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讀
名著名稱:《西遊記》

是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內容:小說生動敘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歷盡艱險曲折,到達西天的奇妙的故事,故事告訴人們:為了尋找、追求、實現一個美好的理想和目標,為了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必然會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必須去頑強地克服這些挫折與困難。
主題思想:小說通過唐僧取經的故事,刻畫了孫悟空的形象。表現了他蔑視權威,不畏強權,除惡務盡的戰鬥精神,這個形象鮮明地反映了人們戰勝邪惡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藝術特色:①善于說故事,可讀性強,故事情節曲折,扣人心弦。
②善于塑造人物,如孫悟空、豬八戒刻畫得栩栩如生。
精彩名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精彩情節:《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車遲國鬥法》、《女兒國遇難》、《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借芭蕉扇》。
人物性格:號稱美猴王齊天大聖孫悟空,是一個桀驁不馴,敢作敢當的英雄,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出生入死,製服無數妖魔鬼怪,為取經立下汗馬功勞,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他勇敢機智,愛憎分明,幽默,深深贏得人們的喜愛。
基本信息
書名:《西遊記》
類別:古典章回體神話小說
成書年代:明代

作者:吳承恩 ,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
回數:100回
著名故事:《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
著作地位:是神話小說中成就最高、最受喜愛的小說
《西遊記》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的引出下文的部分,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繪四境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四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緣由。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白龍馬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釋佛法淵博。
內容簡介
《西遊記》(上下)是兩冊裝,《西遊記》的故事對人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其中最精彩的章節,如孫悟空大鬧天宮、豬八戒高老庄娶媳婦、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借芭蕉扇等等,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幾百年來,它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人,抓住了無數人的眼球,從而使它成為中國人民最喜愛的古典名著之一。《西遊記》主要描寫的是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唐玄奘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裏,是一次傳奇式的萬裏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麽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
第一點,塑造的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氣,又有人氣,仙氣,這些是融為一體的。舉幾個例子,比如孫悟空這個形象,他一出生就具有仙氣,他是花果山的一個仙石,裏頭含了仙胎,迎風化為石猴,一出生就會走路爬行,兩眼露金光,射沖鬥府,驚動了上天,從這些描寫就能看出仙氣。但同時他又具有魔氣
第二個特點:巧妙結合故事情節,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充分深刻顯示人物復雜內心世界,突出刻劃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鬥爭越復雜,人物內心展現就越充分。作者用瑰麗的、幻想翅膀把我們帶入一個又一個的神仙洞府,帶到深山惡水中,展開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鬥,在這種鬥爭中描寫雙方,來塑造人物形象。 孫悟空的形象就是在不斷的和妖魔鬼怪的鬥爭中逐漸成熟、充實、完善的。
第三個特點,用幽默、諷刺的手法來抨擊現實,增添了故事情趣。 《西遊記》書中幽默、諷刺的手法處處都見,所以胡適當年說它“遊戲筆墨”。我們看孫悟空,既是個英雄,又很幽默,他不顯得古板,而是跟誰都詼諧,開玩笑。到天宮見到玉帝,求人辦事,也是唱個喏便走,不是很有禮貌,而且如果他的要求沒被滿足,就折騰,玉帝也怕他。他去借丹,太上老君說不借。他說,那好,你說不借那就好,可就別怪我了。太上老君害怕,趕緊掏出一粒丹給他了。因為太上老君知道不給這一粒丹,說不定多少粒丹都沒有了。孫悟空這種說話的方式很幽默的
第四點藝術特色:用生動貼切的對話,來突出人物性格。如孫悟空脾氣比較急,急猴子嘛,有時又急功好利,喜歡聽人說些奉承話。所以豬八戒幾次都用話擠兌他。孫悟空被攆走,但豬八戒用言語一激將,又回來了,最後把師父從黃袍怪——也就是奎星——那救了出來.
