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1902—1914年
西北大學肇始于1902年的陝西大學堂,由清末光緒皇帝御筆朱批設立。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4月12日陝西巡撫升允給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關于開辦陝西大學堂的奏本,其中有光緒皇帝“著即督飭,認真辦理,務收興學實效,單並發”的親筆朱批。奏本內容表明,早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陝西已撥庫銀二萬兩興建陝西大學堂,首批錄取的40名學生于1902年3月25日開學上課。1912年3月,成立了以張鳳翙為會長的西北大學創設會,並推原陝西法政學堂校長錢鴻鈞為校長,積極籌建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最初定名為“關中大學”,1912年10月改今名。其前身為創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的關中大學堂,以及陝西法政學堂、陝西農業學堂、陝西實業學堂、三秦公學等校。其中關中大學堂(1905年改為陝西高等西北大學)位于鹹陽、長安兩縣考院舊址(今西安市東廳門),是為今天西北大學的歷史源頭;陝西法政學堂(清光緒三十三年成立,位于今西安市老關廟什字萬壽宮),是由陝西巡撫曹鴻勛在原課吏館的基礎上,根據北洋法政學堂成規創辦的,為民國前培養官吏及法、商人才的專門西北大學,它以後直接成為西北大學早期校舍所在地及專業設定和師資構成的根基;而農業學堂的校址則成為今天西北大西北大學舍的永久基礎。這一時期的西北大學設有大學部、大學預科及文科、法律科、商科、邊務科、農科等專門部,于1912年春開學。到1913年時,在校學生總數達到1484人(不含從法政學堂轉來的甲班畢業生、蠶桑科簡易班學生和附中學生)。在1912至1915年間,還向日本送出兩批留學生。教師組成除有數名前清舉人外,多系留日歸國學生。西北大學還設有出版部,創辦了學術刊物——《學叢》。西北大學研究人員此前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四川省圖書館發現西北大學于1913年創辦的《學叢月刊》,該刊早于《清華學報》、《復旦》、《北京大學月刊》等學報,僅晚于東吳大學的《學桴》月刊而成為全國最早的綜合大學學報之一。
正當西北大學初具規模、諸事漸入正軌之時,陝西政局急劇變化。1914年6月,袁世凱以揚威將軍銜將張鳳翙調入北京,遣其親信陸建章率兵入陝,奪取了陝西都督兼西北大學創設會會長張鳳翙的職位。當年冬,陸建章派兵將西北大西北大學長錢鴻鈞逮捕入獄,派關中道尹宋煥彩接任校長。西北大學隨之日漸衰落,到1915年春季開學時,僅有學生百餘人,于開學不久即被陸建章宣布復原,改為公立陝西法政專門西北大學(今西安市第二十中西北大學址)。之所以改為以法政為主的西北大學,其關鍵是法政為西北大學的學科主幹,實際上是保留了西北大學的根基和血脈。而其校政主持者,亦為與西北大學密切相關者。
1915—1923年
從1915年到1923年底,其四任校長中:第一任校長周鏞(石生)為原陝西高等學堂監督;第三任校長郗朝俊為原西北大學創設會委員、農科學長,原高等學堂留日法學學士,1946年8月起復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主講憲法;第四任校長蔡江澄(屏藩)于1923年長校不久,即被任命為國立西北大學重建籌備主任、交際主任兼法科專門部(後改法學系)主任、教授評議會成員等。陝西法政專門西北大學不僅保留了西北大學的學科主脈,而且也保留了其優良的革命傳統。

1923年,陝西省省長、軍閥劉鎮華順應時勢,重建西北大學。傅銅、李儀祉相繼任校長。在西安講學的康有為為西北大學書寫了校牌。校址選在1912年建立時的原址——陝西法政專門西北大學(今西安市二十中學),又將市內東大街省教育廳(原陝西日報社舊址)增為預科新校舍。1923年,在曹錕賄選總統的前夕,西北大學經北洋軍政府正式批準立案。之後,又將陝西法政專門西北大學、陝西水利工程專門西北大學、渭北水利局附設之水利道路工程專門西北大學及甲種商業西北大學等並入。
1924—1936年
1924年3月正式開學。全校設四院: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社會科學院(史學系、哲學系、教育學系、法學系);自然科學院(數理化學系、生物學系);套用科學院(農學系、林學系、工學系)。以後,按師資、生源情況又設法科專門部、工科專門部、國學專修科和蒙藏文專修科。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建國後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著名水利學家李儀祉、五四時期以著名長篇抒情詩《婉容詞》而蜚聲詩壇的吳芳吉、著名文學家胡小石等均被聘為教授,到校執教。最為轟動的是1924年暑假,邀請魯迅等名流前來西北大學講學。應邀前來的還有愛因斯坦的中國學生、北京大學前理學院院長夏元王傈,北平師範大學教授王桐齡、林礪儒,南開大學教授蔣廷黻、陳定漠,東南大學教授陳鍾凡、劉文海等。這無疑為閉塞的西北,投下一束文化之光。
1927年1月,國民聯軍解圍入城後,以總司令部名義命令:“以該校(西北大學)所有一切校產經費改辦中山學院”。這次收束西北大學和改辦中山學院的籌備委員會由王鳳儀、李壽亭、趙葆華、劉含初和李子洲5人組成。其中王鳳儀為西安被圍期間李儀祉離陝後西北大學的代理校長(1925年冬~1927年1月18日)。中山學院籌建時對西北大學低年級學生的去留容納、高年級學生的函送府考錄用或插班,以及舊欠西北大學教職員工工資和外債等均做了妥善處理,方于1927年3月10日正式成立,表明了新的延續性。不少學生繼續在該校學習,也有不少進步教師繼續留任。由于中山學院系國民聯軍司令部與共產黨合辦,故當時在西安中山軍事西北大學任教的鄧小平等人也常到中山學院兼課。
1937—1948年
