屬和牲畜,他也無法控製局勢。1134年初,易卜拉欣聽說耶律大石率領大軍駐扎在邊境,便派出使臣,請求他到他的都城巴拉沙袞去。耶律大石接到請求後,便率領大軍開進巴拉沙袞。耶律大石把易卜拉欣汗降封為王,儲存了東部喀喇汗王朝對喀什噶爾與和田的統治,作為附庸國;同時也對這些地區派出軍隊。巴拉沙袞地區,是可耕可牧的“善地”。于是耶律大石決定建都巴拉沙袞,後將其改名為虎思斡耳朵,改延慶三年為康國元年。他把沙黑納(意為監督官)派往各地,康裏人也服從了他的統治。
西遼東征
在兵不血刃而歸並東部喀喇汗王朝的1134年3月,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刺為兵馬都元帥,敵刺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刺阿不為副元帥,茶赤刺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衛耶律鐵哥為都監,率領七萬騎兵東征金國。出征部隊舉行誓師大會,以青牛白馬祭天。但是東征部隊“行程萬裏,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
西遼的這次東征再次引起了金朝的註意,金熙宗繼位後,1135年,命粘罕再征西遼。金軍進入沙漠後,被西遼的伏兵多次攻擊,共三晝夜,勝負未分。金軍糧草斷絕,人馬凍死很多。副將外家得本來是契丹人,得知父兄妻子都在西遼軍中,率部下起義。金軍在西遼軍和起義軍的夾擊下,大敗而歸。
西遼在西方的擴展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東方也擊退了金軍的進犯,王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和鞏固。根據穆斯林史籍的記載,西遼對其歸並的地域的城鄉居民的所有權沒有做任何改變,耕地仍歸居民耕種。居民隻交很輕的稅,每戶納一個狄納爾(中亞地區金幣,重約7~8克)。不久,百姓興旺,牲畜肥壯。在政治上,西遼對歸屬他的國王讓他們繼續統治本土,發給他們一塊銀牌做為歸順的標志;西遼政府滿足于征收一小筆年貢和把一名沙黑納派駐在那裏。這些附庸國王一般都受到菊兒汗的禮遇。因此西遼整個社會安定,“軍勢日盛,銳氣日倍”。
第二階段的向外擴展
1137年西遼又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向外擴展。它首先進入費爾幹納谷地,在這裏大概沒有遇上什麽抵抗;繼續向西推進,到達忽氈。在這裏遇上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馬赫穆德汗的抵抗。兩軍交戰,喀喇汗王朝軍隊被擊潰,馬赫穆德汗逃回首都撒馬爾罕。然而西遼軍隊卻沒有乘勝前進,而是停下來鞏固新地盤,等待更好的戰機。
1141年,喀喇汗王朝又爆發了康裏人與葛邏祿人之間的民族沖突。喀喇汗王朝馬赫穆德汗向自己的宗主塞爾柱突厥人的蘇丹桑賈爾求援。在此之前,馬赫穆德汗被西遼軍隊打敗逃回撒馬爾罕後,已經蘇丹桑賈爾派出使臣求援,說穆斯林遇上了災難,鼓動他保衛穆斯林。呼羅珊、西吉斯坦、伽茲納(裏海西南),馬贊蘭德(裏海南岸)和古爾(阿富汗中南部)的國王們都帶兵加入。桑賈爾集中了十萬多騎兵,1141年7月渡過阿姆河。當他聽到馬赫穆德汗關于發生沖突的情況後,便向葛邏祿人進攻。
