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農歷,又稱夏歷,並通常俗稱為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征,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目前,全世界華人及朝鮮、韓國、越南和日本等國家,仍使用中國農歷來推算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
詳細介紹
農歷,又稱夏歷、陰歷、舊歷、漢歷、老歷,是東亞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于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于一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征,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歷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因為這種歷法相傳創始于夏代,完善于漢代,加之主要是漢族人使用,所以中國其他民族包括清朝剛建立時都把此歷稱為漢歷。到辛亥義舉後,因使用西歷,此歷稱為舊歷或夏歷。現在應恢復稱呼漢歷。
漢歷有個輔助部分——節氣。節氣如果也算歷法的話,就是完全的太陽歷。節氣和地球在繞太陽運動的軌道的位置有關,和月球無關。節氣是從立春開始的,一個太陽年是兩個立春之間的時間,約365.2422天。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于農業種植等活動。
漢歷的紀年用天幹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十二個月;閏年十二個普通月份加一個閏月,總共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計算決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閏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年(即十二個普通月份加上一個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0.368=368/1000=46/125,即125個回歸年的話正好餘出46個朔望月,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復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中設定7個閏年,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于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漢歷稱為“農歷”,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于太陽歷部分。因此把漢歷稱為陰歷是不恰當的。
漢歷是世界上廣泛使用的歷法中,唯一既照顧到太陽歷,又照顧到陰歷的歷法。因此,有人說西方的歷法比中國科學,這顯然是錯誤的。比如,公歷中,一個“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經違背了“月”這個初始的概念。
歷史發展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幹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啓用西歷(格裏歷),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皇極歷、唐大衍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隋朝的皇極歷法等。
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餘”,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製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漢武帝元封七年歷成。是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並頒布實施這套《漢歷》,後人以此稱呼此歷為《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歷代所頒布的歷法,均與漢歷(太初歷)大同小異。由此知我們現在使用的這套歷法規則基本沿襲漢代的漢歷(太初歷),而與漢代以前的夏歷等是有較大差異的。
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時,繼續使用西歷,以公元紀年;但中華民國歷仍以1912年為元年,目前尚在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實際控製區使用。
相關介紹
中西歷的比較
漢歷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回歸年),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科學的歷法之一。但是由于單個公歷歷年(365或366日)比漢歷歷年(平年354或355日,閏年383或384日)更接近于回歸(365.2422日),所以從具體日期反映季節的角度看,則公歷比漢歷更加準確。
歷法的復雜程度本質上是由其參照物的選擇決定的。農歷選取陰陽二體為時間參照,由此決定了其內容相對地復雜又豐富,符合我國傳統的哲學觀。
區別
夏歷、殷歷和周歷的主要區別是以不同的月份作為一年之始:夏歷以寅月為正月(今農歷1月)、殷歷以醜月(今農歷12月)為正月、周歷以子月(今農歷11月)為正月,所以又叫三正(zhēng)。由于歲首不同,這三者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定義也不同。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歷十月)為歲首,但不改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漢初沿秦製,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歷,以建寅之月為歲首。此後兩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
農歷規則
日月年的定義是和周朝的製度分不開的。因此,夏歷受到了當時周朝製度的影響。下面我們進行逐一的介紹。(我們這裏的時間、月相計算以東經120度(中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為準)
常用術語
