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諾貝爾和平獎,是由瑞典發明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所創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中的一個。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和平獎不應該與其他四個獎項一起在瑞典頒發,而是應該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是由5人組成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其成員由挪威議會任命。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和平獎應該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做出最大貢獻的人”。但近年來,評選委員會逐漸拓寬了和平獎所涵蓋的範圍。不過該獎項也可以授予符合獲獎條件的機構與組織。
由于和平獎的本質,受獎的對象往往很不一定能夠受到所有人的認可,相較于諾貝爾獎的其他獎項,有更多的爭議性,其選擇的條件往往受限于和平獎的評獎委員會的立場。
發展歷史
諾貝爾和平獎創立于1901年,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的遺囑而設立的。諾貝爾在遺囑中共設立了5個獎項,和平獎是其中之一。
評選工作
和平獎評選工作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負責,其5名成員均由挪威議會選出。評審會在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諾貝爾和平獎推薦人選。從2月1日開始,評審會開始對所有人選進行篩選,經過數月商討後確定獲獎者,然後在10月中旬一個星期五公布當年的評選結果。 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儀式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市政廳舉行。獲獎者將獲得證書、金質獎章和獎金支票。金質獎章正面是諾貝爾的頭像,背面刻有銘文,意為“為了人類的和平與情誼”。今年的獎金同去年相同,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7瑞典克朗)。
獎勵信息
(1)諾貝爾和平獎獎章,由挪威雕塑家古斯塔夫·維格朗(Gustav Vigeland)設計,展示不同于其他諾貝爾獎項的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姿勢。
2007年6月10日,圖圖大主教所獲諾貝爾和平獎獎章在位于索韋托的家中失竊,並在16日由警方尋回物歸原主。
2007年6月17日,已故巴勒斯坦領導人亞西爾·阿拉法特所獲諾貝爾和平獎獎章在加沙的混亂中失竊。
2013年4月3日,阿瑟·亨德森所獲諾貝爾和平獎獎章在英國紐卡斯爾市失竊。
(2)諾貝爾和平獎證書:每個諾貝爾和平獎證書都是一件獨特的藝術作品,由瑞典和挪威的畫家和書法家創製。
(3)諾貝爾獎獎金: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將其大部分地產,超過3100萬瑞典克朗(相當于當下的17億2百萬瑞典克朗)設立成基金,投資于“安全證券”。投資收入是“每年以獎金的形式分發給那些在前一年曾賦予人類最大利益的人。”2013年諾貝爾獎金額的設定是8000萬(瑞典克朗)獎金。
女性獲獎
截止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共授予了103位個人和22個組織。共有16位女性曾贏得諾貝爾和平獎,超過其他任何諾貝爾獎。
2014年,巴基斯坦女孩馬拉拉·尤薩夫扎伊成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
2011年,賴比瑞亞萊伊曼·古博薇、葉門塔瓦庫·卡曼、賴比瑞亞埃倫·約翰遜·瑟利夫,女權及和平運動運動者
2004年,旺加裏·馬塔伊,肯亞環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
2003年,希林-艾巴迪,伊朗著名女作家、律師、人權活動家
1997年,朱迪-威廉姆斯,致力于全球“禁止使用地雷”運動的美國協調員
1992年,吉戈貝塔-門楚,瓜地馬拉人權活動領導人
1991年,昂山素季,緬甸社會活動家昂山素季
1982年,阿爾瓦-梅爾達爾,時任瑞典裁軍部長
1979年,特裏莎,印度加爾各答教母
1976年,貝蒂·威廉姆斯和馬裏德·科裏甘,致力于結束北愛爾蘭宗教暴力的“和平人士社團”領導人
1946年,埃米利·格林·巴爾奇,美國“和平主義者、和平與自由婦女國際聯盟”名譽國際主席
1931年,簡·亞當斯,美國慈善家、“和平與自由婦女國際聯盟“國際主席
1905年,伯薩·蘇特納,奧地利女男爵、國際和平署榮譽主席,著作反戰題材《放下武器》一書。
獲獎得主