第五個藝術特色,小說雖然是長篇巨作,但是卻是由許許多多的短篇小故事連綴而成。鄭振鐸曾說,這個組織象是個蚯蚓似的,每節都能獨立,砍去其一節一環,仍可以生存。所謂八十一難,細細琢磨,完整的故事也就四十幾個。作者就是通過這樣既聯系又獨立的四十幾個小故事組成了五光十色的西行歷險圖,構置出它藝術大廈的長廊,讓人目不暇給。
故事來源
玄奘西遊
玄奘遊學取經經歷記錄在《大唐西域記》,該遊記主要記錄了各國。國名、地理情勢、幅員廣狹、都邑大小、國王、族姓、宮室、農業、物產、貨幣、食物、衣飾、語言、文字、禮儀、兵刑、風俗以及佛教聖跡、寺數、僧數、大小乘教流行情況等內容,沒有故事,神話故事是後人模仿佛教寓言故事創作的。玄奘遊學取經經歷簡單如下:

612年,玄奘13歲,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居凈土寺。隋唐後期玄奘西遊大亂,從兄西去長安,然後逾劍閣而抵蜀都。622年,23歲,與商人結侶,經三峽至荊州,北轉相州和趙州,足跡及于半個中國。沿途既講且學,質難問疑,探索不止,最後入于長安。在這裏,玄奘繼續多方參學。
629年,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派玄奘陳禕出國,在高昌王和突厥葉護可汗的大力贊助下,玄奘艱難地通過了中亞地區,進入北印度境,渡印度河,經呾叉始羅,至迦濕彌羅,在這裏參學兩年。隨後至磔迦國(旁遮普西部)、那僕底國、闍爛達國(賈朗達爾)、曲女城……633年,34歲,到達王舍城,入那爛陀寺。玄奘在那爛陀寺被推為十大德之一,地位尊崇,待遇優握。他著重聽戒賢三藏講《瑜伽師地論》,旁及瑜伽行派的其它論著和有部、中觀諸派的代表,前後歷時5年。
638年,39歲,玄奘離開那爛陀寺,繼續遊學東印、南印和西印諸國。642年,43歲,再回那爛陀寺。戒賢請他為寺眾主講《攝大乘》、《唯識決擇》。 ……戒日王和拘摩羅王隆重接見玄奘,決定在曲女城為玄奘召開五印論師大會。到會者有18國王,僧眾3000餘,婆羅門及尼乾外道2000餘,那爛陀寺僧千餘。作為論主的玄奘將論意寫出,由明賢法師讀示大眾,並別懸一本于會場門外,請人問難,竟18日無人發論。玄奘取得全勝,被美為“大乘天”和“解脫天”。 643年,44歲,玄奘謝別戒日諸王,踏上回國路程,645年,46歲,被榮耀迎進長安。首尾歷時17年,親踐110國,傳聞28國,帶回經書657部。646年,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12卷。
新野猴戲
新野猴戲,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新野的猴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這裏做過縣令的吳承恩也對這猴戲無比鍾愛。
據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縣志》和乾隆十九年《新野縣志》記載:吳承恩,貢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1557年)任新野知縣。
《新野縣志》、《名宦卷》中稱其“賦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遊民,修理學校,表揚貞節,刑清政舉,吏畏民懷……”
吳承恩在任新野知縣的兩年中,不僅德績兼優,對新野的民間藝術研究也頗深。
《西遊記》第一回中刻畫孫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態,就是以新野現存的漢議事台為背景。仙石的通體三維尺寸與漢議事台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見吳承恩對新野的人情風貌多麽熟悉。
吳承恩在任期間,深居簡從,處處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縣的民俗風情,尤其對新野的傳統民間藝術猴戲更是入耳入腦,了如指掌。
不僅如此,《西遊記》中大量地運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稱“餃子”為“扁食”,稱動物“不安靜”為“骨冗”等,此類方言在《西遊記》中比比皆是,足見吳承恩對新野的民間習俗了解之深。
也許,因為有了他對新野猴戲細致入微的觀察,有了新野猴戲中活龍活現的猴子情態,才有了神話力作《西遊記》中招人喜愛的猴王形象。
章節目錄
章回 | 題目 | 章回 | 題目 |
---|---|---|---|
第一回 |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 第二回 |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
第三回 |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 第四回 |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註齊天意未寧 |
第五回 |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 第六回 |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
第七回 | 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 | 第八回 |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
第九回 |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 第十回 | 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 |
第十一回 |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 第十二回 |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 |
第十三回 | 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 | 第十四回 |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
