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古代時期
衛輝市,殷商時為畿內牧野地。周武王滅紂,封邶、墉、衛三國,此地屬墉。成王平武庚叛亂後,邶、墉並于衛,此地屬衛。
春秋時期,衛遭狄侵,戴公東渡,此地更屬于晉。戰國時期,屬魏,始有汲邑之稱。秦初屬河東郡東境,後屬秦河內郡。
西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始置汲縣,屬河內郡。十一年(公元前196),封公上不害于汲,稱終侯(即汲紹侯),國名汲。東漢順帝年間(126至144),縣令崔瑗築縣城于汲城村。
三國時期,屬曹魏朝歌郡。西晉泰始二年(266),設汲郡,郡治汲城。轄汲縣、朝歌、共縣、獲嘉。
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遷郡治于枋頭(今浚縣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郡治復遷汲縣。東魏興和二年(540)夏,西魏行台宮延和、陝州刺史宮元慶率戶歸屬東魏,僑置義州于陳城(今城區城關),轄伍城郡、伍城縣等7郡19縣。北齊廢義州存伍城郡。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廢汲郡、伍城郡,置衛州,州治朝歌,改汲縣為伍城縣,屬衛州,縣治設陳城,原汲城縣治廢。
隋文帝開皇六年(586),改伍城縣為汲縣。煬帝大業三年(607),改衛州為汲郡,郡治衛縣(今浚縣衛賢),汲縣屬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設義州,州治汲縣。武德四年(621)廢義州,汲縣改屬衛州,州治衛縣。貞觀元年(627),州治移汲。轄汲縣、衛縣、共城、新鄉、黎陽五縣。
五代屬衛州,州治汲縣。
宋屬衛州,州治除先後短時間遷共城和胙城外,其餘時間均在汲縣。
金屬衛州河平軍,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86至1188)州治曾遷共城,金宣宗貞佑三年(1215)遷胙城。
元世祖中統二年(1260),屬衛輝路總管府,路治汲縣。領錄事司、輝州、淇州。轄汲縣、新鄉、獲嘉、胙城四縣。
明、清屬衛輝府,府治汲縣。先後轄汲縣、胙城、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浚縣、滑縣、封丘、考城11縣。
民國時期
民國2年(1913),廢府設道,屬河南省豫北道,道治汲縣。民國3年豫北道改稱河北道。轄汲縣、武陟、安陽、湯陰、臨漳、林縣、內黃、武安、涉縣、新鄉、獲嘉、淇縣、輝縣、延津、浚縣、滑縣、封丘、沁陽、濟源、原武、修武、孟縣、溫縣、陽武24縣。
民國16年(1927)廢道,實行省縣兩級製,汲縣直屬河南省。
民國22年(1933)2月,河南省劃分為11個行政督察區,汲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30年(1941)末,河南省改劃為13個行政督察區,汲縣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民國33年(1944)9月,又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直至縣城解放。
1943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汲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北部山區柳樹嶺村成立,屬太行行署第七專員公署領導(以下簡稱太行專署)。
1944年12月,汲縣抗日民主政府與淇縣抗日民主政府合並,成立汲淇聯合縣抗日民主政府,仍屬太行七專署。政府機關先後駐正面、獅豹頭、小店河、塔崗等村。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汲淇聯合縣抗日民主政府改為汲淇聯合縣民主政府。10月改屬太行五專署。
1946年6月,汲淇聯合縣民主政府改屬太行三專署。
1947年3月,復原汲淇聯合縣,成立汲縣民主政府,屬太行五專署。
1948年11月7日,縣城解放,縣政府機關遷駐縣城。劃城區和城郊部分村庄成立衛輝市,與汲縣同屬太行五專署。
1949年2月,復原衛輝市,其轄區復歸汲縣,汲縣改屬太行四專署。5月,汲縣改屬太行區新鄉專署。8月,平原省建立,汲縣屬平原省新鄉專署。
建國以後
1952年11月,平原省復原,改屬河南省新鄉專署。
1983年9月1日,改屬河南省新鄉市。
1988年10月,復原汲縣,建立衛輝市,屬河南省直轄,由新鄉市代管。
行政區劃
衛輝(2014年)轄13個鄉鎮、342個行政村、15個居委會,總人口49萬。各鄉鎮分別是:唐庄鎮、汲水鎮、孫杏村鎮、後河鎮、李源屯鎮、上樂村鎮、太公鎮、城郊鄉、柳庄鄉、頓坊店鄉、龐寨鄉、安都鄉、獅豹頭鄉。
地理環境
位置
衛輝市位于河南省北部,新鄉市東北部。地處中原腹地,西依太行,南臨黃河,衛輝市位于東經113°51'至114°19',北緯35°19'至35°42'之間。
地形
衛輝地勢西高東低。南北長約43公裏,東西寬約35公裏,總面積868平方公裏,山區、丘陵、平原面積分別為258、158、452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37600公頃。

氣候
衛輝市屬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3.8℃,年均日照時數2446.9小時,年均降水量576.5毫米,無霜期209天。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熱同步,寒暑適中。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衛輝市有四條大中型河流和四座中小型水庫。水面面積5900畝,其中市區古老的護城河、人工湖水面面積近1000畝,居豫北之首,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譽。
礦產資源
衛輝市2014年已探明水泥灰岩儲量5.3億噸、煤儲量2.7億噸、白雲岩儲量1億噸。
經濟情況
綜述