1937年,中華民族面臨新的危機,蘆溝橋事變爆發,大片土地淪于日寇鐵蹄之下,平津地區的一些著名高校遭到空前的浩劫,遂有在長沙和西安設立西南和西北兩個臨時大學之舉。1937年9月10日,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為基幹組成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教育部長王世傑任主席,聘任李書華(未到任)、徐誦明、李蒸、李書田、童冠賢、陳劍、周伯敏、臧啓芳、辛樹幟為籌備委員。隨後,又指定北平大西北大學長徐誦明、北平師範大西北大學長李蒸、北洋工學院院長李書田和教育部特派員陳劍四人為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商決校務。西北大學下設文理、法商、教育、工、農、醫6大學院,24個系。臨大一開始就遇到極大困難,經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廟後街4號、小南門外抗戰內遷來的東北大學(今西北大西北大學址)和北大街通濟坊三地棲身。經過2個多月的籌備,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開學,是為西北大學重建之始。據1938年2月10日統計,在校學生人數總計為1472人。黎錦熙、曹靖華、許壽裳、趙進義、傅種孫、張貽惠、張貽侗、劉拓、岳吉力恆、金樹章、黃國璋、黃覺非、章友江、沈志遠、季陶達、寸樹聲、馬師儒、袁敦禮、董守義、虞宏正、李儀祉、張伯聲、潘承孝、蕭連波、李仙舟、吳祥鳳等著名教授被聘到校任教。
1937年底,日寇逼近潼關,飛機亦頻頻轟炸西安。教育部遂令西安臨大遷往陝南。1938年3月16日正式遷離西安。師生們步行250多公裏,過渭河,越秦嶺,渡柴關,歷時半個多月,到達漢中。全校被分別安置在3縣6個地方,校本部設在城固縣城。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據國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會議通過之《平津滬地區專科以上西北大學整理方案》,令西安臨時大學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全校設有文理學院、法商學院、教育學院、農學院、工學院、醫學院6個學院,23個系。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和東北大學工學院(今天的東北大學)、焦作工學院(今天的中國礦業大學和河南理工大學)合並,獨立為國立西北工學院(1938.7-1950.12)(又名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農學院與西北農林專科西北大學合組為國立西北農學院,教育學院改稱師範學院。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為國立西北大學,並指定西安為永久校址。同時,原師範學院和醫學院亦獨立設定,分別改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西北大學將原文理學院分為文、理兩院,連同法商學院共3院。下設有中國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法律學、政治學、經濟學、商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地理學等12個系。1939年9月,國立西北大學正式開學。行政體製改西北聯大的校務委員製為校長負責製。在城固時期先後由胡庶華、陳石珍、賴璉、楊宙康、劉季洪出任校長。這一時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趙學海、劉鴻漸、姜琦、杜光塤、高文源、盧峻、于賡虞、曹國卿、杜元載、蕭一山、汪奠基、羅章龍、黃文弼、周傳儒等。1945年9月,英國著名科學史家、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李約瑟第一次訪問西北大學,作了題為《科學與民主主義》的學術報告,並向圖書館贈送了數百冊英文書刊。1941年底,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到校作了有關書法的學術演講。
1944年10月,岳吉力恆教授在校主持了中國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西北分會的學術討論會。西北大學還相繼創辦了《國立西北大西北大學刊》、《西大學報》、《西北學術》等10餘種學術期刊,反映了這一時期西北大學學術的繁榮景象。
1949—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西北大學隨即于1945年8月開始籌備遷回西安。9月20日,教育部明令,將東北大學西安校址(早期西北大學農科原址),準撥西北大學使用。1946年夏,西北大學全部遷回西安。1946年5月,教育部令將原國立西北醫學院漢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並入西北大學,改稱西北大學醫學院。此時全校共有4院15個系。理學院之地質地理系,于1947年初經教育部批準,分為地質、地理兩系。遷回西安後,先後由劉季洪、馬師儒、楊鍾健、岳吉力恆等出任校長或代校長。這一時期,新聘教授、副教授71人,其中有張西堂、傅庚生、王子雲、侯宗濂等教授來校執教。西北大學的學術活動尤為活躍,僅1947至1948年,正式安排的大型學術演講就有30餘次。裴文中、屈武、鄭伯奇、吳雨僧、陳夢家等著名人士先後到校進行學術交流。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西北大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1949年7月,陝西師範專科西北大學、陝西商業專科西北大學、陝西省立醫學專科西北大學並入西北大學;1950年3月,南鄭師專分校並入西北大學;1950年4月原並入西北大學的醫學院獨立為西北醫學院(即今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1952至1953年,全國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時,將英語系二、三年級並入北京大學,一年級與俄語組教師並入西北俄文專科西北大學(後發展為今西安外國語大學),原蘭州大學經濟、銀行會計系並入西北大學,連同原西北大學財經學院調整為經濟、企業管理、會計、統計4系;1952年11月,少數民族系遷往蘭州,並入西北民族學院。1953年師範學院獨立為西安師範學院(後發展為今陝西師範大學);1954年成立法律系,1958年法律系分立,與西北政法幹校合並,成為西北政法學院;1960年經濟系與他校合組為西北財經學院(今陝西財經學院);1972年陝西工業大學復原,該校化工系並入西北大學。
