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早期文明

在四萬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經由北美洲到中美洲和南美洲;當哥倫布到達他認為的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約有3000萬。而居住在今天美國、加拿大地區的印第安人約有150萬人;這些土著人種的構成,無論從遺傳、語言、社會等方面來看,都有很大的差異;據估計,15世紀時在格蘭德河以北至少存在著400種互不關聯、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有著多種多樣的人體類型和語系。大約10000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即後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
1607年,一個約100人的殖民團體,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區,其中多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義大利和其他國家。歐洲移民通過大規模屠殺印第安人,搶奪其財物,大規模佔領印第安人的土地。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它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製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戰爭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隨著殖民地的不斷擴張,逐漸使他們意識到事態發展的嚴重性,從而萌生獨立的念頭。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就是反英國殖民者傾銷。

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于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列剋星頓點燃戰火,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于7月4日簽署著名的《獨立宣言》,以此為契機,《獨立宣言》被認為是美國建立的開端,此日(7月4日)亦被美國作為國慶日。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城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7年,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定三個平等合作與製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製衡,而不使任何一權佔控製地位,俗稱“三權分立”。
1812年,英國再度入侵剛成立的美國,史稱第二次獨立戰爭,戰後美國各州更加團結。
西進運動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于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殖民者的貪得無厭和對利益的追求使得美國一步步地蠶食周邊地區,給臨近國家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和久久無法彌合的創傷。
1846年,美墨戰爭爆發,美國擴充了自己的國土面積。
南北戰爭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思想上的沖突。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製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以製造業、商業和金融業為主,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相反的,奴隸製嚴重製約了勞動力的流動,使得急需大量勞動力的北方各州工商業受到很大抑製。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由來已久了。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組建南部邦聯;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一切代價。1861年,南方種植園主以林肯就任美國總統為由挑起內戰,內戰爆發了,這是一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爭。1863年元旦全體黑人奴隸歡呼,紛紛加入北方軍隊,其原因是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北方得到雄厚的兵源。1865年4月9日,南方政府以失敗告終,這項勝利不但使美國恢復了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製度。
轉型發展

南北戰爭之後,被解放的黑奴和數百萬移民投入到機器化大生產中,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然而經濟的發展卻未惠及大眾,財富高度集中,資本家壟斷市場,還與貪官污吏沆瀣一氣。奉行所謂“隻要我能發財,讓公眾利益見鬼去吧”的經營哲學。腐敗盛行,“使每一座城市代表城市腐敗中的某一類”。
19世紀初,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的時間裏,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年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進步時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卷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1929年發生了資本主義大蕭條,大蕭條影響的不隻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牽連。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民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1882~1945)當選總統,全面推行以政府幹預市場為主要手段的“羅斯福新政”,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隨後推出一系列政策暫時解決緩解了許多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蘇醒起來。
19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參戰。二戰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全面對抗,一如戰時,史稱“冷戰”。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軍參戰並與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願軍進行了交戰,戰爭雙方以三八線為界簽署停戰協定告終。戰後,冷戰逐步升級。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使冷戰帶來的恐慌達到最高峰。1969年,阿波羅11號首次將人類送上了月球,美國在太空競賽中逐漸超越了蘇聯。
1960年代中期,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反戰遊行伴隨著各種民權運動風起雲涌。此外,由于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註意。70年代初期,因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歷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70年代末期又出現了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由于擁有全球政治、軍事、經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全面優勢,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美國贏得了冷戰的最終勝利,兩極格局逐漸被一超多強的國際新情勢替代,而“一超”便是指世界上唯一的霸權超級大國----美國。
作為軍事科技發達的超級大國,其高等教育水準和科研技術水準也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其科研經費投入之大、研究型高校企業之多、科研成果之豐富堪稱世界典範。雖然當前面臨各種國內外問題,美國還是因其較為健全的法律製度、健康的生活環境、頂尖的教育資源等,繼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來這裏追逐美國夢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美國是美洲第二大的國家,領土包括美國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面積9372610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裏,內陸水域面積約20萬平方公裏),如果加上五大湖中美國主權部分約17萬平方公裏,河口、港灣、內海等沿海水域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裏,面積為963萬平方公裏,如果隻計陸地面積,美國排名第三,僅次于俄羅斯、中國,在加拿大之前。

地形地貌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尤其是在西部。東海岸沿海地區有著海岸平原,在南部較為寬廣,而在北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新澤西州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長島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帶,延伸到位于北卡羅來納州和新罕布希爾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為止。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是美國中西部地帶的內部平原,這裏相對而言較為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蘇裏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也位于這裏。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內部平原的地形開始上升,最後進入美國中部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落基山脈,從南至北將美國大陸一分為二,在科羅拉多州的最高峰到達4270米。在以前落基山脈還有頻繁的火山活動;現在隻剩下一個區域(懷俄明州黃石國家公園的超級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
氣候特征
美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中北部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
時區
美國橫跨西五區至西十區,共六個時區。每個時區對應一個標準時間,從東向西分別為東部時間(EST,西五區,包括大西洋沿岸及近大陸的19個州和華盛頓特區,代表城市是華盛頓)、中部時間(CST,西六區,包括芝加哥和新奧爾良兩個地區)、山地時間(MST,西七區)、太平洋時間(PST,西八區,包括太平洋沿岸的4個州,有洛杉磯等城市)、阿拉斯加時間(AKST,西九區)、夏威夷時間(HST,西十區)。按照“東早西晚”的規律,各遞減一小時。所謂西部時間是指太平洋時間。
自然資源
美國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總探明儲量居世界首位。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

