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菉猗堂 是南門當地趙姓居民(宋朝,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弟---魏王:趙匡美的後裔的祖祠,建於明朝景泰5年(1454年)。據文獻記載,是由魏王的第15代後人趙隆以其四世祖趙梅南(1296年-1365年)的別名"菉猗"立祠紀念。"菉猗"一詞源於《詩經·淇澳》,代表"綠竹茂盛"的意思。數百年來,趙氏菉猗祠經歷過多次的重修。
民國時期,祠堂曾作為村內學校之用。文革時期,祠堂被政府徵用,成為了當地中共黨支部的辦公室。近年來,由於從海外的趙姓後人回歸,政府遂將最左邊的祠堂交還趙姓後人,而右邊兩幢家祠依舊用作辦公室。
建築特色
菉猗堂的建築布局、結構、形制手法都具有較高的歷史、 科學和藝術價值。其布局為三進(包括前廳、中殿和後殿)四合式,以南北軸成一線並兩邊對稱。每一進之間有一天井作間隔,而且越進越高。祠堂使用上大量各式的雕飾:包括了石雕、磚雕、木雕、陶塑、泥塑等,另外四周的牆亦繪有多幅以山水、文人墨客琴棋詩書之樂的圖畫,十分清新雅致。

後殿上掛上"忠孝義士"的牌匾。是紀念宋端宗景炎元年,南宋小皇帝趙罡敗退到香山,駐蹕沙涌馬南寶家。當時,已居住在南門村的魏王后人趙若梓得知事件,馬上準備小舟,並招募了村內居民迎駕以勤王。當時隨行的丞相陸秀夫為保存皇家宗族一血脈,後來令趙若梓等人歸家入山隱居,並敕賜趙若梓為忠孝義士;其兄弟趙若桃授為承直郎;趙若櫸封為武翼大夫。原牌匾已破損不堪,已被拆下來保存,現時所掛上的是重新打造過的。
菉猗堂的蚝殼牆最引人注目。古人看重蚝殼成本低、防颱風性能好,冬暖夏涼等特點,喜歡採用蚝殼造牆。65厘米的牆體上,由無數蚝殼按規律排列砌建,頗為壯觀。正所謂"千年磚,萬年蚝"。始建於明代的蚝殼牆,至今仍屹立不倒。據稱,菉猗堂的蚝殼牆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時代最為久遠的蚝殼牆。
規劃
在獲得珠海市政府的財政支持下,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門村菉猗堂從2011年9月開始動工修復,菉猗堂將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進行修復還原,把一些後加的建築物拆去,儘量恢復原本的面貌。

根據規劃,菉猗堂及南門地區與趙氏皇族相關的祠堂群,擬開發為以皇室變遷為主線的旅遊景點,既可充實珠海目前較缺乏的歷史人文旅遊景點,又可更好地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