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名稱由來
遼寧簡稱遼,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其名。遼寧省行政建置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從燕國置遼東、遼西郡開始,遼寧的建置進入了有史可考的時代。
歷史變革
燕秦漢

燕、秦、漢時期,為郡縣時期。在燕、秦、西漢時期,遼寧地區設定有遼東郡、遼西郡,到東漢時期又增設玄菟郡和遼東屬國,郡國下設定縣級機構。東漢時期遼寧地區設3郡、1屬國下設24個縣。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州郡縣時代。遼寧地區設定有平州,州下設有遼東郡、昌黎郡、玄菟郡、遼西郡等,郡下置縣。南北朝時期,地方政權更替頻繁,遼寧的行政建置變遷十分繁雜,但基本上仍為州郡縣三級製,州郡縣數目越來越多,區劃越來越小。至北齊時期,遼寧地區除高句麗設定的30個城外,北齊在此共設定了1州、2郡、7縣。
隋唐遼金
隋、唐、遼、金時期,為道、路時代。在該時期內,遼寧地區行政建置的一級機構基本上是道和路。隋代前期為州縣二級製,隋代後期為郡縣二級製;在遼寧地區設有柳城郡、遼西郡、遼東郡,郡下設縣。唐代始行道、州、縣三級製,遼寧地區歸河北道管轄。道下設營州上都督府、安東都護府,府下設有州縣。從晉元興三年至唐乾封三年(404-668年),遼河以東被北方民族政權高句麗所佔據,其所設行政建置為城邑建置機構。遼代在遼寧地區設有上京道、中京道、東京道,道下設有府州縣。金代在遼寧地區設定有上京路、鹹平路、東京路、北京路等,路下設有州縣。遼金時期的基層建置機構州、縣數量大,隸屬關系繁雜,是遼寧地區普遍設定、廣泛開發的時期。到金代,涉及遼寧地區的建置有4路,22個路屬路、州、府,並下轄35個州縣及8個州下縣。
元明清
元代在遼寧地區設定了遼陽行省,行省下設有路、州、縣機構。明朝在遼寧地區設定了遼東都司,都司下設25衛和2州。這種都司衛所體製雖為軍事機構,但兼理民政,其職能類似行省,是元代行省製的繼續。清朝在遼寧地區實行旗民分治製度,以盛京(奉天)將軍系統轄治旗人,以府州縣管理民人。清末改為奉天行省,省下轄有道、縣。
民國
民國時期,為行省製時代。民國初期在遼寧地區設有奉天省,省下轄有道和縣。民國17年(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後,改奉天省為遼寧省,省下設有3市、59縣、6旗。此外當時涉及遼寧地區的縣有熱河道的4個縣及“關東廳”的旅順市。東北淪陷時期,偽滿洲國在遼寧地區設有奉天省、錦州省、安東省、熱河省,省下轄有市、縣。解放戰爭時期,遼寧的建置基本上是省、市、縣三級製。
新中國
遼寧的地方行政建置日趨完善,基本上為省、市(地區)、縣三級製。新中國成立初期,遼寧地區設遼東、遼西省和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5個中央直轄市,兩省共轄9市、1個專區、49個縣。
1954年8月1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關于復原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並若幹省、市建製的決定》遼東、遼西省合並,成立遼寧省,原5個中央直轄市劃歸遼寧省管轄;遼寧省設10個地級市、1個縣級市,36個縣。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復原熱河省建置,將原由熱河省管轄的朝陽縣、建平縣、凌源縣、建昌縣、北票縣和喀喇沁左旗劃歸遼寧省管轄。
1969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內蒙古自治區所轄的昭烏達盟地區所屬的赤峰市及其3縣、7旗劃歸遼寧省管轄,1979年7月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至1985年末,遼寧省設定13個地級市,4個縣級市,40個縣(5個民族自治縣)和56個市轄行政區。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06年底,全省下設14個省轄市、17個縣級市、27個縣(其中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56個市轄區。
市別 | 行政區劃代碼 | 車牌代碼 | 電話區號 | 郵政編碼 |
---|---|---|---|---|
沈陽(副省級) | 210100 | 遼A | 024 | 110000 |
大連(副省級) | 210200 | 遼B | 0411 | 116000 |
鞍山 | 210300 | 遼C | 0412 | 114000 |
撫順 | 210400 | 遼D | 024 | 113000 |
本溪 | 210500 | 遼E | 0414 | 117000 |
丹東 | 210600 | 遼F | 0415 | 118000 |
錦州 | 210700 | 遼G | 0416 | 121000 |
營口 | 210800 | 遼H | 0417 | 115000 |
阜新 | 210900 | 遼J | 0418 | 123000 |
遼陽 | 211000 | 遼K | 0419 | 111000 |
盤錦 | 211100 | 遼L | 0427 | 124000 |
鐵嶺 | 211200 | 遼M | 024 | 112000 |
朝陽 | 211300 | 遼N | 0421 | 122000 |
