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上流社會,年輕女子離婚是件很不道德的事情。而從 歐洲逃回到紐約的伯爵夫人艾倫,盡管因為丈夫成天在外沾花惹草,恰是這樣一個"敗壞門風"的人。艾倫的表妹梅已準備和和律師紐蘭·阿切爾訂婚,在艾倫回來的之後的舞會上阿切爾公開宣布了訂婚一事,並且遵照規矩,提前告訴了梅的表姐艾倫。事實上青春時代的紐蘭既已暗戀過艾倫,有一次還偷偷"強吻"了她。多年後再次相遇,使他的內心波瀾起伏。紐蘭為抑製自己的情感,向梅求婚,端庄嫻靜的梅內心玲瓏剔透,早已察覺未婚夫情感有異,告訴阿切爾如果他愛著其他女人,就不用和她結婚,追求他自己的幸福。然而艾倫出于對他的愛而拒絕了阿切爾的請求。艾倫表示,隻要阿切爾不要求她做出"出格"的事情,她就會留在美國。

二人結婚了。紐蘭很快便發現自己在婚姻的束縛下漸漸失去了自我,他覺得他要被不幸的婚姻所活活埋葬了,並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真正愛的人是艾倫。紐蘭無法再欺騙自己,終于向同樣備受煎熬的艾倫傾吐了心中的愛,但再一次被艾倫回絕。
電影中最經典的一幕是茫然不知所措的紐蘭在明戈特夫人刻意安排下到海邊去找艾倫。他隻能寄希望于命運的垂憐,暗中許願,如果艾倫能夠在海船繞過燈塔前回頭,就和她在一起。但是當海船繞過燈塔許久了,艾倫依然沒有回頭。他依然不舍地希望奇跡的出現,許久的等待後,隻能一步一回頭地愴然離去;和他的不舍相對的,是艾倫早就發現紐蘭在身後,心有靈犀的她也知道紐蘭的心思,為了紐蘭不重蹈她的覆轍,隻能忍痛不回頭。
最終,出于對紐蘭的愛,艾倫準備回到歐洲,從此在他的生活中消失。但她沒有向他表述,隻是在歡送宴會上暗示紐蘭要和梅一起來看她,而實際上宴會上人人都知道艾倫是紐蘭的情人。紐蘭下定決心去歐洲找艾倫。但此時,妻子梅平靜地告訴他:自己已懷孕,並且在不確定的時候就已經告訴了艾倫。世俗的規則終于成功地拆散了艾倫和紐蘭。多年後,已屆老年並已喪妻的紐蘭終于有機會見到艾倫,並在兒子口中得知了"純真"的妻子對他的同情與憐憫,在臨死前讓兒子實現紐蘭一生最重要的心願。然而他隻是在樓下遙望著艾倫的視窗,年輕時代的艾倫燦爛的笑容在紐蘭的心中如鮮花綻放,他終于明白他一直在心底儲存著他最美好的記憶,生怕它被歲月的流逝所淡化。他和艾倫的愛是一種在心靈和靈魂上的愛,遙遠,而又親近,無需表達。 逝去的梅既然想要這樣一個體面的婚姻,放棄或許是對她的成全。讓愛永遠停留在純真的記憶中。 想到這裏,紐蘭輕輕站起,在窗戶關閉(提示他進去)的暗號下,緩緩走過街道的盡頭。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紐蘭·阿徹爾 | 丹尼爾·戴-劉易斯Daniel Day Lewis | ---- |
艾倫·奧蘭斯卡 | 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 | ---- |
梅·韋爾蘭德 | 薇諾娜·賴德Winona Ryder | ---- |
路易莎·範·德·盧頓 | 亞歷克西斯·史密斯Alexis Smith | ---- |
韋爾蘭德夫人 | 傑拉丁·卓別林Geraldine Chaplin | ---- |
拉裏萊·弗茨 | 理查德·格蘭特Richard E. Grant | ---- |
明戈特夫人 | 米瑞安·瑪格萊斯Miriam Margolyes | ---- |
Ted Archer | 羅伯特·肖恩·萊納德Robert Sean Leonard | ---- |
Rivière | 喬納森·普雷斯Jonathan Pryc | ---- |
Narrator | 喬安娜·伍德沃德Joanne Woodward | voice |
Julius Beaufort | 斯圖爾特·威爾遜Stuart Wilson | ---- |
Photographer | 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 uncredited |
Regina Beaufort | Mary Beth Hurt | ---- |
Sillerton Jackson | Alec McCowen | ---- |
Mrs. Archer | Siân Phillips | ---- |
Henry van der Luyden | Michael Gough邁克爾·高夫/Michael Gough | ---- |
Janey Archer | Carolyn Farina | ---- |