葛邏祿人派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給桑賈爾寫信,為葛邏祿說情。不可一世的桑賈爾不但沒有接受說情,反而要耶律大石接受伊斯蘭教,否則就要武力解決。耶律大石下令進軍,他率領軍隊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與敵相遇。耶律大石在達爾加姆狹谷立營,並派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刺、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領兵二千五百攻桑賈爾軍隊的右翼,樞密副使蕭查刺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領兵二千五百攻其左翼,自率其餘部隊攻其中軍。桑賈爾軍隊的右翼是將軍庫馬吉,左翼是西吉斯坦國王,中軍由自己親率。
1141年9月9日會戰。桑賈爾軍雖先聲奪人,取得了一些勝利,但西遼軍隊越戰越猛,桑賈爾的妻子、兩翼指揮官及著名伊斯蘭法學家胡薩德·奧瑪爾被俘,桑賈爾僥幸逃脫。桑賈爾軍隊傷亡慘重,死亡總數達三萬人。耶律大石以少勝多,獲得大勝並佔領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馬爾罕。
塞爾柱王朝蘇丹桑賈爾帶著喀喇汗王朝馬赫穆德汗,倉皇逃奔忒耳迷(今烏茲別克的捷爾梅茲),渡過阿姆河,進入呼羅珊,從此塞爾柱王朝退出河中地區。耶律大石領兵進入撒馬爾罕。耶律大石讓西部喀喇汗王朝繼續統治河中地區,並封馬赫穆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汗,留下一名沙黑納,監督其統治。耶律大石把西部喀喇汗王朝變為自己的附庸之後,便派大將額兒布思進軍花剌子模國。額兒布思進入花剌子模後,大肆屠殺平民,洗劫村落,迫使花剌子模的沙阿即思投降。阿即思向他表示願效忠菊兒汗和交納年貢三萬金狄納爾及其他貢品。締結條約後,額兒布思從花剌子模撤軍。
1141年卡特萬會戰後,西部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國進入西遼的版圖,西遼的疆域至此穩定下來。西遼疆域分為王朝的直轄領地和附庸國、部的地面兩部分。直轄領地為以巴拉沙袞為中心的錫爾河上遊、伊塞克湖周圍地區,其附庸國有高昌回鶻王國、東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國;附庸部族主要有乃蠻部、康裏部、葛邏祿部。
耶律大石于康國十年(1143年)去世,在位二十年,廟號德宗。他的去世代表著西遼由對外擴張的時期轉變為加強對內統治的時期。
初期統治
西遼王朝建立後,由于深受漢文化和中原政權典章製度的影響,雖然僻處西域,耶律大石依然仿照遼國舊製,上尊號為“天佑皇帝”,並改元為“延慶”,冊立皇妃蕭氏為“昭德皇後”;同時規定王朝官方語言為漢語。作為附屬國的喀什噶爾東部喀喇汗朝無也深受影響。由于西遼統治者對伊斯蘭教的寬容伏待政策,喀什噶爾在西遼統治期間,在經濟、文化方面也有相當的發展。據12世紀末期阿拉伯史學家依賓·艾爾阿梯爾記載,西遼在征服喀什噶爾後,並不幹涉當地的治理,僅征收當地百姓每戶每年一個迪納爾的金幣,各地首領隻要在衣帶上系一個西遼頒發的銀製腰牌,就算西遼政權派駐當地的官吏了。