黃經:是在黃道坐標系統中用來確定天體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標值、共分成360度、在這個系統天球被黃道平面分割為南北兩個半球,太陽移到黃經0度為春分、移到黃經90度為夏至、移到180度為秋分、移到270度時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陽中間時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長度計算、沒考慮日月運行的不均等性;缺點:“含有真正的“朔”的當天有時可能會出現在前一月的最後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時會出現在初二”。
定朔:計算考慮了日月運行的不均等性,將含有真正“朔”的當天作為每月的開始。平氣:計算不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平氣兩個節氣之間的天數15.22天。定氣:計算考慮太陽在黃道上運動快慢不勻,定氣兩個節氣之間的天數不一樣、短的隻有14天、長的達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時間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冬至日必須在子月:冬至日當天或冬至日前的那個朔日定為子月初一“起點”(註意:起點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所說的建正就是“夏正:夏歷正月建寅[子月為11月];
殷正:殷歷正月建醜[子月為12月]、魯歷同殷歷;
周正:周歷(周朝歷)正月建子[子月為正月];
秦正:秦歷《顓頊歷》正月建亥[子月為2月]。
置閏:農歷1個月就是1個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數≈29.53059天,農歷一年12個月≈354.367天;但是1回歸年≈365.2422天,這樣農歷一年比回歸年少≈10.866天,農歷≈2.71771年就比回歸年少1個月,如不調整過不了幾十年就會出現冬、夏倒置。為了讓農歷年平均天數等于回歸年農歷≈2.71771年必須設一個閏月。置閏規則請看《歷代農歷編歷規則》。
節氣:一年分二十四個節氣,清朝(公元1644年)以前用平氣計算,清朝(公元1644年)以後用定氣計算。
編歷規則
日的定義:以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其中以太陽離地平線最遠的一個時辰為子時,作為一天的第一個時辰。那麽,子時就是在現在0:00前後一個小時之內。那麽,這樣,夏歷中的一天的開始是在今天的23:00。
月策與置末規則:朔日為每月起點(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個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為大月、有29天為小月;唐朝(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唐朝(公元619年)以後用的是定朔。
年策與置閏規則:以冬至日必須在子月(寅正十一月),上個冬至月(子月農歷寅正11月)到下個冬至月(子月\農歷寅正11月)有12個月就不置閏、上個冬至月(子月、農歷寅正11月)到下個冬至月(子月、農歷寅正11月)如有13個月就要置閏、以上個冬至月(子月農歷寅正11月)後的第一個沒中氣月設為閏月、在幾月後面就稱閏幾月。 例如:2032年農歷冬至月到2033年農歷冬至月之間有12個月,就不置閏。2033年農歷冬至月到2034年農歷冬至月有13個月就必須置閏,在2033年冬至月(11月)後的第一個無中氣之月就是2033年冬至月後的第1個月,就定為閏月。它正好在冬至月(子月[11月])後,所以就叫閏子月(閏11月)。
農歷幹支計算方法
農歷幹支紀年方法是這樣的:
幹支紀年法
如甲子為第一年,乙醜為第二年,丙寅為第三年……六十年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迴圈下去。例如1929年是農歷己巳年,1930年是農歷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農歷己巳年。我們在日歷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幹支紀年這種方法排列下來的。陽歷年份除以60的餘數減3便得該年農歷幹支序號數,再查上面的幹支便是幹支年紀。如果序號數小于、等于零則于支序號數加60。例如,求1991年幹支;1991÷60=33餘11,年幹支序號數=11-3=8。查幹支表知該年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幹支:1983÷60=33餘3,幹支序號=3-3=0,加上60,查幹支表知該年為癸亥。
幹支紀月法
先確定地支:以冬至所在月份為子月,以此類推。遇到閏月則採用上個月份的地支。確定地支後,下來確定天幹: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二月是丁卯,三月是戊辰,類推;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為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目前,中國民間對幹支紀月起始日的確定存在分歧,共有兩種觀念。一種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單數節氣(即“非中氣”)作為每月的起點;另一種是以朔日(即數位紀月每月的初一日)作為起點,遇閏月則與上月用同一幹支紀月。以2001年(辛巳年)為例,公歷2月4日立春,3月5日驚蟄;1月24日是正月初一,2月23日是二月初一。按第一種觀念,則庚寅月從2001年2月4日開始,辛卯月從2001年3月5日開始;按第二種觀念,則庚寅月從2001年1月24日開始,辛卯月從2001年2月23日開始。
幹支計日法
甲子第一日,乙醜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復始,迴圈下去。例如農歷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八又是丁酉日。
幹支計時法
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由夜間十一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醜時,其餘照推。時的天由該日所對天幹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還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即若該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時上配上甲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時上配上丙為丙子;丙辛日子時配上戊為戊子;丁任日為庚子;戊癸日為壬子。知道了子時的幹支,便可推知其餘。
農歷數位計算方法