葫蘆島 | 211400 | 遼P | 0429 | 125000 |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遼寧省地形概貌大體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勢大致為自北向南,自東西兩側向中部傾斜,山地丘陵分列東西兩廂,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馬蹄形向渤海傾斜。遼東、遼西兩側為平均海拔800米和5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為平均海拔200米的遼河平原;遼西渤海沿岸為狹長的海濱平原,稱“遼西走廊”。

山脈
境內山脈分別列東西兩側。東部山脈是長白山支脈哈達嶺和龍崗山的延續部分,由南北兩列平行山地組成,海拔在500—800米左右,最高山峰海拔1300米以上,為省內最高點。主要山脈有清原摩離紅山,本溪摩天嶺、龍崗山,桓仁老禿子山、花脖子山,寬甸四方頂子山、鳳城鳳凰山,鞍山千朵蓮花山和旅順老鐵山等。其中,老禿頂子山(1325米)、花脖子山(1336米)。西部山脈是由內蒙古高原向遼河平原過渡構成的,海拔在300-1000米之間,主要有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和醫巫閭山等。
河流
境內有大小河流300餘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0平方公裏以上的有17條,在1000—5000平方公裏的有31條。主要有遼河、渾河、大凌河、太子河、繞陽河以及中朝兩國共有的界河鴨綠江等,形成遼寧省的主要水系。遼河是省內第一大河流,全長1390公裏,境內河道長約480公裏,流域面積6.92萬平方公裏。境內大部分河流自東、西、北三個方向往中南部匯集註入海洋。河流水文特點為:河道平緩,含沙量高,流量年內分配不均,泄洪能力差,易生洪澇。東部河流水清流急,河床狹窄,適于發展中小水電站。
海洋
遼寧省海域廣闊,遼東半島的西側為渤海,東側臨黃海。海域(大陸架)面積15萬平方公裏,其中近海水域面積6.4萬平方公裏。沿海灘塗面積2070平方公裏。陸地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綏中縣老龍頭,全長2292.4公裏,佔全國海岸線長的12%,居全國第5位。
島嶼
遼寧省有海洋島嶼266個,面積191.5平方公裏,佔全國海洋島嶼總面積的0.24%,佔全國總面積的0.13%,島岸線全長627.6公裏,佔全國島岸線長的5%。主要島嶼有外長山列島、裏長山列島、石城列島、大鹿島、菊花島、長興島等。
氣候
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長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東濕西幹。全省陽光輻射年總量在100-200卡/平方釐米之間,年日照時數2100-2600小時。春季大部地區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後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區偏多;冬季光照明顯不足。全年平均氣溫在7-11℃之間,最高氣溫零上30℃,極端最高可達40℃以上,最低氣溫零下30℃。受季風氣候影響,各地差異較大,自西南向東北,自平原向山區遞減。年平均無霜期130-200天,一般無霜期均在150天以上,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在600-1100毫米之間。東部山地丘陵區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西部山地丘陵區與內蒙古高原相連,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是全省降水最少的地區;中部平原降水量比較適中,年平均在600毫米左右。
自然資源
土地
遼寧省耕地面積409.29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7.65%,人均佔有耕地約0.096公頃,其中有80%左右分布在遼寧中部平原區和遼西北低山丘陵的河谷地帶;園地面積59.85萬公頃,佔土地面積的4.04%;林地面積569.07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38.47%,是各類土地中面積最大的一類,東部山區是全省的林業基地,其他地區則是以防風固沙等保護性的生態林為主;牧草地面積35.01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2.37%,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區;其它農用地面積49.96萬公頃,佔土地面積的3.38%;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面積113.47萬公頃;佔土地面積的7.67%;交通用地面積8.82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0.6%;水利設施用地14.8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1%;未利用土地面積138.31萬公頃,佔土地總面積的9.3%。
動物
