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辦學溯源
華南理工大學的辦學歷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至 20世紀30年代乃至清末時期。作為組建基礎的中山大學工學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中山大學理工學院,1934年8月建立,9月隨中山大學整體遷入廣州石牌現華南理工大學校址辦學;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由1930年成立的廣東國民大學工學院和1940年成立的廣州大學理工學院合並而成;嶺南大學理工學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嶺南大學工學院;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簡稱“工專”)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史稱“甲工”),最早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創辦的教育機構——廣東工藝局,“工專”幾經變遷,歷經勷勤工學院(1933年)、勷勤大學工學院(1934年)、並入中山大學工學院(1938年),于1943年夏復辦。

初期發展
1952年,華南理工大學(前華南工學院)正式組建,由當時的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嶺南大學工程方面的系科、廣東工業專科學校4院校為基礎,會同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武漢交通學院(後並入武漢大學)、武昌中華大學(現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等六個院校中與工科相關的專業組建而成,匯集了當時中南地區所有最為優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華南理工大學深厚的工學學基礎。1960年10月,華南理工大學被評為全國文教戰線先進單位,同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是當時著名的64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是當時全國學子向往的高等院校之一。截至1966年,華南工學院科研教育工作完成了一次巨大騰飛,留學生教育開始起步,校園文體活動空前活躍。
十年文革
學校在文革期間教學科研工作受到重大影響,並被分割成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學校全體師生在文革動亂中堅持教學科研工作,為國家科學事業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對學校工作的認可與肯定,1978年2月,華南理工大學(當時為華南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均位列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高等學校(俗稱的88所全國重點大學)。

發展的新時期
1978年以來,華南理工大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站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之上,學校敢于變革,勇于創新。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56所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1988年,華南工學院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開始走向具有理工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道路,1993年在全國高校開部省共建之先河,展現了華南理工大學敢為人先的辦學思想和管理理念,1995年,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首批進入國家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行列,1999年底,通過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優秀評價,成為全國第一批“大學部教學優秀學校”;同年,經科技部、教育部批準,成立國家大學科技園;2001年,實行新一輪部省重點共建,學校進入首批國家高水準大學建設(“985工程”)行列,2005年,教育部、廣東省政府決定在“985工程”二期建設中共建華南理工大學,2007年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大學部教學工作水準評價,2010年,教育部、廣東省決定繼續重點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全力推進世界一流和高水準大學的建設進程。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山大學工學院的土木工程系、電機工程系、機械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以及中山大學農學院農化系農產 加工組;華南聯合大學工學院的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農機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及土木專修科、建築專修科;嶺南大學工學院的土木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廣東工業專科學校的 機械工程專修科、水利工程專修科、化學工程專修科;湖南大學化工系;廣西大學化工系;南昌大學化工系;武漢交通學院橋梁專修科;武昌中華大學化學系(部 分)等9所院校的工學院和有關系科合並成立華南工學院,校址于中山大學原址(石牌)。院系調整後,實行專業設定,全校共設15個專業、14個專修科,分為 6個系:土木工程系、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建築工程系和化學工程系,以輕工為主,又以化工見長。
1952、1953年經院系調整,華南工學院的水利學科、專業、師生和設備調入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2000年合並到武漢大學)。
1953年,華南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熱力發電廠裝置專業、電機工程系的發電廠配電網及配電系統專業、水利工程系的中小型水力發電站專業、電機系發電站變電所電機專修科調至武漢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
1953年,華南工學院鐵道專業調至長沙組建長沙鐵道學院(2000年組建合並成立中南大學)。
1954年,華南工學院無機物工學專業調至華東化工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前身)。
1954年,華南工學院水利系(科)調至武漢組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2000年合並到武漢大學)。
1955年,華南工學院測繪專業的師資、設備調往武漢組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2000年合並到武漢大學)。
1956年,由當時的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交通大學三所院校的電訊工程專業合並在四川成都組建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前身)。
1958年,由我國著名電子學專家馮秉銓教授、徐秉錚教授及部分師生,恢復建立華南工學院電訊工程系(無線電系)。
1958年,華南工學院分割成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
1962年,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化工學院合並為華南工學院。
1970年,華南工學院再次被分割,分為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
1978年,廣東工學院和廣東化工學院合並成立華南工學院。
1988年,華南工學院更名為華南理工大學。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專利獎頒獎大會上,華南理工大學三項專利獲中國專利優秀獎,分別是“中央空調末端環境溫度與冷源負荷遠程調控方法及系統”、“一種低噪聲窄線寬高功率的單縱模光纖雷射器”和“一種微細溝槽管多級拉拔製造方法”。