(1)1901年至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平均年齡為62歲。
(2)最年輕得主:塔瓦庫·卡曼,32歲時獲得2011年度和平獎。出生于1979年2月7日的卡曼隻比梅裏德·科裏根年輕11天。梅裏德·科裏根,出生于1944年2月27日,32歲時獲1976年度和平獎。
(3)最年長得主:約瑟夫·羅特布拉特,87歲時獲得1995年度和平獎。
(4)女性得主:16位,超過其他任何諾貝爾獎
(5)唯一拒絕領獎:黎德壽(越南政治家)
(6)頒獎時已被逮捕:卡爾·馮·奧西茨基(德國)、昂山素季(緬甸)、劉曉波(中國)
(7)死後追授獎項:達格·哈馬舍爾德(1961年飛機失事遇難)
(8)許多人認為,溫斯頓·丘吉爾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他實際上是獲得195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事實上,丘吉爾被提名為文學獎及和平獎。
(9)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2013年諾貝爾和平獎。
流推選程
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工作由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負責,推選流程其5名成員均由挪威議會選出。
上年的9月,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準備接受提名。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規章,如下人選提名有效:由國民大會(議會)和中央政府成員;國際法庭成員;大學校長;社會科學、歷史、哲學、法學和神學等領域的教授;和平研究所和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諾貝爾和平獎獲得組織的董事會
成員;現任和卸任的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成員(他們的提名可以在2月1日之後,但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之前或當天)以及挪威諾貝爾學院的常任顧問等。

該年的2月1日,提名的截止日期。委員會根據提名(郵戳日期必須不得遲于該年的2月1日)進行評估。郵戳日期若遲于截止日期,則提名納入下一年的討論。該委員會已經收到了近200個不同的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人選。而提名信的數量要高得多,因為很多提名的是同一個候選人。
該年的2月3月,短名單。委員會進行候選人評估工作和準備一個簡短的清單。3月8月,顧問審查。
該年的10月,選擇諾貝爾獎得主。10月初,諾貝爾委員會通過多數票選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最終決定不得抗訴,得主姓名隨後宣布。
該年的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將在挪威的奧斯陸市政廳舉行,獲獎者將獲得證書、金質獎章和獎金支票。金質獎章正面是諾貝爾的頭像,背面刻有銘文,意為“為了人類的和平與情誼”。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1美元約合7瑞典克朗)。
歷屆得主
獲獎時間 | 得主(國籍) | 角色(Role) | 領域(Field) |
---|---|---|---|
1901年 | 瓊·亨利·杜南(瑞士) Jean Henry Dunant | 日內瓦公約發起者,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創始人 | 人道主義工作,和平運動 |
弗雷德裏克·帕西(法國) Frédéric Passy | 第一個法國和平協會創始人兼主席 | ||
1902年 | 埃利·迪科門(瑞士) Élie Ducommun | 國際和平局(瑞士伯爾尼)名譽秘書 | 和平運動 |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瑞士) Albert Goba | 國際和平局(瑞士伯爾尼)名譽秘書 各國議會聯盟秘書長 | ||
1903年 | 威廉·蘭德爾·克裏默(英國) William Randal Cremer | 國際仲裁法庭秘書, 英國議會成員 | 和平運動, 國際組織 |
1904年 | 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 | 學科團體 | 和平運動, 國際組織 |
1905年 | 貝爾塔·馮·蘇特納(奧地利) Bertha von Suttner | 《放下武器!》作者, 國際和平局(瑞士伯爾尼)名譽主席 | 和平運動 |
1906年 | 西奧多·羅斯福(美國) Theodore Roosevelt | 各種和平條約的協作者 時任美國總統 | 協商談判 |
