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製沿革
歷史變革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裏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裏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裏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于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建設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于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建設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製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民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鹹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于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鹹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裏。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鹹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鹹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製,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鹹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鹹陽,漢之長安也。”秦鹹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鹹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製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于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鹹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建設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于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建設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鹹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裏,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于部下反對,隻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範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于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遊歷于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製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建設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定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建都朝代
10朝說: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02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西周(約300年)、秦(144)、西漢(211年)、新朝(15年)、東漢(獻帝6年)、西晉(愍帝)、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90年)等13個王朝在西安建都。13朝是公認的建朝數。
14朝說:有兩種情形:①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②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有兩種情形:①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②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朝代 | 名稱 | 都城位置 | 所居帝王 | 建都時間 |
---|---|---|---|---|
鎬京 | 豐鎬遺址 | 周武王-幽王,共12王 | 前1046年-前771年 | |
鹹陽 | 秦鹹陽城遺址 | 秦孝公-子嬰,共6帝王 | 前350年-前206年 |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漢高祖-孺子嬰,共12帝 | 前200年-9年 | |
常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9年-23年 |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190年-195年 | ||
西晉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晉愍帝 | 313年-316年 |
前趙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劉曜 | 319年-328年 |
前秦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苻健-苻堅,共4帝 | 352年-385年 |
後秦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姚萇-姚泓,共3帝 | 386年-417年 |
西魏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元寶炬-元廓,共3帝 | 534年-557年 |
北周 | 長安 | 漢長安城遺址 | 周閔帝-周靜帝,共5帝 | 557年-581年 |
隋 | 大興 | 隋大興城遺址 | 文帝-恭帝,共3帝 | 581年-618年 |
唐 | 長安 | 唐長安城遺址 | 唐高祖-唐昭宗,共20帝 | 618年-904年 |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的行政隸屬關系和行政區劃設定有過幾次較大的變動和調整。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由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西安市設12個區,其中城區8個、郊區4個,城區未設立街道行政建製,郊區下設有19個鄉。
1954年調整行政區劃,將12個區和部分新劃入的鄉鎮合並調整為9個區,定名為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長樂區、雁塔區、阿房區、未央區、草灘區、灞橋區。
1957年4月復原長樂、未央兩區建製,市轄區減為7個。
1958年11月將長安、藍田、臨潼、鄠縣劃歸西安市。