遼寧動物種類繁多,有兩棲、哺乳、爬行、鳥類動物7綱62目210科492屬827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6種,二類保護動物68種,三類保護動物107種。具有科學價值和經濟意義的動物有白鸛、丹頂鶴、腹蛇、爪鯢、赤狐、海豹、海豚等。鳥類400多種,佔全國鳥類種類的31%。
水產
遼寧近海生物資源豐富,品種繁多,有3大類520多種。第一類浮遊生物107種;第二類底棲生物280多種,主要有蛤、蚶、鮑魚、海膽、牡蠣、海參、扇貝等;第三類遊泳生物137種,包括頭足類和哺乳類動物。全省沿海捕撈業直接利用的底棲生物和遊泳生物有魚類117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70多種,如小黃魚、大黃魚、帶魚、鮁魚、鱈魚、鯧魚等;蝦類20多種,主要是對蝦、毛蝦、青蝦等;蟹類10多種,主要是梭子蟹和中華絨螯蟹等;貝類20多種,主要有蚶、蛤、蟶等。全省開發近海漁業生產潛力相當可觀。近海水域二級生產力達320萬噸,其中灘塗養貝生產潛力100萬噸,沿岸動物生產潛力近150萬噸,深水動物生產潛力70萬噸。全省內陸水域有淡水類資源119種,其中典型淡水魚類97種,河口洄遊魚類15種,鹹淡水魚類7種。淡水魚類經濟價值較高的有鯉魚、鯽魚、羅非魚、鰱魚、鱅魚、青魚、虹鱒魚、泥鰍和池沼公魚等20多種;淡水蝦蟹類有日本沼蝦、中華絨螯蟹等5種;淡水貝類有無齒蚌和田園螺等7種。
植物
遼寧有各種植物161科2200餘種,其中具有經濟價值的1300種以上。葯用類830多種,如人參、細辛、五味子、黨參、天麻、龍膽等;野果、淀粉釀造類70餘種,如山葡萄、奇異果、山裏紅、山梨等;芳香油類89種,如月見草、薄菏、薔薇等;油脂類149種,如松子、蒼耳等,還有野菜類、雜料類、纖維類等。
森林
截至2000年,遼寧省有林業用地面積634.4萬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464.1萬公頃(含經濟林面積141.5萬公頃),佔林業用地的73.16%;疏林地面積5.69萬公頃,佔0.9%;灌木林面積22.75萬公頃,佔3.58%;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7.37萬公頃,佔2.74%;無林地面積123.9萬公頃,佔19.52%;苗圃0.63萬公頃,佔0.1%。森林覆蓋率為31.84%。全省活立木總蓄積量1.85億立方米,林分面積322.6萬公頃,林分蓄積量1.75億立方米,其中,幼齡林面積162.4萬公頃,蓄積2903萬立方米,分別佔林分面積、蓄積的50.34%和16.61%;中齡林面積105.5萬公頃,蓄積8067萬立方米,分別佔32.72%和46.15%;近熟林面積30.33萬公頃,蓄積量3710萬立方米,分別佔9.39%和21.23%;成過熟林面積24.33萬公頃,蓄積2797萬立方米,分別佔7.55%和16.01%。
礦產
遼寧處于環太平洋成礦北緣,地質成礦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各類礦產110種,其中已獲得探明儲量的有66種(不含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放射性礦產、地下水和礦泉水),礦產地672處。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45種主要礦產中,遼寧省有36種620處礦產地。遼寧的菱鎂礦是世界上具有優勢的礦種,質地優良、埋藏淺,保有資源量礦石量25.6億噸,分別佔全國和世界的85.6%和25%左右,在全國具有優勢的礦產還有硼、鐵、金剛石、滑石、玉石、石油等6種,保有資源量分別佔全國的56.4%(硼礦)、24.0%(鐵礦)、51.4%(金剛石)、20.1%(滑石)、7.9%(石油),其中,硼礦、鐵礦和金剛石居全國首位,滑石和玉石居全國第二位,石油居全國第四位。具有比較優勢的礦產主要有煤、煤層氣、天然氣、錳、鉬、金、銀、熔劑灰岩、冶金用白雲岩、冶金用石英岩、矽灰石、玻璃用石英石、珍珠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沸石等16種。
人口
截至2010年,遼寧省總人口為4374.6323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22147745人,佔50.63%;女性人口為21598578人,佔49.3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0-14歲人口為4996977人,佔11.42%;15-59歲人口31998594人,佔73.15%;60歲及以上人口為6750752人,佔15.4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4509441人,佔10.31%;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5234081人,佔總人口比例為11.69%;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469305人;具有國中程度的人口為19829444人;具有國小程度的人口為936468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7167928人,佔62.10%;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6578395人,佔37.90%。