1959年以前,西北大學為高教部直屬的14所綜合大學之一。1959年,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將西北大學改歸省屬。1949至1997年間,先後由岳劼恆(代)、侯外廬、劉端棻、蘇貫之、郭琦、鞏重起、張豈之、郝克剛、陳宗興、王忠民執掌校政。
1992年12月,陝西省政府決定“將西北大學作為重點建設院校,積極爭取第一批進入國家‘211工程’”。1993年6月,陝西省政府決定投資3億元,重點建設西北大學,並批準了《西北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規劃》,同時決定將西北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列入陝西省中長期發展規劃。1996年10月4日至6日,順利通過了“211工程”部門預審。1997年6月4日,又順利通過了“211工程”立項專家論證。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4年6月,學校有教職工2512人,其中專任教師1446人,教授348人,副教授420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教師佔教師總數的53.1%;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1270人,佔教師總數的87.3%,其中,博士821人,佔教師總數的56.8%,碩士442人,佔教師總數的30.6%。
西北大學有中科院院士2人,雙聘院士(教授)10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講座)教授8人,國家“千人計畫”人選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得主7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9人,國家級、省級有突出貢獻專家42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4人,教育部霍英東獎勵基金16人,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教學名師20人,省級教學團隊13個,陝西省“三秦學者”崗位4個,陝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選25人,陝西省“百人計畫”人選30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勞動模範1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17人。有5個國家級教學團隊。
姓名 | 受聘院系 | 學科專業 | 受聘時間 |
---|---|---|---|
侯洵 | 光子所 | 光學 | 1995年 |
劉昌明 | 城市與環境學院 | 環境科學 | 1998年 |
安芷生 | 地質學系 | 黃土與第四紀地質研究 | 1998年 |
任紀舜 | 地質學系 | 構造地質學 | 1998年 |
殷鴻福 | 地質學系 | 地層古生物學 | 1998年 |
張殿琳 | 物理學系 | 凝聚態物理研究 | 2003年 |
翟明國 | 地質學 | 地質學 | 2010年 |
張生勇 | 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 化學 | 2010年 |
李學勤(教授) | 文博學院 | 歷史學、考古學 | 1997年 |
李文林(教授) | 數學系 | 數學史 | 2002年 |
-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 帶頭人 | 審批時間 |
---|---|---|
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基礎課教學團隊 | 史啓禎 | 2007 |
古生物地層學課程群教學團隊 | 張雲翔 | 2008 |
電腦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 耿國華 | 2008 |
地質學系晶體光學與岩石學 | 賴紹聰 | 2009 |
政治經濟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 白永秀 | 2010 |
院系設定
截至2015年5月5日,西大有22個院(系)和研究生院,開設85個大學部專業。
1 | 2 | ||
3 | 4 | ||
5 | 6 | ||
7 |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含國際商學院) | 8 | |
9 | 10 | 西北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體學院) | |
11 | 12 | ||
13 | 西北大學法學院(智慧產權學院) | 14 | |
15 |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 16 | |
17 | 18 | ||
19 | 20 | ||
21 | 22 | ||
23 | 24 | ||