1960年復原蓮湖、碑林、新城區建製。
1961年8月將藍田、臨潼、鄠縣劃出。
1962年恢復新城、碑林、蓮湖區建製。
1965年復原灞橋、雁塔、阿房、未央區建製,轄地合並為一個郊區,市轄區減為4個。
1966年6月,將臨潼縣所屬閻良鎮劃歸西安市組建為閻良區,將鹹陽市(縣級市)劃歸西安市。1966年11月,新城、碑林、蓮湖、閻良區更名為東風、向陽、紅衛、東紅區, 1972年恢復原名。1971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又將鹹陽市劃出。
1980年3月,復原西安市郊區,恢復灞橋、未央、雁塔區建製。
1983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將渭南地區所屬藍田、臨潼縣和鹹陽地區所屬戶縣、周至縣( 1964年9月10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報國務院批準,將鄠縣改為戶縣,盩厔改為周至)、高陵縣劃歸西安市,西安市共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7區,長安、藍田、臨潼、周至、戶縣、高陵6縣。
1997年8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復原臨潼縣,設立臨潼區。
2002年6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復原長安縣,設立長安區,西安市共轄9區4縣。
2008年3月7日,經市政府研究並報省政府批準,復原長安區王曲鎮、鳴犢鎮二鄉(鎮)的建製,設立相應的街道辦事處,其行政區域不變,以原各鄉(鎮)政府駐地為街道辦事處辦公駐地。
2014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準,復原高陵縣,設立高陵區。
截至2014年年底,西安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灞橋、未央、閻良、臨潼、長安、高陵10個區,藍田、周至、戶縣3個縣和西安灃東新城(共有111個街道、67個鎮、772個社區和2986個行政村)。有國家級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安曲江新區、西安滻灞生態區、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西安國際港務區。總面積10108平方千米,市區規劃面積865平方千米,主城區建成區面積449平方千米。
轄區概況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東經107.40度~109.49度和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北臨渭河和黃土高原,南鄰秦嶺。東以零河和灞源山地為界,與華縣、渭南市、商州市、洛南縣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黃土台塬為界,與眉縣、太白縣接壤;南至北秦嶺主脊,與佛坪縣、寧陝縣、柞水縣分界;北至渭河,東北跨渭河,與鹹陽市區、楊凌區和三原、涇陽、興平、武功、扶風、富平等縣(市)相鄰。轄境東西長約204公裏,南北寬約116公裏。面積9983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1066平方公裏。
地質
西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于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沖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地貌
西安市境內海拔高度差異懸殊位居全國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蕩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線分明,構成西安市的地貌主體。秦嶺山脈主脊海拔2000- 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巔海拔3867米,是大陸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 700米,其中東北端渭河河床最低處海拔345米。西安城區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級階地上。
西安地區自古有“八水繞長安”之美稱。市區東有灞河、滻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灃河,北有渭河、涇河,此外還有黑河、石川河、澇河、零河等較大河流。其中絕大多數屬黃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橫貫西安市境內約150公裏,年徑流量為25億立方米。
氣候
西安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然春季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雨水較多,冬季則顯幹冷缺少雨雪。全年平均氣溫13攝氏度。
自然資源
西安境內地層發育復雜,構造類型多樣,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分布在南部秦嶺山區。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具有良好的儲存地熱水的地質條件,僅城區可以開發的地熱面積約780平方公裏,地下熱水可採儲量約為5.39億立方米。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直接侵襲,尚保留若幹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青樹、連香、馬甲子等。秦嶺山地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叢草甸、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資源豐富,計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為中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渭河平原主要為大田農作物、蔬菜、果園和城市綠化等栽培植物類型。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地,有獸類55種,鳥類177種,包括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秦嶺亞種、鬣羚、大鯢、黑鸛、白冠長尾雉、血雉、金雞等珍稀動物。

水資源
西安地區自古有“八水繞長安”之美稱。市區東有灞河、滻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灃河,北有渭河、涇河,此外還有黑河、石川河、澇河、零河等較大河流。其中絕大多數屬黃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橫貫西安市境內約150公裏,年徑流量為25億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儲量估算,總計約19.91億立方米。還另闢有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億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萬噸,加上地下水資源,市區日供水能力可達172萬噸,基本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

土壤