2011年,衛輝經濟GDP完成96.6億元,成長1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3億元,成長2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3億元,成長24.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52億元,成長23.5%,稅收比重6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億元,成長19.5%。
第一產業
衛輝市是中國小麥商品糧基地和棉花基地、中原地區最大的禽蛋生產基地和林果蔬菜基地。高效農業和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被評為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市)、省畜牧強縣(市)、省十大無公害畜產品示範基地和中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市)、中國農村沼氣服務站試驗示範縣(市)、中國生豬調出大縣(市)。
衛輝市被列為中國小農水重點縣,榮獲中國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先進縣。"衛紅花"搭載"神八"育種實驗成功。連續7年奪得省"紅旗渠精神杯"。
第二產業
衛輝市依托"四四二二"產業發展規劃,初步形成"食品與飲料、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印刷與造紙"四大支柱產業和"交通運輸與倉儲郵政,建築業與房地產業,紡織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四大戰略產業。四大支柱產業總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7%。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7家,達到92家;億元企業新增6家,達到29家;納稅超千萬元企業達到6家,其中超5000萬元企業1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新增1家,達到3家。
第三產業
衛輝市成功簽約了以產業整體轉移項目、高科技項目為代表的億元以上項目14個,簽約總額達125億元。招商引資工作綜合排序連續兩年位居全市前列,榮獲市招商引資工作優秀縣、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縣稱號。2012年共實施千萬元以上項目116個,累計完成投資80億元,被評為市重點項目建設工作成績突出單位。特別是,總投資50億元的百威英博百萬噸啤酒基地、北新增材新型裝飾材料基地、銀金達新型包裝材料基地等重大工業項目集中開工。

衛輝市產業集聚區
衛輝市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的180家省級產業集聚區之一,整體規劃面積15.6平方公裏,以食品和新型建材為主導產業。
區位優勢:衛輝市產業集聚區距省會鄭州80公裏。京廣鐵路、石武高鐵、107國道、京港澳高速、226省道縱貫南北,濟東高速、S101公路、S306公路橫穿東西。衛輝市公路密度為0.97公裏/平方公裏,是河南省的2.04倍、中國的4.9倍。
規劃編製:衛輝市產業集聚區整體發展規劃、規劃環評、控製性詳規、迴圈經濟實施方案均通過河南省政府組織的專家組論證、評審,集聚區規劃體系已經形成。
基礎設施:產業集聚區水、電、路、氣、通訊等"八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緊張施工。截至2015年,已建成33公裏長道路及供排水管網配套設施,天然氣通路、強電、弱電管網已鋪設到集聚區,110KV變電站、垃圾處理廠已投入使用,現代服務產業園"9路6橋1水系"和唐庄工業園3條道路及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為搭建集聚區公共服務平台,我們組建了"三大中心",即行政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會計中心。
項目建設:截至2015年,產業集聚區已落戶企業68家,限額以上企業21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強企業3家,分別為:百威英博集團總投資27億元,年產100萬噸啤酒生產基地項目;中國建材集團總投資5.6億元,年產3000萬噸紙面石膏板項目。國內500強企業1家,山東六和集團總投資1.2億元,年產25萬噸全價配合飼料生產線項目。
發展目標:"十二五"末,產業集聚區將實現主導產業營業收入100億元,實現稅收10億元,新增就業人員8000餘人。逐步將產業集聚區建成為衛輝市新的經濟成長極、多元中心(政治、經濟、文化)區,成為推動新衛一體化的一個重要支點。
截至2015年,衛輝市產業集聚區成功引進了5家世界500強企業,2家國內500強企業,14家上市公司,3個行業龍頭,主導產業為食品飲料及包裝和新型建材,隨著"引資項目雙帶動"戰略深入實施,我市產業集聚區在企業集中布局上,由成立之初的13家企業,發展到8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25家,在產業集群發展上,初步形成了以百威英博百萬噸啤酒生產基地為龍頭的食品、飲料產業集群,以寶鋼集團金屬包裝容器及製品連續化生產線為龍頭的新型包裝材料產業集群,以北京嘉寓公司節能門窗幕牆中原區域生產基地為龍頭的新型建材產業集群,在功能集合構建上,衛柿線以南建成區基本形成了"六通一平",總投資2600萬元的綜合服務平台即將投入使用。
社會事業
教育
2012年衛輝市累計發放"兩免一補"資金1.5億元。全力推進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建設,完成校舍改造13萬平方米。
高校
衛輝是河南省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市內有新鄉醫學院(大學部)、新鄉幼兒師範學校(專科)等5所大中專院校,中等職業培訓學校9所,醫療衛生機構26處,2000多張病床,教授專家100多名,醫療設備先進,醫療技術高超,在中原地區享有盛名。
醫療
2012年新增改造標準化村衛生室317所。基層醫療機構全部實施基本葯物零差價製度。各項事業協調推進。堅持計畫生育基本國策,人口自然成長率控製在6‰以內,榮獲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稱號。食品、葯品安全工作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體系初步建立。大力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榮獲中國科普示範縣稱號。