遼寧省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全省除漢族以外,還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錫伯族等51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670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6.02%。少數民族人口絕對數列全國第五位;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比例,居第十位。全省現有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中6個滿族自治縣(新賓、岫岩、清原、本溪、桓仁、寬甸)、2個蒙古族自治縣(喀左、阜新)。還有2個在省內享受民族自治縣待遇的市(鳳城、北寧市)。8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土地面積為3.43萬平方公裏,佔全省總面積的23.3%;少數民族人口174萬人,佔自治縣總人口54.3%,佔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26%。全省有77個民族鄉,主要分布在葫蘆島市綏中縣、興城市,鐵嶺市西豐縣、開原市,錦州市義縣等地。在全省的民族鄉中有912個行政村,總面積為9911平方公裏,總人口為12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69.97萬人,佔總人口的54.65%。
政治
清朝時期 | 民國時期 |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 |
奉天將軍 | 奉天省民政長,巡按使 | 中共遼寧省委會第一書記 | 遼寧省政府主席、省人民委員會省長 |
烏庫哩(順治?-康熙元年)吳瑪護(康熙七年-康熙十二年) | 趙爾巽(1912年3月-11月) | 黃歐東(1954年8月-1959年9月) | 杜者蘅(1954年8月-1958年12月) |
倭內(康熙十二年-?) | 張錫鑾(1912年-1913年) | 黃火青(1959年9月-文革) | 黃歐東(1958年12月-文革) |
安珠瑚(康熙年間) | 許世英(1913年-1914年) | 遼寧省革委會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 遼寧省革命委員會主任 |
都爾嘉(康熙年間) | 張錫鑾(1914年1月-9月) | 陳錫聯(1971年1月-1973年12月) | 陳錫聯(1968年5月-1973年7月) |
蘇努(康熙年間) | 張元奇(1914年-1915年) | 曾紹山(1975年9月-1978年9月) | 曾紹山(1975年7月-1978年9月) |
察尼(康熙二十四年-?) | 段芝貴(1915年-1916年) | 中共遼寧省委會第一書記 | 遼寧省人民政府省長 |
多索禮(雍正年間) | 奉天省省長 | 任仲夷(1978年9月-1980年11月) | 任仲夷(1978年9月-1980年1月) |
綽奇(雍正二年-?) | 張作霖(1916年-1920年) | 郭峰(1980年11月-1985年6月) | 陳璞如(1980年1月-1983年4月) |
噶爾弼(雍正三年-?) | 王永江(1920年-1926年) | 李貴鮮(1985年6月-1986年4月) | 全樹仁(1983年4月-1986年7月) |
那蘇圖(雍正八年-乾隆元年) | 莫德惠(1926年-1927年) | 全樹仁(1986年4月-1993年10月) | 李長春(1986年7月-1987年3月,代省長) |
博第(乾隆元年-?) | 劉尚清(1927年-1928年) | 中共遼寧省委會書記 | 李長春(1987年3月-1990年7月) |
阿蘭泰(乾隆年間) | 奉天省政府主席 | 顧金池(1993年10月-1997年8月) | 岳岐峰(1990年7月-1991年3月,代省長) |
康克己(乾隆年間) | 翟文選(1928年-1929年) | 聞世震(1997年8月-2004年12月) | 岳岐峰(1991年3月-1994年5月) |
依克唐阿(光緒年間) | 遼寧省政府主席 | 李克強(2004年12月-2007年10月) | 聞世震(1994年5月-1995年2月,代省長) |
增祺(光緒年間) | 翟文選(1929年-1930年) | 張文岳(2007年10月-2009年11月) | 聞世震(1995年2月-1998年1月) |
趙爾巽(光緒三十一年-光緒三十三年) | 臧式毅(1930年-1931年) | 王珉(2009年12月-至今) | 張國光(1998年1月-2001年1月) |
徐箴(1946年-1948年) | 薄熙來(2001年2月-2004年2月) | ||
王鐵漢(1948年2月-10月) | 張文岳(2004年2月-2007年12月) | ||
陳政高(2007年12月-2008年1月,代省長) | |||
陳政高(2008年1月-2014年4月) | |||
李希(代省長,2014年4月-至今) |
交通
鐵路
光緒十七年五月(1891年6月),京山鐵路從山海關開工。光緒十九年四月鐵路修築延伸至遼寧境內,這是遼寧修築鐵路之始。此後由于發生戰爭,工程時斷時續,直到光緒二十九年八月(1903年9月)才修到新民,稱北寧鐵路,後改稱京奉鐵路。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修建連山(錦西)站至葫蘆島港鐵路。截至宣統三年(1911年)底,遼寧境內建成鐵路幹線4條,支線3條,總長度約1400公裏,分屬于中國(當時為清政府郵傳部)和日本(“滿鐵”)管理。