西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兩個差異明顯的區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黃褐土、褐土為代表,南部的秦嶺山地以黃棕壤、棕壤為代表。據1980- 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個土類24個土壤亞類50個土屬,計181個土種。土壤類型的復雜多樣,為區內農作物的多品種組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動植物
西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直接侵襲,尚保留若幹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青樹、連香、馬甲子等。秦嶺山地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叢草甸、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資源豐富,計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為中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渭河平原主要為大田農作物、蔬菜、果園和城市綠化等栽培植物類型。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地,有獸類55種、鳥類177種,包括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秦嶺亞種、鬣羚、大鯢、黑鸛、白冠長尾雉、血雉、金雞等珍稀動物。為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境內已建立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礦產資源
西安境內地層發育復雜,構造類型多樣,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分布在南部秦嶺山區。秦嶺以北平原地區具有良好的儲存地熱水的地質條件,僅城區可以開發的地熱面積約780平方公裏,地下熱水可採儲量約為5.39億立方米。
人口
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62.75萬人,比上年末凈增加3.9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442.94萬人,佔51.3%;女性人口419.81萬人,佔48.7%,性別比為105.51(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全年出生人口8.70萬人,出生率為10.11‰;死亡人口4.71萬人,死亡率為5.47‰;自然成長率為4.64‰。城鎮人口626.44萬人,佔72.61%;鄉村人口236.31萬人,佔27.39%。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815.29萬人,比上年成長1.0%。

西安是一個多民族散雜而居的城市。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西安市共有民族53個,其中少數民族52個,常住人口9.78萬人,佔人口總數的1.15%。在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64216人,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5.28%。其他少數民族,10000- 1000人的民族有5個,分別是滿族9928人、蒙古族3086人、朝鮮族1133人、壯族1201人、土家族1060人;1000- 500人的民族有3個,分別是藏族848人、維吾爾族690人、苗族655人;500- 100人的民族有7個;100人以下民族有33個,還有未識別民族29人。全市9區4縣都有少數民族居住,蓮湖區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有3.5萬人,其中回族有3.2萬人;藍田縣最少,有146人。
交通
公路
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和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華北和華東各地市的必經之路。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作為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隴海蘭新鐵路沿線經濟帶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啓西、連線南北的重要戰略地位,是全國幹線公路網中最大的節點城市之一。

公路建設形成了一個以西安為中心,有9條國家高速在此交匯,形成了貫通陝西省、輻射周邊省市的高等級“米”字型輻射狀幹線公路系統,有公路2800多公裏,有6條國道幹線通過。繞城高速、機場新線建成,二環路、三環路全面貫通。市區與所轄區縣全部開通高速公路。
鐵路
西安是陝西省“米”字形鐵路交通的重要樞紐。2012年12月底,西安已開通至北京、廣州、長沙、深圳、武漢、鄭州、石家庄的直達高鐵線路。
鐵道線路有鄭西高速鐵路、西寶高速鐵路、大西客運專線等。
航空
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是中國重要航空港,目前共有20家航空公司在機場經營150餘條航線,每天有400餘架次的航班在機場起降。2009年旅客吞吐量達到1529萬,為全國十大機場增速最快的機場。
從2009年3月開始, 西安鹹陽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全面開工,項目總投資103.91億元,將在現有跑道南側建設長3800米,寬60米的第二條跑道和平行滑行道,使飛行區達到4F標準,能夠起降A380等超大型洲際飛機。新增25.3萬平方米的3號航站樓,規模為原有航站樓的4倍,建成後,新增的3號航站樓將和既有的1號、2號候機樓連為一個整體,並有擺渡車往返其間,方便中轉旅客轉機,各航站樓之間實現一體化交通。
捷運
西安捷運,截至2013年底已開通1號線(藍)、2號線(紅),在建3號線(淺紫)、4號線(綠),是西北地區首座擁有捷運運營線路的城市,同時也成為中國大陸第十個擁有捷運運營線路的城市。
截至2013年西安捷運運營兩條線,運營裏程45.9公裏,西安捷運運營線設計覆蓋西安市六個市轄區(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灞橋區、未央區、雁塔區、長安區),連通古城、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大城區,串起了西安市東西中軸線上的三橋、土門、五路口、康復路、紡織城,南北中軸線上的龍首原、鍾樓、小寨等商圈,使得市區緊密聯系在1小時經濟圈內。
西安捷運2號線于2011年9月16日下午14時正式通車運行。
西安捷運1號線于2013年9月15日早上10時正式通車運營。
市內交通
- 公交
西安是全國建立“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工程的首批15個城市之一 ,現有公交巴士線路約280條,包括4條通宵運行線路。大部分普通城區公交票價1元,高等級空調車票價2元,市民使用西安城市一卡通長安通可以享受半價優惠,學生卡三折優惠。2012年3月,西安市採取緩堵措施,提倡公共交通出行,開始推行8條微型公交(3條已在運行),同時計畫建設2條快速公交。2012年底,西安市更新和更換公車750輛,使得總運營數量達到7500輛以上,公共交通出行率達到42%。
- 計程車
(一)排氣量1.8L(含1.8L)以下車型(含新能源汽車)
1、起步價。由現行起步價2公裏7元(含每乘次1元燃氣附加費)調整為3公裏9元(不再收取燃氣附加費)。
2、基本公裏運價。由現行1.50元/公裏調整為2.0元/公裏。
3、空駛補貼費。由現行的單程載客8公裏以上,每公裏加收公裏運價50%的空駛費,調整為單程載客12公裏以上時再行加收,每公裏加收公裏運價的50%。
