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從肩到尾約有60釐米長,四肢和耳長相對身體 的比例為貓科動物中最大者。皮毛黃色具黑斑。皮毛上的黑斑和條紋在不同個體中有大小和位置的差異。腹面及靠近嘴部區域呈白色。兩耳間的頭頂有縱向條紋,一直延伸到背部分成四段。條紋至肩起分散為斑點狀延伸至臀部,垂直分布的黑斑與尾部環紋融為一體。尾尖黑色。耳背黑色,中有一條白紋間隔。某些藪貓分布區,全身黑色的個體也有出現。

大小量度:頭體長67~100cm; 體重♂9~18kg,♀9~13kg; 尾長40cm;肩高53c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藪貓主要棲息于各類大草原,最常見于蘆葦叢、沼澤地等潮濕環境中,偶爾出現在林緣地帶以及草葉茂盛的森林空地。
生活習性
黃昏至次日黎明最為活躍。中午或偶爾夜間休息。有時會在白天覓食,尤其在陰天和天氣變冷時。在旱季會減少活動。最善隱藏于高草叢後,修長的頸部和四肢可使藪貓在高草叢中將頭抬得很高,以此跟蹤獵物。一旦發現獵物,藪貓可以跳4米遠、1米高,用前爪抓住獵物。 它們一般用尖叫聲進行交流,也用咆哮聲和呼嚕聲交流。藪貓並非社會化物種,但在某些情況下,雄性與雌性相遇後會短期內結伴出遊、覓食以及共同棲息。雌性通常比雄性活躍。
最小領地範圍11.6km²,影響領地的因素包括食物、資源以及隱藏處的多寡。雌性領地不會與其他雌性的重疊,但可以和雄性領地重疊。雄性以出生地為原點,9.6km為半徑建立領地。重返舊棲息地的藪貓,其領地的平均規模為6.2km²,明顯低于其他土著個體。標記領地的方式包括排尿、貼地蹭面、尾腺擦地等。
藪貓的食物93.5%是嚙齒類的鼠、鼩鼱等動物,鳥類佔食譜的5%。其他還有昆蟲、青蛙、蜥蜴等。偶爾潛入水下捕捉活魚。極少食用腐肉。 有報道稱,藪貓可能捕食體型較大的動物,例如小羚羊,但是藪貓90%的獵物體重都不超過200克。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除了撒哈拉沙漠和非洲中部的熱帶雨林以外,都能見到它們的足跡。撒哈拉以北極其稀少。

原產地:安哥拉、貝南、波劄那、布吉納法索、喀麥隆、蒲隆地、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布)、剛果(金)、象牙海岸、吉布提、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迦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肯亞、賴比瑞亞、馬拉維、馬裏、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利亞、南非、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多哥、烏幹達、尚比亞、辛巴威。
可能絕跡地:阿爾及利亞。
再引進地:突尼西亞。
生長繁殖
婚配為一夫多妻製,無繁殖間隔期。通常春季發情,發情期持續1天。藪貓一般利用土豚的洞穴繁殖。
雌貓妊娠期10~11周,每胎2~3仔,偶有1或5仔的情況。初生幼仔重約250克,11天時體重翻倍。幼仔9天睜眼,4周後可吃固體食物。哺乳期4~7個月。6個月左右犬齒發育完成。幼貓在被驅離尋找自己領地前,至少由母貓撫育一年,雄性不提供親代撫育。獨立後的雄貓花費1~2年拓展新領地。長到18~24月時進入性成熟期。
野生藪貓平均壽命10年,最長壽者23年。圈養藪貓平均壽命22.4年。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01 | 藪貓莫三比克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beirae | Wroughton,1910 |
02 | 藪貓西非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brachyurus | Wagner,1841 |
03 | 藪貓北非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constantinus | Forster,1780 |
04 | 藪貓法拉傑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faradjius | J. A. Allen,1924 |
05 | 藪貓索馬利亞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ferrarii | de Beaux,1924 |
06 | 藪貓東德蘭士瓦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hamiltoni | Roberts,1931 |
07 | 藪貓坦尚尼亞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hindei | Wroughton,1910 |
08 | 藪貓埃爾貢山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kempi | Wroughton,1910 |
09 | 藪貓剛果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kivuensis | Lönnberg,1919 |
10 | 藪貓北安哥拉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lipostictus | Pocock,1907 |
11 | 藪貓南安哥拉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lonnbergi | Cabrera,1910 |
12 | 藪貓波劄那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mababiensis | Roberts,1932 |
13 | 藪貓烏幹達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pantastictus | Pocock,1907 |
14 | 藪貓蘇丹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phillipsi | G. M. Allen,1914 |
15 | 藪貓塞內加爾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pococki | Cabrera,1910 |
16 | 藪貓西德蘭士瓦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robertsi | Ellerman etal.,1953 |
17 | 藪貓指名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serval | Schreber,1776 |
18 | 藪貓衣索比亞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tanae | Pocock,1944 |
19 | 藪貓多哥亞種 | Leptailurus serval togoensis | Matschie,1893 |
種群現狀
藪描常見于大型國家公園和重要保護區,保護區以外的種群境況尚不明確。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最適生境地的最小密度為0.42隻/km²(Geertsema 1985),在尚比亞的盧安貝國家公園,其最小密度為0.1隻/km²(Thiel 2011)
由于在南非的農場地帶遭到大量捕殺,如今那個地區的藪描數量非常稀少,並且不再出現于人類居住區。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4年評估。
雜交品種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雜交方式 | 英文名 |
---|---|---|---|---|
01 | 薩凡納貓 | Leptailurus serval × Felis silvestris catus | 藪貓(雄) × 家貓(雌) | Savannah C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