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雄鳥
額、眼先、眉紋和頰呈黑色,除眼先外多少沾有緋紅色。頭頂土灰色,羽軸灰白色,部分羽毛向後延長成冠羽;頭後兩側黑褐色;耳羽亦為黑褐色,具白色羽軸紋,並向後延伸與頭頂延伸羽毛共同組成羽冠;頸淡土灰色,具寬的白色羽幹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幹紋;最長的尾上覆羽具緋紅色邊緣,翅上小覆羽和較短的中覆羽與背同色,較長的中覆羽和大覆羽大都棕褐色,具有黑緣的白色羽幹紋和寬的綠色端斑;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幹紋;外側次級飛羽外跖具淡棕色邊緣;最內側次級飛羽端部多為銹褐色;尾淺灰褐色,有絆紅色側緣。頰、喉及上胸烏灰色,上胸具灰白色羽幹紋;下胸和兩脅灰褐色,具寬闊的綠色羽緣和具有黑緣的白色羽幹紋;腹灰褐色;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幹紋和端斑,並具寬闊的緋紅色邊緣。

雌鳥
額、眼先和眼的上下淺棕褐色,頭頂灰色,具有額棕褐色羽幹紋;頭頂羽毛並向後延長成羽冠。耳羽灰褐色,具有棕白色羽幹,並向後延伸與頭頂羽毛共同形成羽冠;其餘上體和兩翅表面棕白色,具有褐色羽幹紋,並密綴有黑褐色蟲蠹狀斑;飛羽褐色,外翈稍淺,並具棕褐色羽幹紋;尾羽棕白色,具褐棕色羽幹紋和黑褐色蟲蠹狀斑。
大小度量
體重:♂450~610g,♀480~550g;體長:376~470mm,♀375~440mm;嘴峰:19~24mm,♀17~24mm;翅:♂172~204mm,♀175~190mm;尾:♂123~180mm,♀131~152mm;蹌蹂:♂59~64mm,♀55~60mm。
(註:♂雄性;♀雌性)
生活習性
食性
血雉的食物主要以植物為主,已經記錄到90多種,常常用嘴啄食,邊走邊吃,啄食的速度很快,但很少用腳和嘴刨食。食物的種類隨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冬季和春季以楊樹、樺樹、松樹、杉樹、漆樹、椴樹等各種樹木的嫩葉、芽苞、花序等為食;夏季和秋季主要食物有忍冬、胡頹子、莢、薔薇、石莢菜、懸鉤子、毛茛等灌木和驢兒韭等草本植物的嫩枝、嫩葉、漿果、種子,以及苔蘚、地衣等,還記錄到鱗翅目幼蟲、蚱蠓、金花蟲等昆蟲,以及蜈蚣、蜘蛛等10餘種小型無脊椎動物食物。

活動
性喜成群,常呈幾隻至幾十隻的群體活動。通常天一亮即開始活動,一直到黃昏,中午常在岩石上或樹蔭處休息。活動主要在林下地上,晚上到樹上棲息。活動時常有雄鳥擔任警衛,遇危險時擔任警衛的雄鳥常發出急促的"si-"聲,其餘個體聞聲後立刻鑽入林下草叢或灌叢中隱蔽。一般不起飛,主要通過迅速奔跑和藏匿來逃避敵害。隨季節垂直遷移,通常天剛蒙蒙亮就開始活動,一直到黃昏以後才飛到松、杉等的較低的樹枝上棲息,中午則在岩石下或樹蔭處進行短暫的休息。
聲音
雄鳥發出短促的si叫聲,報警時囉囉地叫。有時數聲si哨音連線為sisisi聲。雄和雌鳥均會發出鳶一般的chiu-chiu尖叫,以召集分散的鳥群。
繁殖
血雉的繁殖期為4月下旬至6月份,隨地區和分布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單配製。通常在3月末4月初群體即分散開來,並出現求偶行為和爭偶鬥爭現象,常常兩隻雄鳥頭對頭地猛啄對方,直至敗者逃去,勝利者和雌鳥配對。沒有配偶的雄鳥則呈3~5隻的小群遊蕩。