第十五回 | 蛇盤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韁 | 第十六回 | 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 |
第十七回 |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 第十八回 |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庄行者降魔 |
第十九回 | 雲堆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 第二十回 |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
第二十一回 | 護法設庄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 | 第二十二回 | 八戒大戰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凈 |
第二十三回 |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 | 第二十四回 |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觀行者竊人參 |
第二十五回 |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庄觀 | 第二十六回 |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
第二十七回 |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 第二十八回 |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
第二十九回 |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 第三十回 |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
第三十一回 |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 第三十二回 |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
第三十三回 |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 第三十四回 |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那騙寶貝 |
第三十五回 |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 第三十六回 |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 |
第三十七回 | 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 第三十八回 |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
第三十九回 |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 第四十回 |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 |
第四十一回 | 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 | 第四十二回 | 大聖殷勤拜南海觀音慈善縛紅孩 |
第四十三回 |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 | 第四十四回 | 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 |
第四十五回 | 三清觀大聖留名車遲國猴王顯法 | 第四十六回 | 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聖滅諸邪 |
第四十七回 | 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 第四十八回 |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
第四十九回 |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 | 第五十回 | 情亂性從因愛欲 神昏心動遇魔頭 |
第五十一回 |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 第五十二回 | 悟空大鬧金山兜 洞如來暗示主人公 |
第五十三回 |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 第五十四回 |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 |
第五十五回 |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 第五十六回 |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
第五十七回 |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 第五十八回 |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
第五十九回 |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 第六十回 |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
第六十一回 |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 第六十二回 |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 |