(二)排氣量1.8L以上車型
1、起步價。2公裏9元(取消每乘次1元燃氣附加費)。
2、基本公裏運價不變:2.4元/公裏。
3、空駛補貼費不變:即單程載客8公裏以上,每公裏加收公裏運價50%的空駛費。
(三)計時收費
由現行靜態候時收費方式調整為低速時距並計收費方式,在營運途中非因駕駛員責任時速10公裏/小時,自動累計5分鍾計1公裏運價(7:00-9:00、17:00-19:00自動累計4分鍾計1公裏運價)。
(四)夜間計費方式不變,即23時至次日6時,起步價增加1元,每公裏運價加收0.3元。
(五)細化計費單位
將裏程計費單位由現行的每500米計費一次調整為每100米計費一次。
- 自由行包車
自助出遊,包車或租車是剛需,傳統的租車方式往往伴隨著安全沒有保障,收費不均等問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線上包車平台的出現很好的解決這一系列問題。以趣包車為例,它的所有車輛、司機都是經過嚴選的,保障出行的安全。收費公開透明,再也不用擔心上當,受騙了。
經濟
西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的省會,中國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國中西部地區重要的科技研究、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重要的航天、航空工業中心,機械製造技轉化中心和紡織工業中心。西安擁有較強的工業基礎,是中國中西部地區科技實力最強,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特大城市之一。

2014年生產總值(GDP)5474.77億元,比2013年成長9.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4.55億元,成長5.1%;第二產業增加值2205.37億元,成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3054.85億元,成長9.0%。第一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0.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5.8%。全年非公有製經濟增加值2883.48億元,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7%,比2013年提高0.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比2013年上漲1.4%,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9%。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0.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0.5%。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0.8%。新增住宅銷售價格上漲3.7%。城鎮新增就業13.16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7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
財政總收入1019.56億元,比2013年成長12.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83.76億元,成長16.3%,其中,營業稅下降10.4%,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成長3.4%、15.5%和26.2%。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819.50億元,比上年成長12.3%,其中,科學技術支出成長70.8%,城鄉社區事務支出成長40.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成長13.6%,節能環保支出成長12.9%,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下降0.9%。
第一產業
2012年糧食播種面積572.50萬畝,比上年下降0.1%;油料播種面積7.70萬畝,下降12.8%;蔬菜播種面積97.82萬畝,成長0.9%;棉花播種面積5.00萬畝,下降16.3%。全年糧食產量192.54萬噸,比上年成長5.8%,其中,夏糧95.73萬噸,成長5.7%,秋糧96.81萬噸,成長5.8%。
第二產業
西安已建成了以機械設備、交通運輸、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葯、食品飲料、石油化工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培育了高新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旅遊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等五大主導產業,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曲江新區、滻灞生態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國際港務區、灃渭新區八大發展平台。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44.29億元,成長13.0%。其中,輕工業增加值247.15億元,成長12.2%;重工業增加值897.14億元,成長13.2%。
西安主要開發區和新區 | ||
---|---|---|
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 西安曲江新區 |
西安滻灞生態區 | 陝西西鹹新區灃東新城 | 陝西西鹹新區灃西新城 |
西安國際港務區 | 陝西航天經濟技術開發區 | 陝西航空經濟技術開發區 |
第三產業
2012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43.43億元,比上年成長26.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成長24.2%。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165.99億元,成長27.0%。
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36.06億元,比上年成長15.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成長12.9%。按經營單位所在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167.38億元,成長15.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8.68億元,成長19.8%。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2013.74億元,成長16.2%;餐飲收入額222.32億元,成長9.7%。
2012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48家,其中,財產險23家,人壽險25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107家。全年保費收入176.78億元,比上年成長6.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5.70億元,增16.4%;人身險保費收入121.08億元,成長2.9%。全年支付各類保險賠款給付49.61億元,比上年成長29.5%,其中,財產險、人身險分別為29.94和19.67億元,分別比上年成長39.2%和17.0%。