25 |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 |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西北大學有19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個目錄內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07個博士點,39個碩士授權一級學科、8個目錄內碩士授權二級學科、189個碩士點,1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擁有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涵蓋5個二級學科)、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國家級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地質學(含5個二級學科) |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 1、政治經濟學 2、專門史 3、植物學 4、礦產普查與勘探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 科學技術史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理論經濟學 | 套用經濟學 | 中國語言文學 | 考古學 |
中國史 | 世界史 |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地質學 | 生物學 | 科學技術史 |
生態學 | 統計學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軟體工程 | 中葯學 |
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 自然地理學 | 人文地理學 | 企業管理 | 旅遊管理 |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
哲學 | 理論經濟學 | 套用經濟學 | 法學 | 政治學 |
社會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中國語言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 | 新聞傳播學 |
考古學 | 中國史 | 世界史 | 數學 | 物理學 |
化學 | 地理學 | 地質學 | 生物學 | 科學技術史 |
生態學 | 統計學 | 光學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城鄉規劃學 |
軟體工程 | 中葯學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工商管理 | 公共管理 |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 藝術學理論 | 戲劇與影視學 | 美術學 |
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
高等教育學 | 教育技術學 | 套用心理學 | 固體地球物理學 |
材料物理與化學 | 化工過程機械 | 油氣田開發工程 | 食品科學 |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西北大學有1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39門陝西省精品課程,19個陝西省名牌專業,8個省級特色專業,還有7個專業被教育部確定為特色專業建設點。有4個實驗室成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多部教材被列入面向21世紀教材、國家“九五”和“十五”規劃教材和全國研究生教學用書,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4項。2004年,西北大學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被教育部評估為優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7個,並設有國家大學生文化貭素教育基地。
國家級特色專業:地質學、化學、經濟學、資源勘查工程、歷史學、物理學、中葯學、漢語言文學、考古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光信息科學與技術、過程裝備與控製、行政管理
課程名稱 | 獲批年度 |
2003 | |
2003 | |
中國傳統文化 | 2003 |
2004 | |
2004 | |
2005 | |
2006 | |
資料結構 | 2006 |
2006 | |
2007 | |
2007 | |
2008 | |
植物學 | 2008 |
2009 | |
2010 | |
2012 | |
中國傳統文化 | 2012 |
2012 | |
2012 | |
2012 | |
資料結構 | 2012 |
2012 | |
2012 | |
2012 | |
植物學 | 2012 |
2012 | |
2012 |
課程名稱 | 獲批年度 |
2003 | |
2003 | |
中國傳統文化 | 2003 |
2003 | |
2003 | |
2003 | |
2003 | |
地理信息系統 | 2004 |
2004 | |
2004 | |
2004 | |
2004 | |
資料結構 | 2004 |
2004 | |
2004 | |
科學史 | 2004 |
2004 | |
綜合英語 | 2004 |
植物學 | 2005 |
2005 | |
2005 | |
2005 | |
2005 | |
有機化學 | 2005 |
2006 | |
化工原理 | 2006 |
2006 | |
2006 | |
周秦漢唐文明史 | 2006 |
財務管理 | 2007 |
2007 | |
2007 | |
2007 | |
2007 | |
2008 | |
2008 | |
國際金融學 | 2008 |
古代漢語 | 2008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 | 2009 |