第六十三回 | 二僧蕩怪鬧龍宮 群聖除邪獲寶貝 | 第六十四回 | 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 |
第六十五回 | 妖邪假設小雷音四眾皆遭大厄難 | 第六十六回 | 諸神遭毒手彌勒縛妖魔 |
第六十七回 |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污道心清 | 第六十八回 |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
第六十九回 | 心主夜間修葯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 第七十回 |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
第七十一回 |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觀音現象伏妖王 | 第七十二回 | 盤絲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 |
第七十三回 |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 第七十四回 |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為變化能 |
第七十五回 | 心猿鑽透陰陽竅 魔王還歸大道真 | 第七十六回 |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 |
第七十七回 | 群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 第七十八回 |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
第七十九回 |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 | 第八十回 | 奼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
第八十一回 | 鎮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眾尋師 | 第八十二回 | 奼女求陽 元神護道 |
第八十三回 | 心猿識得丹頭 奼女還歸本性 | 第八十四回 |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 |
第八十五回 | 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 第八十六回 | 木母助威征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
第八十七回 | 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 | 第八十八回 |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 |
第八十九回 |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 第九十回 |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
第九十一回 | 金平府元夜觀燈玄英洞唐僧供狀 | 第九十二回 | 三僧大戰青龍山四星挾捉犀牛怪 |
第九十三回 | 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 | 第九十四回 | 四僧宴樂御花園一怪空懷情欲喜 |
第九十五回 | 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陰歸正會靈元 | 第九十六回 |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
第九十七回 | 金酬外護遭魔蟄 聖顯幽魂救本原 | 第九十八回 |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
第九十九回 | 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 第一百回 | 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 |
附錄 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清本) |
角色簡介
主要人物
唐僧
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稱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是如來佛祖第二弟子金蟬長老投胎。他是遺腹子,由于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太宗選定,與其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並取名為:孫行者、豬悟能、沙悟凈,之後在三個徒弟和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功德圓滿,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為人誠實善良,一心向佛,慈祥,愛憎分明,寧願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迂腐,鑒別能力差。
孫悟空