社會事業
科研
西安科技力量雄厚、人才眾多,科技實力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位,至2012末年,擁有各類科研及開發機構3000多個,各類獨立科研機構460餘家,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行業測試中心231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4萬人,兩院院士55人。
2012年實施市級科技計畫項目337項,其中,高新技術專項26項,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項目216項。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118家,支持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19家,實施區縣工業科技引導項目10個。全年技術市場交易額303.75億元。申請專利量15029件,專利授權量3475件。
場館
截至2012年,全市博物館94個,公共圖書館15個,藝術表演團體13個,文化館15個,文化站181個。全年組織開展各類民眾文化活動7846場次。全市擁有電視台1座、廣播電台1座、廣播電視台7座,電視人口覆蓋率和廣播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8.83%和99.45%。
衛生
2012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557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76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6.64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2.31萬人;衛生機構床位4.42萬張。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 | 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院 | 西安交大醫學院一附院 |
西安交大醫學院二附院 | 西安交大口腔醫院 | 陝西省人民醫院 | 陝西省中醫醫院 |
陝西省第二人民醫院 | 陝西省生殖保健中心 | 陝西省腫瘤醫院 | 陝西省婦幼保健院 |
陝西省結核病防治院 | 西安市第一醫院 | 西安市第四醫院 | 西安市中心醫院 |
西安市兒童醫院 | 西安市中醫醫院 | 西安市鐵路中心醫院 | 西安市紅十字會醫院 |
西安市胸科醫院 | 西安結核病醫院 | 西安腫瘤醫院 | 西安長安醫院 |
西安市精神衛生中心 | 武警陝西省總隊醫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三二三醫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四五一醫院 |
西安武警骨科醫院 |
體育
2012年舉辦各類民眾體育展示表演和競賽活動總計260項次,體育社團舉辦和承辦體育賽事305項次,其中,國際性和全國性賽事22項次。新增城市社區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40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7個、社區全民健身路徑50個。全市已有社會體育指導員8600名,晨晚練點1600個,健身氣功站點140個、在冊練功人數6118人。
通信
西安郵政是全國六大通信中心(區號029)和11個一類郵件轉口局之一。西安信息化建設發展迅速,形成了擁有光纖、數位微波、衛星、程控交換、資料與多媒體等多種通信手段,覆蓋全市城鄉,連線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現代化電信通信網路。“數位西安”正在建設之中。西安電信寬頻多媒體城域網已經覆蓋西安城區90%以上的區域和郊縣40%以上的區域。
西安是中國公用電腦網路和中國多媒體信息網路在西北五省的網路核心中樞,同時,西安又是西北五省和中國公用電腦網路連線的必由之路,擁有最大的網路傳輸線路。西安交通大學也是中國教育科研網的西北總結點,是第二代網際網路的西北中樞,在西安建立的網際網路資料中心擁有得天獨厚的網路資源。
西部資料中心是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于2002年投資建設的工程,是中國電信規劃的全國四大IDC樞紐之一。是面向國內、國際各類型企業、事業客戶提供大規模、高質量、安全可靠的伺服器托管、頻寬租用以及災備中心建設、套用服務外包的超大型網際網路資料交換中心。
教育事業
西安是西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較為集中的城市之一,是全國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數最多的城市,西安的教育資源豐富,在西部地區和全國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國五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
西安是科技發達、創新力強的城市。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城市前列,全市擁有普通高等學校49所,擁有各類科研技術機構3000多個,各類獨立科研機構661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行業測試中心44個,在校大學生63.22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1.77餘萬人,每年碩士、博士畢業生1萬人以上,有45名兩院院士,擁有許多國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學家。全市大專以上學歷人口82萬,佔全市總人口的比例為10.92%,列全國第一。全市18歲以上成人接受教育比例居全國第一。這裏聚集了中國航天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神舟”五號、六號火箭發動機和推進劑、箭載電腦和遙感裝置等,都是西安研究製造的。2009年全市專利申請量達12772件,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1%。
截至2012年,全市普通高校62 所,在校學生72.40萬人,畢業生18.64萬人,另有研究生培養單位44個,在學研究生8.47萬人,畢業生2.30萬人;成人高等學校15 所,在校學生15.98萬人,畢業生5.05萬人;普通中學419所,在校學生45.33萬人,畢業生15.64萬人;國小1322所,在校學生50.85萬人,畢業生8.88萬人。國小、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分別為99.96%和99.67%。
類別 | 學校 | ||
---|---|---|---|
軍事院校 |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陸軍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工程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航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通信學院 | ||
公辦院校 | 西北政法大學 | 西安外國語大學 | |
西安科技大學 | 西安石油大學 | 西安工業大學 | |
西安醫學院 | 西安郵電大學 | 西安音樂學院 | |
西安航空學院 |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 | 陝西服裝工程學院 | |