其他礦物有銅、鉛、鉬、鈾、鋁礬土、金、汞、鎳、碳酸鉀、銀、鎢、鋅、鋁、鉍等。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
截至2010年底,美國已探明原油儲量206.8億桶,居世界第13位。已探明天然氣儲量7.716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已探明煤儲量4910億噸,居世界第一。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2011年美國原油產量20.65億桶,進口41.46億桶,出口10.67億桶。天然氣產量28.58萬億立方英尺,進口3.46萬億立方英尺,出口1.51萬億立方英尺。
行政區劃
Alabama | AL | Montgomery | ||
Alaska | AK | Juneau | ||
Arizona | AZ | Phoenix | ||
Arkansas | AR | Little rock | ||
California | CA | Sacramento | ||
Colorado | CO | Denver | ||
Connecticut | CT | Hartford | ||
特拉華州 | Delaware | DE | Dover | |
Florida | FL | Tallahassee | ||
Georgia | GA | 亞特蘭大 | Atlanta | |
Hawaii | HI | Honolulu | ||
愛達荷州 | Idaho | ID | Boise | |
Illinois | IL | Springfield | ||
Indiana | IN | Indianapolis | ||
愛荷華州 | Iowa | IA | Des Moines | |
Kansas | KS | Topeka | ||
Kentucky | KY | Frankfort | ||
Louisiana | LA | Baton Rouge | ||
Maine | ME | Augusta | ||
Maryland | MD | 安納波利斯 | Annapolis | |
Massachusetts | MA | Boston | ||
Michigan | MI | 蘭辛 | Lansing | |
Minnesota | MN | 聖保羅 | St。Paul | |
Mississippi | MS | 傑克遜 | Jackson | |
Missouri | MO | Jefferson City | ||
Montana | MT | Helena | ||
內布拉斯加州 | Nebraska | NE | Lincoln | |
Nevada | NV | Carson City | ||
New Hampshire | NH | Concord | ||
New Jersey | NJ | Trenton | ||
New Mexico | NM | Santa Fe | ||
New York | NY | Albany | ||
North Carolina | NC | Raleigh | ||
North Dakota | ND | Bismarck | ||
Ohio | OH | Columbus | ||
俄克拉何馬州 | Oklahoma | OK | Oklahoma City | |
Oregon | OR | Salem | ||
Pennsylvania | PA | Harrisburg | ||
Rhode Island | RL | Providence | ||
South Carolina | SC | Columbia | ||
South Dakota | SD | Pierre | ||
Tennessee | TN | Nashville | ||
Texas | TX | 奧斯汀 | Austin | |
Utah | UT | Salt Lake City | ||
Vermont | VT | Montpelier | ||
Virginia | VA | Richmond | ||
Washington | WA | Olympia | ||
West Virginia | WV | Charleston | ||
Wisconsin | WI | Madison | ||
Wyoming | WY | Cheyenne |
國家象征
國旗
星條旗(Stars and Stripes)。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9:10。主體由13道紅、白相間的寬條組成,7道紅條,6道白條;旗面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其中分9排橫列著50顆白色五角星。紅色象征強大和勇氣,白色代表純潔和清白,藍色象征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13道寬條代表最早發動獨立戰爭並取得勝利的13個州,50顆五角星代表美利堅合眾國的州數。1818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國旗上的紅白寬條固定為13道,五角星數目應與合眾國州數一致。每增加一個州,國旗上就增加一顆星,一般在新州加入後的第二年7月4日執行。至今國旗上已增至50顆星,代表美國的50個州。每年6月14日為“美國國旗製定紀念日”。在這一天,美國各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對國旗的敬重和對合眾國的熱愛。

國徽
主體為一隻胸前帶有盾形圖案的白頭海雕(禿鷹)。白頭海雕是美國的國鳥,它是力量、勇氣、自由和不朽的象征。盾面上半部為藍色橫長方形,下半部為紅、白相間的豎條,其寓意同國旗。鷹之上的頂冠象征在世界的主權國家中又誕生一個新的獨立國家——美利堅合眾國;頂冠內有13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最初的13個州。鷹的兩爪分別抓著橄欖枝和箭,象征和平和武力。鷹嘴叼著的黃色綬帶上用拉丁文寫著“合眾為一”,意為美利堅合眾國由很多州組成,是一個完整的國家。