孫悟空又名孫行者、悟空、外號美猴王、金公,號稱“齊天大聖”。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女媧補天所用36501塊石所剩的其一塊靈石孕育,為尋求長生之道,獨自漂洋過海,歷經八九載,學會了講人言、行人禮,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拜菩提老祖為師,習得金丹術、地煞術,七十二變和觔鬥雲(又作筋鬥雲)本領,,武器為金箍棒【東海定海神針】。自封為齊天大聖(後玉帝批準虛名),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化,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三番兩次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但最後依舊和好。終于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最終修得正果,被如來封為“鬥戰勝佛”。為人堅持正義、嫉惡如仇,勇敢好鬥、勇往直前,機智靈活,執著略帶倔強,但有些自戀自大。
豬八戒
正名豬剛鬣,又名豬悟能、木母。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掌管天河水府,武器為九齒釘耙。因調戲嫦娥惹怒玉帝,被罰下人間。但錯投了豬胎,成了一隻野豬,修煉成精,長成了豬臉人身的模樣。在高老庄搶佔高家三小姐高翠蘭,被孫悟空降伏,跟隨唐僧西天取經。最終得正果,封號為“凈壇使者”。為人好吃懶做,憨厚,膽小,且貪圖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溫和善良的,而且富有人情味。
沙和尚
又名沙悟凈。原為天宮中的卷簾大將,因在蟠桃會上打碎了琉璃盞,惹怒王母娘娘,被貶入人間,在流沙河畔當妖怪,受萬箭穿心之苦。後被唐僧師徒收服,負責牽馬。得成正果後,被封為“金身羅漢”。為人忠厚老實、任勞任怨卻毫無主見,武器為降魔寶杖。
其他人物
佛與菩薩:如來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難、伽葉、金蟬子、旃檀功德佛、靈吉菩薩、彌勒佛、毗藍婆菩薩、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鬥戰勝佛、凈壇使者、八部天龍。
道教神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木公老祖、金母娘娘、赤精老祖、水精老祖、混元老祖、驪山老母、真武大帝、千裏眼、順風耳、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五炁真君、赤腳大仙、太陽星君、太陰星君、嫦娥、天蓬元帥、日遊神、夜遊神、托塔天王、金吒、木吒、哪吒、巨靈神、九天玄應雷聲普化天尊、四大天王、福祿壽三星、二郎神、二十八宿、南鬥六星、北鬥七星、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菩提老祖、鎮元大仙。
妖魔鬼怪:混世魔王、寅將軍、熊山君、特處士、黑風怪、凌虛子、白衣秀士、虎先鋒、黃風怪、白骨精、黃袍怪、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狐妖老阿麼、狐阿七大王、獅魔王、紅孩兒、鼉龍怪、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靈感大王、獨角兕大王、如意真仙、蠍子精、六耳獼猴、鐵扇公主、牛魔王、避水金晶獸、玉面公主、奔波兒灞、灞波兒奔、萬聖龍王、九頭駙馬、赤身鬼、勁節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雲叟、杏仙、黃眉老怪、紅鱗大蟒、賽太歲、蜘蛛精、百眼魔君、青毛獅王、黃牙象王、雲程萬裏鵬、國後、白骨精、金鼻白毛老鼠精、南山大王、黃獅精、猱獅、雪獅、狻猊、白澤、伏狸、摶象、九靈元聖、闢寒大王、闢暑大王、闢塵大王、玉兔精。
作品鑒賞
文學特色
《西遊記》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章回體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鬱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西遊記》的藝術想象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于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于接受。
《西遊記》的藝術魅力,除了它的奇異想象,就要數它的趣味了。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可以說是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雖然取經路上盡是險山惡水,妖精魔怪層出不窮,充滿刀光劍影,孫悟空的勝利也來之不易,但讀者的閱讀感受總是輕松的,充滿愉悅而一點沒有緊張感和沉重感。
《西遊記》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輝映。孫悟空豪爽、樂觀的喜劇性格;滑稽諧趣卻憨厚樸實的豬八戒形象。他們幽默詼諧,機趣橫生的對話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過富于揩趣的對話得到生動的表現,這也是《西遊記》充滿奇趣的又一大特點。在人物描寫上將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也是造成《西遊記》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謂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謂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會性;所謂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動物屬性。《西遊記》展現了一個神化了的動物世界,同時又熔鑄進社會生活的內容。
《西遊記》張開了幻想的翅膀,馳騁翱翔在美妙的奇思遐想之中,其幻想的思維模式,有著超現實的超前的意識。《西遊記》的幻想藝術確是一份寶貴的思維財富和豐富的藝術財富。《西遊記》不僅是中國文學中的一部傑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
美學批判
神話思維和權力意識
