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經歷
1962年10月參演電影《白蛇傳》以演員身份進入演藝圈。1970年8月首次擔任動作片《瘋狂殺手》的動作指導 。

1972年1月在岳華、陳寶珠、羅烈主演的動作片《壁虎》中擔任動作指導;12月在吳思遠執導的動作片《餓虎狂龍》中擔任動作指導;此外,他還分別擔任了動作片《蕩寇灘》和武俠片《盜兵符》的動作指導 。
1973年在張曾澤執導的動作片《江湖行》中擔任動作指導;同年擔任動作片《除霸》的動作指導;此外,他還在宗華、李麗麗主演的動作片《小雜種》中擔任動作指導。
1977年擔任武俠片《鷹爪鐵布衫》的動作指導 ;2月在于榮、凌雲主演的劇情片《老爺車縱火謀殺案》中擔任動作指導;7月在華山執導的動作片《絕不低頭》中擔任動作指導;同年先後擔任動作片《神腿鐵扇功》和《南拳北腿鬥金狐》的動作指導 ;此外,他還在嘉禾公司出品的功夫片《破戒》中擔任動作指導。
1978年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蛇形刁手》 ;同年在郭南宏執導的動作片《太極氣功》中擔任動作指導;此外,他還拍攝了由成龍、袁小田主演的動作片《醉拳》,該片獲得了第1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提名 。
1979年擔任動作片《冷刀染紅英雄血》的動作指導 ;6月執導的功夫喜劇片《南北醉拳》上映 ;12月拍攝由洪金寶、關德興主演的動作喜劇片《林世榮》 。
1981年3月執導由關德興、梁家仁主演的劇情片《勇者無懼》 ;同年擔任動作片《死亡塔》的動作指導 。
1982年2月12日拍攝的動作片《霍元甲》上映 ;4月在梁家仁、袁祥仁主演的動作片《奇門遁甲》中兼任導演與動作指導,並憑借該片獲得第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提名 。
1984年5月執導的動作片《笑太極》上映 ;同年在麥嘉、陳百強、徐小鳳主演的劇情片《聖誕快樂》中擔任動作指導。
1992年4月在李連傑、關之琳主演的動作片《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中擔任動作指導,並憑借該片先後獲得第2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武術指導獎提名以及第1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 ;此外,他還擔任了動作喜劇片《雙龍會》的動作指導。
1993年4月與王晶聯合執導了動作片《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11月執導由李連傑、楊紫瓊主演的動作片《太極張三豐》,憑借該片獲得第3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武術指導獎提名;12月拍攝的動作片《蘇乞兒》上映。
1994年3月執導的功夫片《詠春》上映;5月拍攝由林青霞、莫少聰主演的動作片《火雲傳奇》;同年憑借執導的動作片《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獲得了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提名。

1995年拍攝由吳京、鍾麗緹主演的武俠喜劇《功夫小子闖情關》;5月執導了動作片《虎猛威龍》;同年憑借動作片《精武英雄》獲得第1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提名。
1996年在李仁港執導的動作片《黑俠》中擔任動作指導,並憑借該片獲得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提名;此外,他還擔任了動作片《街頭殺手》的動作指導。
1998年在基努·李維斯、凱瑞·安·莫斯主演的科幻片《黑客帝國》中擔任動作指導。
1999年8月執導的古裝武俠劇《小李飛刀》播出。2000年在周潤發、楊紫瓊主演的武俠片《臥虎藏龍》中擔任動作執導,憑借該片獲得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以及第3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執導獎。
2001年獲得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精神獎;同年擔任動作片《蜀山傳》的動作指導,憑借該片獲得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提名以及第3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提名。
2003年5月擔任科幻片《黑客帝國2》的動作指導;10月在烏瑪·瑟曼主演的動作片《殺死比爾》中擔任動作指導;11月在沃卓斯基兄弟執導的科幻片《黑客帝國3》中擔任動作指導。
2004年在周星馳主演的動作喜劇片《功夫》中擔任動作指導,並憑借該片先後獲得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和第4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提名。

2005年在馮德倫執導的動作片《精武家庭》中擔任動作指導,憑借該片獲得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提名;2月在李連傑主演的動作片《狼犬丹尼》中擔任動作指導;此外,他還擔任了古裝武俠片《無影劍》的動作指導。
2006年1月擔任動作片《霍元甲》的動作指導,並憑借該片先後獲得第4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提名以及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此外,他還在馮小剛執導的宮廷片《夜宴》中擔任動作指導。
2008年4月在李連傑、成龍、劉亦菲主演的動作片《功夫之王》中擔任動作指導。