綜合化學實驗 | 2009 |
測量學 | 2009 |
新聞編輯—理論與實務 | 2009 |
中國歷史文選 | 2009 |
組織行為學 | 2010 |
地球生物學 | 2010 |
常微分方程 | 2010 |
電影作品讀解 | 2010 |
基礎化學實驗 | 2010 |
動物生理學 | 2011 |
半導體物理學 | 2011 |
大學語文 | 2011 |
金融法 | 2011 |
管理運籌學 | 2011 |
波譜原理及套用 | 2011 |
電腦基礎與C語言程式設計 | 2012 |
礦物學 | 2012 |
漢唐考古學 | 2012 |
感測器原理與套用 | 2012 |
民法學 | 2012 |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地質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 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即基地班)
經濟學基地班 |
歷史學基地班 |
物理學基地班 |
化學基地班 |
地質學基地班 |
生物科學基地班 |
生物技術(生命科學與技術)基地班 |
-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理論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歷史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國際交流
西北大學于1992年成立了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逐步發展成為全國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基地之一。2004年,西北大學還與巴黎法語聯盟合作成立了法語聯盟-西安語言文化培訓中心,成為西北大學乃至西安地區的師生學習法語以及赴法留學深造的平台。為了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西北大學精心策劃了選派優秀在讀大學部生前往美、德、日、法、英等國的友好合作院校學習半年或一年的交流項目和選送部分大學部畢業生赴美、英、德、法、日、奧地利等國外知名大學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留學項目等。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3年,學校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各1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6個。
序號 | 基地類別 | 基地名稱 | 負責人 | 成立時間 |
---|---|---|---|---|
01 | 國家重點實驗室 | 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孫勇 | 2005年 |
02 |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陳超 | 2002年 |
03 | 全國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韋葦 | 2000年 |
04 | 省部共建教育部 重點實驗室 | 西部資源生物與現代生物技術省部共建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趙桂仿 | 2005年 |
05 | 省部共建教育部 重點實驗室 | 合成與天然功能分子化學省部共建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王堯宇 | 2007年 |
06 | 陝西省重點實驗室 | 陝西省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 賈敬芬 | 1995年 |
07 | 陝西省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 孫勇 | 1995年 | |
08 | 陝西省光電子技術重點實驗室 | 侯洵 | 1995年 | |
09 | 陝西省現代分離科學重點實驗室 | 耿信篤 | 1995年 | |
10 | 陝西省電分析化學重點實驗室 | 高鴻 | 1998年 | |
11 | 陝西省物理無機化學重點實驗室 | 王堯宇 | 2000年 | |
12 | 陝西省生物醫葯重點實驗室 | 孫文基 | 2000年 | |
13 | 陝西省工程技術 研究中心 | 陝西省資源化工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李穩宏 | 2002年 |
14 | 陝西省軟體工程研究中心 | 周明全 | 1998年 | |
15 | 陝西省中葯與天然葯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孫文基 | 2004年 | |
16 | 陝西省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陳超 | 2007年 | |
17 | 陝西省全固態雷射及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白晉濤 | 2007年 | |
18 | 陝西省生物材料與發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範代娣 | 2007年 | |
19 | 陝西省高校哲學社會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 王鐵錚 | 2005年 |
20 |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 | 張豈之 | 2005年 | |
21 | 西北大學市場經濟與企業製度研究中心 | 白永秀 | 2005年 | |
