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中文學名:草原雕
中文別名:草原鷹

英文名:steppe eagle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隼形目
科:鷹科
亞科:雕亞科
屬:雕屬
種:草原雕
形態特征
體大(65釐米)的全深褐色雕雕。容貌凶狠,尾型平。成鳥與其他全深色的雕雕易混淆,但下體具灰色remiges及稀疏的橫斑,兩翼具深色後緣。有時翼下大覆羽露出淺色的翼斑似幼鳥。與烏雕雕相比頭顯得較小而突出,兩翼較長,翼指雕展開度較寬。飛行時兩翼平直,滑翔時兩翼略彎曲。幼鳥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橫紋,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後緣的白色帶與黑色飛羽成對比。翼上具兩道皮黃色橫紋,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黃色斑。尾有時呈楔形。
體形比金雕、白肩雕略小,也是大型猛禽,體長為71—82釐米,體重2015—2900克。由于年齡以及個體之間的差異,體色變化較大,從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尾上覆羽為棕白色,尾羽為黑褐色,具有不明顯的淡色橫斑和淡色端斑。它在滑翔時也不象金雕那樣將兩翅上舉成“V”字形,而是兩翅平伸,略微向上抬起。

虹膜-黃褐色或暗褐色;嘴-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叫聲:粗啞喘息的叫聲及嘎嘎叫聲。
草原雕全長約80釐米。體羽以褐色為主,上體土褐色,頭頂較暗濃。飛羽隱約雜以較濃的褐色橫斑。尾黑褐微雜以灰褐色橫斑,羽端稍緣為白色。下體暗土褐色,胸、上腹及兩脅雜以棕色縱紋。嘴黑色,腳淡褐色。頭顯得較小而突出,兩翼較長,翼指雕展開度較寬。飛行時兩翼平直,滑翔時兩翼略彎曲。體重約3kg。
幼鳥:咖啡奶色,翼下具白色橫紋,尾黑,尾端的白色及翼後緣的白色帶與黑色飛羽成對比。翼上具兩道皮黃色橫紋,尾上覆羽具“V”字形皮黃色斑。尾有時呈楔形。
雄鳥:上體深褐色;最長的尾上覆羽棕白色,尾黑褐而雜以灰褐色橫斑,羽端緣白色;飛羽黑褐色,雜以較暗的橫斑,外側初級忌羽內基部具褐色與污白色相間的橫斑;內側初級飛羽及次維飛羽的尖端具三角形棕白斑;下體暗士褐色;尾下覆淡棕色,尾下覆 羽棕色,雜以褐斑。雌雄相似雌鳥體形較大。虹膜褐色;嘴、蠟膜和趾均純黃色;爪黑。 雌鳥:褐色。
地區分布
分布于口喀則、那曲、阿裏、昌都等地。棲息地海拔高度為3500-5000m。喜歡生活在開闊地。多單獨落在低灌叢的樹權上。屬大型猛禽,棲息于低山至開闊的草原地帶,主要以嚙齒動物為食。築巢于岩壁、喬木或灌木叢中,繁殖于東北、西北、內蒙古及河北北部。
草原雕草原雕在國外分布于歐洲東部,非洲,亞洲中部,印度,緬甸,越南等地,共分化為5個亞種,中國僅有東亞亞種,分布于中國大部分地區,但各地都比較罕見,在黑龍江、新疆、青海為夏候鳥, 在吉林、遼寧、北京、河北、山西、寧夏、甘肅為旅鳥,浙江、海南、貴州、四川為冬候鳥。遷徙的時間在秋季為10—11月,春季為3—4月。
生活習性
草原雕主要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帶的荒原草地。白天活動,或長時間地棲息于電線桿上、孤立的樹上和地面上,或翱翔于草原和荒地上空。主要以黃鼠、跳鼠、沙土鼠、鼠兔、旱獺、野兔、沙蜥、草蜥、蛇和鳥類等小型脊推動物和昆蟲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腐肉。覓食方式主要是守在地上或等待在旱獺和鼠類的洞口等獵物出現時突然撲向獵物,有時也通過在空中飛翔來觀察和覓找獵物。
棲息于開闊的草原,常停息在地面或高崖及枯樹。飛翔時較低,遇見獵獲物猛撲下去抓獲,有時守候在鼠洞口。以嚙齒動物為食。
它們獵食的時間和嚙齒類活動的規律很一致,大多在早上7-10時和傍晚。主要食物有兔、黃鼠、鼠兔、跳鼠、田鼠,此外還有貂類。在沙漠地帶主要以大沙地鼠為食。
在所食的鳥類中,有雷鳥和雉等。據Swann(1930),除捕食小形獸類、鳥類和爬行類外,還兼吃屍體。
營巢在岩壁上,有時在小丘頂的岩石中,或在樹上和灌叢中,甚至在旱獺的洞穴中。
巢主要以樹枝、蘆葦和其他類似的材料築成,內鋪以羊羔及其他小牲畜。玉帶海雕3月開始驚駭巢,巢置在蘆葦堆上、蘆葦叢中或喬木上。
在印度大都置在大河流或湖泊岸邊的大榕樹、木棉、芒果等樹上,離地一般為10-13米,最高在30米以上(Baker,1936)。
巢的直徑約100.0釐米,巢高65.0,窩內徑45.0,窩深20.0釐米。

種群現狀
甚常見于北方的幹旱平原。繁殖鳥或夏候鳥見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東至青海、內蒙古及河北。遷徙時見于中國的多數地區;越冬于貴州、廣東及海南島。部分記錄尚有爭議,香港的所有記錄均可疑。
草原雕目前數量稀少,應加強保護。
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繁殖習性
繁殖于阿爾泰山、蒙古及西伯利亞東南部;越冬于印度北部、中國南方及東南亞。
繁殖期4—6月。營巢于懸崖上或山頂岩石堆中,也營巢于地面上、土堆上、幹草堆或者小山坡上。巢主要由枯枝構成,裏面墊有枯草莖、草葉、羊毛和羽毛。
巢的形狀為淺盤狀,4-5月份產卵,每窩產卵1一3枚,通常為2枚,卵為白色,表面沒有斑或具有黃褐色斑點。卵的大小在55-55.5毫米之間。產完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由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為45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喂養55—60天後離巢。
幼鳥于8月底飛山。
相關介紹
甚常見于北方的幹旱平原。繁殖鳥或夏候鳥見于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東至青海、內蒙古及河北。遷徙時見于中國的多數地區;越冬于貴州、廣東及海南島。部分記錄尚有爭議,香港的所有記錄均可疑。

草原雕目前數量稀少,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應加強保護。禁止捕殺。
象征意義
是充滿傳奇色彩的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類所神化,成為勇敢、威武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