民國11年(1922年),張作霖宣布東三省自治,積極擴充軍備,修建鐵路,與南滿鐵路相對抗。成立了官商合辦的奉海鐵路公司,奉海鐵路是遼寧歷史上依靠自有資金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至1952年末,沈陽、錦州兩局共修復線路2006公裏,其中復線793.2公裏,使沈山線通過能力由38.9對提高到49.6對列車,提高27.5%;沈吉線的沈(陽)梅(河口)段由12對提高到32對,牽引能力上行提高到1600噸。同時,加強養護維修工作,推行蘇聯養路、養橋的先進經驗,提高了線路橋梁質量。1950年5月1日,按照中蘇兩國政府協定,在哈爾濱成立中國長春鐵路管理局,下設5個分局,遼寧境內有沈陽、大連兩個分局。該體製運作到1952年底蘇聯政府將中長鐵路無償移交給中國政府止。
至1985年末,遼寧境內共有鐵路營業站387個,其中:特等站2個(沈陽、蘇家屯站),一等站14個,二等站23個,三等站48個,四等站282個,五等站18個。
至2014年,遼寧鐵路營運裏程達到3939公裏,密度居全國第一。
水運
遼寧歷史上水路運輸比較發達,境內有大小河流360多條,共長約16萬公裏,其中遼河為境內第一大河,是古代中原通吉林、黑龍江的水陸聯運渠道;鴨綠江是遼寧第二大河,為中朝兩國的天然界河;大凌河是遼寧第三大河,大凌河谷是古代中原與東北地區交往見諸史籍的最早通道。全省海岸線長而曲折,東起鴨綠江口,南繞遼東半島,西至綏中萬家屯,長達2178公裏(不含島嶼岸線),約佔全國的12%,旅順、營口是古代海上交通的重要停泊點。
1985年末,全省有11個營業性港口,102個碼頭泊位,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6個;運輸船舶956艘、667687噸位,較1952年分別成長46.8倍和394.78倍,其中地方航運部門貨輪48艘、79112噸位,較1952年分別成長114倍和45.89倍;客輪22艘、15483客位,較1952年分別成長21倍和515倍,其中地方國有企業有客輪7艘、1523客位,較1952年分別成長6倍和49.7倍。已形成以大連港為中心,以丹東、營口、錦州港為兩翼,同國內沿海諸港口以及世界5大洲70多個國家和地區140多個港口通航。
陸路
遼寧陸路交通比較發達,到1985年末,全省公路通車裏程達33006公裏,其中晴雨通車裏程達到17588公裏,分別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長3.17倍和14倍。全省有路面裏程達到28660公裏,為公路通車裏程的86.8%,其中,黑色路面6478公裏,水泥混凝土路面90.5公裏,高級次高級路面為有路面裏程的22.9%。從省會沈陽到各市,各市到92.5%的縣通黑色路面,通黑色路面的鄉已達522個,佔鄉(鎮)總數的41.5%。每百平方公裏擁有公路從1949年的5.38公裏上升到22.48公裏。全省有公路橋梁7288座、226914延長米,其中永久性橋梁7096座、223910延長米,分別佔橋梁總數的98.3%和98.6%,永久性橋梁座數和長度分別為1949年的172倍和66.5倍。
截至2008年10月,遼寧省內高速公路形成了以沈陽為中心樞紐向四周輻射狀,通車裏程達到2800公裏。已通車的高速有:京沈高速、沈海高速、遼中環線高速、沈丹高速、沈吉高速、沈彰高速
遼河大橋
、沈四高速、阜營高速、丹大高速、丹海高速、丹通高速、桓永高速、庄蓋高速、撫通高速、新鐵高速、土羊高速、錦朝高速、錦阜公路、鐵朝高速、本遼高速、大窯灣疏港路。在建高速公路有阜營高速、沈陽繞城高速(三環)改擴建工程、阜新-盤錦-營口高速北延伸線、建昌至興城高速和鴨綠江界河公路大橋等。
航空
遼寧主要的機場包括: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丹東浪頭國際機場,錦州小嶺子機場,朝陽機場,鞍山騰鰲機場,長海機場,營口蘭旗機場(在建),大連金州灣國際機場(在建),錦州灣國際機場(在建)。
軌道
遼寧省城市軌道交通主要由沈陽捷運,沈陽有軌電車,大連輕軌,大連有軌電車,沈撫城際鐵路,大連捷運,沈鐵城際鐵路等組成。
經濟
總況
2011年遼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成長,GDP突破2萬億元,達到22025.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成長12.1%,增幅高于全國平均水準2.9個百分點,實現了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7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15.6億元,成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12150.7億元,成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7959.6億元,成長10.5%。生產總值三次產業構成為8.7∶55.2∶36.1。人均生產總值50299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成長11.6%。