國歌
美國國歌:《星光燦爛的旗幟》(The Star-Spangled Banner)
喔,你可看見,透過一線曙光,我們對著什麽,發出歡呼的聲浪?誰的闊條明星,冒著一夜炮火,依然鋟風招展,在我軍碉堡上?火炮閃閃發光,炸彈轟轟作響,它們都是見證,國旗安然無恙。你看星條旗不是還高高飄揚在這自由國家,勇士的家鄉?
國花
玫瑰花,象征著美麗、芬芳、熱忱和愛情。1985年經參議院通過定為國花。
國石
藍寶石
國鳥
白頭海雕(禿鷹)。美國是世界上最先確定國鳥的國家。白頭雕最早出現于美國的旗幟上是在獨立戰爭期間。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並決定新生的美國必須有一個特殊的國徽。1782年6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把北美洲特有的白頭海雕作為美國的國鳥,並把這種鳥作為國徽圖案的主體。白頭雕面板美麗、性情凶猛,頭上有豐滿的羽毛,它的最大特點是兩頭白,即白頭白尾。它代表著勇猛、力量和勝利。
形象
美國的綽號叫“山姆大叔”(Uncle Sam)。傳說1812年英美戰爭期間,美國紐約特羅伊城商人山姆·威爾遜(1766.9.13--1854.7.31)在供應軍隊牛肉的桶上寫有“u.s.”,表示這是美國的財產。這恰與他的昵稱“山姆大叔” (“Uncle Sam”) 的縮寫 (“U.S.”) 相同,于是人們便戲稱這些帶有 "u.s."標記的物資都是“山姆大叔”的。後來,“山姆大叔”就逐漸成了美國的綽號。19世紀30年代,美國的漫畫家又將“山姆大叔”畫成一個頭戴星條高帽、蓄著山羊胡須的白發瘦高老人。1961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正式承認“山姆大叔”為美國的象征。

人口
數量
美國總人口3.1億(截至2012年2月),白人佔80%(包括拉美裔白人),其餘分別為非洲裔、亞裔等。從各州情況來看,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人口最多的州,為3720萬;懷俄明州人口最少,隻有56.4萬;得克薩斯州人口絕對數量成長最多,比2000年增加430萬,達到2510萬。2006年美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美籍德裔佔美國人口總數的17%,位居各族裔美國人之首。美國黑人和亞裔等少數族裔總人口已達到5000萬人(截至2006年7月),美國拉美裔人口突破5000萬,佔美國人口約1/6,繼續穩居美國頭號少數族裔位置。美國華裔人口約400萬(截至2011年)。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猶太教等,不屬于任何教派的佔4%。
壽命
美國人平均壽命在2009年首次突破78歲,達到78.2歲。人口死亡率也創歷史新低。
2009年美國男性平均壽命上升0.2歲,達到75.7歲,女性上升0.1歲,達到80.6歲。
除了平均壽命提高外,美國人口死亡率在2009年連續第10年下降,為每10萬人死亡741人,2009年記錄在案的死亡數位約為243.67萬人,比2008年減少了3.6萬人。
政治
國會
美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聯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此外,國會可通過不需要總統簽署的決議案,它們無法律作用。國會對總統、副總統及官員有彈劾權,提出彈劾之權屬于眾議院,審判彈劾之權屬于參議院。美國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
總統
美國總統每四年選舉一次,個人最多隻能任兩屆(由于二戰的原因,獲得長達12年任期的富蘭克林· 德拉諾·羅斯福總統例外)。雖然總統和副總統選舉是由全民普選方式舉行,不過產生方式是由選舉人票(選舉人由民選產生)所決定——除了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兩個州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均實行“勝者全得”製度,即把本州的選舉人票全部給予在該州獲得相對多數普選票的總統候選人,全國選舉人票為538張,候選人至少獲得270票才能當選。當選的選舉人在選舉人團投票時必須把票投給在該州獲勝的總統候選人,因此大選結果通常在大選投票日當天便可根據各州選舉結果算出。美國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所擁有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州隻有3張選舉人票。鑒于這種情況,在歷屆美國總統選舉中,人口眾多的州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要目標。美國歷史上曾數次發生這種情形,一些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大選中獲得的選民票少于對手,卻因得到足夠的選舉人票而當選,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是小布希總統謀求連任時。依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條第一款,總統須年滿35歲,居住美國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國公民”(通常被解釋為是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或者是在憲法通過時為美國公民。美國官職中唯正副總統兩職具“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的任職要件。政府由內閣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隻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
政府
美國政治體製為憲政聯邦共和製(Feder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同時採取三權分立的原則,將行政、立法、司法下放給總統、議會、聯邦法院美國44任(第56屆)、45任(第57屆)總統貝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副總統約瑟夫·拜登(Joe Biden);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John Boehner);參議院臨時議長帕特裏克·萊希(Patrick Leahy);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國務卿約翰·克裏(John Kerry);財政部長雅各布·盧(Jacob Lew);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Chuck Hagel);法務部長埃裏克·霍爾德(Eric Holder)。
法律
美國法律繼承了英國的判例法傳統,美國法院承襲“遵循先例”原則,屬于英美法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9世紀中葉以前,早期的美國案件仍然經常引用當時的英國案例來套用,此後隨著美國逐步發展起自己的法律製度,到如今美國的絕大多數司法引用自國內案例。
美國憲法是最重要的法律來源,所有其他法律都源于憲法並低于憲法的效力。任何法律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基于憲法的最高性,如果國會通過與憲法相沖突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判定該法違憲,任何一個美國法院都可以根據憲法來審理案件。美國最高法院于馬伯利訴麥迪遜案(1803年)中確立了法院的這項權力,使得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有違憲審查製度的國家。
憲法
美國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憲政立憲共和國,有世界上最早並仍在運作的成文憲法,並經立法機構批準產生。在某些州,司法系統官員也通過多數製選舉產生。1776年7月4日製定了憲法性檔案《聯邦條例》。1787年5月製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于廢除奴隸製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製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製,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製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于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于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法院
美國法院機構的基本架構分為聯邦法院和各州地方法院兩個完全獨立的系統。聯邦法院由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抗訴法院(即94個聯邦地區法院分成11個巡回審判區及哥倫比亞特區巡回審判區、聯邦巡回審判區,每區設有一個聯邦抗訴法院)、聯邦地區法院及聯邦特別法院(即破產法院、國際貿易法院和聯邦賠償法院等)組成。聯邦最高法院由美國憲法設立,是聯邦抗訴法院的終審法院和美國司法系統的最高一級法院。