22 | 西北大學文化遺址保護與考古學研究中心 | 王建新 | 2005年 | |
23 | 漢唐文化與陝西文學發展研究中心 | 李浩 | 2009年 | |
24 |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 |
科研成果
西北大學承擔國家“973”、“863”、“攀登計畫”、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計委重大產業化示範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國家或省部級項目437項,獲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獎勵233項,發表學術論文12101篇,出版專著692部。
據2000、2001、2002年統計,該校被SCI收錄論文數在全國高校排名分別居第27位、26位、28位。中國校友會網2011、2010年中國大學nature&science論文排行榜中西北大學均為9篇,分別名列第5和第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百餘項。先後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陝西省最高科技成就獎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獎勵。西北大學一批科研項目獲國家立項,並獲得較大額度的資金資助。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獲320萬元專項資金資助,承擔國家科技部首屆科技惠民計畫項目獲502.9萬元資金資助,《名家四子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項目,獲準資助額度18萬元等。
1998至2008年,西北大學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陝西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等一系列重大科研獎勵,科研成果5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和“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了12篇論文。1997年,西北大學被SCI收錄的論文數隻有37篇,到了2004年,這個數位就上升到了200篇。
2006年,西北大學共有327篇論文被三大檢索收錄。
學術交流
西北大學具有面向世界開展國際交流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以來,先後與美、英、法、德、日等20餘個國家及香港、台灣地區的100餘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邀請了包括楊振寧、李政道、普列高津、巴丁、丘成桐、福井謙一、李約瑟、吳健雄、趙浩生、費正清、哈肯、利普斯科姆、克理夫·格蘭傑、大衛·格羅斯、莫瑞斯等諾貝爾獎得主或世界一流科學家在內的800餘名國際知名學者來西北大學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活動;舉辦國際學術會議40餘次,接待來訪學者、專家5000餘人;招收長、短期留學生達2000人;派出合作研究、講學、進修等人員達1000人。
友好學校
西北大學重視對外科技文化交流,截至2013年與美、英、法、德、日等20餘個國家及地區的100餘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截至2012年底,累計紙質藏書232萬冊(不包括院系資料室圖書46.6萬冊),中外文資料庫56種,電子圖書80萬冊,電子期刊19萬冊。建成了傳統紙質資源與電子期刊、電子圖書、學位論文、文摘索引、光碟、多媒體、影片等電子資源相互並存、互相補充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
特色館藏中尤以16萬冊線裝古籍的收藏在西北地區獨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收藏範圍除中國各朝代刻本、印本外,還有日本本、朝鮮本等,內容包括敦煌佛經寫本、宋元明清刻本、明清抄本、稿本等,被確認的460部善本古籍堪屬館藏珍品。截至2013年已有21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本館還有連續收藏30年以上的中外文期刊和報紙,以及種類齊全的陝西地方志和大量台灣版的地方志。
學術期刊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文化傳統
校訓
西北大學“公誠勤樸”之校訓,誕生于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西北聯合大學在城固辦學的艱難時刻就淬煉出了“公誠勤樸”的校訓。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詞典編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錦熙教授曾撰文闡述了“公誠勤樸”的含義:“公誠勤樸”校風養成,蓋與西北固有優良之民性風習相應。
“公”以去私,用絕黨爭;
“誠”者天地之道也,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此足以去弱,弱源于虛,誠則實亦;
夫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此足以去貧,非僅治學修業宜爾也;
勤以開源,樸以節流,然樸之意又不止此,乃巧詐之反也。
校歌
劉衛平詞
漢唐勝地,西北上庠⑴,
風雨設帳歷滄桑⑵。
公誠勤樸傳薪火⑶,
團結民主弦歌昂⑷。
蔥蘢嘉木盛⑸,
錦綉鳳藻昌⑹。
春秋代序,懿德遠揚⑺!
人文淵藪,科技殿堂,
滋蘭樹蕙滿庭芳⑻。
舊學新知融四海⑼,
鴻儒俊彥聚八方⑽。
與終南巍巍,
共河漢泱泱⑾。
蜚英騰茂⑿,山高水長!