2013年遼寧生產總值2707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成長8.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321.6億元,成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4269.5億元,成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10486.6億元,成長9.2%。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7∶53.2∶38.1變為8.6∶52.7∶38.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1686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成長8.6%。
農業
遼寧2013年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226.4千公頃,比2012年成長0.3%。其中,水稻播種面積649.2千公頃;玉米播種面積2245.6千公頃。全年經濟作物播種面積 982.4千公頃,比2012年下降1.1%。其中,油料
遼寧現代化農業
作物播種面積354.7千公頃;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492.1千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2195.6萬噸,比2012年增產125.1萬噸,成長6%。其中,水稻產量506.9萬噸,下降0.2%;玉米產量1563.2萬噸,成長9.8%。全年油料產量113.6萬噸,比上年下降6%。蔬菜及食用菌產量3270.9萬噸,成長9.8%。水果產量944.7萬噸,成長5.6%。
工業
遼寧是中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全省工業有39個大類、197個中類、500多個小類,是全國工業行業最全的省份之一。全省裝備製造業和原材料工業比較發達,冶金礦山、輸變電、石化通用、金屬機床等重大裝備類產品和鋼鐵、石油化學工業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
遼寧2011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069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成長14.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成長14.9%。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8個行業增加值保持成長,21個行業增加值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準。
遼寧2013年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51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2年成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成長9.6%。其中,輕工業增加值比上年成長10.7%,重工業增加值成長9.4%。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5個行業增加值保持成長,19個行業增加值增速超過全省平均水準。
社會事業
文化
截至2013年末,遼寧有文化館、藝術館123個,公共圖書館129個,博物館62個,檔案館150個。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6.6%,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7%。年末有線電視使用者1023.9萬戶,其中數位電視使用者696.2萬戶。全年出版報紙69種,出版量15.8億份;雜志295種,出版量1億冊;圖書9994種,出版量1.2億冊。

衛生
截至2013年末,遼寧有各類衛生機構35622個。其中,醫院906個,衛生院1029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129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10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139所,村衛生室20006個。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52所,社區衛生服務站787所。年末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4.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25.5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0.3萬人。
體育
2013年全年,在國內外各項比賽中,遼寧運動員12人12項15次獲得世界冠軍,19人13項13次獲得亞洲冠軍,243人84項117次獲得全國冠軍。在第十二屆全運會上,遼寧代表團參加31個大項、282個小項的比賽,獲得金牌56枚,獎牌總數達到145枚,總分居各代表隊第一位。
教育