美國法官實行不可更換製、專職製、高薪製、退休製。美國沒有統一的行政法院;行政糾紛案件除由普通法院審理外,各獨立機構也有權受理和裁決。
美國法院的組織與管理體系的標準模式具有多樣性。法院具有統一模式是法院組織與管理的傳統目標,但是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美國法院組織與管理模式中的統一模式受到爭議,後來出現了新的理想目標模式:分權、協商以及應急式。
政黨
美國有多個黨派,但在國內政治及社會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隻有共和黨和民主黨。
- 美國共和黨
美國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成立于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此後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黨一直主政白宮。1933年以後,曾有艾森豪威爾、尼克松、福特、裏根、老布希和小布希執政。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現為雷恩斯·普利巴斯(Reince Priebus)。一般在總統大選中投票給該黨候選人的選民即為其黨員。

- 美國民主黨
美國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前身是1792年傑斐遜創立的民主共和黨,建黨初期主要代表南方奴隸主、西部農業企業家和北方中等資產階級的利益。19世紀初,民主共和黨發生分裂,一派自稱國民共和黨,後來改稱輝格黨。以安德魯·傑克遜為代表的一派于1828年建立民主黨,1840年正式定名為民主黨。
19世紀50年代末,民主黨發生一次分裂,部分北方民主黨人參與組建反奴隸製的共和黨。1861至1885年在野。在1885至1933年的48年中,該黨執政16年,先後由克利夫蘭、威爾遜出任總統。1933年開始,民主黨人羅斯福、杜魯門、肯尼迪、約翰遜、卡特、柯林頓、歐巴馬先後當選總統執政。民主黨黨員是大選中投其候選人票的選民。現任全國委員會主席為黛比·舒爾茨(Debbie Schultz)。
- 其他政黨
美國綠黨(United States Green Party)、美國改革黨(Reform Part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
軍事
美國擁有現今整體實力最強大的軍隊,同時其軍費也名列世界第一,約佔全世界總軍費開支的43%。
按照美國憲法,國會擁有宣戰權,但總統是三軍最高統帥。根據1973年的《戰爭權力法》,美國總統在開展軍事行動前48小時內必須通知國會。在未經國會授權情況下,對外軍事行動不得超過60天,但允許額外30天撤離時間。進攻性戰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權集中控製在總統手中。國家軍事指揮系統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及參謀長聯席會議組成。美軍曾在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間實行過義務兵役製。1973年,時任總統尼克松廢除義務兵役製後,美軍一直實行志願兵役製(以僱傭方式補充軍隊的募兵)至今。美國是世界第一軍事大國,美軍現役部隊人數約140萬人,其中陸軍5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35萬人,海軍陸戰隊18萬人。美國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設有數百處軍事基地,海外駐軍約為28.78萬人。美國的海外的軍事基地大致劃分為歐洲、亞太與印度洋、中東與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戰略區。2011年1月美國國防部宣布,將從2015年開始裁減美軍地面部隊人數,裁軍總數最高將達4.7萬人。此外,國防部還將削減一系列武器項目。
截至2009年,美軍在全球設有六大戰區司令部,分別是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歐洲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本土基地871個,其中海軍基地242個,空軍基地384個。2010年5月,美軍建立網路司令部,統一協調保障美軍網路安全、開展網路戰等與電腦網路有關的軍事行動。
外交
外交政策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註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以色列、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隻有少數國家沒有與美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包括古巴、伊朗、朝鮮、索馬利亞和蘇丹。
隨著國力漸增,美國開始將註意力轉向海外,尤其是對外貿易的開拓。為此,美國佔領了太平洋的許多領土,包括夏威夷和菲律賓,迫使日本開放貿易,並與歐洲列強競爭在中國的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在聯合國的建立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名永久會員之一。
冷戰期間,美國最初嘗試限製蘇聯于世界各地的影響力。為了遏製蘇聯,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共同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以聯合盟國對抗任何向北美和歐洲的軍事入侵,後來又有14個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了這一共同防御聯盟,包括土耳其和一些前華沙條約成員國以及部分蘇聯加盟共和國。
歐巴馬政府上台後,繼續實施全球戰略“再平衡”,鞏固與傳統盟友關系,提升與新興大國關系,推動建設“多伙伴世界”。加大對亞太投入,促進中東國家“民主轉型”,保持跨大西洋關系穩定。繼續從阿富汗撤軍,推進防擴散。大力實施“出口倍增”計畫,開展經濟外交,拓展全球市場,應對歐洲債務危機。
2014年12月17日,美國決定與古巴恢復正常關系,並放寬多項執行了50多年的製裁措施。同日,兩名遭古巴扣留的美國公民獲釋。作為交換,美國宣布釋放三名古巴特工人員。
對外關系
同歐盟的關系
美國與歐盟整體上是盟友關系,在重大的國際事務中,美國與歐盟的原則立場基本一致。歐巴馬政府表示,在北約東擴、俄羅斯、阿富汗和伊拉克問題上將更多開展外交活動,更願意聽取歐洲方面的意見。
同俄羅斯的關系
美國與前蘇聯曾經是兩個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和軍事領域競爭激烈。“冷戰”結束後美俄關系發生變化,在防擴散、朝核和伊朗核問題等重大問題上,美國需要俄羅斯的合作。歐巴馬政府執政後,美俄關系經歷“重啓”,兩國關系不斷改善。2014年3月,受烏克蘭問題影響,美俄關系出現緊張。
同日本的關系
美國繼續鞏固與日本的同盟關系。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特大地震、海嘯及核泄漏災難後,總統歐巴馬、國務卿希拉裏·柯林頓等發表講話,對日本表示慰問,並派軍艦、救援隊、核專家等助日救災,承諾與日本建立“公私伙伴關系”,幫助日本災後重建。