由于農歷幹支紀年存在大量問題,如幹支每60一迴圈,就會有重復。因此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皇帝年號與天幹地支同時使用,以避免重復。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下面介紹一下數位紀年方法:
1.年份使用皇帝年號或者黃帝紀年紀元
2.月份以冬至所在月為十一月,然後以此類推。如果有閏月,則該月的月份和上一月相同
3.日期以朔日所在為初一,然後依此類推,一直計數到下一個朔日。
二十四節氣
農歷除了年月日計時方法以外,還有一種計時方法,就是節氣計時方法。
節氣起源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
0101立春、0201驚蟄、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種、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個節氣
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滿、0502夏至、0602大暑、0702處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歷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記憶節氣的七言絕句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記憶節氣的口訣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閏月概覽
在1645年以前,農歷使用平太陽,各月之後出現閏月的概率相等。之後使用真太陽,各月出現閏月的概率變為不相等。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間各閏月的統計。
閏月總數
閏正月6
閏二月23
閏三月47
閏四月61
閏五月74
閏六月59
閏七月51
閏八月26
閏九月8
閏十月9
閏十一月5
閏十二月0
另有計算表明,2262年將會再次出現閏正月;3358年將會首次出現閏十二月(閏十二月初一日對應公元3359年1月21日,這個歷月隻有“立春”節氣)。
以下是2000~7999年共六千年間各閏月數量的統計。
閏月 出現次數
1月 32次
2月 41次
3月 101次
4月 196次
5月 289次
6月367次
7月 351次
8月 316次
9月 231次
10月 150次
11月 97次
12月 39次
農歷沿用至今的原因
在今天看來,當時歷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歷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歷,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歷的成份,又有陰歷的成份。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歷比純粹的陰歷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歷實用方便。農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準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歷法計算
農歷的年、月、日是按照公式計算而來的,不像西歷時強行規定哪月是大月,哪月是小月。要計算大小月、平閏年、閏月放在什麽位置,都要按照公式來。下面我們來給出計算的公式。
年份的計算
1 由西元年份推算天幹地支:
公歷年份數減3,除以 10 的餘數是天幹,除以12 的餘數是地支。
例如:
(2010 - 3) mod 10 = 7,所以天幹是“庚”
(2010 - 3) mod 12 = 3,所以地支是“寅”。
2.積日的計算(用于月份的計算):
當年的1月0日換算為積日,可以用年份減去1900得到的年數被4整除,所得商數作為 y(D4),餘數作為y(M4),y(M4)為零的年份是公歷閏年,積日是
D(1) = 1461 * y(D4) - 1
y(M4)不為零的年份是公歷平年,積日是
D(1) = 1461 * y(D4) + 365 * y(M4)
月份的確定
計算前一年冬至的積日F(0),並用F(0)計算冬至所在的朔月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農歷日期,冬至所在的農歷月份總是十一月。計算下一個中氣F(1)和下一個朔日M(1),如果F(1)<M(1),那麽該月就是上一個月的閏月,並把這個中氣作為F(2),以後的中氣、朔日和農歷月份也這樣確定。
朔日的計算
從1900年開始的第m個朔日的公式是
M = 1.6 + 29.5306 * m + 0.4 * sin(1 - 0.45058 * m)
這個公式的誤差在0.2天左右。
節氣的計算
先給節氣進行編號,從近日點開始的第一個節氣編為0,編號如下及其相應的月份如下:
0 小寒臘月 6 清明三月 12 小暑六月 18 寒露九月
1.大寒臘月 7 谷雨三月 13 大暑六月 19 霜降九月
2.立春正月 8 立夏四月 14 立秋七月 20 立冬十月
3.雨水正月 9 小滿四月 15 處暑七月 21 小雪十月
4.驚蟄二月 10 芒種五月 16 白露八月 22 大雪冬月
5.春分二月 11 夏至五月 17 秋分八月 23 冬至冬月
把當天和1900年1月0日(星期日)的差稱為積日,那麽第y年(1900年算第0年)第x 個節氣的積日是
F = 365.242 * y + 6.2 + 15.22 * x - 1.9 * sin(0.262 * x)
這個公式的誤差在0.05天左右。
陰陽歷法
農歷即夏歷。農業上使用的歷書,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事實上農歷月日與季節變化相差明顯,指導農時的效果並不好,我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它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陽歷”。
農歷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歷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復雜,這裏就不予介紹了)
