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項由來
諾貝爾生于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是傑出的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企業家。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其中以硝化甘油製作炸葯的發明最為聞名,他不僅從事研究發明,而且進行工業實踐,興辦實業,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義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遺囑,設立諾貝爾獎。經過幾年的籌備,1900年6月,諾貝爾基金會成立,並于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舉行隆重的授獎儀式。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銀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于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者。
諾貝爾遺囑
諾貝爾在遺囑中,把大約100萬瑞典克朗贈與十多名親友,餘下部分(3100萬瑞典克朗)用于設立諾貝爾獎,遺囑中關于諾貝爾獎的內容如下:
我,簽名人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經過鄭重的考慮後特此宣布,下文是關于處理我死後所留下的財產的遺囑:
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兌現的剩餘財產:將上述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
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頒發;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的5人委員會頒發。
對于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願望······
這是我唯一有效的遺囑。在我死後,若發現以前任何有關財產處置的遺囑,一概作廢。
獎項設定
評選流程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托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其評選過程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評審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審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不得毛遂自薦。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幹涉諾貝爾獎的評選。
——次年2月截止報名,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審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2月至3月產生小名單。
——3月至8月,顧問審查小名單。
——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得主名單。
——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這天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及王後出席並授獎。
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須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義大利小鎮聖莫雷(諾貝爾逝世的地方)空運而來。
與許多電影獎項及文學大獎不同,諾貝爾獎遵循的原則是,除了公布最終獲獎者外,候選人的名單都不對外公開,並設定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對于每年可能出現的各種傳說,說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其真實性必須50年後才能得到驗證。
頒發時間
諾貝爾獎的發獎儀式都是下午舉行,是因為諾貝爾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為了紀念這位對人類進步和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1901年第一次頒獎時,人們便選擇在諾貝爾逝世的時刻舉行儀式。這一有特殊意義的做法一直沿襲到現在。
獎金獎章
價值介紹
諾貝爾獎的獎金總是以瑞典的貨幣瑞典克朗頒發,每年的獎金金額視諾貝爾基金的投資收益而定,1901年第一次頒獎的時候,每單項的獎金為15萬瑞典克朗,當時相當于瑞典一個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1980年,諾貝爾獎的單項獎金達到100萬瑞典克朗,1991年為600萬瑞典克朗,1992年為650萬瑞典克朗,1993年為670萬瑞典克朗,2000年單項獎金達到了900萬瑞典克朗(當時約折合100萬美元)。

從2001年到2011年,單項獎金均為1000萬瑞典克朗(在2013年,折契約154萬美元)。
金質獎章約重270克,內含黃金,獎章直徑約為6.5釐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圖案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和詞句都不一樣。
如何花費
諾貝爾基金會執行長拉斯·海肯斯坦認為,獲獎者的用錢方式,一般取決于他們來自哪個國家、本身的財力、收入以及處在人生中的哪個階段。以前也有過諾獎得主因為擔心退休後的養老問題,就將錢全部放進瑞銀等著收取利息的。
從以往經驗來看,這些諾貝爾獎得主們使用獎金的方法的確是多樣化:有因此得以維系生活的(原本正在貧困線上掙扎)、有一下子還清了抵押貸款的、有為高端生活錦上添花的、有用于資助戰後重建的、也有將獎金用于學術研究——提攜晚輩、資助同行的,甚至于還有,忙到一直沒空理這筆巨款的。
賣掉獎章

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特蕾莎修女,以表彰她“為克服貧窮所做的工作”。
授獎儀式上,特裏薩嬤嬤說:“我以窮人的名義接受這筆獎金。”她到瑞士領獎時,希望瑞典政府取消為她準備的國宴,認為世界上還有許多在忍受貧苦,參加這樣奢華的晚宴是不應該的。
獲獎後,特裏薩嬤嬤賣掉了獎章,連同 19萬美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貧民和麻風病患者。
別出心裁型