同中國的關系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2009年4月,在胡錦濤與美國歐巴馬總統的首次會晤中,雙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系。2013年12月應李源潮副主席邀請,美國副總統拜登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李源潮副主席與拜登就中美關系和其他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就中美加強對話、交流、合作,努力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建設達成重要共識。
同朝鮮的關系
自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以後至2014年,朝鮮與美國經過多次接觸與談判關系基本沒有進展。2013年2月朝鮮進行核試驗,引發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廣泛譴責,並決定終止1953年所簽訂的朝鮮停戰協定,宣布不受製于互不侵犯條約。朝美關系被國際媒體視作“籃球外交”。
經濟
概況
美國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征。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製也低于其他發達國家。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成長期。在美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于其薪資成本低于其他地區,因此持續地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2001年美國經濟在經歷長達十年的成長後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進入新一輪繁榮期。2007年美國經濟下行因素增多,7月次級房貸危機全面爆發。2008年9月,隨著雷曼兄弟等多家金融機構接連破產、被兼並或由政府接管,美國次貸危機迅速升級演變成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金融系統損失重大,信貸市場迅速萎縮,實體經濟深度衰退,市場信心受到嚴重影響。歐巴馬政府上台後實施大規模刺激經濟計畫,2009年下半年起美國經濟金融情勢開始好轉,國內生產總值恢復成長。2010年美國經濟繼續復甦,全年GDP成長率達3.0%,經濟總量基本恢復至危機前的水準。2011年美國經濟繼續保持溫和復甦勢頭,四個季度經濟增速分別為0.1%、2.5%、1.3%和4.1%,全年經濟成長率為1.8%。2012年以來,美國經濟繼續保持溫和成長。
農業
美國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2009年共有農場220萬個,耕地面積9.2億英畝。2010年美國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6.5%。2011財年農產品出口總額為1374億美元,中國首次成為美國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出口額接近200億美元,出口產品包括大豆、棉花、堅果和毛皮等。2011年農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農、林、漁等部門就業人數約佔總就業人口的0.7%。
工業
2011年,美國工業生產成長率約為4.1%,佔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9.2%。工業就業人數約佔全部就業人口的20.3%。製造業在工業中佔有主導地位,產值約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是美國經濟的重要基礎支柱。美國產業轉型加快,製造業所佔比重呈下降趨勢,勞動密集型產業進一步被淘汰或轉移到國外。與此同時,信息、生物等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利用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也取得新進展。美國主要工業產品有汽車、航空設備、電腦、電子和通訊設備、鋼鐵、石油產品、化肥、水泥、塑膠及新聞紙、機械等。
服務業
2011年服務業創造的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9.6%。據估計,各項服務行業就業人數約1.2億,佔總就業人口的79.1%,其中管理、專業、技術類領域就業人數佔總就業人數的37.3%,銷售等領域就業人數佔24.2%,其他服務行業佔17.6%。
財政金融
20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政府奉行“凱恩斯主義”的赤字財政政策,大幅增加社會福利和軍事支出。80年代,裏根政府一方面減免稅收,另一方面擴大政府支出特別是軍費開支,導致美聯邦財政赤字急劇擴張。1992年,美聯邦財政赤字達2904億美元,佔當年美國內生產總值的4.9%。1993年柯林頓政府上台後將“減赤”作為施政重點之一。90年代美國經濟持續成長使稅收收入大幅增加,同時柯林頓政府加強了稅收征管,美聯邦財政于1998財年轉虧為盈,出現692億美元的盈餘。布希政府期間,一方面通過減稅刺激經濟復甦,另一方面大幅增加反恐及軍費開支,從2002財年起美聯邦財政重現赤字。歐巴馬政府就任後,為擺脫經濟危機,推出大規模刺激經濟計畫和金融援助措施,2010、2011、2012財年美聯邦財政赤字分別高達1.29萬億美元、1.3萬億美元和1.1萬億美元。
2006年起,美國房市陷入衰退,而房貸利率上升,次級房貸違約率大幅上升。2010年7月,歐巴馬政府簽署《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開啓美國自“大蕭條”以來最嚴厲的金融監管改革。
對外貿易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大進口國和第三大出口國。2010年3月,歐巴馬簽署行政法令《國家出口倡議》,加大對美國出口企業的支持力度。美國主要出口商品為:化工產品、機械、汽車、飛機、電子信息設備、武器、食品、葯品、飲料等。主要進口商品是:食品、服裝、電子器材、機械、鋼材、紡織品、石油、天然橡膠以及錫、鉻等金屬。
交通
概況
美國擁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運輸網路,運輸工具和手段多種多樣。相較于其他西方國家,由于汽車產業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早,美國許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顧慮到了將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路的設計。為了連結國土,美國設計並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國的國家交通系統主要便是依賴這些高速公路網。當中最重要的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經由當時的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授權建造。
捷運
紐約市的捷運網路是世界上傳客量最為沉重的捷運網路之一。而區域鐵路和公共汽車網路則延伸至長島、紐約州、新澤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為了世界上傳客量最大的交通網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國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對其他發達國家較為薄弱,人們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車。
鐵路
美國建造了橫貫大陸的鐵路網路,用以在48個州之間運載貨物。美國鐵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鐵路網也橫貫了48個州中的46個,專門用于客運用途。美國的鐵路貨運系統是世界最繁忙和先進的,且美國的鐵路總長度位居世界第一。根據2007年的資料,美國的鐵路總長為226,427公裏。
公路