從文本的基本性質和藝術整體上判斷,《西遊記》是一部宗教與神話、迷信與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民間文學文本,是一個經歷漫長歷史時間的集體創作和最後的個體加工的文本形式。它折射出先秦軸心文化式微後華夏哲思的遞減式沒落和價值大廈坍塌後生活世界的混沌畫面和世俗化的享樂圖景。對于儒道釋三種價值體系的喜劇化的嘲笑和反諷,凸顯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晚期,隨著商品經濟萌芽和漸次,主流意識形態的解構和精神信仰的潰滅。《西遊記》建構的神話世界,宗教隱喻著對于精神和心理的極權統治,被演繹成為皇權的象征。于是皇權意識和神話思維在宗教化的藝術文本裏合乎邏輯地結盟,誕生出一種宗教政治和政治化的宗教模式。
《西遊記》呈現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極權——皇權和神權,生存主體無論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于政權和宗教的二重宰製,在心理結構上集體無意識匍匐于皇帝和佛祖的腳下。顯然,《西遊記》的文本散發著與生俱來的國民奴性氣味。即使是作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終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征最高統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自我異化和遊戲主體
黑格爾在《美學》中表達他一貫的美學主張:理想的藝術應該以人為中心。他又強調說:“性格就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顯然,《西遊記》是神魔妖怪為感性符號而建構的人類形象。然而,由于宗教和迷信意識對于創作主體的宰製,文本所書寫的形象呈現主體沉淪和自我異化的審美狀態。換言之,《西遊記》盡管不乏生動傳神的各類形象或意象,然而,顯露著一個無法掩飾的藝術事實:人物形象的主體性喪失,人性由于被宗教的壓抑而處于沉淪的境域。
在整體上,孫悟空是一個“偽英雄”。既是一個充滿遊戲精神的可愛英雄,又是一個最終在宗教法力之下表現為怯弱的英雄,成為宗教意識的犧牲品和工具。顯然,在被如來佛的魔法鎮壓之後,孫悟空顯明為一個不徹底的英雄和投降的英雄,身體和精神雙重地向“佛法”投降。從具體細節考察,孫悟空是一個神話的虛幻英雄,而且是一個不斷求援的英雄,是必須借助法術和寶物的英雄,在大鬧天宮之後,他的英雄形象不斷地褪色。和司馬遷《刺客列傳》中的英雄相比,後者則是充滿歷史理性的英雄,呈現悲劇色彩的英雄,也是道德和倫理意義的英雄,洋溢實踐理性的斑斕光輝,因而是真實的和可敬的英雄。比較之下,孫悟空隻能是可愛而不可敬的虛假英雄。
混合的母題結構和迴圈的敘事策略
作為一部神話小說,《西遊記》包含的母題豐富而寬泛,諸如反抗母題、取經母題、遊歷母題、冒險母題、受難母題、性禁忌母題、修成正果的母題等。新批評的代表人物韋勒克、沃倫認為:“從文學理論看,神話中的重要母題可能是社會的或自然的(或非自然的,或非理性的)意象或畫面、原型的或關于宇宙的敘述或故事、對我們永恆的理想中某一時期的事件的一種再現,這種再現是綱領性的,或者是帶著末世情調的,或是神秘的。”《西遊記》的母題涉及自然、社會、歷史、政治、神話、宗教多種領域和對象,它展現一幅生動多姿的歷史風俗畫,一定程度上呈現人類的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理性傾向。然而,遺憾的是這些理想主義和道德主義是不完整、不純粹和不徹底的,甚至是破碎的和含混的,有時表現出內在的困惑和矛盾,嚴重地削弱了小說文本的哲學意義和思想魅力。
重點解讀
摘抄:那八戒食腸大,口又大,一則是聽見童子吃時,便覺饞蟲拱動,卻才見了果子,拿過來,張開口,囫圇吞咽下肚,卻白著眼胡賴。向行者,沙僧道:“你兩個吃的是甚麽?”沙僧道:“人參果。”八戒道:“甚麽味道?”行者道:“悟凈,不要睬他!你倒先吃了,又來問誰?”八戒道:“哥哥,吃的忙了些,不像你們細嚼慢咽,嘗出些滋味。我也不知有核無核,就吞下去了。哥啊,為人為徹;已經調動我這饞蟲,再去弄個兒來,老豬細細的吃吃。”
選自:《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觀行者竊人參》
點評:說明了八戒的莽撞,匆忙和貪吃的個性。
摘抄:行者道:“你們且慢行。等老孫去照顧那兩個童兒睡一兩個月。”三藏道:“徒弟,不可傷他性命,不然,又一個得財傷人的罪了。”行者道:“我曉得。”行者復進去,來到那童兒睡的房門外。他腰裏有帶的瞌睡蟲兒,原來在東天門與成長天王猜枚耍子贏的。他摸出兩個來,瞞窗限兒彈將進去,徑奔到那童子臉上,鼾鼾沉睡,再莫想得醒。他才拽開雲步,趕上唐僧,順大路一直西奔。
選自:《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庄觀》
點評:說明了孫行者除了大大咧咧的另外一面,他還是十分的謹慎,小心的,
摘抄:行者道:“她是妖精。”唐僧道:“這個猴子胡說!就有這許多妖怪!你是個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你去罷!”行者道:“師父又叫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隻是一件不相應。”唐僧道:“你有甚麽不相應處?”八戒道:“師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著你做了這幾年和尚,不成空著手回去?你把那包袱裏的甚麽舊褊衫,破帽子,分兩間與他罷。”
選自:《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點評:行者經歷了千辛萬苦保師父上西天取經,半路卻被師父趕走,確實讓人心痛。八戒的油嘴滑舌也讓人討厭。
摘抄:行者笑道:“賢弟啊,這樁兒我不敢說嘴。水裏勾當,老孫不大十分熟。若是空走,還要念訣,又念念‘避水咒’,方才走得;不然,就要變化做甚麽魚蝦蟹鱉之類,我才去得。若論賭手段,憑你在高山雲裏,幹甚麽蹊蹺異樣事兒,老孫都會;隻是水裏的買賣,有些兒榔杭。”
選自:《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凈》
點評:孫行者也有不擅長的東西,雖說他下得了地,上得了天,可就是不擅長水戰,不知水性。人無完人嘛!