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兒子耶律夷列年幼,依據遼朝的傳統,“遺命皇後權國”。皇後蕭塔不煙攝政。她不僅“稱製”,而且改元“鹹清”,號稱 “感天皇後”。她本人也有相當統治能力,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經濟繼續發展。
1144年回鶻遣使向金朝進貢,說耶律大石已死。金朝加粘割韓奴武義將軍銜,出使西遼。1146年粘割韓奴經由高昌回鶻王國到達西遼直轄領地,正值感天後蕭塔不煙到野外,粘割韓奴對感天後十分無禮,結果被感天後殺死。
感天後“權國”七年後,于1150年把政權交給兒子耶律夷列。夷列即位後,改元“紹興”。紹興元年(1151年)西遼進行人口普查,“籍民十八歲以上,得戶八萬四千五百戶。”這充分表明了西遼的強盛。後來,西遼還令東部喀喇汗王朝出兵支援西部喀喇汗王朝平定葛邏祿首領的叛亂。
耶律夷列在位十三年,于1163年去世,廟號仁宗,兒子都年幼,“遺詔以妹普速完權國”。耶律普速完也“稱製,改元崇福,號承天太後”。
西遼王朝發現隨身攜帶武器的葛邏祿人始終是河中地區不安定的因素,決定給予徹底解決。1164年菊兒汗耶律普速完命令西部喀喇汗王朝把布哈拉和撒馬爾罕兩地區的葛邏祿人遷往東部喀喇汗王朝領地喀什噶爾,他們到那裏後不準再攜帶武器,從事農業或其他勞動。西部喀喇汗王朝執行命令,逼迫葛邏祿人遷徙,結果引起暴動,但很快被殘酷地鎮壓下去。從此,葛邏祿人在河中地區的勢力衰落。
年西遼與西部喀喇汗王朝聯合討伐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戰敗,不久沙伊勒—阿爾斯蘭死去,幼子蘇丹沙繼位,其兄特克什投奔西遼。特克什向西遼王朝保證每年進貢,菊兒汗耶律普速完命駙馬蕭朵魯不率大軍護特克什回國,蘇丹沙及其母圖爾罕逃走。特克什幹1172年登上花剌子模沙的寶座,西遼王朝因此加強了對花剌子模的控製。但是在耶律普速完統治時期西遼王朝對東北部的控製減弱,1175年粘拔恩部和康裏部有三萬戶歸附金朝。
鼎盛與衰落
後來,耶律普速完與駙馬之弟蕭樸古隻沙裏通奸,封駙馬為東平王,又羅織罪名把駙馬處死。駙馬的父親蕭斡裏刺是西遼的元老,官拜六院司大王,是一位權勢人物。當耶律普速完處死駙馬後,1178年,他發動宮廷政變,殺死耶律普速完和蕭樸古隻沙裏,將仁宗次子耶律直魯古立為汗,改元“天穆”。西遼在感天後和仁宗統治時期,基本上貫徹執行耶律大石製定的國策,對外派兵,對內生聚,到承天後統治時期國力已相當雄厚,耶律直魯古繼位後,西遼達到鼎盛時期。同時,西遼的統治集團奢侈,開始腐化,對外連年用兵,對內加重剝削。耶律直魯古在位朗間,一味娛樂遊獵,不理政務,致使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
在卡特萬會戰之後,塞爾柱王朝的勢力不僅完全退出河中地區,而且在呼羅珊地區也日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阿富汗古爾王朝。古爾王朝在12世紀末已是阿姆河以南的大國,它于1197年佔領了巴裏黑(阿富汗馬扎裏沙裏夫之西北)。該城的統治者原來每年向西遼王朝送繳土地稅,古爾王朝佔領巴裏黑後,停止了該城向西遼王朝繳納貢賦。同時古爾王朝還與花剌子模發生沖突,花拉子模沙特克什向西遼王朝求援。使臣對耶律直魯古說,西遼王朝應該出兵報復,不然古爾王朝將像奪取巴裏黑一樣奪取花剌子模,然後進攻西遼。