美國的公路和高速公路系統覆蓋全國,截止2014年全國公路總長超過651萬公裏。約有1.4億輛車使用公路系統。高速公路是由地方、州與聯邦政府建造的。自1811年起,聯邦政府首次擔負其公路建造的責任。2012年7月6日,歐巴馬總統簽署“在21世紀中前進”的運輸法案,在2013財年和2014財年為陸地交通建設撥款1050億美元。
空運
2004年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機場中有17個位于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亞特蘭大哈茲菲爾德-傑克遜國際機場(Hartsfield-Jackson Atlanta International Airport)。以運貨量而言,在同一年裏,全世界前30個最繁忙的貨運機場有12個在美國,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國際機場(MEM)。
水運
許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于美國;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以及紐約港,它們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區(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伊利湖、休倫湖、安大略湖)也有許多船運交通,每大湖都與密西西比河的河網路廣泛連線,河的最下遊直通大西洋。而第一個連線五大湖與大西洋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則促成了美國中西部的快速農業和工業發展,並使得紐約市成為美國的經濟中心。
社會
科技
19世紀初,美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以及技術產品創新方面都是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一貫認為,科學技術開支是對國家未來的投資,並以此為準則製定科技政策。美國科技政策一向重視國防研究與基礎研究,前者主要是為了維持軍事上的優勢,而後者則基于基礎研究乃是國家長期發展之本的考慮。

人類工業史上許多最重要的發明,包括軋棉機、通用零件、生產線等都是源自美國,其中工業的生產線尤其重要,它使得工業的大量生產從夢想變為真實。其他重要的發明包括飛機、電燈泡與電話。美國在20世紀策劃了曼哈頓核子彈計畫、阿波羅登月計畫和人類基因組計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最早研製出核子彈,將人類科技帶入原子時代的新紀元。冷戰開始後,美國在太空科學和技術領域取得成功,在太空競賽中領跑,從而導致了火箭技術、武器研究、材料科學和電腦等領域的重大進步,美國在電腦與網路發展史上貢獻極大,包括二戰中發明的電腦、初期的軍事化套用,以及個人電腦發展與革新,美國國防部創辦的ARPA網是網路技術的先驅。
在科學研究方面,美國學者贏得了大量的諾貝爾獎,尤其是在生物和醫學領域。美國國家健康研究中心是美國生物醫學的聚焦點,並已完成人類基因組計畫,使人類對腫瘤、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治愈研究進入重要階段。航空和航天研究的政府機構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一類的私營企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和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是美國科學界最高水準的四大學術機構。除自然基金會外,其他三院分別授予院士頭銜。
教育
初等和中等教育
在美國,教育管理是州或地方政府的責任,而非聯邦政府。但是,聯邦政府教育部可以通過控製教育基金來施加一定程度的影響。美國教育部公布資料顯示,2008年美國各級教育總支出約計10,930億美元,佔當年GDP的7.6%。其中,60.5%用于中、國小基礎教育,39.5%用于高等教育及相關科研項目。
學生有法定義務在公立學校接受從幼稚園到12年級的教育:即國小五年、國中三年,高中四年,分公立、私立兩種,大部分是公立學校,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製。中國小校一般免費或半費供應午餐,學生由校車定點接送。
在美國,16-18歲之前必須在學校就讀。許多州要求必須就讀到18歲。有些州隻規定必須就讀到14歲。學生可以進入公立學校、私立學校或家庭學校就讀。在多數公立和私立學校,教育分為3級水準:國小、國中和高中。
高等教育
在美國,學生18歲高中畢業後不需要通過大學入學考試就能升入高等院校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優先進入好的大學學習。
美國的大學很多,從移民美國的清教徒建立全美的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後,美國的高等教育繼承了歐洲古老大學如英國的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傳統。截至2014年已有2,615所頒發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四年製大學。而兩年製的社區學院則多達3400所。