其中比較別出心裁的,像是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查德·羅伯茨爵士,他在自己房前裝上了一個槌球草坪;
1993年醫學獎共同得主、美國的夏普(Phillip Sharp),用獎金買下一棟有百年歷史的老房子。
2001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保羅·納斯,他當即決定升級自己的機車;
2005年文學獎得主、奧地利女作家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當記者問到她這件事時,她停頓了一下,然後回答獎金對她意味著“經濟獨立”。
支持科研型
199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德國分子生物學家C.N.福爾哈德,建立了一個慈善團體,幫助年輕女性科學家撫養孩子、購買洗衣機什麽的,進而支持她們繼續投身科研;
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著名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把所有獎金留給了第一個妻子和兩個兒子;1903年和1911年的兩屆得主居裏夫人,所有獎金都投入到科研中。
獎金旅遊
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肖洛霍夫用獎金來了趟環球旅行。
獎金還債
193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是芬蘭作家佛蘭斯埃米爾·西蘭帕。他用當年獲得的獎金還清了他之前欠出版公司的250萬芬蘭馬克。
歷屆得主
2016年
獎項 | 獎項得主 | 獲獎理由 |
---|---|---|
生理學或醫學獎 | 大隅良典 | 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製 |
物理學獎 | 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邁克爾·科斯特利茨 | 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 |
化學獎 | 讓-皮埃爾·索瓦日、弗雷澤·斯托達特、伯納德·費林 | 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 |
和平獎 | 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 | 他持久的努力結束了該國超過 50年之久的內戰 |
經濟學獎 | 奧利弗·哈特、本特·霍姆斯特羅姆 | 在契約理論方面的貢獻 |
文學獎 | 鮑勃·迪倫 | 用美國傳統歌曲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 |
諾獎事件
沒有數學獎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流傳最廣的傳說是因為他的情人和一個數學家在一起了。不過這隻是一個傳說,實際上諾貝爾認為應該把獎授予在實際套用上能造福于人類的傑出人物,而不是數學這種比較抽象的事理。
去世人物獲獎
193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瑞典詩人埃裏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德。他生前曾多次被提名獲獎,最後終于在去世當年如願以償。死後被追授諾貝爾獎的還有1961年和平獎得主達格-哈馬舍爾德,他是第二任聯合國秘書長,瑞典外交家。
1974年之後,諾貝爾基金會規定,原則上不頒給已經去世的人。
錯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兒子、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幾乎被老舍得到”的內幕。舒乙透露,在入圍者到了最後5名時還有老舍,最終,秘密投票結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過調查得知老舍已經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獲獎。
1987、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終審名單之中,沈從文均入選,而且沈從文是1988年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當時學院中有強大力量支持沈從文的候選人資格。但可惜的是,沈從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兩次諾貝爾獎得主
法國國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亞·居裏(Marie Curie),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物理,1903年:發現放射性與釙元素
化學,1911年:提煉出鐳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第一位以唯一得主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化學,1954年:化學鍵的研究
和平,1962年:反對核武在地面測試
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
物理,1952年:發明電晶體
物理,1976年:建立超導BCS理論
英國科學家弗雷德裏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
化學,1958年:測定胰島素分子的結構
化學,1980年:核酸DNA序列的確定方法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是荷蘭的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于196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Niko Tinbergen,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于197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最年輕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2014年10月10日,因"為受剝削的兒童及年輕人、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權利抗爭",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為諾貝爾獎項最年輕的得主。
雷蒙德·戴維斯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已有88歲。為至今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第五次索爾維會議
