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現于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隻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發展
從草書的發展來看:草書發展可分為早期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于明朝。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 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名稱演變
早期草書是跟隸書平行的書體,一般稱為隸草,實際上夾雜了一些篆草的形體。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由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扁方,筆帶橫勢。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于明朝。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綿環繞,字形奇妙,變化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所欲的亂寫。草書符號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隸化筆法的橫勢傾向,為左右鉤連的草化提供了依據。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等。

典故
亦自不識
張丞相素好草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惘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不自識,詬其侄曰:"胡不早問?致予忘之!"
譯文
張丞相喜歡書寫草書(草體字),但是很不工整。同行們都譏笑他,他卻不以為意。一天,他忽然得到佳句,趕忙索要筆墨奮筆疾書,字非常潦草,寫了滿紙。他當即讓侄兒把詩句抄錄下來。侄兒抄到筆畫怪異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筆來,拿著他所寫的字詢問張丞相念什麽字。張丞相反復辨認了很久,也沒認出來自己寫的是什麽字,于是就責罵侄兒說:"你怎麽不早一點兒問我,以致我也忘了寫的是什麽。"
註解
工:好
流輩:同流的人,此指草書愛好者們,即同行們。
自若:自如,即跟平常一樣,不受別人的影響。
錄:抄錄
波險處:指筆畫曲折怪僻的地方
惘然:迷惑的樣子
執:拿
熟視:反復地看
久之:長時間,"之"是語氣助詞,無實義。
詬:責罵
胡:為什麽
致:以致
劃分
廣義的草書
是指草寫的書體。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 在文字不統一的遠古時代,自然不會有統一規範的草書,那時出現的潦草的字,就屬于廣義的草書;二是在文字統一後,在應急的情況下,或者是在起草文書稿件、記錄他人談話時,行筆快捷,筆畫連帶、省略,信手寫的不規範的潦草的字,這種潦草的字很難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連寫字的人也難以識別,這種潦草的字就屬于廣義的草書。

草書
為了便捷書寫,經過漫長的約定俗成的過程,尤其是在篆書向隸書轉化的時期,民間流行的草字的數量逐漸增多,寫法逐漸統一,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終于產生了具有法度的草書,那便是章草,之後進一步發展成今草,狹意的草書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自章草起草法就基本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草法既具有法度的規範性,又具有很大的彈性,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草書是筆畫省略,結構簡便的書體。二是,草書是以點畫作為基本符號來代替偏旁和字的某個部分,是最具有符號化特征的書體。三是,草書的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相互連帶呼應,是便于快捷書寫和便于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結構要領
1、動態平衡:寫草書字不能寫成四平八穩,要打破平衡,讓字的某一部分欹側,另一部分要通過處理,使整體上達到一個新的平衡。以增加強草書的動態姿勢。
2、呼應顧盼:呼應是指筆勢前後承接關系,顧盼是指一個字的某一部分之間的朝楫迎讓。也就是不要顧及偏向壓製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要坦然和平共處。
3、欹側取勢:草書在結構上可以大膽地取側勢、取險勢,力求觀賞的藝術性效果。要追求動的感勢很要緊。
4、參差錯落:左右結構的字要有意伸縮,一放一斂,打破均衡的死板局面,使字變得參差錯落,奇趣橫生。
5、疏密對比:“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在行草書中的空間布局更加如此。但不一定要註意,筆法熟練,用筆得當,要“極貴自然”不要刻意強求做作。要使的部分提得起,放的下。
6、上下開合:開與合用于左右結構的字,所以開合與欹側是有聯系的。通過開合可以使字呈現趣味。
7、迎讓穿插:如果字的一部分較寬,另一部分要以筆畫適當穿插其中,使得兩部分組合在一起,以朝輯迎讓、為不侵佔對方的和諧狀態。
8、簡潔洗練:草書可化多為少,刪繁就簡,結構要變化,簡潔洗練。減少書寫強度。
9、變化多姿:藝術最忌諱雷同模仿,要講究變化。同一筆畫要有輕重長短、曲折、俯仰之變化。同一偏旁部首重復時,筆畫要各具姿態,這樣才能顯示出藝術效果。
10、收斂有度:收即把筆畫縮短或者要有變細,放則反之。這與“呼應顧盼”、“迎讓穿插”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要舉一反三,靈活套用。目的主要就是形成對比、差異效果。
簡史及特點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套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更加利于套用,勢必要加以糾正。甲骨文時期有草寫的痕跡。"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周、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範化而頒定的標準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裏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說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于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型了。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說文解字》成書于和帝十二年(公元 100年),許慎在《敘》裏說"漢興有草書",是以草書為一種書體之始。東漢末期,張芝其同時以及稍晚的鍾繇等名家輩出,各成流派。當時趙壹有《非草書》之文,蔡邕有類似之議,以維護正體字的地位,這反映出草書已極一時之盛。漢末直到唐代,草書從帶有隸書筆意的章草發展成韻秀宛轉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羈、氣勢萬千的狂草。
章草起于西漢,盛于東漢,字型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歷代對章草的名稱有不同的說解。有見漢末以來《急就章》有草書寫本而說章草因《急就章》的章字得名的,最為無稽。有以章帝愛好草書或曾令用草書作奏章,甚至說章帝創造草書的,都屬臆測。有以章法之章與章程書、章楷的章同義,符合早期草書略存八分筆意,字與字不相牽連,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的事實,近人多信此說。
今草起于何時,又有漢末張芝和東晉王羲之、王洽兩種說法。從傳世的表、帖和出土的漢簡、漢磚看,在漢末以八分書為正體字的同時,已經出現近似真書的寫法。草書也會隨之變異。略晚于張芝的草書家崔瑗作《草書勢》,對草書有"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絕筆收勢,餘綖糾結"、"頭沒尾垂"、"機微要妙,臨時從宜"的描述,可見漢末的草書筆勢流暢,已不拘于章法。書體演變本來沒有截然的劃分。說今草起于張芝是從新體的萌芽看;說今草起于二王,是著眼于典型的形成。唐代以來真書沿襲至今。
草書在唐代出現了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狂草,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狂草亦稱大草,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如唐朝張旭《千文斷碑》、《古詩四道》,懷素僧《自敘帖》等等,,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書譜》字字區別,不相連線,而筆意活潑、秀媚。"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位,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韓愈《送高閒上人序》中提到張旭草書以"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而有動于心,必于草書揮毫發之",故學張旭難。