美國的平均教育水準極高,聯合國的經濟指數調查中將美國的教育水準列為世界第一,美國的許多高等院校有非常大競爭力。在世界排名前500名大學中,美國佔168所,前20名中,美國佔17所。
體育
體育在美國是民族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美國人喜歡一些特別在美國流行的體育項目,例如與美式橄欖球、棒球、籃球和冰球相比,足球在美國是一個比較冷門的體育項目,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少年從事這項世界上最受歡迎的運動,足球亦被認為是在美國最有潛力發展的運動。在體育比賽中所體現出來的美德如團體精神、公正、紀律和耐久性在美國社會中有很高的聲望。
治安
聯邦調查局和美國法警具有各自的職責範圍。聯邦和州法採用普通法審理案件。州法院審理大多數犯罪案件,聯邦法院審理特定的罪案和受理抗訴案。在發達國家行列中,美國的暴力犯罪尤其是使用槍支實施暴力和凶殺的犯罪率一直都高于其他發達國家。
盡管截至2009年世界上超過2/3的國家已經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止了死刑,但美國針對一些特定犯罪(通常是一級謀殺罪)保留死刑,截至2011年還有34個州保留死刑製度。而要判處一個罪犯的死刑,其司法程式非常繁瑣,為了減少冤假錯案和確保死囚的各項權利,美國投入了巨額的司法成本。一個檢察官要最終勝訴一件死刑案,其花費將高達50萬美元以上。在國內外人權組織的壓力下,美國的死刑適用呈下降的趨勢,2006年,美國實施死刑的數量居全球第六,位列中國、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和蘇丹之後。
福利
美國社會安全福利製度創立于1935年。由美國聯邦政府衛生教育福利部主持。這一製度為美國人廣泛接受,並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社會福利分為社會保險和非社會保險兩種。屬于社會保險福利項目的有:老殘保險、失業保險和其他就業保險;屬于非社會保險福利項目的有:對撫養兒童困難家庭的補助、社會保障收入、食品券、醫療補助、住房補助和能源補助。
醫療
美國醫療條件整體水準較高,設施完善,提供醫療的機構主要有醫院、醫生診所、護理院、康復中心、獨立的診斷中心和葯房等。2007年的資料表明,近60%的醫生擁有自己的診所。在美國買葯要去葯房購買,有些超級市場和折扣商店內也設有葯房。合法購買處方葯必須有醫生開的處方。醫療保險組織對醫院的製約度很大,它嚴格規定了醫療費用償付標準,建立了整套衡量醫療資源是否合理使用的評價標準。由于住院費用昂貴,保險公司為控製醫療費用,致力于降低病人住院天數,要求病人在急性病醫院(Acute Hospitalor Short-term Hospital)經過治療(平均住院5-7天)進入恢復期後,即轉到費用相對低廉的護理院(SNFs)或家庭護理中心,或者直接在醫生診所隨診。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美國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佔GDP的17.7%,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8,467美元。2006-2013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25人、葯師9人;2006-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29張。
傳媒
美國報業系統龐大,2004年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十家英文日報如下:《今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每日新聞》、《紐約郵報》、《芝加哥論壇報》、《每日新聞》和《休斯敦紀事報》。美國最有影響的三大報紙為《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和《華盛頓郵報》。

