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植物名稱: 草海桐
學名: Scaevola frutcscens
別名:水草、水草仔、細葉水草
植物特徵:多年生常綠亞灌木,莖叢生
葉:單葉,互生,具短柄或無柄,葉形為倒披針形至匙形,肉質狀,葉先端鈍圓,葉緣為全緣或上半部疏鈍齒,稍反卷,除葉腋具毛叢外,其它部位平滑
花:具傘花序,腋生,苞片狹披針形,對生,基部被毛叢,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歪筒狀,內側密被長毛,基部合生(合瓣花),5深裂,白色,雄蕊5枚,子房下位,花柱粗肥,較雄蕊長,下部被毛,柱頭鈍,具杯形苞膜,膜緣被白毛。
果實:核果,橢圓形,果實成熟可食用
繁殖方式:實生法
原產地:日本、九州島、琉球、太平洋島群、馬達加斯加、澳洲
台灣省分布狀況:分布于濱海地區,生長于砂岸或珊瑚礁岩岸,具防風、定砂功能
用途:食用植物
產地分布
常見于華南沿海沙灘,石礫地。生長迅速,海岸固砂防潮樹種。
形態特征

常綠灌木。莖粗大,光滑無毛,高可達2m。葉叢生枝頂,肉質,倒卵形至匙形,上有不明顯鋸齒。在莖幹上由于葉脫落,使得肉質的莖上,有環環的脫葉痕。花白色,腋生聚傘花序;花冠筒一邊裂至基部,花柱由裂處伸出,花冠裂片緣有不規則淺裂的薄瓣。花期秋季。核果球形,白色,含1 葉:單葉,互生,具短柄或無柄,葉形為倒披針形至匙形,肉質狀,葉先端鈍圓,葉緣為全緣或上半部疏鈍齒,稍反卷,除葉腋具毛叢外,其它部位平滑
花:具傘花序,腋生,苞片狹披針形,對生,基部被毛叢,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歪筒狀,內側密被長毛,基部合生(合瓣花),5深裂,白色,雄蕊5枚,子房下位,花柱粗肥,較雄蕊長,下部被毛,柱頭鈍,具杯形苞膜,膜緣被白毛,花期6月至10月
果實:核果,橢圓形,果實成熟可食用
生長習性
性喜高溫、潮濕和陽光充足的環境,耐鹽性佳、抗強風、耐旱、耐寒,耐陰性稍差。抗污染及病蟲危害能力強,生長速度快。
景觀用途
常見的海岸樹種,常在海岸林前線叢生,也常和露兜、黃槿等樹種混生。可作海岸防風林、行道樹、庭園美化;可單植、列植、叢植。
培育繁殖

枝條容易扦插及萌芽,也可種子繁殖。栽培土質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最佳。日照需充足,一年施肥2~3次,即能生長旺盛。生長適溫22-32~C。全年可移植,較易成活。
主要價值編輯
常見的海岸樹種,常在海岸林前線叢生,也常和露兜、黃槿等樹種混生。可作海岸防風林、行道樹、庭園美化;可單植、列植、叢植。

草海桐科

草海桐科(Goodeniaceae)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s)、雙子葉綱(Dicotyledones)、菊目(Asterales)的一科。
草海桐科有12屬約404種,大學部植物通常為草本,也有亞灌木或灌木,花兩側對稱。
草本或亞灌木,稀灌木。單葉互生,螺旋狀排列、基生或簇生枝頂,稀對生,羽狀脈;無托葉。花兩性,兩側對稱;聚傘花序,有時單生或總狀花序。萼筒常與子房貼生,稀分離,5裂,裂片明顯;花冠5裂,常二唇形,稀單唇,裂片多內向鑷合狀排列;雄蕊5,與花冠裂片互生,分離,稀與花冠筒貼生,花葯離生或靠合圍繞花柱,2室,縱裂;子房下位,稀半下位,1-2(4)室,胚珠每室1至多數,花柱不裂或分裂,柱頭下具毛圈。核果、堅果或蒴果。種子小而扁,胚直,胚乳豐富。
約14屬,300餘種,主產澳大利亞,少數分布于紐西蘭、美洲及亞洲熱帶地區。中國2屬,3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