摘抄:行者哪裏肯放,執著棒,隻情趕來,呼呼吼吼,喊聲不絕,卻趕到那藏風山凹之間。正抬頭,見八戒在那裏放馬。八戒忽聽見呼呼喊聲,回頭觀看,乃是行者趕敗的虎怪,就丟了馬,舉起鈀,刺寫著頭一築。可憐那先鋒,脫身要跳黃絲網,豈知又遇罩魚人。卻被八戒一鈀,築得九個窟窿鮮血冒,一頭腦髓盡流幹。
選自:《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點評:現在看來豬八戒也不是那種隻會吃,不會幹的人啦。
名人點評
《西遊記》至多不過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說、神話小說;他並沒有什麽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過有一點愛罵人的玩世主義。這點玩世主義也是很明白的;他並不隱藏,我們也不用深求。”——胡適
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實出于遊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原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魯迅
《西遊記》是一部以拯救墮落的人心與人精神為鵠的作品;《西遊記》也是一都描寫反貪題材的作品。——劉戈
《西遊》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心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製,而歸于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謝肇浙
作者簡介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他生活在明代中葉,約當公元1500~1582年間;出生在一個由文職小官僚而淪落為小商人的家庭。他極好讀書,但常遭官府吏胥敲詐,對社會現實頗為不滿意。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後又聘任過荊王府紀善。是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其故裏江蘇淮安東南馬甸鄉二堡村有修葺一新的墓園,淮安市有其紀念館。吳承恩一生創作豐富,但是由于家貧,又沒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據記載有志怪小說集《禹鼎記》已失傳。吳承恩的外甥孫丘度蒐集其殘存之稿,僅“存十一于千百”,包括詩一卷、散文三卷。吳承恩的詩文多散佚,有後人輯集的《射陽先生存稿》4卷存世。

作者考證
吳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人(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漢族,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于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在81歲左右時去世。吳承恩自幼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官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製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以下吳承恩的生平履歷由胡適考證得出:
以下資料節選自《胡適的西遊記研究》
四、關于吳承恩的卒年:
我前年做《西遊記序》,還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是誰,隻能說:“《西遊記》小說之作必在明朝中葉以後”,“是明朝中葉以後一位無名的小說家做的”。後來見《小說考證》卷二,頁七六,引山陽丁晏的話,說據淮安府康熙初舊志藝文書目,《西遊記》是淮安嘉靖中歲貢生吳承恩作的。《小說考證》收的材料最爛,但丁晏是經學家,他的話又是根據《淮安府志》的,所以我們依著他的指引,去訪尋關于吳承恩的材料。現承周豫才先生把他搜得的許多材料抄給我,轉錄于下:
天啓《淮安府志》十六,《人物志》二,《近代文苑》]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遊之風。復善諧劇,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數奇,竟以明經授縣貳,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放浪詩酒,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匯而刻之。
又同書十九,《藝文志》一,《淮賢文目》]吳承恩:《射陽集》四冊,口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康熙《淮安府志》十一,及十二]與天啓《志》悉同。
同治《山陽縣志》十二,《人物》]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工書。嘉靖中歲貢生(查選舉志亦不載何年),官長興縣丞。英敏博洽,為世所推。一時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家貧無子,遺稿多散失。邑人邱正綱收拾殘缺,分為四卷,刊布於世。太守陳文燭為之序,名曰《射陽存稿》,又《續稿》一卷,蓋存其什一雲。
又十八,《藝文》]吳承恩:《射陽存稿》四卷,《續稿》一卷。
光緒《淮安府志》廿八,《人物》二,又卅八,《藝文》,所載與上文悉同。又《山陽志》五,《職官》一,“明太守”條下雲:“黃國華,隆慶二年任。陳文燭字玉叔,沔陽人,進士,隆慶初任。邵元哲,萬歷初任。”焦循《劇說》卷五引阮葵生《茶餘客話》雲:
舊志稱吳射陽性敏多慧,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今不知“雜記”為何書。惟《淮賢文目》載先生撰《西遊通俗演義》。是書明季始大行,裏巷細人皆樂道之。……按射陽去修志時不遠,未必以世俗通行之小說移易姓氏。其說當有所據。觀其中方言俚語,皆淮之鄉音街談,巷弄市井童孺所習聞,而他方有不盡然者,其出淮人之手尤無疑。然此特射陽遊戲之筆,聊資村翁童子之笑謔。必求得修煉秘訣,亦鑿矣。

