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介紹
西安理工大學屬中央和陝西省共建、以陝西省管理為主的高校。學校建校于1949年5月1日,前身是北京機械學院和陝西工業大學于1972年合並組建的陝西機械學院,1994年1月經批準更名為西安理工大學 。

學校是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入選高校、陝西省“高水準大學建設工程”支持高校。
學校現有金花、曲江、蓮湖3個校區和大學科技園,佔地總面積135.2萬平方米。
歷史沿革
1972年北京機械學院、陝西工業大學合並組建陝西機械學院,隸屬機械工業部。還有一部分以印刷專業為主在北京黃庄成立了北京印刷學院。
1981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北京機械學院(北京遺留部分)定名為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6年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專科學校合並成立的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學院,隸屬于機械工業部。1990年北京機械工業管理學院更名為北京機械工業學院。1998年劃轉北京市管理,後于2003年參與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1994年1月陝西機械學院更名為西安理工大學,1998年劃轉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高校。
2002年西安儀表工業學校並入(合署)西安理工大學。
北京機械學院
1958年北京機器製造學校、北京工業管理學校、北京工業幹部學校合並升格為北京機械學院,隸屬于第一機械工業部。
文革開始後不久,受國內外情勢影響,中央決定將北京十三所重點高校外遷。1969年,根據林彪“第一號通令”,北京機械學院等13所“京校外遷”高校被迫遷出北京。北京機械學院遷至陝西。
1.北京機器製造學校
1946年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建立
1950年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更名為北京重工業學校
1953年北京重工業學校更名為北京機器製造學校
2.北京工業管理學校
1937年北京市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建立
1950年北京市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更名為北京市財經學校
1955年北京市財經學校更名為北京工業管理學校
3.北京工業幹部學校
1952年沈陽工業幹部學校建立
1954年沈陽工業幹部學校更名為北京工業幹部學校
北京業餘機械學院建立(合署)
陝西工業大學
1956年西北工學院(電機系、水利系)、北京動力學院、山東大學(土木系)、青島工學院(水利系)、西北農學院(水利系)、蘇南工業專科學校合並組建西安動力學院。
1957年西安動力學院、西北工學院(採礦紡織系)並入交通大學(西安)。
1958年西北工學院(化工系部分)改建西安化工學院。
1959年交通大學(西安)改建西安交通大學。
1960年西安交通大學(水利、紡織系)、西安化工學院(部分)合並升格為陝西工業大學。
1961年陝西科技大學(1960年建立)並入陝西工業大學。
1962年西安機械專科學校(1958年建立)並入陝西工業大學。
1972年陝西工業大學(水利系)並入西北農學院。
1980年陝西機械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建立。
1981年西北農學院(水利系)並入陝西機械學院。
1994年陝西機械學院更名為西安理工大學。
研究成果
科研機構
截至2015年5月,學校設有25個重點科研基地,其中有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3個陝西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2011陝西省協同創新中心,3個陝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陝西省軍民兩用技術研究中心 。
機構名稱 | 批準部門 |
---|---|
陝西省軍民兩用超快光電技術研究中心 | 科技廳 |
陝西省水利機械及其控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科技廳 |
陝西省軍民兩用積體電路設計中心 | 省國防科工局 |
陝西省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科技廳 |
陝西省水資源與環境重點省級實驗室 | 科技廳 |
城市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 | 教育廳 |
陝西省網路計算與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 | 科技廳 |
陝西省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 | 科技廳 |
陝西省印刷包裝工程重點實驗室 | 科技廳 |
陝西省印刷包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科技廳 |
陝西省黃土力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 科技廳 |
教育部數控機床及機械製造裝備集成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 | 教育部 |
陝西省電工材料與熔(浸)滲技術重點實驗室 | 科技廳 |
陝西省晶體生長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科技廳 |
晶體生長設備及系統集成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國家發改委 |
陝西省大學生人文貭素教育研究中心 | 教育廳 |
陝西省西北旱區生態水利工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 科技部 |
教育部西北水資源與環境生態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 | 教育部 |
國家連鑄連軋貝氏體鑄鐵技術研究推廣中心 | 科技部 |
晶體生長設備與控製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陝西省機械製造裝備重點實驗室 | 科技廳 |
陝西省腐蝕與防護工程技術重點實驗室 | 科技廳 |
科研項目
截至2013年,學校累計承擔科研項目2377項,其中主持國家、省自然、社科基金項目293項,部委、省級及國防重大項目159項,國際合作項目28項,獲得科研經費3.4億元;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獎111項;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和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各1篇,陝西省優秀博士論文15篇。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大會獎等國家級獎17項、省部級獎300項。2001年學校科技處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普通高校科技管理先進集體”;2006年3月被教育部科技司命名為“‘十五’全國高等學校科技管理先進團隊”;2006年6月學校被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陝西省科學技術廳等五部門命名為“‘十五’期間陝西省產學研聯合開發先進集體”。