沈陽 | 東北大學(985、211)、遼寧大學(211)、中國醫科大學(小211)、沈陽農業大學(小211)、沈陽建築大學(小211)、沈陽葯科大學、沈陽工業大學、沈陽大學、沈陽理工大學、沈陽師範大學、遼寧中醫葯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沈陽化工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魯迅美術學院、沈陽音樂學院、沈陽體育學院、沈陽醫學院、沈陽工程學院、沈陽工學院、沈陽城市建設學院、沈陽城市學院、遼寧何氏醫學院 |
大連 | 大連理工大學(985、211)、大連海事大學(211)、東北財經大學、大連醫科大學(小211)、遼寧師範大學、大連交通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大連大學、大連海洋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大連民族學院、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大連財經學院、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大連科技學院、大連藝術學院 |
鞍山 | |
錦州 | |
其他 |
歷史文化
文藝
二人轉: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 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植根于民間文化,屬走唱類曲藝,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
國劇:頗具水準的有沈陽國劇院、錦州國劇院,前者是國家十大重點國劇院團之一。“南麒北馬關外唐”,沈陽唐派(唐韻笙)是國劇的重要流派。
評劇:評劇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和眾多的表演流派,其中有3大流派韓花筱,都出自遼寧沈陽,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創立了韓派、花淑蘭創立了花派、筱俊亭創立了筱派,
遼劇:又稱遼南戲,源于營口蓋州農村祭祀娛人的一種主要演出形式。演出時照本宣唱,唱腔曲調吸收、借鏡了河北省皮影的成份,唱腔以板式變化體為主。現有營口蓋州遼劇團、大連瓦房店市遼劇團。
小品:在每年的央視春晚上,有大批來自或成名于遼寧的演員,如趙本山、黃宏、鞏漢林、潘長江、範偉、黃曉娟等。
遼寧電視台:創立于1959年10月1日,是中國最早的五家電視台之一。
遼寧人民廣播電台:1928年,奉天廣播無線電台成立,台址位于沈陽市馬路灣,即今遼寧人民廣播電台所在地。
遼寧廣播電視塔:建成于1989年9月是集廣播電視發射、旅遊觀光、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多功能高塔是東北地區第一高塔,坐落于沈陽市沈河區青年大街南運河公園湖畔。
舞蹈:遼寧芭蕾舞團成立于1980年,是中國五大芭蕾舞團之一。
海城高蹺秧歌:屬于大鼓高蹺,是遼南高蹺的一支,經過300多年的不斷演變,已經形成了舞蹈、雜技、音樂、小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
特產
遼寧省內主要物產有:秋白梨、凍秋子梨、孤山杏梅、丹東柞蠶絲綢、天女木蘭、榛子、板傈、朝陽大棗、營口遼南蘋果、營口熊岳葡萄、油桃、營口大閘蟹、丹東杜鵑、丹東黃蜆子、丹東草莓、丹東板傈、丹東面條魚、大連貝雕畫、軟核杏、文蛤、鮑魚、南果梨、蘋果梨、香水梨、北鎮鴨梨、刺嫩芽、酸棗仁、大連灣魁蚶、香螺、梭子蟹、蘆葦、御賜枕、羽毛畫、絹花、彩石鑲嵌畫、撫順琥珀。
沈陽 | 西塔大冷面、那家白肉血腸、楊家吊爐餅雞蛋糕、老邊餃子、馬家燒麥、不老林糖、李連貴熏肉、四季抻面 |
大連 | 王麻子菜館、天天漁港和付家庄小漁村的海鮮、北樂巴氏奶、金州櫻桃 |
撫順 | 麻辣拌、荷香蒸林蛙、黃金肉 |
丹東 | 酸湯子、炒杈子、韓式燒烤、河鮮海鮮 |
錦州 | 溝幫子熏雞、北鎮豬蹄、溝幫子水餡包子、錦州小菜、北鎮面茶、錦州燒烤、錦州榮鵬烀餅 |
營口 | 金剛山烤牛肉、春華海鮮城、營口鹹貨、營口風味騷夾子豆腐 |
鞍山 | 南果梨、牛庄餡餅 |
遼陽 | 塔糖、香水梨幹、老世泰糕點、湯河滋補魚頭、老楊頭燒雞、千層餅 |
本溪 | 長寬豬蹄、蝲蛄、泥鰍湯 |
阜新 | 蒙族餡餅、清溝魚宴、全羊宴 |
葫蘆島 | 杏仁小米粥 |
朝陽 | 切糕、碗跎、豆腐腦、拔面條、榆錢大餅子 |
盤錦 | 河蟹、大米 |
鐵嶺 | 楊家老壇肉、丁記包子、大甸子羊湯 |
風景名勝
遼寧全省共有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鞍山千山、本溪水洞、本溪關門山、桓仁五女山、鴨綠江、大連金石灘、興城海濱、大連海濱—旅順口、鳳凰山、青山溝、醫巫閭山、錦州筆架山、盤錦紅海灘及葦海、大青山。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沈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蘇友誼紀念塔、奉國寺、沈陽故宮、遼陽壁畫墓群、清昭陵、平頂山慘案遺址、萬佛堂石窟、興城古城、北鎮廟、玄貞觀、朝陽北塔、崇興寺雙塔、遼陽白塔、旅順監獄舊址、金牛山遺址、牛河梁遺址、姜女石遺址、永陵、福陵、查海遺址、五女山山城、鳳凰山山城、石棚山石棚、萬裏長城—九門口、大連俄國建築、張學良舊居、海城仙人洞遺址、新樂遺址、東山嘴遺址、析木城石棚、葉茂台遼墓、廣濟寺古建築群、遼沈戰役紀念館、大連中山廣場近代建築群、東北大學舊址、廟後山遺址、九頂鐵剎山、高台山遺址、石台子山城、赫圖阿拉故城、袁台子墓、馮素弗墓、雲接寺塔、中前所城、廣寧城、佑順寺、聖水寺、萬忠墓、錫伯族家廟、西炮台遺址、關東廳博物館舊址、阜新萬人坑、鴨綠江斷橋、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