2012年專利申請量為1722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954件(排名全國高校第七);2009-2013年共獲13項中國專利獎(獲獎數量居全國高校首位);被授予“全國企事業智慧產權示範單位”、“全國專利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智慧產權示範事業單位”等榮譽稱號。
科研機構
截至2013年4月,華南理工大學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9個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個廣東省工程實驗室,10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省部級以上科研機構87個。
發光材料與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 | |
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 |
國家金屬材料近凈成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移動超聲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國家工程實驗室 | 植入醫療器械國家工程實驗室 |
TFT-LCD工藝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
塑膠改性與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 | |
樂百氏-華工大植物蛋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自主系統與網路控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工業聚集區污染控製與生態修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亞熱帶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特種功能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聚合物成形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近距離無線通信與網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精密電子製造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金屬材料成形與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淀粉與植物蛋白深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廣東省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短距離無線探測與通信重點實驗室 |
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綠色能源技術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發酵與酶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綠色化學產品技術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金屬新材料製備與成形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電腦網路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高性能與功能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汽車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天然產物綠色加工與產品安全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燃料電池技術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 廣東省金屬材料近凈成形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廣東省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
廣東省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
廣東省綠色精細化學產品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
廣東省電力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
廣東省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
廣東省城市空調節能與控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 |
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高分子材料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電腦網路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
工業生物技術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
農產品資源綠色加工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
精密製造技術與裝備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
污染控製與生態修復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
無線通信網路與終端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
新能源技術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
表面功能結構先進位造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 | |
廣東省教育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半導體照明廣東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現代道路工程廣東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大氣污染控製廣東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 新型工業化發展研究所 |
c建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 | |
廣東地方法製研究中心 | |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 |
廣東省體育產業研究基地 | |
廣東省中小企業研究咨詢中心 | |
技術創新評估研究中心 |
學術期刊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華南理工大學主辦的綜合性科技期刊,創刊于1957年,原名為《華南工學院學報》。1993年以前以季刊形式出版,1995年起以月刊形式出版。
控製理論與套用
《控製理論與套用》(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是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教育部主管,由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全國性一級學術刊物,1984年創刊,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國家教育部主管,華南理工大學主辦的文科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創刊于1999年,現為雙月刊,全年共6期,每逢雙月15日出版。
華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華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季刊)是由華南理工大學主管、高等教育研究所主辦的一本高等工程教育教學研究刊物,主要刊載教育理論、教學改革及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論文。
現代食品科技
《現代食品科技》是由華南理工大學主辦的食品類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于1985年創刊。
南方建築
《南方建築》雜志1981年創刊;2008年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主辦並全新改版, 2011年被評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廣州天河區五山校區:

廣州番禺區大學城校區:

學科建設
截止2014年3月,學校有2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7個博士點,193個碩士點,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4個一級學科廣東省重點學科,有工程博士(2個領域)和工程碩士(25個領域)、建築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MBA、EMBA)、公共管理碩士(MPA)、風景園林碩士、法律碩士等1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予權,有2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9個大學部專業。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代碼 | 一級學科名稱 | 授權批次 |
03法學 | 0301 | 法學 | 11 |
07理學 | 0701 | 數學 | 11 |
0703 | 化學 | 11 | |
0710 | 生物學 | 11 | |
0714 | 統計學 | 11-1 | |
08工學 | 0802 | 機械工程 | 9 |
080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7 | |
0808 | 電氣工程 | 9 | |
0809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0 | |
0810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9 | |
0811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9 | |
0812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11 | |
0813 | 建築學 | 9 | |
0814 | 土木工程 | 10 | |
0817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7 | |
0822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7 | |
0823 | 交通運輸工程 | 11 | |
083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10 | |
0831 | 生物醫學工程 | 10 | |
0832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9 | |
0833 | 城鄉規劃學 | 11-1 | |
0834 | 風景園林學 | 11-1 | |
0835 | 軟體工程 | 11-1 | |
12管理學 | 120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7 |
1202 | 工商管理 | 11 |
學科門類 | 一級學科代碼 | 一級學科名稱 | 授權批次 |
01哲學 | 0101 | 哲學 | 10 |
02經濟學 | 0202 | 套用經濟學 | 11 |
03法學 | 0301 | 法學 | 10 |
0305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10 | |
04教育學 | 0401 | 教育學 | 11 |
0403 | 體育學 | 11 | |
05文學 | 0502 | 外國語言文學 | 10 |
0503 | 新聞傳播學 | 11 | |
07理學 | 0701 | 數學 | 10 |
0702 | 物理學 | 10 | |
0703 | 化學 | 10 | |
0710 | 生物學 | 10 | |
0711 | 系統科學 | 10 | |
0714 | 統計學 | 11-1 | |
08工學 | 0801 | 力學 | 10 |
0802 | 機械工程 | 9 | |
0805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7 | |
0807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10 | |
0808 | 電氣工程 | 9 | |
0809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10 | |
0810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9 | |
0811 | 控製科學與工程 | 9 | |
0812 | 電腦科學與技術 | 10 | |
0813 | 建築學 | 9 | |
0814 | 土木工程 | 10 | |
0815 | 水利工程 | 11 | |
0817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7 | |
0822 | 輕工技術與工程 | 7 | |
0823 | 交通運輸工程 | 10 | |
0824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10 | |
0830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10 | |
0831 | 生物醫學工程 | 10 | |
0832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9 | |
0833 | 城鄉規劃學 | 11-1 | |
0834 | 風景園林學 | 11-1 | |
0835 | 軟體工程 | 11-1 | |
0837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11-1 | |
12管理學 | 1201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7 |
1202 | 工商管理 | 10 | |
1204 | 公共管理 | 10 | |
13藝術學 | 1302 | 音樂與舞蹈學 | 11-1 |
1305 | 設計學 | 11-1 |
博士後流動站
數學、化學、生物醫學工程、動力工程及熱物理、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機械工程、控製科學與工程、電腦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工商管理、軟體工程、輕工技術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
師資力量
截止2015年3月,學校有教職工4522人,其中專任教師236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雙聘院士28人,國家教學名師4人,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得主1人,長江學者2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得主30人。研究生導師214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749人)。
教學建設
截止2014年3月,學校有17個國家特色專業,5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試點專業,21門國家精品課程,6門國家雙語教學示範課程,9門國家級精品影片公開課,8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以及國家工科數學課程教學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貭素教育基地、國家積體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等。
國家級精品影片公開課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課程建設單位 |
文化傳承與建築創新 | 何鏡堂 | 建築學院 |
建築歷史 | 吳慶洲 | 建築學院 |
環境與生態 | 萬金泉 | 環境與能源學院 |
電腦網路安全 | 許 勇 | 電腦科學與工程學院 |
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 | 何 平 | 藝術學院 |
管理的認知與行動 | 陳春花 | 工商管理學院 |
走進歌劇的世界 | 何 平 | 藝術學院 |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課程名稱 | 課程負責人 | 課程建設單位 |
化工原理 | 鍾 理 | 化學與化工學院 |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 | 劉旺玉 | 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
食品加工與保藏原理 | 李汴生 | 輕工與食品學院 |
建築設計基礎 | 何鏡堂 | 建築學院 |
射頻電路與天線 | 褚慶昕 | 電子與信息學院 |
酶工程 | 林 影 |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
建築設計 | 孫一民 | 建築學院 |
企業戰略管理 | 藍海林 | 工商管理學院 |
高級語言程式設計C++ | 周靄如 | 電腦學院 |
國家級特色專業
電腦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
材料科學與工程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材料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機械基礎教學實驗中心
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
輕工與食品實驗教學中心
電氣信息及控製實驗教學中心
工程訓練中心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食品加工與保藏原理
製漿漂白新技術
機械設計
結構力學
化工原理
電腦網路
合作交流
華南理工大學為國家特別是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的同時,也大大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為企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創新專業人才。
知名校友
政界
成思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華東理工大學名譽校長、“中國風險投資之父”
林樹森: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
梁偉發:廣東省政協副主席
張群山:貴州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魏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裝備部原部長,少將軍銜
徐洪亮: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司令部副參謀長,少將軍銜。
劉真學:成都軍區聯勤部副部長
何正拔:廣東省政協常委,港澳台僑胞委員會副主任
萬慶良:廣東省委常委,中共廣州市委書記
許瑞生:廣東省副省長
陳成: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黨組副書記
李卓彬:中國僑聯副主席
楊懂:廣東省政協黨組成員、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藍佛安:廣東省審計廳廳長、黨組書記
陳建輝:廣東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
李興華:廣東省科技廳廳長
郭元強:廣東省對外經濟合作廳廳長
黎慶翔:珠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曾穎如:共青團廣東省委書記、省青聯主席
劉一民:貴州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秘書長
陳建軍:廣西壯族自治區旅遊局局長、黨組書記
徐建華:中共東莞市委書記
李貽偉:中共佛山市委書記
卓志強:中共雲浮市委副書記、市長
沈曉鍾:重慶市發改委任主任
侯奕斌:中共中山市委常委、火炬開發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胡哲一:國務院研究室巨觀經濟研究司司長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
商界