1907年 | 埃內斯托·泰奧多羅·莫內塔(義大利)Ernesto Teodoro Moneta | 國際和平協會“倫巴第聯盟”主席 | 和平運動, 國際組織 |
路易·雷諾(法國) Louis Renault | 國際法教授 | ||
1908年 | 克拉斯·蓬圖斯·阿諾爾德松(瑞典) Klas Pontus Arnoldson | 瑞典和平仲裁聯盟創始人 前瑞典議會成員,作家 | 和平運動 |
弗雷德裏克·貝耶(丹麥) Fredrik Bajer | 丹麥議會成員 | ||
1909年 |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比利時) Auguste Beernaert | 國際仲裁法院(海牙)成員 比利時議會成員、前首相 | 和平運動, 國際組織 |
保羅·德康斯坦(法國) Paul Henri d'Estournelles de Constant | 捍衛國家利益和國際調解委員會成員, 法國議會志願仲裁小組發起人兼主席, 法國議會成員 | ||
1910年 | Permanent International Peace Bureau,IPB | 1891年,于瑞士伯爾尼建立 | 和平運動 |
1911年 | 托比亞斯·阿賽爾(荷蘭) Tobias Asser | 律師,內閣部長,國際私法會議創始人 | 和平運動 |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弗裏德(奧匈帝國) Alfred Fried | Die Friedenswarte(和平主義刊物)創始人 ,記者 | ||
1912年 | 伊萊休·魯特(美國) Elihu Root | 前國務卿,多個仲裁協定發起人 | 協商談判 |
1913年 | 亨利·拉方丹(比利時) Henri La Fontaine | 和平運動 | |
1917年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 1863年,于瑞士日內瓦成立 | 人道主義工作 |
1919年 | 伍德羅·威爾遜(美國) Woodrow Wilson | 時任美國總統、國際聯盟的最初倡導者 | 國際組織 |
1920年 | 萊昂·維克多·奧古斯特·布爾茹瓦(法國) Léon Bourgeois | 國際聯盟理事會主席,法國議會主席 | 國際組織 |
1921年 |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瑞典) Hjalmar Branting | 時任瑞典首相 | 國際組織, 和平運動 |
克裏斯蒂安·勞斯·朗格(挪威) Christian Lange | 各國議會聯盟秘書長(布魯塞爾) | 和平運動 | |
1922年 | 弗裏喬夫·南森(挪威) Fridtjof Nansen | 探險家、科學家、“南森護照”(難民)發起人 | 人道主義工作 |
1925年 | 奧斯丁·張伯倫(英國) Sir Austen Chamberlain | 英國外交大臣、《洛迦諾公約》的倡導者 | 協商談判 |
查爾斯·蓋茨·道斯(美國) Charles G. Dawes | 時任美國副總統,“道威斯計畫”計畫的製定者, 同盟國賠償委員會主席 | ||
1926年 | 阿裏斯蒂德·白裏安(法國) Aristide Briand | 《洛迦諾公約》、《白裏安-凱洛格非戰公約》發起人之一,外交部長 | 協商談判 |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德國) Gustav Stresemann | 《洛迦諾公約》發起人之一,外交部長,前大法官 | ||
1927年 |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法國)Ferdinand Buisson | 巴黎索邦大學前教授,人權聯盟的創始人兼主席 | 協商談判, 和平運動 |
路德維希·克魏德(德國) Ludwig Quidde | 各種和平會議參與者,德國議會成員, 柏林大學教授 | ||
1929年 | 弗蘭克·B·凱洛格(美國) Frank B. Kellogg | 《白裏安-凱洛格非戰公約》發起人之一, 美國前國務卿 | 協商談判 |
1930年 | 納坦·瑟德布盧姆(瑞典) Nathan Söderblom | 普世教會合一運動領袖,大主教 | 和平運動 |
1931年 | 簡·亞當斯(美國) Jane Addams | 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主席,社會學家 | 和平運動 |
尼古拉斯·默裏·巴特勒(美國) Nicholas Murray Butler | 《白裏安-凱洛格非戰公約》發起人之一,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 和平運動, 協商談判 | |
1933年 | 諾曼·安吉爾(英國) Sir Norman Angell | 國際聯盟執行委員會成員,作家 | 軍備控製與裁軍 |
1934年 | 阿瑟·亨德森(英國) Arthur Henderson | 1932年裁軍會議大會主席,前外交部長 | 國際組織, 軍備控製與裁軍 |
1935年 | 卡爾·馮·奧西茨基(德國) Carl von Ossietzky | 和平主義者,記者 | 人權, 軍備控製與裁軍 |