2013年,學校科學研究計畫驗收通過67項,其中特色研究計畫項目3項,科技創新計畫項目15項,學科聯合項目3項,青年科學研究計畫項目31項,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畫項目15項。在校基金的資助下,此次結題項目共獲得國家級項目7項,省部級項目14項,廳局級項目21項;申請專利31項,授權18項;發表論文111篇(其中SCI:15篇,EI:44篇,SSCI:2篇,CSSCI:27篇,CSCD:23篇。
學術交流
學校重視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與美國、德國、日本、義大利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30餘所院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自1999年起,與德國斯圖加特媒介大學聯合培養中德雙重學歷大學部生、碩士研究生。
學術資源
截至2015年5月,學校館藏紙質文獻188萬餘冊,電子文獻約329萬餘冊,紙質中外文現刊2300多種,全文電子期刊1萬餘種,業已形成集機械、電氣與電子、自動控製、儀器儀表、材料、水利水電、印刷包裝以及管理學、法學、外語、藝術等社會科學諸專業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多種載體的文獻保障體系,其中水利水電、印刷包裝類文獻獨具特色。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校現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械與精密儀器工程學院、印刷包裝工程學院、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電腦科學與工程學院、水利水電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理學院、西安理工大學圖片集粹(12張)人文與外國語學院、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高等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防生教育學院等14個學院和體育教學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設有23個實驗教學中心,其中有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有1個國家技術推廣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陝西省重點實驗室、7個陝西省工程研究中心,5個陝西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學校是我國首批獲得博士、碩士、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之一。學校現設有研究生院,現有1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4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學位授權點覆蓋全部大學部專業。建有水利工程、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土木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等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已覆蓋我校大多數學科。 水文學及水資源學科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學科),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等21個學科為陝西省重點學科。
學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後備軍官選拔和培訓基地,是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估優秀學校、教育部實施“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畫項目”高校、教育部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高校、教育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學校2012年6月首批進入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
學科設定
專業類型 | 專業名稱 | 專業層次 | 專業名稱 | 專業層次 |
---|---|---|---|---|
工學類 | 車輛工程 | 大學部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大學部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大學部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大學部 |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大學部 | 材料成型及控製工程 | 大學部 | |
工業設計 | 大學部 | 自動化 | 大學部 | |
電子信息工程 | 大學部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大學部 |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大學部 | 通信工程 | 大學部 | |
城市規劃 | 大學部 | 軟體工程 | 大學部 | |
水利水電工程 | 大學部 | 土木工程 | 大學部 | |
給水排水工程 | 大學部 | 網路工程 | 大學部 | |
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 大學部 | 印刷工程 | 大學部 | |
包裝工程 | 大學部 | 環境工程 | 大學部 | |
製葯工程 | 大學部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大學部 | |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 大學部 | 農業水利工程 | 大學部 | |
電力工程及其自動化 | 大學部 | 材料類 | 大學部 | |
數位媒體技術 | 大學部 | 工程力學 | 大學部 | |
文學類 | 藝術設計 | 大學部 | 攝影 | 大學部 |
英語師範 | 大學部 | 英語 | 大學部 | |
法學類 | 法學 | 大學部 | ||
理學類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大學部 | 理論與套用力學 | 大學部 |
套用化學 | 大學部 | 套用物理學 | 大學部 | |