黃宏生:創維數碼CEO 78級無線電系
陳偉榮:康佳集團前董事局副主席、黨委書記、總裁 78級無線電系
麥伯良: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機械系
梁昭賢:格蘭仕集團副董事長、執行總裁 87年畢業于華工
黃建平:唯美集團董事長
張海明:美國AEM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餘雄武:美恩控股集團總裁,中招康泰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中林碳匯控股有限公司和華林綠洲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張躍軍:京信通信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
霍東齡:京信通信董事局主席兼總裁
張志東:騰訊首席技術官 電腦套用及系統架構碩士
莫天全:搜房資訊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機械工程系
莫道明:廣州昊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工控學院(現屬于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朱江洪:格力電器公司董事長 機械系
倫志炎:香港永倫創始人、總裁 茂盛控股主席
易賢中:七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總裁
魯楚平: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方貴權:珠江啤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82級輕化系微生物工程專業
李永喜:廣州金譽集團董事長 電機專業
簡偉文:廣東伊立浦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李清華:廣東粵景有限公司兼總裁
鄧北生:粵海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1968年畢業于船舶設計與製造專業
丁安華: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副總裁 招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1989 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
張穎:21CN總裁
張偉雄:廣州一汽總裁
程志偉:河南銀鴿實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製漿造紙專業
謝明:美國Cogent Inc(科進公司)總裁、董事會主席
劉志宏:美國Celestry Design Technologies Inc.(思略科技公司)總裁、CEO
莫貴良:香港鉅昌行實業有限公司、加拿大莫氏投資有限公司
潘力:廣東省粵電有限公司、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電力專業
何小鵬:UC流覽器總裁
梁捷:UC流覽器技術總裁
陳第:有米CEO
學術界
何鏡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61屆建築學專業;
侯一釗:加州理工學院教授,著名套用數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曹鏞: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光電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領域專家
王迎軍:華南理工大學校長,材料學院教授,‘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生物醫學材料領域專家
姜中宏: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特種玻璃和通信光纖材料專家
張佑啓:中國科學院院士,前香港大學副校長、代首席副校長,校長特別顧問;
陳年強:原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1969年畢業于船舶設計與製造專業;
張作梅:金屬材料、機械工程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1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國立中山大學)。
榮柏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結構專家,1953年畢業于華工;
孫大文: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農業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的生物系統工程和食品科學與工程方面的學術權威。1982年畢業于華工;
孟執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衛星專家,1956年畢業于華南工學院電訊系;
姜中宏: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非金屬材料專家,1953年畢業于華南工學院化工系;
唐本忠: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教授,1982年畢業于華工;
瞿金平: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1982年畢業于華工;
李元元: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吉林大學校長,1987年畢業于華工;
陳峰:北京大學工學院副院長 ,香港大學生物學院院長,國家 “千人計畫” 得主,食品與生物資源工程研究所 所長,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1983年大學部畢業于華工;
蘇春翌:華南理工大學“長江學者”教授,“千人計畫”特聘教授,IEEE FELLOW,1990年博士 碩士畢業于華工;
李海洲:新加坡資訊通信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百度新加坡研究中心總監,IEEE FELLOW,1984年畢業于華工;
王舟: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1993年碩士、博士
文體界
何美鈿:內地著名演員 有“古裝第一花旦”之稱
劉曉宇:職業男籃 效力于廣東東莞銀行(廣東宏遠)華南理工大學06級工商管理學院
陳江華:CBA著名球員
曹臻:職業桌球運動員,國家隊一隊隊員
劉詩雯:職業桌球運動員,國家隊主力隊員,世界冠軍
陳定:職業競走運動員,國家隊隊員,奧運會冠軍
校園環境
五山校區