沈陽故宮、清昭陵(北陵公園)、福陵(東陵公園)、沈陽怪坡、沈陽世博園、棋盤山國際風景旅遊開發區、“九一八”事變紀念館、張氏帥府、沈陽國家森林公園、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沈陽方特遊樂園 | |
星海廣場、中山廣場、星海公園、勞動公園、俄羅斯風情街、人民路、棒棰島、老虎灘海洋公園、極地海洋動物館、森林動物園、海王九島、蛇島、發現王國主題公園、聖亞海洋世界、普蘭店安波溫泉、普蘭店老帽山、庄河冰峪溝、金石灘旅遊度假區、大連現代博物館、旅順世界和平公園、旅順東雞冠山景區、大連觀光塔、大連女子騎警基地、瓦房店仙峪灣旅遊度假區 | |
熊岳溫泉、仙人島海濱、望兒山、山海廣場、月亮湖公園、楞嚴禪寺 | |
醫巫閭山風景區、遼沈戰役紀念館、筆架山風景區、北普陀山、萬佛堂石窟、廣濟寺古建築群、奉國寺、崇興寺雙塔 | |
本溪水洞、關門山、本溪湖、天龍洞、望天洞、五女山、桓龍湖、大雅河漂流、怪石洞、平頂山、佛頂山、九頂鐵剎山、溫泉寺、湯溝溫泉 | |
廣佑寺風景區、湯河旅遊風景區、核伙溝自然風景區、參窩水庫旅遊區、觀音洞、姑嫂城、冷熱地奇觀、龍峰寺風景區、燕州城遺址公園、王爾烈紀念館、曹雪芹紀念館、東京陵東京城、弓長嶺溫泉滑雪場、冮官屯窯址、瓦子溝自然風景區、觀音寺 | |
鴨綠江斷橋、虎山長城、河口、太平灣、綠江、鴨綠江口濕地、抗美援朝紀念館、五龍山、五龍背溫泉、青山溝、鳳凰山、天華山、天橋溝、蒲石河、泉山、大鹿島、獐島、小島、玉龍湖 | |
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紅海灘、鼎翔生態旅遊區、鴛鴦溝風景區 | |
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于下寺供奉定光佛舍利)、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白石水庫、趙尚志(將軍)紀念、凌源熱水湯溫泉、南塔、北塔、雲接寺塔 | |
清河省級旅遊度假區、象牙山風景區 | |
那木斯萊自然保護區、烏蘭木圖山、大清溝水庫旅遊景區、海州露天礦、海棠山風景名勝區、瑞應寺 | |
將軍湖、柏山風景區 | |
資料來源:整理于遼寧省政府網 |
著名人物
歷史名人 | 慕容皝、公孫瓚、慕容俊、慕容垂、慕容德、李光弼、安祿山、史思明、張三豐、丁令威、李成梁、李如松、祖大壽、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範文程、寧完我、李希烈、公孫度、公孫康、蕭軍、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多鐸、福臨、額亦都、何和禮、年羹堯、高鶚、王爾烈、尹湛納希、趙爾巽、張作霖、楊宇霆、吳俊升、孫烈臣、張作相、盛世才、張惠霖、褚英、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王杲 | |
當代名人 | 革命先輩 | |
政界領導 | 李長春、李貴鮮、張德江、周鐵農、白立忱、隋振江、烏雲其木格、陳雲林、閻明復、聞世震、陳奎元、陳政高、傅克誠、傅志寰、黃麗滿、王勇、肖捷、白春禮、羅志軍 | |
遼籍將領 | 呂正操、周桓、萬毅、于永波、谷善慶、徐才厚、石雲生、固輝、于振武、隗福臨、杜鐵環、範長龍、陳國令、于權伸、沙克、趙承金、羅文 | |
道德模範 |
當代名人 | 影視演員 | 鞏俐(國際著名影星)、佟大為、井柏然、孫海英、董潔、秦海璐、陳思成、張睿(張航睿)、李佳航、王剛、李明啓、文興宇、林更新、趙明明、方青卓、王君平、賀樹峰、王平、印小天、劉小鋒、朱梓驍、鄭爽、于小彤、婁藝瀟、王藝璇、方化、劉江、王心剛、杜雨露、馮恩鶴、秦嵐、金巧巧、陳曉旭、李曼、孫莉、姜超、楊洪基、朱明瑛、佟鐵鑫、董文華、劉斌、那英(歌壇天後)、孫楠、龐龍、胡海泉(羽泉成員)蘇紅、毛寧、水木年華、艾敬、李春波、火風、汪正正、王春雷、朱長松、張羽、玖月奇跡、金學峰、範琳琳、孫藝程、陳禹蒙、汪蘇瀧、董文華、趙本山(著名喜劇笑星)、範偉、鞏漢林、黃曉娟、小沈陽、句號、陳寒柏;于魁智(著名國劇老生演員)、遲小秋、楊赤、單田芳(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大師)、劉蘭芳、田連元、楊振華、常寶華、王平、劉思琦、李梓萌、畢福劍、王端端、孫天笑 |
音樂人 | ||
主持人 | ||
體育 | 劉長春、鄒振先、馬俊仁、陳躍玲、徐永久、齊海峰、關英楠、王軍霞、曲雲霞、王麗萍、孫英傑、張文秀、董艷梅、林向前、朱曉琳、李月久、馬艷紅、周卓如、王義夫、李玉偉、姚景遠、丁美媛、劉永福、庄曉岩、孫福明、袁華、楊秀麗、王楠、郭躍、馬琳、馬龍、王越古、李曉霞、劉詩雯、蔣興權、李戈、柳繼增、郭永林、張學雷、沙國力、李春江、吳慶龍、吳乃群、李曉勇、王治單、王守強、鄭永剛、岳鵬飛、張慶鵬、楊鳴、邊強、李曉旭、馬增玉、陳曉麗、吉喆、李永波、汪鑫、韓健、張寧、杜婧、于洋、隋盛盛、王海川、李海運、李鐵鳴、賴亞文、楊昊、袁志、劉亞男、張越紅、王一梅、楚金玲、高豐文、李應發、李華筠、倪繼德、遲尚斌、林樂豐、年維泗、王洪禮、唐堯東、賈秀全、馬林、楊玉敏、傅玉斌、趙發慶、董禮強、黎兵、宋黎輝、孫賢祿、庄毅、于明、郝海東、孫繼海、李明、張恩華、徐弘、董方卓、曲聖卿、李金羽、李鐵、肖戰波、肇俊哲、張玉寧、鄭智、徐亮、張永海、白廣海、陳濤、馬曉旭、韓端、于漢超、楊旭、戴國宏、陳妍、劉子歌、戰姝、王旭、王嬌、郭丹 | |
科學界 | ||
企業家 | ||
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