衍生與發展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破草"是現代書家中最常見的,如狂草書法家杜浩平、梅湘涵的書法作品,它的特點是點劃結體,使轉和用筆,多為從古到今各書家中的結體演變成自己風格,王羲之書體中學一些,王鐸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孫過庭等等歷代名家中取其長處,集自己之品貌,任意發揮,灑脫自如,這種寫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于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雲: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書而縱于真,"草行"近于草書而斂于草。唐朝張懷瓘《書議》雲: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故有此別論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它出現較早,從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有時才"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于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字字獨立,接近于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後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即楷書草書,寫字迅速,往往上下字連寫,末筆與起筆相呼應,每個字一般也有簡化的規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時不易辨認。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人的草書稱為今草。
今草簡化的基本方法是對楷書的部首採用簡單的草書符號代用,代入繁體楷書中(盡管草書出現得不比楷書晚),往往許多楷書部首可以用一個草書符號代用,為了方便,字的結構也有所變化。因此,不熟悉的人較難辨認。草書符號的整理可以查閱《標準草書》。
到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作為傳遞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經減弱,成為一種藝術作品,講究間架、紙的黑白布置,是否讓人能認清寫的是什麽已經不重要了。在狂草中,有"詞聯"符號,就是把兩個字(常見片語)寫成一個符號。由于當時書寫多是從上到下地豎行書寫,詞聯符號的設計也類似。"頓首""涅盤"等都有草書詞聯符號。
現代人學習草書一般以今草為起點。普遍認同的草書寫法有于右任先生編著的標準草書(有同名字帖)。
章草
草書是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草書的起源,亦如行書,或其他書體,無法確指始于何時。史記說:"戰國時,楚懷王使屈原造憲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見而欲奪之,蓋草書之祖起于。"據此故有草書緣起于草稿之話,可見戰國時即已有草書的形成。因為起于草稿的字型,為了發揮速寫功能,較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寫成,顧名思義而為草書。但此種草書,僅能說是古篆(當時使用的字型)的草稿,真正草書的開始發現,則始自漢初,其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了。