1927年10月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參加會議的二十九人中有十七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奇葩得主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麽打也打不通,原來拉爾夫·斯坦曼已經去世,而且就在頒獎儀式的前三天。如果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就在你身邊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那諾獎歷史上最令人遺憾的事情莫過于,諾獎來了,而你卻在三天前離開了。
最“另類”的諾獎得主

法國當代著名文學家讓-保羅-薩特就是這樣“另類”的人,當他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即刻對外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此獎項,理由很簡單: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
最“省事兒”的諾獎得主
1901年, X射線發明人德國科學家倫琴收一封來信,信中邀請他前往斯德哥爾摩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而這位教授隨即回復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說:斯德哥爾摩路途遙遠,需向校長請假才行,麻煩得很,將獎牌與獎金寄過來行不行?瑞典的答復是:獎牌不能寄,還是跑一趟吧。倫琴無奈來到了斯德哥爾摩,但他領到獎金與獎牌後就即刻打道回府,連獲獎後例行的講座也取消了。

最“巧合”的諾貝爾獎
1934年,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了三位醫學工作者惠普爾、邁諾特和墨菲,表彰他們在發現用生牛肝可治愈惡性貧血事件上做的突出貢獻。但事實上該三位醫學工作者的研究並非針對惡性貧血,而是缺鐵性貧血,奇怪的是,即便如此,他們的工作依然有成效。原來牛肝中就富含缺鐵性貧血所需要的鐵,又富含惡性貧血所需要的維生素B12。
最“奇葩”的諾獎得主
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這樣一個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機,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時間獲悉自己獲獎的訊息,而是從鄰居的祝賀中得知自己獲獎的事情。
最“不情願”的諾獎得主
羅伯特-盧卡斯由于在理性預期巨觀經濟理論方面的成就而獲得1995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然而,早在1989年她的前妻就已經預測到他會獲得諾獎,于是在他們辦理離婚手續時,他的前妻提出“若盧卡斯在1995年前獲得諾獎,她應該分得一半的獎金”。但在當時的盧卡斯看來,這就是個天大的玩笑,于是他答應了。1995年,盧卡斯獲得諾獎,欣喜之外,他不得不按照之前的約定支付前妻一半的獎金,盡管他極為不情願。
華人獲獎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
楊振寧: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華人,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李遠哲:1936年生于台灣,美籍華人,1986年諾貝爾獲化學獎,時年50歲;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
崔琦: 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獲獎的同年加入法國國籍,2000年諾貝爾獲文學獎,時年52歲。
錢永健:1952年出生于紐約,美國華裔化學家,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現為美國科學院院士、醫學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化學及葯理學兩系教授。他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2008年10月8日與兩位美科學家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高錕: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莫言:2012年10月11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獎委員會解釋莫言的獲獎原因時表示,莫言“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莫言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5年10月5日,因發現青蒿素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首位獲得諾獎科學類獎項的中國人。
爭議事件
諾貝爾在他的遺囑中並沒有可操作的評選標準細則,而隻規定了幾條原則。首先是給人類帶來最大利益,具體到物理、化學、醫學、文學、和平5個獎項中則分別是:最重要的發現或發明、最重要的化學發現或改進、最重要的發現、理想主義傾向之最傑出的作品、為促進各國友誼、廢除或裁減軍備、舉行和平會議作出最多或最好的工作。
皇家瑞典科學院、卡羅琳斯卡學院等實際操作的執行人也從未公布過評選的細則標準,而且提名人與被提名人、評審評價、投票等都是50年保密。僅有的硬性指標是單個獎項最多隻能同時授予3個人,此外從1974年起決定不頒發給已經去世的人。
因此,雖然瑞典科學院、斯德哥爾摩文學院獨立于任何政府機關、機構團體,成員也都是德高望重的權威,但是仍然會出現評選受到質疑的情況,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愛因斯坦提出劃時代的相對論卻從未獲得諾貝爾獎,反而因發現光電效應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以非暴力不合作促使印度獨立的甘地,一生多次獲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卻從未獲得,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美國總統歐巴馬獲得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訊息瞬時引發了全世界的關註。有人認為,歐巴馬履任總統之職不足九月,尚未對國際社會有何顯著的實際性貢獻,諾貝爾委員會將獎項頒發給他是“爆冷”,“為時過早”,“令人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