注解說明:
⑴“上庠”指高等學府。《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史記·儒林列傳》“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⑵此句謂西大在艱難中創業、發展、壯大。“風雨設帳”用《後漢書·馬融傳》典,後世常以“絳帳”代稱高教事業,以“絳帳弟子”代指莘莘學子。高明教授曾撰文稱西大的建立對西北地區具有“弦歌不輟,絳帳重開”的意義。
⑶1938年10月,西大始立斯訓,迄今60餘載,故曰“傳薪火”。說詳千裏青《“公誠勤樸”新解》。
⑷“團結、進取、民主、奉獻”乃西大校風。“弦歌”謂教育有道亦有效,典出《論語·陽貨》。
⑸“嘉木”語出屈原《橘頌》:“後皇嘉樹……受命不遷……秉德無私。”“蔥蘢嘉樹”暗喻西大崇德重教,各項事業根深葉茂,欣欣向榮。
⑹此句謂西大學人著述豐碩,為世所重。“鳳藻”指優秀文章,典出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古人常稱文章達人為“吐鳳人”。
⑺“懿德”指寬廣胸襟和高尚情操。此句謂西大澤惠四方,文化形象崇高。
⑻上三句合謂西大人文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教學、科研實力雄厚,培育人才的效果可觀可喜。“滋蘭樹蕙”語出屈原《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⑼此句謂治學授業,兼容並包古今中外之長。
⑽“鴻儒”指學問淵博的前賢,“俊彥”指才華出眾的後學。此句謂西大人才濟濟。
⑾“河漢”在歌中指黃河,漢水。“泱泱”本謂水流奔騰,引申指宏大深廣。此句暗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意。
⑿此句語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蜚英聲,騰茂實。”亦作“飛聲騰實”。《周書》:“鹹能飛聲騰實,不泯于百代之後。”歌中意謂西大聲名事業俱盛,繼往開來,前景輝煌。“蜚”同“飛”。
註音:“庠”音xiáng。“弦”音xián。:“藪”音sǒu。“蜚”音fēi。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歷屆校黨委書記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王亞傑 | 黨委書記 | 2015.9~ |
喬學光 | 黨委書記 | 2011.01~2015.9 |
孫勇 | 黨委書記 | 2008.6~2010.12 |
張煒 | 黨委書記 | 2004.9~2008.5 |
李軍鋒 | 黨委書記 | 1998.10~2004.9 |
董丁誠 |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黨委書記 | 1989.3~1991.8,1991.8~1998.10 |
孫平 | 黨委書記 | 1987.1~1989.3 |
宮自傑 |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 1986.2~1987.1 |
林牧 | 黨委書記 | 1985.4~1986.2 |
鞏重起 | 黨委書記 | 1984.7~1985.4 |
郭琦 | 黨委書記 | 1978.5~1984.7 |
蘇貫之 | 黨委書記 | 1973.11~1977.11 |
劉永義 | 黨委書記,黨的核心小組組長 | 1970.12~1971.2,1971.2~1973.11 |
吳大羽 | 黨委第一書記(代理) | 1963.7~1967.1 |
黨委書記,黨委第一書記 | 1954.4~1959.3,1959.3~1963.7 |
歷屆校長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
郭立宏 | 校長 | 2015.03~至今 |
方光華 | 校長 | 2010.12~2015.03 |
校長 | 2008.06~2010.12 | |
孫勇 | 校長 | 1999.08~2000.06(副校長,主持工作) 2000.6~2008.6(校長) |
校長 | 1997.07~1999.03 | |
校長 | 1995.12~1997.07 | |
校長 | 1991.08~1995.12 | |
校長 | 1985.04~1991.08 | |
校長 | 1982.03~1985.04 | |
校長 | 1978.06~1982.03 | |
校長 | 1959.4.1~1966 ,1954.4~1963.8 | |
校長 | 1950.7.10~1958.7.5 | |
代理校長.代理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 1949.5~1949.8 1949.8.4~1950.7 | |
校長 | 1948.12.11~1949夏 | |
校長 | 1948.4.29~1948.9.21 | |
校長 | 1944.12.23~1947.10 | |
代理校長 | 1944.2~1944.7 | |
校長 | 1942.10.21~1944.8.1 | |
代理校長 | 1940.10~1942.3 | |
校長 | 1939.11.28~1941.2.14 | |
校長 | 1925.冬~1927.1.8 | |
校長 | 1925.5~1925冬 | |
校長 | 1924.5.8~1925.5 | |
校長 | 1914冬~1915春 | |
校長 | 1912春~1914冬 | |
西北大學創設會會長 | 1912~1915 | |
陝西高等學堂專職監督(即行政首長) | 1906~1911 | |
陝西大學堂總辦(即校長) | 1902.2~1905 | |
陝西大學堂主要籌辦人 | 1902年2月之前 |
校園環境
西北大學是一所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和良好聲譽的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有太白校區、桃園校區、長安校區三個校區,總佔地面積2360餘畝。

太白校區與六百年歷史的明城牆比鄰,位于西安中心城區的西南城角,北臨護城河和環城南路,校區內有唐代實際寺遺址紀念亭、“橘逸勢勉學之地”紀念碑、中華民國時期張學良興建的東北大學禮堂舊址(今仍在使用)、“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紀念碑、以及古色古香的歷史博物館,校園綠樹成蔭,主要為理科、工科院系駐地。
桃園校區位于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主要為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學院駐地,也是西北大學最大的職工家屬區。