社會保障
2012年衛輝市被列為國家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4.4萬60歲以上老人領取養老金,開創了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不斷加大城鄉低保投入,累計7.4萬城市居民和26.2萬農民受益。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9%,基本實現全覆蓋。保障性住房累計竣工6.6萬平方米,發放廉租住房補貼180餘萬元,1800餘戶低收入家庭受益。
就業工作
2012年累計城鎮新增就業6萬人次,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2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6.3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以內。
交通運輸
衛輝市是新鄉市地緣最近的衛星城,距省會鄭州80公裏。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港澳高速、石武高鐵、S226公路縱貫南北,濟東高速、省道新濮公路、衛柿公路橫穿東西,貫通市鄉村的三級交通公路網路基本形成。
衛輝市公路密度為0.97公裏/平方公裏,是河南省的2.04倍、中國的4.9倍。
政治體製
衛輝市政府領導(2014年):
姓名 | 職務 | 工作 |
---|---|---|
梁常運 | 市長 | 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兼管機構編製和財政工作。 |
田貞 | 常務副市長 | 負責市政府常務工作,協助市長抓財政工作。 |
張吉文 | 市委常委、副市長 | 負責縣域經濟、農業農村工作。 |
劉彥斌 | 市委常委、統戰部長、政府黨組成員 | 負責招商引資、對外開放和工商管理工作。 |
馬國鵬 | 市委常委、副市長(掛職) | 負責法製、商貿、旅遊和保險工作。 |
劉東慧 | 副市長 | 負責科技教育、衛生醫葯和計畫生育工作。 |
李中耀 | 副市長 | 負責城建城管、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工作。 |
李志勇 | 副市長 | 負責工業經濟、安全生產、交通公路和信息產業工作。 |
李勇 | 市政府黨組成員、市公安局局長 | 負責市公安局工作。 |
王明輝 | 市政府黨組成員、市政府辦公室主任 | 協助市長處理市政府日常工作,負責市政府辦公室機關全面工作。 |
孔德明 | 市政府黨組成員、市監察局局長 | 協助田貞同志做好監察和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 |
旅遊資源
比幹廟,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天下林氏根"。比幹是商朝沫邑人,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周武王封比幹壟、國神,賜比幹後代林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廟宇;唐太宗下詔封謚"忠烈公"、"太師";宋仁宗為《林氏家譜》題詩;元仁宗為比幹立碑塑像;清高宗乾隆祭文題詩;清宣宗修復比幹廟正殿等,歷代尊宗。
望京樓,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大的石構無梁殿建築。
香泉寺被譽為豫北最早的佛教寺院,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第一個慈善場所,中國第一座麻風病醫院,"畫聖"吳道子在此留有真跡。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築群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原有風貌最完整的清代寨民居建築群。
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家祠儲存完好。
比幹林園是國家AAAA級景區和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海內外林姓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河南新鄉比幹誕辰紀念大典的現場。
跑馬嶺地質公園位于南太行東南隅,獅豹頭鄉境內。景區總面積115.6平方公裏,是國家AAA級風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省級森林公園,具有優越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人文景觀,是河南省地質遺跡重點保護區。
姜太公故裏位于衛輝市西北十二公裏處。公元前1210年農歷八月初三,姜太公誕生于衛輝太公鎮呂村。姜太公亦稱呂太公,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是中國西周時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他也是我國二百多個姓氏的血緣始祖。姜太公故裏原是姜氏的一個大部落,1995年在太公泉出土的唐代墓碑,曾記載著太公泉原叫"姜塬"。
歷史名人
古代:

軍事家姜子牙
中華諫聖比幹
衛國賢大夫蘧伯玉
東漢水利專家太守杜詩
三國隱士孫登
唐代丞相關播
周武酷吏傅遊藝
唐代天文家尚獻甫
唐代尚書班宏
唐高僧釋明誕
宋名臣魏仁浦
宋名臣韓璹
宋賢相呂大防
宋詞人賀鑄
金太一道創始人蕭抱珍
元代翰林大學士王惲
近當代:
中州名儒李敏修
民國大總統徐世昌
著名歷史學家嵇文甫
中國水泥大王實業家王錫彤
地質學家李春昱
地質學家潘鍾祥
航空航天專家高為炳
著名作家劉知俠,代表作《鐵道遊擊隊》
著名畫家、齊派四大家之一盧光照
著名畫家、教育家秦嶺雲
著名詩人王綬青
紅旗渠總設計師楊貴
中國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