雌鳥5月初開始產卵,在灌木叢中、岩石下,或在林中大的倒木旁,找一個隱蔽的凹地將一些落葉及苔蘚、松針、蒿草和細根等抓或啄在一起,用身體壓迭,使之堆成疏松的巢。築巢于冷杉樹木基部的樹洞中,以幹樹葉鋪于枯枝上而成,上面鋪墊自己的羽毛。 巢呈淺碟形,大小為外徑19~27×20~24釐米,內徑13~21釐米,深4~8釐米。巢口向陽,光線充足。築巢之後便開始產卵,每隔2~3天產一枚卵,滿窩約3~9枚。卵呈淺黃色,其上有許多大小形狀不一的濃赭色或濃褐色斑點和較小的暗色細紋。
雌鳥每次產卵後,常在巢內靜臥30分鍾左右才離巢同雄鳥一起覓食,但一般不遠離巢區。產完最後1枚卵後才開始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白天在巢附近活動,並負責對巢的警戒,夜晚棲于巢附近樹上。雌鳥在孵卵期間甚為戀巢,特別是孵卵後期,常常人至巢前亦不離巢,有時甚至用樹枝驅趕亦不出巢。每當雌鳥出外覓食前,總是把一些枯草葉或羽毛蓋在卵上,把卵隱蔽起來,覓食的地方也離巢不遠,約在100米左右的範圍內。
據測定,雌鳥離巢時,卵殼表面溫度為24.5~28℃,巢底溫度為19.5℃,而當時氣溫為9℃,空氣相對濕度為71%。在雌鳥孵卵期間,雄鳥就在巢周圍的區域內活動、巡視,以免其他同類進入巢區,表現出較強的護巢行為。有時它也來到巢邊,與雌鳥親熱一番。經過28~29天的孵化,雛鳥就破殼而出了。剛出殼的雛鳥體重約19克,嘴長8毫米,跗跖長21毫米。它們身披棕色的絨羽毛,額部及頭兩側淺黃色,頭頂上面有一條濃密的黑色冠紋伸達後頸,眼圈、眼後紋及耳羽都是黑褐色,背部中央還雜以黑褐色的斑紋,嘴和腳都是肉紅色,顯得十分可愛。

待次日絨羽風幹後,就隨雙親一起離開巢區,過著遊蕩式的生活。如果遇到危險情況,它們能迅速鑽進土洞,草叢中隱匿,直到危險解除,聽到親鳥的召喚聲時,才從隱匿處鑽出。這種奇妙的本能,可以使它們免遭天敵的傷害。
棲息環境
血雉是高寒山地森林及灌叢雉類,棲息于雪線附近的高山針葉林、混交林及杜鵑灌叢中,海拔高度多在1700~3000m。有明顯的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現象,夏季有時可上到海拔3500~4500m的高山灌叢地帶,冬季多在海拔2000~3000m的中低山和亞高山地區越冬。白樺、紅樺、山楊、山柳、冷杉和箭竹為典型棲息地內的主要樹種。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于西藏、四川,南至雲南西北部,北達青海和甘肅的祁連山脈以及陝西南部秦嶺等地。
國外:分布于尼泊爾、錫金等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緬甸西北部。
亞種分化
亞種名稱 | 發現人及時間 | 分布區域 |
---|---|---|
血雉亞東亞種 | CW Beebe,1912 | 印度的錫金地區 |
血雉西寧亞種 | Mayr and Birckhead,1937 | 中國的華北地區 |
血雉甘肅亞種 | Bianchi,1903 | 中國的中部山林區 |
血雉麗江亞種 | Rothschild,1920 | 中國的西南地區 |
血雉指名亞種 | Hardwicke,1821 | 尼泊爾北部和不丹西北部 |
Verreaux,1867 | 中國西部和西藏東南部 | |
血雉德欽亞種 | Beebe,1912 | 印度的阿薩姆邦地區和西藏東南部 |
血雉滇西亞種 | Mayr,1941 | 中國西南山區和緬甸東北部 |
Bianchi,1903 | 中國的華北地區 | |
血雉瀾滄江亞種 | Riley,1925 | 中國的西南部 |
血雉秦嶺亞種 | David,1873 | 中國的中部地區 |
血雉西藏亞種 | ECS Baker,1914 | 不丹東部和西藏南部 |
種群現狀
1984年4~5月對四川平武和陝西太白山的調查,在四川平武王朗自然保護區的平均種群密度為0.66隻/公頃,在陝西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的種群密度為0.1~0.13對/公頃,最少為5對。1981年在青海祁連山的查,平均種群密度夏季為0.04隻/公頃,冬季為0.06隻/公頃。1984年5~6月在甘肅祁連山的調查,平均種群密度為0.17隻/公頃。各地種群數量極不平衡,其中以兩個保護區的種群密度較高,這表明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血雉的有效途徑之一。

保護級別
列入CITES瀕危等級:附錄II(生效年代:1997)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 1989)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生效年代: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