1936年 |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阿根廷) Carlos Saavedra Lamas | 外交部長,聯合國大會主席, | 協商談判 |
1937年 | E·A·羅伯特·塞西爾(英國) Robert Cecil | 國際和平運動創始人兼主席,作家,前掌璽大臣 | 國際組織, 和平運動 |
1938年 | Nansen 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Refugees | 由南森成立的國際援助組織 | 人道主義工作 |
1944年 |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 1863年,成立于瑞士日內瓦 | 人道主義工作 |
1945年 | 考代爾·霍爾(美國) Cordell Hull | 聯合國發起人中突出的參與者,前國務卿 | 國際組織 |
1946年 | 愛米莉·巴爾奇(美國) Emily Greene Balch | 國際婦女爭取和平與自由聯盟榮譽主席 前歷史社會學教授 | 和平運動 |
約翰·瑞利·馬特(美國) John R. Mott | 基督教青年會國際委員會主席 國際宣教協會主席 | ||
1947年 | 英國公誼服務委員會 Friends Service Council - Facts(The Quakers) | 1647年,成立于英國倫敦 | 人道主義工作 |
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 (The Quakers) | 1917年,成立于美國華盛頓 | 和平運動 | |
1949年 | 約翰·博伊德·奧爾(英國) Lord (John) Boyd Orr of Brechin | 國家和平委員會和世界和平組織聯盟主席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突出的組織者和指揮者 營養學政治家,醫生 | 人道主義工作, 國際組織 |
1950年 | 拉爾夫·約翰遜·本奇(美國) Ralph Bunche | 擔任巴勒斯坦問題調解員(1948年) 聯合國托管理事會理事 美國哈佛大學(劍橋)教授 | 協商談判 |
1951年 | 列翁·茹奧(法國) Léon Jouhaux | 聯合國代表 國際自由工會聯合會主席, 國際勞工組織理事會副主席, | 國際組織, 人權 |
1952年 | 史懷哲(德國) Albert Schweitzer | 蘭巴雷內(加彭共和國廣場)建立者 傳教士醫生 | 人道主義工作 |
1953年 |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美國) George C. Marshall | “馬歇爾計畫”發起人,聯合國的代表, 前國務卿和國防部長,美國紅十字會大會主席 | 國際工作, 人道主義工作 |
1954年 |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 | 1951年,成立于瑞士日內瓦 | 人道主義工作 |
1957年 | 萊斯特·伯勒斯·皮爾森(加拿大) Lester Bowles Pearson | 第七屆聯合國大會大會主席 前加拿大對外事務國務卿 | 協商談判, 國際組織 |
1958年 | 喬治·皮爾(比利時) Georges Pire | 難民救援機構"l'Europe du Coeur au Service du Monde領導人,多明我會牧師 | 人道主義工作 |
1959年 |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英國)Philip Noel-Baker | 世界和平與合作的終身致力者,國會議員 | 軍控與裁軍, 國際組織 |
1960年 | 艾伯特·約翰·盧圖利(南非)Albert Lutuli | 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 | 人權 |
1961年 | 達格·哈馬舍爾德(瑞典) Dag Hammarskjöld | 聯合國秘書長 | 協商談判 |
1962年 | 萊納斯·卡爾·鮑林( 美國)Linus Pauling | 化學家 | 軍控與裁軍 |
1963年 |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League of Red Cross Societies | 1863年,前者成立于瑞士日內瓦 1919年,後者成立于法國巴黎 | 人道主義工作 |
1964年 | 馬丁·路德·金(美國) Martin Luther King Jr. | 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的領導 | 人權 |
1965年 |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 1946年,成立于美國紐約 | 人道主義工作 |
1968年 | 勒內·卡森(法國) René Cassin | 歐洲人權法院主席 | 人權 |