至于定農歷日歷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回歸年為準的,但一個回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製農歷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歷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每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麽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回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回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歷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閏”隻是一個近似說法。事實上,春秋時代天文學家曾經首創十九年七閏的方法;祖沖之大明歷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使農歷的平均歷年更接近回歸年;此外還有334年123閏、1021年376閏的提法,和回歸年的差額更小。但自清代以來,我國即完全採用天象確定歷年、歷月,從而使農歷的平均歷年與回歸年完全一致。
七個閏月安置到十九年當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講究的。農歷閏月的設定,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設定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閏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後又規定“不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定。
為什麽有的月份會沒有中氣呢?節氣與節氣或中氣與中氣相隔時間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歸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節氣或中氣在農歷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延後,到一定時候,中氣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個中氣移到另一個月的月初,這樣中間這個月就沒有中氣,而隻剩一個節氣了。
上面講過,古人在編製農歷時,以十二個中氣作為十二個月的標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標志,春分是二月的標志,谷雨是三月的標志……把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閏月就使得歷月名稱與中氣一一對應起來,從而保持了原有中氣的標志。
從十九年七閏來說,在十九個回歸年中有228個節氣和228個中氣,而農歷十九年有235個朔望月,顯然有七個月沒有節氣和七個月沒有中氣,這樣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定為閏月,也就很自然了。
農歷月的大小很不規則,有時連續兩個、三個、四個大月或連續兩個三個小月,歷年的長短也不一樣,而且差距很大。節氣和中氣,在農歷裏的分布日期很不穩定,而且日期變動的範圍很大。這樣看來,農歷似乎顯得十分復雜。其實。農歷還是有一定迴圈規律的:由于十九個回歸年的日數與十九個農歷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就使農歷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農歷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陽歷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節氣和中氣日期大體上是重復的,個別的相差一、兩天。相隔十九年閏月的月份重復或者相差一個月。
歷代歷法
古六歷
顓頊歷- 秦朝、西漢(? - 公元前104年)
太初歷(三統歷) - 西漢、新朝、東漢(公元前104年- 84年)
四分歷- 東漢(85年- 220年)、曹魏(220年- 236年)、東吳(222年)、蜀漢(221年- 263年)幹象歷 - 東吳(223年- 280年)
景初歷- 曹魏、西晉、東晉、劉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元嘉歷 - 劉宋、南齊、南梁(445年- 509年)
大明歷 - 南梁、南陳(510年- 589年)
三紀歷 - 後秦(384年- 517年)
玄始歷 - 北梁(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正光歷 - 北魏(523年- 534年)、東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
興和歷- 東魏(540年- 550年)
天保歷 - 北齊(551年- 577年)
天和歷 - 北周(566年- 578年)
大象歷 -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開皇歷- 隋(584年- 596年)
大業歷 - 隋(597年- 618年)
皇極歷
戊寅元歷- 唐朝(619年- 664年)
麟德歷 - 唐(665年- 728年)
大衍歷 - 唐(729年- 761年)
五紀歷 - 唐(762年- 783年)
正元歷 - 唐(784年- 806年)
觀象歷 - 唐(807年- 821年)
宣明歷 - 唐(822年- 892年)
崇玄歷 - 唐(893年- 907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08年- 955年)
九執歷
符天歷
調元歷- 後晉(939年- 943年?)、遼朝(961年? - 993年)
大明歷 - 遼(994年- 1125年)
欽天歷 - 後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應天歷- 北宋(963年- 981年)
幹元歷 - 北宋(981年- 1001年)
儀天歷 - 北宋(1001年- 1023年)
崇天歷 - 北宋(1024年- 1065年;1068年- 1075年)
明天歷- 北宋(1065年- 1068年)
奉元歷 - 北宋(1075年- 1093年)
觀天歷 - 北宋(1094年- 1102年)
佔天歷 - 北宋(1103年- 1105年)
紀元歷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
統元歷 - 南宋(1136年- 1167年)
幹道歷 - 南宋(1168年- 1176年)
淳熙歷 - 南宋(1177年- 1190年)
會元歷 - 南宋(1191年- 1198年)
統天歷- 南宋(1199年- 1207年)
開禧歷 - 南宋(1208年- 1251年)
淳佑歷 - 南宋(1252年)
會天歷 - 南宋(1253年- 1270年)
成天歷 - 南宋(1271年- 1276年)
大明歷 - 金朝(1137年- 1181年)
重修大明歷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
授時歷(大統歷)- 元、明朝(1281年- 1644年)
時憲歷- 清朝(1645年- 19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