長安校區(又稱“南校區”)位于西安大學城長安區郭杜鎮學府大道1號,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主要為文科院系和部分理科院系駐地。
知名校友
建國以來,西北大學共為國家培養各類專業人才10餘萬名,其中絕大多數已成為所在行業、部門、地區的業務骨幹、學術帶頭人和領導幹部。西北大學被譽為“中華石油英才之母”、“經濟學家的搖籃”、“作家的搖籃”。
姓名 | 職務 | 姓名 | 職務 | |
---|---|---|---|---|
院士 專家 | 閻隆飛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舒德幹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高山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徐宗本 |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
田在藝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任紀舜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劉昌明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侯洵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張國偉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張殿琳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翟明國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周衛健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
崔鵬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劉加平 |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 | |
張彥仲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張生勇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趙文智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任益民 |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 |
吳如山 | 歐洲科學院通訊院士 | 牛文元 |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
侯伯宇 |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侯氏變換”提出者侯伯宇 | 閆章更 | 彈道專家,榮立一等功、受到了中央軍委表彰 | |
王茹芝 | 新中國第一代爆破力學專家 | 康永孚 | 著名鎢礦地質學專家 | |
趙玉珉 | 新中國會計教學的拓荒者、教育學家 | 張慶餘 | 著名火箭專家 | |
方丹群 | 著名環境物理學家、多項國際大獎得主 | 李國楨 | 著名陶瓷專家 | |
張克勤 | 新中國第一位鑽井泥漿專家 | ...... | ...... | |
作家 詩人 文學 | 牛漢 | 著名詩人 | 雷抒雁 | 著名詩人 |
賈平凹 | 著名作家 | 遲子建 | 著名作家 | |
鬼子 | 著名作家 | 吳克敬 | 著名作家 | |
楊少衡 | 著名作家 | 王宏甲 | 著名作家 | |
楊聞宇 | 著名作家 | 方英文 | 著名作家 | |
和谷 | 著名作家 | 沈寧 | 著名作家 | |
熊正良 | 著名作家 | 何西來 | 著名文學評論家 | |
王富仁 | 著名文學評論家 | 劉遼逸 | 著名文學翻譯家 | |
考古 | 韓偉 | 著名考古學家 | 鞏啓明 | 著名考古學家 |
經濟 | 洪文遠 | 我國世界經濟學科開拓者 | 樊亢 | 我國世界經濟史學科的奠基人 |
著名經濟學家 | 魏傑 | 著名經濟學家 | ||
劉世錦 | 著名經濟學家 | ...... | ||
人文 自然 社會 學科 | 齊越 | 著名播音藝術家 | 蓋山林 | 中國岩畫學開拓者 |
羅健夫 | 全國知識分子的楷模 | 楊拯陸 | 獻身于大漠戈壁的烈士,愛國將領楊虎城之女。 | |
李玉虎 | 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 ...... | ||
政 治 界 | 申健 | 擔負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重任 | 馮嶺安 | 擔負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重任 |
張丁華 | 擔負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重任 | 宋漢良 | 擔負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重任 | |
安啓元 | 擔負省部級以上黨政領導重任 | 吳桂賢 | 中共第9、10、11、12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共和國第一任女副總理 | |
王岐山 | 中國共產黨第17屆政治局委員、18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國務院副總理 | 李家祥 | 交通運輸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兼中國民航總局局長、黨組書記 | |
陳裏 | 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 | 李保衛 | 內蒙古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 |
徐水師 | 原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局長 | ...... | ||
實業 | 馮侖 | 萬通控股董事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