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解釋
【名稱】老古董
【拼音】lǎo gǔ dǒng
【解釋】古老的或過時的東西,也指思想陳腐或生活習慣陳舊的人。
【出處】錢鍾書《圍城》:"你近三十歲的人了,自己該有分寸,照理用不到我們背時的老古董來多嘴。"
【事例】這是一件~。
圖書《老古董》
出版信息
作 者:唐魯孫 著

出 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3345441
出版時間:2004-05-01
版 次:1次
頁 數:196頁
裝 幀:平裝
編輯推薦
在《唐魯孫系列:老古董》裏,作者唐魯孫對清宮大內的事物如數家珍,把其中的來龍去脈說得詳詳細細,因而《唐魯孫系列:老古董》具有較高的史料參考價值。
內容簡介
唐魯孫有二分之一的漢人血統,他的母親為曾任河南巡撫、河道總督、閩浙總督的李鶴年之女。……因此,唐魯孫先生能有以燕京種種切切為主的這套文集,與震鈞的《天咫偶聞》先後媲美,真可謂由來有自。
唐魯孫將自己的飲食經驗真實扼要寫出來,正好填補了他所經歷的那個時代某些飲食資料的真空,成為研究這個時期飲食流變的第一手資料。
唐魯孫以文字形容烹調的味道,好像《老殘遊記》山水風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
俠有金庸,史有高陽,吃有魯孫--"華人談吃第一人"唐魯孫作品全集首次內地亮相,王世襄、沈昌文、雷頤、陳子善、徐城北、孫甘露、錢文忠……他們正在閱讀這套書,北京三聯韜奮圖書中心、北京萬聖書園、上海季風書園、廣州學而優書店、南京書城、杭州曉風書屋……它們鼎力推薦這套書。本書是其中的一冊,專講掌故軼聞,作者對滿族清宮大內的文物如數家珍,而大多是親身經歷,所以把來龍去脈說得詳詳細細,本書有歷史、古物、民俗、掌故、趣味等多方面的價值,更能引起中老年人的無窮回憶,增進青年人的知識。
民以食為天,吃是文化、是學問、也是藝術。自號"饞人"的唐魯孫先生,遊遍大江南北,遍嘗中華美味,本書便是他"吃文化"與"吃藝術"之集萃,所寫多為掌故軼文,作者對清官大內的事物如數家珍,因大半是作者親歷,所以把來龍去脈說得詳詳細細。本書富歷史、古物、民俗、掌故、趣味等多方面的價值,更引起中老年人的無窮回憶,增進青年人的知識。
作者簡介
唐魯孫,本名葆森,魯孫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灣,1985年在台灣病逝。滿族鑲紅旗後裔,珍妃的侄孫。畢業于北京崇德中學、財政商業學校,曾任職于財稅機構。
年輕時隻身外出謀職,遊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京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尤所了然,被譽為民俗學學。加之出身貴胄,有機會出入宮廷,親歷皇家生活,習于品味家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見解而有美食之名。
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鹹》《天下味》等,量多質精,允為一代雜文大家,而文中所傳達的精致生活美學,更足以為後人典範。
目錄
饞人說饞(序一)
憶唐魯孫先生(序二)
何以遣有生之涯(自序)
天寒數九話皮衣
可抓住了小辮子
湯婆子的種種
肥得籽兒、刨花、皂莢
看了兩出過癮的戲
北平精巧的絨花手藝
桿兒上的
迎春話水仙
清朝宮廷童玩
北平年俗:白雲觀順星
吉羊
昔日最高學府國子監
中元普渡話盂蘭
從杜夫人義演談談《朱砂痣》
潭柘
清官過端陽
皇史成石室金匱
清代皇陵被盜述聞
慈禧寵監李蓮英
海甸之憶
北洋時代上早衙門
北平天橋八大怪
離不開醒木扇子手帕的評書 --為戲劇季而寫
西鶴年同仁堂 --三百年的老中葯鋪
台南民俗展婚禮服飾談
猴年來了
姑且妄言狐仙事
冬雪瑣憶
敬悼國劇評人丁秉鐩
也談痰盂
年畫瑣憶
清官年事逸聞
我看《乾隆皇與三姑娘》
想起了長桿旱煙袋
我的床頭書
閒話轎子
中國瑰寶萬裏長城
水煙袋
春明燕九話白雲
故都梨園三大名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