華南理工大學五山校區坐落在原國立中山大學的石牌校址之上,校內丘壑起伏,東湖,西湖,北湖,南湖環抱,一座座獨具嶺南風格民國時期的建築矗立其間。其中,原國立中山大學石牌坊,原國立中山大學校訓石,五號樓(原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樓),七號樓(原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樓),八號樓(原國立中山大學機械工程系教室),九號樓(同八號樓),十二號樓(原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樓)相繼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參看詞條:中山大學石牌舊址建築群)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路381號
郵編:510640
大學城校區
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位于廣州大學城的東南部,佔地面積1667畝,規劃建築面積65萬平方米。
大學城校區教學條件良好,教學設備優良。校舍總建築面積約為65萬平方米。校區內教學實驗設備齊全,建有國家級文科綜合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四大基礎實驗教學中心和一批現代化實驗室。截至2012年12月,圖書館面積為4.4萬平方米,藏書85萬冊,擁有光碟及網路資料庫70多個,已初步建設成為數位化圖書館。學生體育設施齊全,建有高標準體育館1個、標準化體育場2個,涵蓋田徑、足球、籃球、網球、遊泳、羽毛球等各類體育項目。建有音樂廳、學術大講堂等大型會議場館。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
郵編:510006
文化傳統
校徽
以華南理工大學的標志性建築牌坊以及廣州市市花木棉花為設計主題,整體為圓形輪廓,以藍色為主基調,藍白相間,中英文對照。牌坊下面白色橫條可看成是牌坊的基石,“以襯托整體給人向上的感覺,表示辦學根基厚重”。牌坊上方的“木棉花” 是廣州市市花,寓意學校的蓬勃發展,也表明學校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和培育英才的重地,預示學校欣欣向榮,人才輩出。

校訓
1961年校第五次黨員大會首提樹立“力爭上遊,艱苦奮鬥;實事求是,好學深思;民主團結,嚴肅活潑;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校風。

華南理工大學校訓
“文革”至1982年前後,以延安抗大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作為華南理工大學既定校風。
1987年校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我們的學風和校風應該是“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學校在1989-1992年規劃綱要中,上列校風同時被賦予為師生員工的行為規範。
2006年啓用的新校訓:“博學慎思,明辨篤行”,源自《禮記·中庸》中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意即學問、思辨、行動。
校歌
華南理工大學校歌《華南理工大學之歌》:

校歌
雲山蒼蒼,珠水泱泱
華工吾校,偉人遺芳
前賢創業,後人圖強
崛起南國,培育棟梁
金銀島畔,湖濱路旁
紅樓聳立,碑銘鏗鏘
木棉花紅,百步梯長
同學年少,青春激揚
自強不息,名校風範
追求卓越,學術輝煌
博學慎思啊,明辨篤行
中華振興,我輩擔當,擔當,我輩擔當
中華振興,中華振興,振興,我輩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