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我國自然區劃概念中,西南地區包括中國西南部的廣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東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雲貴高原大部。對應的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的大部以及陝西省南部(陝南地區)。
地理位置
1、全國一級氣象地理區劃說明:

2、全國二級氣象地理區劃說明:
分為包括川西高原和雲南西北部部分地區在內的北部,雲南和四川西南部等地的南部以及重慶、貴州和四川盆地的東部。
地形地貌
西南地區的地形比較復雜,但較為顯著地分為三個地形單元:
一、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山地。主要範圍包括重慶市大部,四川省的中東部和東南部。
二、雲貴高原中高山山地丘陵區。主要範圍包括貴州省全境與雲南省的南部和。
三、青藏高原高山山地區。主要範圍包括西藏全境,四川省北部、西部和雲南省的西北部。
自然氣候
與地形區域相對應,西南地區的氣候也主要分為三類:
一、四川盆地濕潤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比較柔和,濕度較大,多雲霧,加上地勢較為平緩,是農業集中發展的區域,人口也較為集中。大城市如重慶、成都、南充等都分布于此。
二、雲貴高原低緯高原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低緯高原是生產四季如春氣候的絕佳溫床,四季如春氣候的代表城市有昆明、大理等,山地適合發展林牧業,壩區適宜發展農業、花卉、煙草等產業。
三、高山寒帶氣候與立體氣候分布區。是主要的牧業區。
此外,本區南端還分布有少部分熱帶季雨林氣候區,幹濕季分明。代表地區西雙版納多產橡膠、熱帶水果等。
民族特點
西南地區現有傣族、水族、佤族、苗族、怒族、門巴族、彝族等民族。
彝族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彝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歷法和宗教信仰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水族,現有345993人,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裏、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特別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優美的舞姿、細膩的情感,把孔雀這種美麗的動物模擬得惟妙惟肖,並加以擬人的美化,把人帶進了詩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觀眾為之而傾倒。
傣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記載了豐富的歷史傳說,宗教經典和文學詩歌。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葯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佤族是雲南省獨有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盂連等地,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有35.1萬多人,其中西盟、滄源兩個佤族自治縣就有18萬多人。原稱“卡佤族”,1963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現稱。
佤族地區處于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怒山山脈南段地帶。山巒重疊,平壩極少,被稱為阿佤山。山區氣候比較復雜,盛產經濟林木。密林深處,棲息著象、虎、豹、熊、鹿、野豬等珍貴野生動物。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從事農業為主,喜飲酒、嚼檳榔。嚼檳榔使許多人染成黑齒赤唇,以此為美。飲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節慶、婚喪、待客、議事時,都要按傳統禮儀敬酒,因而有“無酒不成禮”之說。 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舞”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
苗族主要聚居于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遊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谷,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怒族有27萬多人,是我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數居住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兔峨鄉之外,多數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三縣,斷斷續續綿延500多公裏,直到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鄉的南端,與僳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雜居。
怒族有自己的語言,怒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怒族人無自己的文字,解放後使用漢語。怒族過去崇拜圖騰,信萬物有靈。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多通曉藏語,通用藏文。
門巴族聚居位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峰巒重疊,原始森林茂密。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在林芝、墨脫一帶急轉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四季常青,被譽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過去,由于山川阻隔,對外交通十分困難,外界人很難涉足,令人們十分向往。
門巴族的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著名的詩歌集《倉央嘉措情歌》為六世紀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所作。門巴族主要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林業。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珞瑜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集中。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居住不同地區的珞巴族,各有不同的自稱和他稱。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隸製。1965年8月正式確認為單一民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多年來,珞巴族依靠祖輩相傳的口頭傳說,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加金》曲是珞巴族專門用以敘述民族歷史的最古老曲調,在當地廣為流傳。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自稱為哈尼、卡多、雅尼、碧約、布都、白宏等,絕大部分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的中間地帶。其中哀牢山區的元江、墨江、紅河、元陽、金平、綠春、江城等縣,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佔當地人口的一半以上,佔哈尼族總人口的76%,其餘分布在無量山區、紅河以東各縣。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尼族有自己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過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住房一般是土木結構的樓房,土牆木,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還善于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久遠,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佔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