1969年 |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 1919年,成立瑞士日內瓦 | 國際組織 人權 |
1970年 | 諾曼·布勞格(美國) Norman Borlaug | 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墨西哥城 | 人道主義工作 |
1971年 | 維利·勃蘭特(西德) Willy Brandt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 | 國際組織 協商談判 |
1973年 | 亨利·基辛格(美國) Henry Kissinger | 美國國務卿(華盛頓) | 協商談判 |
黎德壽(越南,拒絕領獎)Le Duc Tho | 越南政治家 | 協商談判 | |
1974年 | 肖恩·麥克布賴德(愛爾蘭)Seán MacBride | 聯合國納米比亞理事會主席(美國紐約) 國際何平局主席(瑞士日內瓦) | 軍控與裁軍, 人權 |
佐藤榮作(日本) Eisaku Sato | 日本首相 | 軍控與裁軍, 人權 | |
1975年 | 安德烈·德米特裏耶維奇·薩哈羅夫(蘇聯) Andrei Sakharov | 蘇聯原子物理學家 | 人權 |
1976年 | 貝蒂·威廉斯(英國) Betty Williams | 北愛爾蘭和平運動(後更名為和平人們組織) 建立者 | 和平運動 |
梅裏德·科裏根(英國) Mairead Corrigan | |||
1977年 | Amnesty International | 1961年,成立于英國倫敦 | 人權 |
1978年 |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埃及)Anwar al-Sadat |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總統 | 協商談判 |
梅納赫姆·貝京(以色列) Menachem Begin | 以色列總理 | 協商談判 | |
1979年 | 德蕾莎修女(印度) Mother Teresa | 傳教士慈善機構領導人(加爾各答) | 人道主義工作 |
1980年 |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阿根廷) Adolfo Pérez Esquivel | 人權領袖,雕塑家,建築師 | 人權 |
1981年 |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 1951年,成立于瑞士日內瓦 | 人道主義工作 |
1982年 | 阿爾瓦·米達爾(瑞典) Alva Myrdal | 作家,外交家,前內閣部長 | 軍控與裁軍 |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墨西哥) Alfonso García Roble | 前外交秘書,聯大裁軍談判代表 | 軍控與裁軍 | |
1983年 | 列赫·瓦文薩(波蘭) Lech Walesa | 團結工會領導人 | 人權 |
1984年 | 圖圖大主教(南非) Desmond Tutu | 約翰內斯堡主教,南非教會理事會前秘書長 | 人權 |
1985年 | 世界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 International Physicia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Nuclear War | 1980年,成立美國波斯頓 | 軍控與裁軍 |
1986年 | 埃利·維瑟爾(美國) Elie Wiesel | “大屠殺總裁委員會”(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the Holocaust)主席 | 人權, 人道主義工作 |
1987年 | 奧斯卡·阿裏亞斯·桑切斯(哥斯大黎加) Oscar Arias Sánchez | 哥斯大黎加總統 | 協商談判 |
1988年 |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Forces | 1948年,成立美國紐約 | 國際組織 |
1990年 | Mikhail Gorbachev | 蘇聯總統 | 協商談判 國際組織 裁軍與軍控 |
1991年 | 昂山素姬(緬甸) Aung San Suu Kyi | 緬甸政治家 | 人權 |
1992年 | 裏戈韋塔·門楚·圖姆(瓜地馬拉) Rigoberta Menchú Tum | 瓜地馬拉原住民 | 人權 |
1993年 |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南非) Nelson Mandela | 南非政治家 | 協商談判 人權 |
弗雷德裏克·威廉·德克勒克(南非)F.W. de Klerk | |||
1994年 | 亞西爾·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國)Yasser Arafat | 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主席 | 協商談判 |