西遼派塔陽古為統帥帶領大軍出征,1198年春渡過阿姆河,進入呼羅珊地區,同時花剌子模沙特克什也率軍到達圖斯。西遼軍隊進入古爾王朝後,佔領了許多地方,到處搶掠、殺戮。西遼軍隊向古爾王朝的巴裏黑城長官發出最後通牒:或是放棄巴裏黑城,或是送繳像從前一樣的貢賦。巴裏黑城長官拒絕了,聯合呼羅珊的一些城堡襲擊西遼軍隊。結果西遼軍隊潰敗,被追逐至阿姆河,許多士兵被趕進河中淹死,共損失一萬二千人。西遼軍隊慘敗的訊息傳到巴拉沙袞,耶律直魯吉大為震驚,向花剌子模沙派出使臣索取損失賠償。特克什拒絕。菊兒汗派兵伐花剌子模,失敗而還;花剌子模軍追至布哈拉,並攻下該城。
1203年古爾王朝與花剌子模又發生戰爭。特克什已死,他的繼承人摩訶末沙向西遼派出使臣求救。菊兒汗派塔陽古率領一萬軍隊救援,西部喀喇汗王朝蘇丹蘇丹·奧斯曼也率軍參加。古爾王朝蘇丹什哈布·丁聽到訊息後倉皇撤兵,在安都淮沙漠被西遼軍隊包圍,雙方展開激戰。古爾軍隊有五萬人死于戰場,古爾蘇丹逃脫,進入城堡。西遼軍隊又把城堡團團圍困,經奧斯曼說合,古爾蘇丹交出贖金,西遼軍隊釋放了古爾蘇丹。西遼軍隊雖然獲得勝利,但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對西遼並沒有帶來實際好處,相反卻為花剌子模沙在呼羅珊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與此同時花剌子模也開始逐步興起,顯露出擺脫西遼統治,在中亞地區稱霸的傾向。隨著花剌子模國力的增強,摩訶末沙不甘心于自己的附庸地位,便停止了給西遼的年貢。耶律直魯古派宰相馬赫穆德三依督責貢賦。當時摩訶末正準備對欽察發動戰爭,既怕西遼大興問罪之師,又不願以藩屬的身份接待使臣,便請母親圖兒罕可敦來處置。圖兒罕可敦以尊崇的禮節接待西遼的使臣,繳納了所欠的年貢,並派出幾名貴族隨馬赫穆德巴依朝見菊兒汗,表示遲納年貢的歉意,保證今後洛守藩屬的義務。但是,摩訶末沙征欽察勝利返回後,不僅停止了對西遼王朝的貢賦,而且開始征服整個河中地區。
1206年布哈拉爆發了桑賈爾領導的人民起義,摩訶末沙認為這是征服河中地區的大好時機,便率軍進入河中地區,攻佔布哈拉,鎮壓了人民起義。摩訶末同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奧斯曼結成同盟,與西遼對抗,但被西遼打敗。摩訶末沙退回花剌子模。奧斯曼轉向西遼,並向菊兒汗的女兒求婚,但遭到拒絕,于是再轉向花剌子模。
1210年,摩訶末沙再次出兵,進入河中地,受到奧斯曼的熱烈歡迎;但他們再不是平權的盟友,而是宗主與附庸的關系。摩訶末沙為動員廣大穆斯林支持自己,煽起他們的宗教狂熱,宣布對西遼進行“聖戰”。他在怛邏斯附近打敗西遼軍隊,並俘虜了其主帥塔陽古。從此摩訶末沙威名大震。
西遼在對付帝國西部的花剌子模國和西部喀喇汗主朝的叛離而失敗的同時,西遼在各個屬國的官員也日趨腐化。東部的高昌回鶻王國于1209年殺死西遼王朝的監督官投靠蒙古國,1211年葛邏祿部首領阿兒斯蘭汗也投奔成吉思汗。這樣,西遼王朝隻剩下東部喀喇汗王朝這一個附庸國。後來東部喀喇汗王朝也起兵造反,菊兒汗出兵鎮壓,並把喀喇汗王朝的穆罕默德俘虜,囚禁于巴拉沙袞,才穩定住局勢。但是這時西遼王朝的直轄領地,情況也已與全盛之時不可同日而語。西遼王朝氣數將盡,離滅亡已經不遠了。
