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羚羊礁(lingyang Jiao)在北緯16°28′,東經111°35′,距金銀島3.5海裏,為永樂環礁中一近三角形(或水滴狀)的環形小珊瑚礁(礁鐲)。

羚羊礁為近似三角形封閉的珊瑚環礁,內有潟湖,礁盤南北長12公裏,東西最寬處約4公裏,退潮時大面積出露,台風大潮時多被海水淹沒。
羚羊礁上有人工堆砌的護堤,常有在此打漁的中國漁民駐守。設有"中國·西沙羚羊礁警務區"的警務碑。
名稱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名為羚羊礁;

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名稱為羚羊礁;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布名稱為羚羊礁。
中國漁民向稱筐仔、筐仔峙。有些外文圖書稱為Antelope Reef。
地理
羚羊礁距金銀島3.5海裏,因形似羚羊而得名。地理坐標為北緯16°28′,東經111°35′;南北長6公裏,東西最寬處約3.5公裏,面積約15平方公裏。

這座小環礁礁盤也很大,並且退潮時大部分可以出露水面。這座小環礁形狀呈三角形,沒有出海通路。屬于封閉性環礁。
礁盤東南有沙洲發育,非特大潮不淹沒,為白色珊瑚沙堆成,高出水面約2米。潟湖水深不到1米,礁墩(點礁)上繁衍著艷麗多姿宛若海底花園的多種珊瑚,礁緣上礁塊崎嶇。
環境
羚羊礁周邊水域是西沙群島中最難通行的航道之一,運輸困難導致島上資源十分匱乏,而由于缺少植物的保護,台風對島上房屋的毀壞十分嚴重,于是漁民們就地取材,以珊瑚和貝殼殘骸作為地基、房梁、屋頂材料,取得了很好的防風效果。
事件
因台風"凱薩娜"被困西沙群島羚羊礁的34名海南漁民,在30日15時左右被成功解困。

29日上午9點08分接報,常年在西沙群島羚羊礁打漁、並在島礁上搭蓋簡易氈棚生活的海南漁民,在台風"凱薩娜"過境時遇險,"當時台風吹毀了他們的油毛氈棚,三十四名漁民全部暴露在風雨之中,加上海水漲潮,狂浪拍打在礁盤上,漁民立足困難"。
海南海上搜救中心接到求助報告後,立即派出停泊在三亞避風的"南海救一一一"前往救助。
29日上午9時許,"南海救一一一"船頂風開往相距180海裏的羚羊礁,由于海上風浪較大,涌浪達四米之高,救助船行進困難。"幸好,中國漁政三0八船正在距離羚羊礁十海裏遠的琛航島內避風,待海面風力減弱,即可迅速前往營救。"海南海上搜救中心工作人員說。30日中午,隨著西沙群島海面風力減弱到六級左右,中國漁政三0八船便立即出動,前往羚羊礁協助"南海救一一一"救助漁民,30日12時04分,34名漁民全部營救上船。

34名漁民被困西沙群島羚羊礁,引起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視,省長羅保銘親自批示要求全力救援,確保漁民生命安全。中共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衛留成獲悉訊息後要求省政府按照羅保銘批示,全力組織救援,確保人員獲救。副省長陳成對救援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