材料化學 | 大學部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 大學部 | |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 大學部 | 材料物理 | 大學部 | |
微電子學 | 大學部 | |||
管理學類 | 工業工程 | 大學部 | 會計學 | 大學部 |
工商管理 | 大學部 | 電子商務 | 大學部 | |
工程管理 | 大學部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大學部 | |
市場行銷 | 大學部 | 公共事業管理 | 大學部 | |
工商管理類 | 大學部 | 人力資源管理 | 大學部 | |
勞動與社會保障 | 大學部 | |||
經濟學類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大學部 | 經濟學 | 大學部 |
金融學 | 大學部 | 經濟學類 | 大學部 |
師資力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大計,師德為本。學校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思想過硬、知識淵博、業務精湛、品格高尚、勤于育人”的高貭素教師和管理隊伍,為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保證。
學校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按照“以人為本、最佳化結構、重視培養、廣納賢才、培育團隊、成就名師”的隊伍建設思路,相繼開展了一系列重要工作並取得了成效,已逐步構建起了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優秀青年教師組成的學術梯隊,共有學科帶頭人29人,學術帶頭人154人。
學校現有教職工2,320人,專任教師1,370人,其中教授192人,副教授315人;360人具有博士學位,955人具有碩士學位。3人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4人分別被授予國家、省部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3人入選中科院“百人計畫”;8人入選陝西省"三五人才";16人分別獲得省部級“勞動模範”、“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師德標兵”等稱號; 1人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是提高辦學水準和辦學質量的關鍵。學校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始終將構築人才高地作為學校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數量顯著成長、質量明顯提高、結構日趨合理。同時,學校打破教授終身製,將教師職務終身製改為聘約管理。
通過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計畫"和學術帶頭人建設工程,積極培養、引進、凝聚高層次人才;大力支持教師到國內外高水準大學進修、學習、合作研究或參加培訓;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嚴把崗前培訓和新教師上課關;開展觀摩教學活動和教學名師評比等活動,在校內形成了互相觀摩學習和交流評比的良好風尚。教師承擔教學研究與改革的積極性明顯提高,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0餘項,精品課程和名牌專業數量逐年增加,為建設高水準教學研究型大學奠定了堅強的基礎。
文化傳統
校訓
西安理工大學校訓祖國、榮譽、責任
祖國 :牢記自己是炎黃子孫,是中國人,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奮發向上,熱愛祖國,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一切。
榮譽 :強烈的榮辱觀、是非觀,有為國家增光,為集體揚名,為個人爭先的榮譽感。
責任 :對國家、社會和家庭的高度責任感,以艱苦奮鬥、一往無前的精神和對人、對事極端負責的態度,努力學習,服務社會,報效祖國。
“祖國、榮譽、責任”是完善人格的三個基本支撐點,學校要以培養學生具有執著的愛國精神、強烈的榮辱觀和高度的責任感為育人的基本準則,嚴格要求每個學生。
校歌
為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師生員工和校友的榮譽感和凝聚力,樹立學校奮發向上、朝氣蓬勃的社會形象,在校慶 50 周年(1999年)前夕,經廣泛征集和評選,確定了這首《春華秋實》作為校歌。詞作者系校黨委副書記廉永傑,曲作者為校音樂教師屈斌和西安音樂學院副教授陳大明。
【春華秋實】
黃河滔滔,秦嶺莽莽,赫赫始祖恩澤,五千年文明育養。
理工大學子濟濟一堂,祖國榮譽責任矢志不忘。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蔚然成風,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精神永揚。
看春華秋實桃李芬芳,為我中華騰飛創造輝煌。
校歌《春華秋實》的歌詞言簡意賅,闡述了學校的地理位置(黃河滔滔,秦嶺莽莽)、人文背景(赫赫始祖恩澤,五千年文明育養)和學校精神(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校訓(祖國、榮譽、責任)、校風(團結、勤奮、求實、創新)以及莘莘學子的志向(為我中華騰飛創造輝煌)。曲調既不失傳統風格,又具有時代特色。全曲分為 A 、B 兩段,A段旋律庄重自豪,意在烘托學校的育人環境;B段音域升高,生機勃勃,其連續的切分節奏使歌曲更具時代風格,體現了師生員工樂觀自信的精神風貌和堅定信念。作品氣勢宏偉、剛柔並重,是優美頌歌和明快進行曲的完美結合,因而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首肯。
校歌《春華秋實》,已被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校歌大系》大學卷(P290)收錄。曾在陝西科技教育廣播電台與我校合辦的廣播節目中對社會播放,其樂曲已被我校廣播台用作播音開始曲。此校歌將在學生中屆屆傳唱,永遠鼓舞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校徽
校徽釋義
內涵及寓意:
圖形由西安理工大學校名的英譯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字頭“ XUT ” 3 個字母變形構成,蘊涵西安理工大學。
標志的外形為一顆星環繞軌道運行,寓意西安理工大學將成為傳承人類科技、文化和振興中華民族的一顆科教新星。
標志的內形為春芽托珠,光耀奪目,形成陽光、雨露、生命的永恆主題。象征著莘莘學子在知識的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
該圖形標志簡潔明快,線條流暢,富于動感和現代氣息,具有外在的形式美感和內在的深刻寓意。
校風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團結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是事業成功的保證。
勤奮 :刻苦學習,奮發進取,具有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鬥的獻身精神。
求實 :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嚴謹治學、治教。