章草是隸書速寫而成,故源出于隸。傳說為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所創。宋趙彥衛雲漫鈔說:"宣和,陝古人發地得木簡,字皆章草,乃永初二,發夫討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則理容施于章奏。蓋國小家流,自古以降,日趨于簡便故大篆變小篆,小篆變隸;比其久也,復以隸為繁。則章奏文,悉以章草從事,亦自然之勢;故雖曰草,而隸筆仍在,良繇去隸未遠也。"此說章草因通於章奏得,其說較為可信。"章草"字型,雖已"隸書"簡約,但仍略帶波磔,若從漢初木簡書跡(上圖),可見初期的"章草",實際上就是應急的粗率"隸書"變體。故其筆法與結體,無一定規範可循,一直到了東漢的張芝,章草字型,才臻成熟,至魏晉而登峰造極。其中著名的書家,如魏時的韋誕、吳時的皇象、晉時的索靖,都稱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傳世的法帖,計有史遊《出師頌》、《淳化閣帖》中張芝書、皇象所書《急救章》、索靖的《月儀帖》等。雖傳刻至今,但法度端凝,體勢堅勁,有獨立自強之特,仍足供為後人臨摹研究的最佳資料。

"章草"的筆畫略帶隸書的波磔,而字字獨立不相連帶;利用符號,一筆萬同,是漢隸行書之變體。
今草即現今所通行的草書,通稱為草書,傳說為後漢張芝(伯英)所創始。韋誕說:"芝學杜度,轉精其功,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張懷 《書斷》說:"自杜度妙於章草,崔瑗、崔實,父子繼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變之,以成今草。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筆脈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未,世稱一筆書起自張伯英,即此也。"又說:"章草之書,字字別。張芝變為今草,上下牽連,或上字之末,而為下字之上。呼史遊草為章草,因伯英草而謂今草也。"由是而知,"今草"與"章草"不同之處:章草字字獨之,系速寫隸書而成,而"今草"則省去"章草"的波磔,上下牽連,是速寫"章草"而成的。于右任先生標準草書自序說:"其為法:重形聯,去波磔,符號之用加,使轉之運益;大令所謂窮偽略之理,極草之致者,最為得之。"按"重形,去波磔。"二語,可說是"今草"的特征,也是"今草"益趨簡捷的所在。
草書區別
章草筆畫簡約,有縈帶連線,與今草相似。但其結體平正,用筆勁澀,筆畫中有波磔,特別是捺畫的起筆與捺的末筆,明顯的保留了隸書的筆意,且字字獨立,不相連綿,排列整齊,與今草、狂草有明顯的區別。
今草即一般所說的草書,它是脫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形跡,並在章草和楷書的基礎上加快行筆,增加圓環勾連而成。張懷瓘《書斷》中說:"章草之書,字字區別,張芝變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終而為下字之始,奇形離合,數意兼包。"這正是章草與今草不同體勢和運筆的概括,代表作如崔瑗《賢女帖》。
狂草創始于唐朝,唐人張旭是狂草的開山祖,故有"草聖"之稱。後來的和尚懷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簡便快速,且筆勢更加連綿回繞,活潑飛舞,奔騰放縱,大有馳騁不羈,一瀉千裏之勢。古人謂其形體"或斂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攢翥而整齊,或上下而參差,或陰嶺而高舉,或落擇而自披。"真是"眾巧而百態,無盡不奇"。作者可借其抒發奔放激越之情,或寄以馳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鬱結之懷。但由于其省筆多,形體與楷、行二體相差太大,故較難辨認。
一筆書
今草又稱"一筆書",張懷瓘說:"(草)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世稱一筆書者,起自張伯英。"《書斷》所謂"一筆書"是指今草在創作過程中,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映帶連屬,顧盼多姿,或筆筆連級,或筆斷意連,所以草書又稱為一筆書,張芝今傳(將軍帖)便是其代表作。到了王獻之的《中秋帖》、《十二月帖》,"一筆書"表現得就更明顯了。不管怎麽說張芝在書法史上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難怪有人稱之為"草聖"。

人物作品
1)張旭 (唐) 《古詩四帖》

2)懷素 (唐) 《自敘帖》
3) 孫過庭 (唐) 《書譜》
4)黃庭堅 (宋) 《李白憶舊遊詩卷》
5)米芾 (宋) 《論草書帖》
6)趙佶 (宋) 《草書千字文》
7)鮮于樞 (元) 《石鼓歌》
8)祝允明 (明) 《前後赤壁賦》
9)文徵明 (明) 《草書詩卷》
10)徐渭 (明) 《白燕詩卷》
11)王鐸(清) 《草書詩卷》
12)林散之 草書《中日友誼詩》
13)李志敏 《草論-三春堂狂草》
章法原則
草書之章法雖難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須遵循的原則。