西安工程大學 | 西安文理學院 | 西安體育學院 | |
西安理工大學 | 西安財經學院 | 西安美術學院 | |
獨立學院 |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學院 |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清學院 |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 | |
西安工業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 |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 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 | |
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 | 陝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 | 長安大學興華學院 | |
民辦院校 | 西安翻譯學院 | 西京學院 | 西安培華學院 |
西安外事學院 | 西安歐亞學院 | 西安思源學院 | |
專科院校 | 陝西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陝西旅遊烹飪職業學院 |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 西安電力高等專科學校 | 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 | |
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 | 西安三資職業學院 | 西安海棠職業學院 |
歷史文化
方言
盛行于關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以關中話,即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中原官話之一陝西話,雖然深受國語影響,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詞用法。
宗教
- 佛教
佛教于西漢末年傳入長安,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截至2012年,西安有佛寺百餘所,僧尼約700人,信教民眾約8萬人。在中國和東南亞影響深遠的八大宗派中,有六個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市(三論宗祖庭草堂寺、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大興善寺、華嚴宗祖庭華嚴寺、律宗祖庭凈業寺、凈土宗祖庭香積寺)。唐朝時,日本空海大師來長安學佛,並學習中國文化,被譽為中日民間交往的友好使者。其他寺院如青龍寺、興教寺、草堂寺、隋仙遊寺、藏傳佛教寺院廣仁寺等在歷史上都有很大的影響。
- 道教
道教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產生于東漢順帝時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全市現有道教宮觀27所,道教職業人員約200人,信教民眾約5萬人。影響較大的宮觀有周至縣樓觀台(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西安八仙宮、戶縣重陽宮(該宮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是在中國影響較大的全真教派的發源地,位于戶縣祖庵鎮),臨潼驪山老母殿,戶縣財神劉海故裏,戶縣鍾馗故裏遺址。
- 基督教
基督教從《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記載算起,傳入西安市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基督教的大量傳入並有較大發展主要是在鴉片戰爭以後。西安市現有基督教禮拜堂點138處,教職人員372人,信教民眾8.3萬人。建于唐代的基督教景教大秦寺,位于周至縣終南山下,樓觀台西側,該寺現僅存一古塔,影響較大的基督教堂有南新街禮拜堂、東新巷禮拜堂等。
- 天主教
西安市現有天主教堂點94處,教職人員297人,信教民眾近6萬人。影響較大的教堂有五星街天主教堂、糖坊街天主教堂、高陵縣通遠鎮天主教堂、周至縣天主教總堂、戶縣圍棋寨天主教堂、戶縣北市天主大教堂等,在秦嶺戶縣境內還有西北著名天主教朝聖場所-十字山等。
-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傳入西安,有1300多年的歷史。全市現有清真寺21所。影響較大的寺院有化覺巷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大皮院清真寺、小皮院清真寺等。
戲劇
流行于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于戶縣鍾馗故裏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製有生、旦、凈、醜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
2006年5月20日,秦腔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繪畫
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于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于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鬱的戶縣農民畫鍾馗故裏鍾馗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的60年代,一個以趙望雲、石魯為代表的西安美術團體,在北京等地組織了一次巡回展,他們以表現黃土高原古樸倔強為特征的山水畫和表現勤勞淳樸的陝北農民形象的人物畫,在中國畫壇引起轟動,人稱“長安畫派”。
特色小吃
簡介 | 圖片 | |
---|---|---|
特色面食 | biángbiang面是陝西關中民間傳統風味面食,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拉成長寬厚的面條。biángbiang面 | ![]() |
餃子宴 | 餃子宴是西安市著名小吃宴席,是在發掘研究唐代和中國傳統餃子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西安餃子宴的得名,主要因這種宴賓筵席由千姿百態的餃子組成。 | ![]() |
秦鎮涼皮 | 秦鎮涼皮已有2000餘年歷史,秦鎮在地傳說在秦始皇時期已經開始有涼皮,為皇朝供物。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主產于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成糊狀,平鋪在多層竹籠內,旺為蒸熟,做出的涼皮筋、薄、細、軟,具有獨特風味。 | ![]() |
牛羊肉泡饃 | 牛羊肉泡饃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用優質牛羊肉加佐料入鍋煮爛,湯汁備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饃,掰成碎塊,加輔料煮製而成。其特點是:肉爛湯濃、香醇味美、粘綿韌滑。 | ![]() |
老童家臘羊肉 | 老童家臘羊肉是西安市著名小吃,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難來西安,品嘗了之後大加贊賞。並由兵部尚書趙福橋之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三字,製成匾額懸掛門口,從此老童家臘羊肉名聞遐邇,近百年來長盛不衰。 | ![]() |