2013年1月在王家衛執導的功夫片《一代宗師》中擔任動作指導,憑借該片獲得第5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提名和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此外,他還擔任了動作片《太極俠》的動作執導。
2014年1月在伍允龍、安志傑主演的動作片《惡戰》中擔任動作指導,並憑借該片獲得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指導提名;此外,他還擔任了古裝動作片《臥虎藏龍2》的動作指導。
2015年12月在甄子丹、熊黛林主演的動作片《葉問3》中擔任動作指導。
個人生活
興趣愛好
他喜歡研究太極、氣功以及中國醫術,出版過一些關于太極與氣功的書籍 。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年份 | 名稱 | 主要演員 | 備註 |
---|---|---|---|
1978 | 《蛇形刁手》 | 成龍、袁小田 | 電影 |
1978 | 《醉拳》 | 成龍、袁小田 | 電影 |
1979 | 《南北醉拳》 | 袁小田、黃正利、元奎 | 電影 |
1979 | 《林世榮》 | 洪金寶、關德興 | 電影 |
1980 | 《佛掌羅漢拳》 | 電影 | |
1981 | 《勇者無懼》 | 電影 | |
1982 | 《霍元甲》 | 梁家仁 | 電影 |
1982 | 《奇門遁甲》 | 梁家仁、袁祥仁 | 電影 |
1983 | 《天師撞邪》 | 袁祥仁、袁信義 | 電影 |
1984 | 《笑太極》 | 甄子丹 | 電影 |
1985 | 《情逢敵手》 | 甄子丹、羅美薇 | 電影 |
1986 | 《僵屍怕怕》 | 電影 | |
1988 | 《特警屠龍》 | 甄子丹、任達華、鄭裕玲 | 電影 |
1989 | 《皇家師姐IV直擊證人》 | 楊麗菁、甄子丹 | 電影 |
1990 | 《洗黑錢》 | 甄子丹、關之琳 | 電影 |
1991 | 《冷面狙擊手》 | 張敏、張國梁、王敏德 | 電影 |
1993 | 《太極張三豐》 | 李連傑、楊紫瓊 | 電影 |
1993 | 《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 | 于榮光、甄子丹 | 電影 |
1993 | 《蘇乞兒》 | 甄子丹 | 電影 |
1993 | 《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 | 李連傑、張敏 | 電影 |
1994 | 《火雲傳奇》 | 林青霞、莫少聰 | 電影 |
1994 | 《詠春》 | 楊紫瓊、甄子丹 | 電影 |
1995 | 《虎猛威龍》 | 何家勁、鍾麗緹 | 電影 |
1995 | 《功夫小子闖情關》 | 吳京、鍾麗緹 | 電視劇 |
1997 | 《太極宗師》 | 吳京、樊亦敏 | 電視劇 |
1999 | 《小李飛刀》 | 焦恩俊、蕭薔 | 電視劇 |
2010 | 《蘇乞兒》 | 趙文卓、周迅 | 電影 |
2015 | 臥虎藏龍:青冥寶劍 | 甄子丹 | 電影 |
編劇作品
動作指導
年份 | 名稱 | 主要演員 | 備註 |
---|---|---|---|
1970 | 《瘋狂殺手》 | 高遠、歐陽佩珊 | 電影 |
1972 | 《餓虎狂龍》 | 黎愛蓮、倉田保昭 | 電影 |
1972 | 《壁虎》 | 陳寶珠、羅烈、岳華 | 電影 |
1972 | 《蕩寇灘》 | 陳星、陳觀泰 | 電影 |
1972 | 《硬漢》 | 電影 | |
1972 | 《盜兵符》 | 宗華、夏凡 | 電影 |
1973 | 《江湖行》 | 李修賢 | 電影 |
1973 | 《小雜種》 | 宗華、李麗麗 | 電影 |
1973 | 《除霸》 | 于洋、尤慧 | 電影 |
1974 | 《狼狽為奸》 | 午馬、于洋 | 電影 |
1974 | 《太極拳》 | 陳沃夫、施思 | 電影 |
1976 | 《李小龍與我》 | 李修賢、魯俊谷 | 電影 |
1976 | 《江湖子弟》 | 劉永、胡錦、李麗麗 | 電影 |
1977 | 《鷹爪鐵布衫》 | 黃正利、劉忠良 | 電影 |
1977 | 《老爺車縱火謀殺案》 | 于榮、凌雲 | 電影 |
1977 | 《神腿鐵扇功》 | 劉忠良、黃正利 | 電影 |
1977 | 《南拳北腿鬥金狐》 | 劉忠良、黃正利 | 電影 |
1977 | 《破戒》 | 茅瑛、梁小龍 | 電影 |
1977 | 《絕不低頭》 | 宗華、凌雲 | 電影 |
1978 | 《蛇形刁手》 | 成龍、袁小田 | 電影 |
1978 | 《醉拳》 | 成龍、袁小田 | 電影 |
1978 | 《太極氣功》 | 黃家達、羅烈 | 電影 |
1979 | 《冷刀染紅英雄血》 | 譚道良、張復健 | 電影 |
1979 | 《林世榮》 | 洪金寶、關德興 | 電影 |
1981 | 《勇者無懼》 | 元彪、梁家仁 | 電影 |
1981 | 《死亡塔》 | 李小龍、黃正利 | 電影 |
1982 | 《奇門遁甲》 | 梁家仁、袁祥仁 | 電影 |
1984 | 《聖誕快樂》 | 麥嘉、陳百強、徐小鳳 | 電影 |
1989 | 《皇家師姐IV直擊證人》 | 甄子丹、楊麗菁 | 電影 |
1992 |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 | 李連傑、關之琳 | 電影 |
1992 | 《雙龍會》 | 成龍、張曼玉、利智 | 電影 |
1993 | 《太極張三豐》 | 李連傑、楊紫瓊 | 電影 |
1993 | 《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 | 李連傑、張敏 | 電影 |
1994 | 《精武英雄》 | 李連傑、錢小豪 | 電影 |
1994 | 《詠春》 | 楊紫瓊、甄子丹 | 電影 |
1995 | 《虎猛威龍》 | 鍾麗緹、何家勁 | 電影 |
1995 | 《功夫小子闖情關》 | 吳京、鍾麗緹 | 電影 |
1996 | 《黑俠》 | 李連傑、莫文蔚 | 電影 |
1996 | 《街頭殺手》 | 甄子丹 | 電影 |
1997 | 《太極宗師》 | 吳京、樊亦敏 | 電視劇 |
1998 | 《水滸傳》 | 李雪健、王衛國 | 電視劇 |