周先生考出《茶餘客話》此條系根據吳玉搢的《山陽志遺》卷四的,原文是:
天啓舊志列先生為近代文苑之首,雲“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復善諧謔。所著雜記幾種,名震一時”。初不知“雜記”為何等書。及閱《淮賢文目》載《西遊記》為先生著。考《西遊記》舊稱為證道書,謂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園有序,稱此書系其國初邱長春真人所撰。而《郡志》謂出先生手。天啓時去先生未遠,其言必有所本。意長春初有此記,至先生乃為之通俗演義;如《三國志》本陳壽,而《演義》則稱羅貫中也。書中多吾鄉方言,其出淮人手無疑。或雲有《後西遊記》,為射陽先生撰。吳玉搢也誤認邱長春的《西遊記》了。邱長春的《西遊記》,虞集作序的,乃是一部紀行程的地理書,和此書絕無關系。阮葵生雖根據吳說,伹已不信長春真人的話;大概乾隆以後,學者已知長春真人原書的性質,故此說已不攻自破了。
吳玉搢的《山陽志遺》卷四還有許多關于吳承恩的材料,今錄于下:
嘉靖中,吳貢生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吾淮才士也。吳敏博洽,凡一時金石碑版嘏祝贈送之詞,多出其手。薦 紳台閣諾公皆倩為捉刀人。顧數奇,不偶,僅以歲貢官長興縣丞。貧老乏嗣,遺稿多散佚失傳。邱司徒正綱收拾殘缺,得其友人馬清溪、馬竹泉所手錄,又益之以鄉人所藏,分為四卷,刻之,名閂《射陽存稿》。五岳山人陳文燭為之序。其略雲:“陳子守淮安時,長興徐子與過淮。往汝忠丞長興,與子輿善。三人者呼酒韓侯祠內,酒酣論文論詩,不倦也。汝忠謂文自“六經”後,惟漢、魏為近古。詩自《三百篇》後,惟唐人為近古。近時學者徒謝朝華而不知畜多識,去陳言而不知漱芳潤,即欲敷文陳詩,難矣。徐失生與子深韙其言。
今觀汝忠之作,緣情而綺麗,體物而瀏亮,其詞微而顯,其旨博而深。收百代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沈辭淵深,浮藻雲駿,張文潛以後一人而已。”其推許之者,可謂至極。讀其遺集,實吾郡有明一代之冠。惜其書刊板不存,予初得一抄本,紙墨已渝敝。後陸續收得刻本四卷,並續集一卷,亦全。盡登其詩入《山陽耆舊集》,擇其傑出者各體載一二首于此,以志瓣香之意雲。
據此,是隆慶初(約1570年)陳文燭守淮安時,吳承恩還不曾死。以此推之,可得他的年代:
嘉靖中(約1550年),歲貢生。
嘉靖末(約1560年),任長典縣丞。
隆慶初(約1570年),在淮安與陳文燭、徐子輿往來酬應,酒酣論文。
萬歷初(約1580年),吳承恩死。
吳承恩大概生于正德之末(約1520年),死于萬歷之初,(大約活了60歲)。天啓《淮安志》修于天啓六年,當西歷1626年,去吳承恩死時止有四五十年。
精彩書摘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詩曰: 混沌末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蓋聞天地之數,有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將一元分為十二會,乃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會該一萬八百歲。且就一日而論:子時得陽氣,而醜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後,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蹉;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數,若到戌會之終,則天地昏蠓而萬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歲,交亥會之初,則當黑暗,而兩間人物俱無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歲,亥會將終,貞下起元,近子之會,而復逐漸開明。邵康節曰:“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子會,輕清上騰,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謂之四象。故曰,天開于子。又經五千四百歲,子會將終,近醜之餘,而逐漸堅實。《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至此,地始凝結。再五千四百歲,正當醜會,重濁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謂之五形。故曰,地闢于醜。又經五千四百歲,醜會終而寅會之初,發生萬物。歷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陰陽交合。再五千四百歲,正當寅會,生人,生獸,生禽,正謂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
相關信息
將改編成美劇
2014年7月14日訊息,據悉,美國AMC電視台日前宣布,將把中國名著《西遊記》改編成一部功夫題材的新劇《Badlands》。故事講述一個偉大的戰士和一個小男孩尋找極樂世界的冒險旅程。首季共6集,每集一小時,將于2015年年末或2016年年初開播。
要說這個AMC電視台可有名了,您一定看過《行屍走肉》和《絕命毒師》,那就是AMC出品的。如今AMC電視台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古典名著《西遊記》,此次也是《西遊記》第一次被改編成美劇。此前NBC參與發行的電影《失落的帝國》也曾借用《西遊記》的故事,不過比起改編顯然更接近于惡搞。
這部劇集將由《超人前傳》的兩位製片人Miles Millar與Al Gough聯手打造,他們將和吳彥祖、馮德倫以及《被解救的姜戈》監製Michael Shamberg一同擔任製作人。馮德倫與吳彥祖還將為該劇貢獻他們的武指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