鍋盔 | 鍋盔是陝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面食小吃。鍋盔源于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 | ![]() |
肉夾饃 | 肉夾饃陝西乃至西北大部分地區的著名小吃,起源于戰國,當時稱“寒肉”。在西安,老樊家幾乎成了臘汁肉的代名詞。樊記臘汁肉由樊鳳祥父子倆創于1925年,已有70多年歷史。于1989年參加商業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為部優產品。 | ![]() |
臘汁肉 | 臘汁肉是一種用著鍋佔製的醬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于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製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贊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渣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餘香久不散。” | ![]() |
風景名勝
旅遊景點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西安的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儲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佔據89個。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西安自然生態優美。位于西安南面的秦嶺被譽為中國的“中央公園”,是中國地理和氣候的南北分水嶺。2009年秦嶺終南山成功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成為世界地質公園。2011年舉世矚目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也將在西安舉辦。
西安境內現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簡介 | |
---|---|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
大雁塔 | 大雁塔: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大雁塔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是8世紀為儲存玄奘法師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建。 |
小雁塔 | 小雁塔: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龍年間。塔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 |
興教寺塔 | 興教寺塔位于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興教寺內。中國唐代高僧玄奘的墓塔。 |
大明宮 | 大明宮: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大明宮是東方宮殿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
未央宮 | 未央宮遺址又稱西宮,劉邦稱帝後七年(前200年)始建。使用時間達360多年。 |
秦始皇陵 | 秦始皇陵: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 |
華清池 | 華清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 |
大唐芙蓉園 | 大唐芙蓉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大唐芙蓉園是首家唐文化主題公園,擁有全球幅寬最大的水幕電影,是國內最長的唐文化長廊。 |
陝西歷史博物館 |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大型國家級博物館。 |
西安明城牆 | 總周長13.74公裏。有主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 |
西安碑林博物館 | 西安碑林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 碑林博物館是陝西建立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志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 |
西安博物院 | 西安博物院是西安市的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 |
驪山 | 驪山: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 周、秦、漢、唐以來,驪山一直是遊覽勝地,曾建設過許多離宮別墅,吸引著各代遊人。 |
翠華山 | 傳說太乙真人在此修煉,而得此名。 |
曲江海洋世界 | 主要由海豚表演館、海洋科普館、熱帶雨林館、海底隧道、水下大觀園五部分及配套的服務設施組成。 |
秦嶺野生動物園 | 秦嶺野生動物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景點位于秦嶺北麓淺山地帶,是集野生動物移地保護、科普教育、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園林項目。 |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 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博物館是以民俗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收藏、研究和展示為主。 |
半坡博物館 | 半坡遺址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 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 |
西安世博園 | 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廣運潭,園區總面積6270畝。 |
大唐西市 | 國內唯一在唐長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絲路文化為主題的國際商旅文化項目。 |
漢城湖 | 是集防洪保全、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 |
樓觀台 | 樓觀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號稱“天下第一福地。其中大秦寺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太平國家森林公園 | 太平國家森林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公園有石門子、月宮潭、石船子、黃羊壩、樺林灣五大景區近百個景點。 |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 |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朱雀國家森林公園是以自然山水為基礎,天然森林為主體的自然風景旅遊區。 |