1998 | 《黑客帝國》 | 電影 | |
1999 | 《小李飛刀》 | 焦恩俊、蕭薔 | 電視劇 |
2000 | 《臥虎藏龍》 | 周潤發、楊紫瓊 | 電影 |
2001 | 《蜀山傳》 | 張柏芝、鄭伊健 | 電影 |
2002 | 《黑俠2》 | 電影 | |
2003 | 《黑客帝國2》 | 電影 | |
2003 | 《黑客帝國3》 | 電影 | |
2003 | 《殺死比爾》 | 電影 | |
2004 | 《殺死比爾2》 | 電影 | |
2004 | 《功夫》 | 周星馳 | 電影 |
2005 | 《精武家庭》 | 黃秋生、馮德倫 | 電影 |
2005 | 《無影劍》 | 李瑞鎮、尹素怡 | 電影 |
2005 | 《狼犬丹尼》 | 李連傑 | 電影 |
2006 | 《夜宴》 | 章子怡、葛優 | 電影 |
2006 | 《霍元甲》 | 李連傑、孫儷 | 電影 |
2008 | 《功夫之王》 | 李連傑、成龍、劉亦菲 | 電影 |
2013 | 《一代宗師》 | 梁朝偉、章子怡 | 電影 |
2013 | 《太極俠》 | 陳虎、莫文蔚 | 電影 |
2014 | 《惡戰》 | 伍允龍、安志傑 | 電影 |
2014 | 《臥虎藏龍2》 | 甄子丹、楊紫瓊 | 電影 |
2014 | 《夜尤傷》 | 電影 | |
2015 | 《葉問3》 | 甄子丹、熊黛林 | 電影 |
監製作品
參演電影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6 | 第35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 《葉問3》 | 提名 |
2016 | 第10屆 | 亞洲電影大獎 亞洲電影終身成就大獎 | 獲獎 | |
2015 | 第34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 《惡戰》 | 提名 |
2014 | 第33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 《一代宗師》 | 獲獎 |
2013 | 第50屆 |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動作設計 | 《一代宗師》 | 提名 |
2007 | 第26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 《霍元甲》 | 獲獎 |
2006 | 第25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 《精武家庭》 | 提名 |
2005 | 第24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 《功夫》 | 獲獎 |
2005 | 第42屆 |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動作設計 | 《功夫》 | 提名 |
2002 | 第21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 《蜀山傳》 | 提名 |
2001 | 第20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設計 | 《臥虎藏龍》 | 獲獎 |
2001 | 第20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專業精神獎 | 獲獎 | |
2001 | 第38屆 |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動作設計 | 《蜀山傳》 | 提名 |
2000 | 第37屆 |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動作設計 | 《臥虎藏龍》 | 獲獎 |
1997 | 第16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 《黑俠》 | 提名 |
1995 | 第14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 《精武英雄》 | 提名 |
1994 | 第13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 《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 | 提名 |
1993 | 第12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 | 獲獎 |
1993 | 第30屆 |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動作指導 | 《太極張三豐》 | 提名 |
1992 | 第29屆 |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武術指導 |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 | 提名 |
1983 | 第2屆 |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動作指導 | 《奇門遁甲》 | 提名 |
1979 | 第16屆 |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 《醉拳》 | 提名 |
人物評價
袁和平善于因人而異設計動作,並且能將每個人的特長發揮到極致,他在動作方面的指導使整部電影更有神採。袁和平之所以比別的動作指導適應面更廣,更受中西方歡迎,原因在于他會根據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導演的意圖來設計動作。在電影《臥虎藏龍》中,袁和平接受了李安導演提出的富于浪漫色彩的動作設計要求,創造了該片唯美飄逸的武打風格(《北京青年報》、《新世紀周刊》、馮德倫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