創新 :大膽探索,勇于創新,不斷追求新知。
優良校風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傳人的重要條件,也是學校上質量、上水準,辦出特色的有力保證。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職責 |
---|---|---|
校黨委書記 | 周孝德 | 主持學校黨委全面工作,分管黨委辦公室、黨委統戰部、機關黨委。 |
校長、黨委副書記 | 李孝廉 | 主持學校行政全面工作,負責人事管理、發展規劃、審計等方面工作。分管人事處、發展規劃處、審計處。 |
副書記 | 劉凱 | 負責學校黨建、組織、工會、離退休工作。分管黨委組織部、校工會、離退休辦公室。 |
副校長 | 張淼豐 | 負責學校行政事務、曲江校區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等方面工作,協管學校發展規劃工作;分管校辦系統(校長辦公室、學術交流中心、法律顧問室等)、資產處、曲江校區管理處、檔案館、培訓安置中心、子校。 |
副校長 | 羅興錡 | 負責學校科學研究、圖書情報及校園網路等方面工作;分管科技處、圖書館、網路信息管理中心。 |
副校長 | 李言 | 負責學校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校友聯絡、獨立學院等方面工作。分管研究生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校友工作處、高科學院。 |
副校長 | 劉軍 | 負責學校本(專)科教學管理與招生、實驗室管理、體育教學、高等教育研究、繼續教育等方面工作;分管教務處、實驗室管理處、工程訓練中心、體育教學部、高等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
副校長 | 許雲華 | 負責學校校園規劃與基本建設、曲江三期建設管理,以及相關處室承擔的規劃、土地、基建等方面工作;分管基建處、曲江三期建設管理處。 |
副校長 | 李佔斌 | 負責後勤保障和經營性資產管理工作;分管後勤處、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校醫院、馨園物業管理公司。 |
總會計師 | 趙明揚 | 協助校長管理學校財經工作。分管財務處。 |
歷任領導
郭良才(1958.9--1978),北京機械學院、陝西機械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魏士珍(1958.12--1961.2),北京機械學院院長
王魯南(1960.11第一屆黨委、1965.7第二屆黨委),陝西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田鴻賓(1960.7--1966.6),陝西工業大學校長
王維琪(1961.8--1963.3),陝西工業大學代理黨委書記
範慕韓(1975.11--1978.6),陝西機械學院革委會主任
高桂亭(1981.3--1982.10),陝西機械學院黨委書記
許經源(1981.3--1985.7),陝西機械學院院長、黨委書記
沈福三(1983.5--1991.6),陝西機械學院院長
王沖達(1985.7--1992.1),陝西機械學院黨委書記
樓秉哲(1991.6--1995.7),陝西機械學院、西安理工大學院(校)長
白珍實(1992.1--2002.10),陝西機械學院、西安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陳治明(1995.8--2004.9),西安理工大學校長
劉丁(2004 ~ 2013),西安理工大學校長
李孝廉(2015.2~),現任校長
知名校友
姚穆:中國工程院院士,紡織材料學家和紡織教育家。
李佩成: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幹旱半幹旱地區水資源與環境研究培訓中心(中德合作)主任。
沈晉 :中國水文水資源領域著名專家(2011年10月20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5歲)
斯澤夫: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副董事長、黨組副書記、總經理。
吳一堅 :金花企業集團董事長,2013年胡潤富豪榜陝西省首富。
張文若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局長兼黨委副書記,地理學家,“3S”技術套用領域的先行者。
李勤: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姜力軍:腦電波信息控製領域專家,IEEE高級會員,IEEE新加坡教育協會主席、國立新加坡共和理工學院無線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俞向前:天地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琪:四聯智慧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童斌: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總工程師
楊恆:Seattle Technology Inc.董事長、IDETCO亞洲地區執行總裁,無錫泛太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李潤源:北京京儀世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涿鹿京儀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志剛: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曉東:陝西省政協副主席
高中印:榆林市常委副市長
魏民洲:西安市委書記
單舒平:共青團陝西省委副書記
方彥: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副市長
陳建民:中國家電研究院副院長
張金旺:太原市副市長
宋建忠:西安愛德華測量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許文海: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司長
許文才:北京印刷學院副校長,西安理工大學印刷包裝工程學院前院長,
易文飛:當當網副總裁
王增發 :教授級高工,現任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張勃興: 現中華詩詞學會顧問、陝西詩詞學會和陝西省老年詩詞學會明月會長,曾任陝西省省長,省委書記
李春光:中色(寧夏)東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鄭方: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董會董事,海外華人資產管理協會主席。
徐時清 :中國計量學院材料學院院長、浙江省“十二五”節能技術成果轉化工程咨詢專家組成員、國際照明委 員會空間光譜輻射測量技術委員會委員。
應展望:曾任長安汽車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部副部長,總經理助理,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現任長安標致雪鐵龍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