拉祜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族先民屬于古代羌人系統,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辭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拉祜族地區屬于亞熱帶山區,以農業為主,1950年以前,拉祜族社會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區已發展到地方經濟;有的儲存著土司製度的殘餘;瀾滄西南部,孟連、滄源,耿馬和西雙版納等地的拉祜族都是被傣族封建領主所統治,保留原始公社製的殘餘。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于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製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的基礎上創製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煉鐵、農機、採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裏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話;東部中又分為三部分,各有土語,互相通話有困難。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人就創製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還流傳的民間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稱為<<東巴經>>,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它各國藏有1.1萬冊左右。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方案,現在通用漢文。
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葯材和特產。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裏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話;東部中又分為三部分,各有土語,互相通話有困難。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人就創製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還流傳的民間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稱為<<東巴經>>,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它各國藏有1.1萬冊左右。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方案,現在通用漢文。
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採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葯材和特產。
行政區劃概念
在我國行政區劃概念中,西南地區又被稱作西南五省(區、直轄市),即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重慶市、西藏自治區,總面積達二百五十萬平方公裏。

有時,廣西壯族自治區也包括在西南地區之中表述,成為西南六省(區、直轄市)。例如,在西部大開發中,就包括廣西壯族自治區,因此屬于西部地區。
西南地區五省區市的行政區劃代碼及電話區號號段:
省區市全稱 | 行政區劃代碼 | 區號號段 |
重慶市 | 50×××× | 023 |
四川省 | 51×××× | 028,081×,082×,083× |
貴州省 | 52×××× | 085× |
雲南省 | 53×××× | 087×,088×,069× |
西藏自治區 | 54×××× | 089× |
行政區劃代碼就是每個人身份證前六位代表的落戶所在地的號碼。例如530102代表:雲南省(53),昆明市(01),五華區(02)。
西南旱災
旱情區域 | 旱情範圍 | 農業災情 | 居民生活 | 經濟影 響 | 應對措施 | |
重慶 | 34個區縣出現旱情 | 農作物受害 | 270萬畝 | 94萬人和42萬牲畜臨時飲水困難 | 重慶市要求中小型水庫在抗旱期間要減少或暫停為配套電站提供發電用水。 | |
重旱 | 65萬畝 | |||||
幹枯 | 9萬畝 | |||||
水田缺水 | 230萬畝 | |||||
旱地缺濕 | 150萬畝 | |||||
四川 | 13個市(州)71個縣、市(區)受災 | 大牲畜飲水困難 | 222.9萬頭 | 受災人口828.8萬人,184.9萬人飲水困難,全省138.2萬民眾需救濟 | 直接經濟損失13.8億元 | 攀枝花、涼山兩市州用于增雨作業的187門高炮、21套車載火箭、350套火箭全都處于應急作戰狀態。 |
農作物受災面積 | 51.1萬公頃 | |||||
成災面積 | 24.8公頃 | |||||
絕收面積 | 5.7萬公頃 | |||||
雲南 | 滇中、滇東、滇西東部的大部地區旱情為100年以上一遇 | 農作物受災 | 3000多萬畝 | 700萬人飲水困難,缺糧人數也達到700多萬 | 直接經濟損失達130多億 | 雲南省委、省政府派出16個督辦組,確保受災民眾“不斷水、不斷糧”。 |
小春作物基本絕收 | ||||||
農業部門預測,糧食產量將下降 | 50% | |||||
甘蔗將減產 | 20% | |||||
貴州 | 84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 | 農作物受旱面積 | 1244.5萬畝 | 受災總人口1728萬人,有557萬人、267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需要口糧救濟的人口為312.9萬人 | 直接經濟損失28.77億元。 | 貴州省民政部門已下達救災救濟款9029萬元,用于解決受災困難民眾的飲水和口糧問題,並及時下撥第二季度農村低保資金5.81億元 |
受旱面積佔夏收農作物播種面積 | 60%左右 | |||||
其中輕旱 | 632.8萬畝 | |||||
其中重旱 | 434.2萬畝 | |||||
其中幹枯 | 177.5萬畝 | |||||
廣西 | 77個縣(市)發生不同程度的氣象幹旱,其中特旱8個,重旱21個,中旱12個,輕旱36個。重旱和特旱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柳州、桂林四市 | 農作物受旱面積 | 1126.38萬畝 | 218.12萬人、111.17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其中百色市飲水困難人數88.6萬人、河池市69.76萬人,需要送水才能解決生活飲水的人數為 31.86萬人,其中百色市18.89萬人,河池市12.97萬人 | 因旱農業經濟損失4.66億元 | 全區各地投入抗旱人數263.05萬人,投入抗旱資金9865.44萬元 |
其中輕旱 | 733.84萬畝 | |||||
其中重旱 | 358.52萬畝 | |||||
其中幹枯 | 34.02萬畝 | |||||
水田缺水 | 227.65萬畝 | |||||
旱地缺濕 | 508.17萬畝 | |||||
五地綜合 | 農作物受災面積 | 4348.6千公頃 | 共5104.9萬人受災,飲水困難人口1609萬人,飲水困難大牲畜1105.5萬頭 | 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90.2億 | ||
其中絕收面積 | 940.2千公頃 |
重點大學
四川省
電子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簡稱電子科大,坐落于有“天府之國”之稱的成都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國家“2011計畫”、“1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兩電一郵成員,設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中國電子類院校的排頭兵”。
電子科技大學原名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是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華南工學院(現華南理工大學)的電訊工程有關專業合並建立而成。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確定為七所國防工業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1997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大學。2000年,由原信息產業部主管劃轉為教育部主管。2001年,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
