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英格蘭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The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簡稱英國)四個主要地區中面積最大以及人口最多的地方,之所以會有這種地區上的劃分,可以追溯到5世紀時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到來。而英格蘭地區在政治上的統一則是從10世紀開始的。直到公元10世紀之前,英格蘭的歷史其實是很難和整個不列顛的歷史分割開來的。
地理位置
英格蘭大部分地區地勢綿延起伏,北部多山區。主要的河流包括了泰晤士河和塞文河,其中塞文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主要城市包括了倫敦、曼徹斯特、利物浦、紐卡斯爾和伯明翰。多佛港附近的英吉利海峽隧道將英國與海峽對岸的法國相連線。英國還有1098個小島。
經濟狀況
英格蘭作為英國經濟最強大的地區,整個18世紀都是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地區,至2008年,人均GDP已達22,907英鎊(合超過36,000美元),其GDP總額更佔整個英國近90%之多。2011年,英格蘭地區GDP達到20,000億美元,超過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19,700億美元),成為全世界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一級行政區。
行政區劃
今日的英格蘭共有四種不同等級的行政區劃,分別是區域(Region)等級,郡(County)等級,區(District)等級與牧區(Parish)等級。每個等級的行政區劃又根據當地的地理人文特徵而有不同的類別。
區域級行政區
包括地位較特殊的大倫敦在內,英格蘭共被分為九個政府級區域(Government Office Region),各區域再下轄一或多個郡級行政區劃。雖然英格蘭的區域並不具有任何選舉分區上的用途,但卻被用以作為英格蘭在歐洲議會中的席次代表劃分方式。
大倫敦
英格蘭東北
英格蘭西北
約克郡-亨伯
西米德蘭茲
東米德蘭茲
英格蘭東
英格蘭西南
英格蘭東南
郡級行政區
英格蘭的郡級行政區共有四種:
名譽郡(Ceremonial county):有一個代表英國皇室但沒有實權的郡尉(Lord Lieutenant)常駐,僅有地理稱呼、協調範圍內民政事務等少數功能。非都市郡和周邊單一管理區(可以多于1個)的範圍合組成一個名譽郡,都市郡的範圍直接等同一個名譽郡。共48個。
都市郡(Metropolitan county):分布于人口密集的地方,共6個。
非都市郡(Non-metropolitan county,又稱Shire county):分布于人口較稀的地方,其中有許多是延續英格蘭地區傳統的郡名。35個非都市郡裏有34個擁有郡議會,唯一的例外是伯克郡。
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y):1990年代引入的行政單位,面積比郡小很多,地位較郡低一級,但擁有自己的議會。有趣的是,康沃爾郡錫利群島的地方議會錫利群島議會既不是郡級議會也不是區級議會,自成一格。
大倫敦:大倫敦擁有與英格蘭其他地區完全不同的行政區劃方式,在大倫敦地區底下有兩種不同的郡級行政區,分別是倫敦市(City of London)與32個倫敦自治市(London boroughs)。在行政特色上,大倫敦地區的這些郡級行政區其實可被視為是一種單一管理區的型態。
區級行政區
區(district)是英格蘭的第三級行政區劃單位,有時這些行政單位可能會兼具有自治市鎮(Borough)、城市地位(city status)或皇家自治市鎮(royal borough)的地位。
都市區(Metropolitan district):都會區是都會郡的次級行政區劃,通常都會區都兼具有自治城鎮的地位。當某郡的郡議會遭到裁撤時,底下的區議會將會直接繼承自主權,而成為一個類似單一管理區的行政單位。
非都市區(Non-metropolitan district):非都會區是非都會郡的次級行政區劃。通常非都會區會與其上級的郡議會分享自治權,但其運作方式與都會區有所不同。
牧區級行政區
牧區(Civil parish,或簡稱為parish)是英格蘭最低階的行政單位。牧區有自己的議事單位,稱為牧區議會(parish council),但假如一個教區內有投票權的公民人數不滿200人,則可能以組織較精簡的牧區會議(parish meeting)取代之。雖然牧區的劃分設立大部分都有宗教上的淵源,但今日作為行政區劃的牧區,早已與其英格蘭國教會的起源不再有關。
主要城市

布拉德福德
布裏斯托爾
謝菲爾德
德比郡
赫爾河畔金斯頓
利茲
萊斯特
利物浦
倫敦
曼徹斯特
紐卡斯爾
諾丁漢
普利茅斯
謝菲爾德
桑德蘭
伍爾弗漢普頓
劍橋
約克
牛津
歷史名人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重要的作家,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裏斯(Sophocles)及歐裏庇得斯(Euripides),合稱為戲劇史上四大悲劇家。
簡·奧斯丁(Jane Austen)
簡·奧斯汀,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註鄉紳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
奧斯丁21歲時寫成她的第一部小說,題名《最初的印象》,她與出版商聯系出版,沒有結果。就在這一年,她又開始寫《埃莉諾與瑪麗安》,以後她又寫《諾桑覺寺》,于1799年寫完。十幾年後,《最初的印象》經過改寫,換名為《傲慢與偏見》,《埃莉諾與瑪麗安》經過改寫,換名為《理智與情感》,分別得到出版。至于《諾桑覺寺》,作者生前沒有出書。以上這三部是奧斯丁前期作品,寫于她的故鄉史蒂文頓。
她的後期作品同樣也是三部:《曼斯菲爾德庄園》、《愛瑪》和《勸導》,都是作者遷居喬頓以後所作。前兩部先後出版,隻有1816年完成的《勸導》,因為作者對原來的結局不滿意,要重寫,沒有出版過。她病逝以後,哥哥亨利·奧斯丁負責出版了《諾桑覺寺》和《勸導》,並且第一次用了簡·奧斯丁這個真名。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查爾斯·約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樸次茅斯市郊,1870年6月9日卒于羅切斯特附近的蓋茨山庄。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狄更斯特別註意描寫生活在英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英國復雜的社會現實,為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對英國文學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傳》《霧都孤兒》 《老古玩店》《艱難時世》《我們共同的朋友》《雙城記》等。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愛爾蘭劇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主義而獲諾貝爾文學獎,他是英國現代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長幽默與諷刺的語言大師,同時他還是積極的社會活動家和費邊社會主義的宣傳者。他支持婦女的權利,呼吁選舉製度的根本變革,倡導收入平等,主張廢除私有財產。蕭伯納的一生,是和社會主義運動發生密切關系的一生。他認真研讀過《資本論》,公開聲言他“是一個普通的無產者”,“一個社會主義者”。他主張藝術應當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其思想深受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及尼採的影響,而他又讀過馬克思的著作,不過他卻主張用漸進的方法改變資本主義製度,反對暴力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