希蒙·佩雷斯(以色列) Shimon Peres | 以色列總理 | ||
伊扎克·拉賓(以色列) Yitzhak Rabin | |||
1995年 | 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加拿大)Pugwash Conferences on Science and World Affairs | 1957年,成立于加拿大帕格沃什 | 軍控與裁軍 |
約瑟夫·羅特布拉特(英國)Joseph Rotblat | 著名原子物理學家、反核人士 | ||
1996年 | 西門內斯·貝洛(東帝汶) Carlos Filipe Ximenes Belo | 東帝汶天主教會主教 | 人權,和平運動 |
何塞·拉莫斯·霍塔(東帝汶)José Ramos-Horta | 東帝汶政治家 | ||
1997年 | 國際反地雷組織 (ICBL)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 1992年,成立于美國 | 軍控與裁軍, 和平運動 |
喬迪·威廉姆斯(美國) Jody Williams | 推動國際反地雷運動 | ||
1998年 | 約翰·休姆(英國) John Hume | 國會議員,社會民主黨和工黨領袖 | 協商談判 |
大衛·特林布爾(英國) David Trimble | 國會議員,北愛爾蘭統一黨領袖 | ||
1999年 | 無國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 1971年,成立法國巴黎 | 人道主義工作 |
2000年 | 金大中( 韓國) Kim Dae-jung | 韓國總統 | 人道主義工作 協商談判 |
2001年 | 聯合國United Nations | 1945年,成立美國紐約 | 國際組織 |
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迦納)Kofi Annan | 聯合國秘書長 | ||
2002年 | 吉米·卡特(美國) Jimmy Carter | 第39任美國總統 | 協商談判,人權 |
2003年 | 希爾琳·艾芭迪(伊朗) Shirin Ebadi | 伊朗女性律師和人權活動者 | 人權 |
2004年 | 旺加裏·馬塔伊(肯亞) Wangari Maathai | 肯亞女政治家 | 人道主義工作 |
2005年 |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 1957年,成立于奧地利維也納 | 軍控與裁軍 |
穆罕默德·巴拉迪( 埃及) Mohamed ElBaradei |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 | ||
2006年 | 穆罕默德·尤納斯(孟加拉國)Muhammad Yunus | 孟加拉鄉村銀行建立者 | 人道主義工作 |
孟加拉鄉村銀行(孟加拉國)Grameen Bank | 1976年,成立于孟加拉國達卡 | 人道主義工作 | |
2007年 |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1988年,成立于美國紐約 | 人道主義工作,國際組織 |
阿爾·戈爾(美國) Al Gore | 著名環境學家 | ||
2008年 | 馬爾蒂·阿赫蒂薩裏(芬蘭)Martti Ahtisaari | 芬蘭總統 | 協商談判 |
2009年 | 巴拉克·歐巴馬(美國) Barack H. Obama | 美國第44任總統 | 國際組織, 裁軍和軍控 |
2010年 | 中國持不同政見者 | 民主運動 | |
2011年 | 萊伊曼·古博薇(賴比瑞亞)Leymah Gbowee | 賴比瑞亞和平運動領導人 | 女權,和平運動 |
塔瓦庫·卡曼( 葉門) Tawakkol Karman | 葉門政治家 | ||
埃倫·約翰遜·瑟利夫(賴比瑞亞) Ellen Johnson Sirleaf | 賴比瑞亞總統 | ||
2012年 | 歐洲聯盟(EU) European Union | 1993年,成立于比利時布魯塞爾 | 國際組織 |
2013年 | Organiz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for Chemical Weapons | 1997年,成立于荷蘭海牙 | 軍備控製和裁軍 |
2014年 |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薩蒂亞爾希 | 印度兒童人權活動家,巴基斯坦少女 | 人權 |
2015年至今
獲獎時間 | 得主(國籍) | 角色(Role) | 領域(Field) |
---|---|---|---|
2015年 |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機構 | 多元民主 | |
2016年 | 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卡爾德龍 | 哥倫比亞總統 | 人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