根據2015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清水河、沙河、九裏堤三個校區,佔地面積5000餘畝;設有22個學院(部),56個大學部專業;有各類全日製在讀學生3300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12000餘人;有教職工38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100餘人,教授445人。
重慶市
重慶大學(Chongqing University),簡稱重大,坐落于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和金融中心、美麗的山水都市以及中央直轄市重慶,是中共中央直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準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是教育部“2011計畫”、“111計畫”主要入選高校,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大學聯盟”、“國家建設高水準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改革試點高校。
重慶大學創辦于1929年,經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重大在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截止2014年6月,學校佔地面積近5500畝,有A、B、C、虎溪四個校區,校舍建築面積150萬平方米,累計藏書420萬冊;全日製在校學生50000餘人,其中有碩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0人,大學部生近30000人,留學生1200餘人。
建校七十餘年來,有40多位兩院院士從這裏走出,從事社會科學的知名人士有著名詩人楊明照、著名詞作家閆肅、著名經濟學家錢榮堃等。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著名的經濟學家馬寅初教授、著名比較文學家吳宓、著名法學家潘大逵等大批學術巨匠曾在此執教。
西南政法大學(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位于美麗的山城重慶,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之一、教育部和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首批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西南聯大”。
學校原名西南政法學院,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由劉伯承元帥擔任校長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學。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學政法系為基礎,合並重慶大學、四川大學、貴州大學、雲南大學、重慶財經學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掛牌成立。建校伊始,學校得到時任西南局負責人鄧小平、劉伯承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出任首任院長,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了校名。1993年,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1995年,學校更名為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成為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截至2014年6月,學校有渝北校區、沙坪壩校區和寶聖湖校區三個校區,佔地總面積3067.76 畝;館藏紙質資源190萬冊,中外文資料庫64個;有教職工1500餘人、在校全日製學生24000餘人;下設14個學院(系),開辦23個大學部專業,擁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7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雲南省
昆明理工大學(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昆工,建立于1954年(甲午年),坐落于雲南省省會昆明市,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行業特色、區域特色鮮明,經濟、管理、哲、法、文、藝術、醫、農、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是雲南省規模最大、辦學層次和類別較為齊全的省屬重點大學。
昆明理工大學是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稱小211工程)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簡稱“卓越計畫”)高校;首批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的六所高校(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之一。
根據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呈貢、蓮華、新迎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4300餘畝,辦學總資產原值66億元,建築面積134萬平米;主校區呈貢校區,位于昆明呈貢大學城,佔地面積3200畝,有教職工3895人,全日製在校大學部學生29728人。
貴州省
貴州大學(Guizhou University),簡稱貴大,創始于1902年,位于中國貴州省貴陽市,是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全國重點建設綜合性大學,貴州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全國大學部統招第一批次重點大學。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重點建設大學。2012年成為教育部“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高校,入選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成為教育部在西部地區重點建設的14所高水準大學之一,“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
貴州大學歷經貴州大學堂、省立貴州大學、國立貴州農工學院、國立貴州大學等時期,1950年10月定名為貴州大學。與貴州農學院等院校、貴州工業大學合並,2012年12月,成為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學校在校全日製學生46099人,研究生6568人。在職職工41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519人、碩士學位1113人,教授535人、副教授1174人。(資料截至2014年3月)
西藏自治區
西藏大學(Tibet University),簡稱藏大,是西藏自治區所屬的綜合性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畫”改革試點高校,2013年5月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畫,2013年7月成功獲批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學校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51年的藏文幹部訓練班,1985年7月,成立西藏大學。1999年以來,西藏自治區藝術學校、西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和西藏民族學院醫療系、西藏自治區財經學校、西藏農牧學院先後並入西藏大學。
截至2013年8月,學校分拉薩校區和林芝校區。拉薩校區擁有老校區、新校區、醫學院校區和財經學院校區,佔地面積1400畝,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1.5億元,圖書總藏量80萬冊,校園網是CERNET西藏主節點。
學校設有14個學院(部),大學部專業47個,30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擁有教職工1124人,各類在校生約2萬人,其中普通本專科學生9924人,碩士研究生553人,留學生26人,各類成人生9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