黑河國家森林公園 | 黑河國家森林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黑河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茂密,奇峰若雕,怪石嶙峋,山水如畫。 |
鍾樓 | 西安鍾樓是西安的象征,是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眾多鍾樓中形製最大、儲存最完整的一座。 |
鼓樓 | 西安鼓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 |
青龍寺 | 又名石佛寺,中國佛教密宗寺院。1986年,青龍寺從日本引進千餘株櫻花樹,植于寺院,每年三、四月間,櫻花盛開,風光異常。 |
昭慧塔 | 昭慧塔,高53米,為密檐式磚塔,共十三級,頂為圓形寶瓶式。 |
興慶宮公園 | 興慶宮公園位于西安城牆外東南角,因在唐代皇宮興慶宮遺址上修建而得名。該公園是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化遺址公園,與西安交通大學毗鄰。 |
曲江池遺址公園 | 曲江池遺址公園是一所對外開放的免費大型娛樂休閒場所。北接大唐芙蓉園,南至秦二世陵遺址,佔地面積1500畝。 |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 |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地處滻灞生態區規劃布局結構“一心三翼”的北翼,整個區域分布在灞河的東西兩岸,總規劃面積約5.81平方公裏。 |
大雁塔北廣場 | 大雁塔北廣場位于西安市南郊,內有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每晚都會向觀眾呈現非常壯觀的噴泉盛會。 |
環城公園 | 環城公園以古城牆為主線,輔以環城綠化,護城河環繞,風格古樸、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鬱地方特色。 |
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 | 唐大慈恩寺遺址公園是大雁塔文化休閒景區中相對獨立且主題特色鮮明的開放式園林。 |
大興善寺 | 大興善寺,中國佛教密宗的發源地,始建于晉,初稱遵善寺。 |
陝西自然博物館 | 陝西自然博物館主要面向社會普及科學自然知識,豐富市民文化娛樂生活。 |
清真大寺 | 清真大寺又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廣仁寺 | 廣仁寺為全國重點寺院,是陝西省唯一藏傳佛教寺院。1703年由清聖祖康熙帝敕建,寓意“廣布仁慈”。 |
革命公園 | 革命公園建于1927年2月,為紀念西安的死難軍民,馮玉祥率眾公祭,負上築冢,建立烈士祠和革命亭,供市民憑吊紀念。 |
蓮湖公園 | 蓮湖公園位于西安市蓮湖路南,坐落在唐代宮城承天門遺址上。明代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取其高低不平地勢,引註通濟渠水,在此建王府花園。1916年闢為蓮湖公園。 |
文保單位
名稱 | 時代 | 類型 | 評定批次 |
---|---|---|---|
大雁塔 | 唐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第一批 |
小雁塔 | 唐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第一批 |
興教寺塔 | 唐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第一批 |
西安城牆 | 明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第一批 |
西安碑林 | 漢至近代 | 石刻及其他 | 第一批 |
半坡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古遺址 | 第一批 |
豐鎬遺址 | 周 | 古遺址 | 第一批 |
阿房宮遺址 | 秦 | 古遺址 | 第一批 |
漢長安城遺址 | 西漢 | 古遺址 | 第一批 |
大明宮遺址 | 唐 | 古遺址 | 第一批 |
秦始皇陵 | 秦 | 古墓葬 | 第一批 |
西安事變舊址 | 1936年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第二批 |
藍田猿人遺址 | 舊石器時代 | 古遺址 | 第二批 |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 1937-1946年 |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 第三批 |
杜陵 | 西漢 | 古墓葬 | 第三批 |
西安清真寺 | 明至清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第三批 |
姜寨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古遺址 | 第四批 |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 隋、唐 | 古遺址 | 第四批 |
灞橋遺址 | 隋-元 | 古遺址 | 第四批 |
華清宮遺址 | 唐 | 古遺址 | 第四批 |
仙遊寺法王塔 | 隋 | 古建築 | 第四批 |
西安鍾樓、鼓樓 | 明 | 古建築 | 第四批 |
水陸庵 | 明 | 古建築 | 第四批 |
康家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古遺址 | 第五批 |
老牛坡遺址 | 新石器時代至商 | 古遺址 | 第五批 |
櫟陽城遺址 | 戰國至漢 | 古遺址 | 第五批 |
東渭橋遺址 | 唐 | 古遺址 | 第五批 |
漢唐帝陵群 | 漢-唐 | 古墓葬 | 第五批 |
鳩摩羅什舍利塔 | 唐 | 古建築 | 第五批 |
公輸堂 | 明 | 古建築 | 第五批 |
香積寺善導塔 | 唐 | 古建築 | 第五批 |
西安城隍廟 | 明、清 | 古建築 | 第五批 |
八雲塔 | 唐 | 古建築 | 第五批 |
重陽宮祖庵碑林 | 元至清 | 石窟寺及石刻 | 第五批 |
秦東陵 | 秦 | 古墓葬 | 第六批 |
明秦王墓 | 明 | 古墓葬 | 第六批 |
長安聖壽寺塔 | 唐 | 古建築 | 第六批 |
長安華嚴寺塔 | 唐 | 古建築 | 第六批 |
昭慧塔 | 唐 | 古建築 | 第六批 |
大秦寺塔 | 宋 | 古建築 | 第六批 |
易俗社劇場 | 民國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第六批 |
楊官寨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古遺址 | 第七批 |
魚化寨遺址 | 新石器時代 | 古遺址 | 第七批 |
西峪遺址 | 新石器、秦漢 | 古遺址 | 第七批 |
建章宮遺址 | 西漢 | 古遺址 | 第七批 |
圜丘遺址 | 唐 | 古遺址 | 第七批 |
竇太後陵 | 西漢 | 古墓葬 | 第七批 |
鳳棲原(張安世)家族墓地 | 西漢 | 古墓葬 | 第七批 |
薄太後陵 | 西漢 | 古墓葬 | 第七批 |
藍田呂氏家族墓地 | 北宋 | 古墓葬 | 第七批 |
敬德塔 | 北宋 | 古建築 | 第七批 |
大學習巷清真寺 | 明、清 | 古建築 | 第七批 |
著名人物
古代
近現代
對外交流
領事館
領事機構 | 領區範圍 | 地址 |
---|---|---|
大韓民國駐西安總領事館 | 陝西、甘肅、寧夏 | 西安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路33號 高新國際商務中心19層 |
泰王國駐西安總領事館 | 陝西、甘肅、寧夏 | 西安市曲江新區雁南三路鑽石半島10號B樓三單元負一層至二層東戶 |
高棉王國駐西安總領事 | 西安市曲江新區雁南路292號曲江文化大廈6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