滅亡
蒙古興起後,乃蠻部,被成吉思汗打垮,乃蠻部太陽汗子屈出律(又稱古出魯克)及大量部民逃脫。他們奔往別失八裏,從那裏又越過天山到達庫車。屈出律帶領部下在庫車山裏東遊西蕩,既無糧食又乏給養,而跟隨他的那些人已作鳥獸散。
1208年冬,屈出律隻好去投奔西遼王朝的菊兒汗。屈出律到巴拉沙袞後,有一段時間為菊兒汗供職。當花剌子模的沙摩訶末起兵反對西遼時,東方的屬國、屬部也起來造反,西遼處境困難。這時屈出律提出讓他去糾集乃蠻舊部,以強大西遼的建議。耶律直魯吉接受了他的建議,賞賜他許多財寶並封他為可汗。
屈出律到葉密立和海押立一帶收集自己的族人,又同其他部落結成聯盟。他率領這支軍隊進入西遼直轄領地,大肆殺戮和搶劫。他向花剌子模沙派出使臣,約定夾攻菊兒汗,瓜分西遼土地。屈出律出兵擊敗西遼軍隊,遂劫掠烏茲幹,又進攻巴拉沙袞,但被菊兒汗打敗,士兵大半被俘。屈出律北走,重新集結兵力,等待時機。
1210年怛邏斯戰役後,花剌子模和西遼各自退兵。西遼軍隊紀律敗壞,沿途燒殺搶劫,人民驚恐。當他們抵達巴拉沙袞時,居民們緊閉城門,拒絕他們入城。西遼軍隊的將領們告訴他們花剌子模已退兵。但居民們不相信,堅持戰鬥了十六天,最後被西遼軍隊用大象把城門攻毀。西遼軍隊入城後,屠殺三天三夜,有四萬七千人被殺。西遼軍隊同時大肆搶劫,得到大量財物。但是這時菊兒汗財政困難,國庫空空如洗。宰相馬赫穆德巴依怕菊兒汗征收自己的財產,便建議把士兵搶劫的財物集中歸國庫。當將軍們聽到這一訊息後,便各自帶軍隊離開菊兒汗,煽動叛亂。
屈出律得知這一情況後,于1211年秋天趁直魯古外出狩獵的時候將其帶軍隊突襲菊兒汗,攫取了政權。《遼史》記載,“乃蠻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據其位。”屈出律攫取政權後,表面上對菊兒汗很禮敬“尊耶律直魯古為太上皇,皇後為皇太後,朝夕問起居”,實際上是利用他來穩定自己的統治。耶律直魯古在鬱抑悲意中生活了兩年,于1213年死去。耶律直魯古史稱末主。
屈出律為了取得契丹貴族的支持,娶了西遼王朝的一位公主,並依這位公主勸告,他由基督教改信佛教,並且在全國大力推行佛教,打擊伊斯蘭教。屈出律要穆斯林改奉佛教,至少要穿戴契丹人的服裝,並強製推行,引起人民民眾的普遍不滿。
1218年,成吉思汗令哲別率領兩萬騎兵征討西遼。哲別尚未到達哈失哈兒城(今新疆喀什),屈出律已逃之夭夭。哲別抵達後,曾派人向當地居民宣布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居民們的一致擁護,使屈出律所到之處,均遭到抵抗,被迫逃往巴達克山谷(今阿富汗境內)。因山谷崎嶇不平,行走困難,蒙古軍無法深入。因此,哲別跟當地獵戶達成協定;如果能捉住屈出律並交付于蒙古軍,蒙古軍不再向獵戶索取任何物品。獵戶因此包圍了屈出律及其部卒,將其捉拿後,送交了蒙古軍。哲別下令,將屈出律處死。同時,蒙古軍順利進入西遼都城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布拉多內吉城),西遼各地領主相繼歸附,西遼國滅亡。
西遼滅亡後,一位契丹貴族波剌黑前往波斯的克爾曼,花剌子模蘇丹收用了他,成立了一個名為後西遼的國家,在1259年投降蒙古軍,蒙古人授予他庫魯汗稱號。直至1309年,西遼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