(一)氣勢貫通
蔡邕說:"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要使靜止的字活起來,就必須講"勢"。勢是發展的、流動的、變化的,所以蔡邕認為筆勢應來去自然,不可遏止。這"勢"就是"血脈"、"筋脈",是章法氣勢形成的根源,也是草書章法形成的原因之-。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說得很透徹:"字之體勢-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適當的。雖有時點畫不作連寫而仍需氣脈相貫。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顧,意氣相聚,神不外散。字與字之間的貫氣,主要靠上下字之間的欹側斜正的變化,有揖有讓,遞相映帶,有時靠勢的露鋒承上引下,有時靠急速的回鋒以含其氣,在靜止的紙上表現出動態美。清梁同書說"氣須從熟中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欹正,隨筆所至,自然貫註成一片段。"所以氣勢還需從用筆的精熟中來。若用筆滯凝,神情呆板,拘謹不暢,則必無勢可言,貫氣更談不上了,所以書法藝術得勢才能得力,得力才能得氣,得氣才能得神,草書之作全在神馳情縱,得心應手之間寫出精神和氣質來。筆勢是多變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崩浪雷奔"、"百鈞弩發",這些在書法中常見的形容詞都是在捉摸不定的動態中以物喻情的。正是因為草書章法無固定不變之狀,所以見之可以自由想象、思遊雲天。

(二)錯綜變化
草書章法之錯綜變化難以名狀,錯綜者指字之大小錯綜、疏密錯綜、用筆輕重錯綜,欹正錯綜等,懷素《自敘帖》、張旭《古詩四首》皆極盡錯綜變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夾雪"喻之。如落葉紛披,令人眼花繚亂,然片片落葉又極規則,規則中有不規則,視覺上是動的。細審之,每一字又靜靜躺在紙上,並不曾動,這就是因其錯綜變化所致的藝術效果。形成草書章法的整體效果是:滿紙盤旋,飛舞,內氣充盈,十分的傳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丁文雋在《書法精論》中精闢地指出:"就一字觀之,真之結構密而大草之結構疏,就全幅觀之, 真之結構疏而大草之結構密。"以人求異之心而論,草書之章法最異,最能滿足人們求異心理的需要,最能吸引人的視線。
(三)虛實相生
草書章法理應"虛實相生"。"實"指紙上的點畫,也即有墨的黑處;"虛"指紙上點畫以外的空白,也即無墨的白處。老子曰:"知白守黑",是指哲理上的虛實,是對世間萬物矛盾的一種理解和調和的方法。用在書法上,就是要調配好黑白之間的關系,太黑則墨氣一團,氣悶而有窒息感;太白則凋疏空曠,氣懈而有松散感。草書章法中還應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虛"處來體現書法藝術的韻致和高雅之情。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在草書章法的處理上,要"虛者實之","實者虛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互補互生,使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能融為一體,縝密無間。所以劉熙載說:"古人草書,空白少而神遠,空白多而神密。"空白多反而顯其密,妙線上條的粗細強弱的交替,筆勢的開合聚散的變化,字形的大小高低的錯雜,構成虛實相生的章法效果。字字相插,行行相爭,相爭相插處互擠互擁,相讓相避處又遙相呼應,磊磊落落,洋洋灑灑,體現出草書狂放、瑰奇、縱逸的藝術風格。懷素、徐渭的草書最為典型。虛與實是相互對立的矛盾體,對任何一方的失控,就會使矛盾突出。太虛則疏,太實則悶。但虛實是相對而言的,沒有虛就無所謂實,反之亦然。矛盾雙方都得依賴對方而存在而變化。故最終還應有所調和,使矛盾的雙方違而不犯,和而不同,變而不亂,作品才會有渾然一體的和諧之美。若能在草書章法處理上使矛盾在又沖突、又調和中指揮若定,胸有成竹,使作品能險而不怪,瀟灑暢達,超然入勝,毫無雕飾,變化出于自然,新奇仍能守法,斯乃謂之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