美聯社是美國最大的通訊社,最大的兩家對外廣播機構為美國之音和美軍廣播電視網,均屬官方電台。美國最大的全國性廣播網是全國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廣播公司(ABC)、有線新聞廣播公司(CNN)和福克斯電視台(FOX)等。
文化
綜述
美國的文化產業非常發達,產值佔GDP的20%左右,其整體競爭力位居世界首位。
20世紀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架構;20世紀中期,美國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80年代以後,隨著文化商品化程度的加深,美國憑借經濟、技術和知識等方面的優勢,開始向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開發中國家進行文化產品的傾銷;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各國文化產業壁壘不斷被打破,企業兼並重組浪潮洶涌澎湃,在美國出現了一批超級跨國文化產業集團,引領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
語言
由于沒有聯邦地位的官方語言,部分州將英語定為官方語言,但英語是事實上的官方語言,就整個聯邦而言,並沒有統一的官方語言。由于多年來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的運動,美國50個州中已有31個州通過立法規定英語為官方語言,也有其它一些州提出相關議案,不過,面臨的阻力相當大。有3個州承認其他語言與英語有平行地位:路易斯安那州的法語,夏威夷州的夏威夷語和新墨西哥州的西班牙語。
文學
美國文學自其殖民地時期初具雛形至2013年已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發展歷程,變得日趨成熟。而作為反映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預示社會發展方向的一面鏡子,美國文學也體現出美國人獨特的哲學觀、價值觀。美國早期的移民多是從英國或者歐洲來到這片新大陸的,他們想擺脫歐洲舊的封建傳統,追求自由、民主。而這些要求體現在文學方面,個人主義成為貫穿早期美國文學的一個特色。就此而言,美國文學的發展是承前啓後,極具連貫性的。
美國夢
美國夢是一種相信隻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獲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通常這代表了人們在經濟上的成功或是企業家的精神。許多歐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國夢的理想前往美國的。
但少數人批評美國夢過度強調了物質財富在衡量勝利和快樂上扮演的角色。因為與其他大多數國家不同的是,在美國擁有的經濟自由相當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有限,這使得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極大。從美國獨立直至19世紀末期,廣大的土地都無人居住和擁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佔據並投資和開墾。而到了工業革命時期,美國龐大的自然資源和先進的工業技術則使得快速的社會流動成為可能。
節日
假日中文名 | 英文名 | 日期 |
---|---|---|
New Year's Day | 公元元年1月1日 | |
Birthday of Martin Luther King | 1月第三個星期一 | |
Washington's Birthday | 2月第三個星期一 | |
Memorial Day | 5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 |
Independence Day | 1776年7月4日 | |
Labor Day | 9月第一個星期一 | |
Columbus Day | 10月第二個星期一 | |
Veterans Day | 1918年11月11日 | |
Thanksgiving Day | 11月第四個星期四 | |
Christmas Day | 公元元年12月25日 |
旅遊
概況
旅遊產業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美國旅遊業產值達1.2萬億美元,支持了760萬個就業崗位,其中國際遊客在旅遊及其相關產業上的消費達到了創紀錄的1530億美元。美國商務部預測,未來5年美國旅遊業將年平均成長4%至5%,2012年來美旅遊的國際遊客人數將達到6540萬人次。2012年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份簽署了促進旅遊業發展的行政命令,並責令商務部長和內政部長牽頭成立工作組,就促進旅遊業製定戰略規劃。美國國務院宣布將簡化部分赴美簽證申請人辦理簽證的手續,並為符合條件的首次申請人提供免面簽的待遇。
自然遺產
美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的民族文化使它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旅遊國家。在大平原的西部大山區,有著名的大峽谷國家公園和黃石國家公園;靠太平洋的西海岸地區有風光綺旎、陽光燦爛的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和洛杉磯就位于此。在北部近加拿大邊界附近,有著名的五大湖遊覽區,其中最壯觀的景點是尼亞加拉大瀑布。此外,位于美國西面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也是全球聞名的度假勝地。還有適于冒險者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共有21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其中2項與加拿大共有),其中包括8項世界文化遺產,12項世界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
著名建築
- 白宮
北接拉斐特廣場,南鄰愛麗普斯公園,與高聳的華盛頓紀念碑相望,是一座白色的二層樓房。白宮從前並不是白色的,也不稱白宮,而被稱作“總統大廈”、“總統之宮”。1792年始建時是一棟灰色的沙石建築。

從1800年起,它是美國總統在任期內辦公並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但是在1812年發生的第二次美英戰爭中,英國軍隊入侵華盛頓。1814年8月24日英軍焚毀了這座建築物,隻留下了一付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復時為了掩飾火燒過的痕跡,門羅總統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層白色的油漆。此後這棟總統官邸一直被稱為“白宮”。1901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正式把它命名為“白宮”,後成為美國政府的代名詞。
- 國會山
國會山也就是通常說的國會大廈,指作為美國國會辦公機構的國會建築。它坐落在華盛頓特區國會山的頂部,國家街的東端。盡管地理上並不在華盛頓特區的中心,但是還是由于它的特殊地位而成為大家關註的焦點。1793年華盛頓親自為大廈奠基,南北戰爭爆發後,有人提議停建該大廈,林肯總統卻堅持要將高280英尺的大圓頂造好。國會大廈的圓頂已成為電視中美國政治新聞報道的最佳背景,圓頂內部是一個可容納二三千人的金碧輝煌的大廳。
- 自然歷史博物館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坐落于美國紐約曼哈頓區,與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遙遙相對,佔地面積為7公頃。綜合羅馬與文復興樣式是該博物館的建築風格,于1869年建成。
- 總統山
總統山,全名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美國總統公園,是一座坐落于南達科他州基斯通附近的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紀念公園。公園內有四座高達60英尺的美國前總統頭像,分別是喬治·華盛頓、托馬斯·傑弗遜、西奧多·羅斯福和亞伯拉罕·林肯,這四位總統被認為代表了美國建國150年來的歷史。整個公園佔地面積1278英畝,最高處海拔為5725英尺。公園由美國內政部下屬的一個分局——國家公園管理局進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