Gertrude Lefferts | Tracey Ellis | ---- |
Mr. Letterblair | Norman Lloyd | ---- |
Katie Blenker(as Domenica Scorsese) | Domenica Cameron-Scorsese | ---- |
Stage Actor | 托馬斯·吉布森Thomas Gibson | ---- |
Female Opera Singer | Linda Faye Farkas | ---- |
Male Opera Singer | Michael Rees Davis | ---- |
Male Opera Singer | Terry Cook | ---- |
Male Opera Singer | Jon Garrison | ---- |
Beaufort Guest | Howard Erskine | ---- |
Party Guest | John McLoughlin | ---- |
Party Guest | Christopher Nilsson | ---- |
The Duke | Kevin Sanders | ---- |
Mr. Urban Dagonet | W.B. Brydon | ---- |
Countess Olenska's Maid | Cristina Pronzati | ---- |
Florist | Clement Fowler | ---- |
Stage Actress | Cindy Katz | ---- |
Mingott Maid | June Squibb | ---- |
Archer Maid | Mac Orange | ---- |
Philip | Brian Davies | ---- |
Archer Guest | Thomas Barbour | ---- |
Bishop | Henry Fehren | ---- |
Mary Archer | Patricia Dunnock | ---- |
Herself(as Zoë) | Zoe | ---- |
uncredited) | 克萊爾·布魯姆Claire Bloom | ---- |
Man in Crowd(uncredited) | Pasquale Cajano | ---- |
Lady admiring engagement ring(uncredited) | Tamasin Day-Lewis | ---- |
uncredited) | 凱瑟琳·斯科塞斯Catherine Scorsese | ---- |
uncredited) | 查爾斯·斯科西斯Charles Scorsese | ---- |
Man in Crowd/Gentleman with Lady (uncredited) | Michael Trout | ---- |
職員表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紐蘭·阿徹爾 | 丹尼爾·戴-劉易斯 丹尼爾·劉易斯飾演的紐蘭帥氣而陰鬱,他表面處事中規中矩,但極端蔑視這個社會虛偽的道德準則而不肯就範。紐蘭出身于上流社會,很早便與同樣出身的梅訂婚,但是後來遇到艾倫,使他在愛于責任之間痛苦抉擇。[4] |
![]() | 梅·韋爾蘭德 | 薇諾娜·賴德 威諾娜·瑞德飾演的梅,清純美麗,她對紐蘭所喜歡的藝術毫無興趣,隻熱衷于浮華的貴婦生活。在于紐蘭結婚之前曾覺察到紐蘭的變化而提出延遲婚期,在紐蘭和艾倫準備私奔之前告知紐蘭自己已經懷孕。[4] |
![]() | 艾倫·奧蘭斯卡 | 米歇爾·菲佛 從歐洲回到紐約的女伯爵夫人艾倫由米歇爾·菲佛飾演,美麗奔放,與美麗但又虛榮的梅相比,艾倫顯得成熟、自信、魅力無窮。因為丈夫在外拈花惹草,艾倫打算離婚,而她自己也與男秘書長期同居。大家都把離經叛道的艾倫當做瘟疫而孤立她。艾倫與紐蘭深愛彼此,但是艾倫不願意傷害梅,紐蘭離開她之後,艾倫也沒有再婚。[4] |
幕後花絮
穿幫鏡頭
- 時代錯誤:當埃倫向紐蘭表白心跡的時候,可以在她身後的牆上看到一幅油畫"The Art, the Caresses, the Sphynx",是由Fernand Khnoppf 在1896年創作的。影片設定的時間是在1870年代。
- 連貫性:在波士頓公園長凳上,紐蘭和埃倫坐著。當他坐下來的時候,他脫下了手套,我們可以看見他的婚戒。鏡頭轉向別處然後又回來,此時他戴著手套。然後他又把手套脫下。
- 時代錯誤:電影發生在1870年代。電影開始于一場"浮士德"的演出。這出歌劇第一次在紐約上演的時間是在1883年10月22日。
- 時代錯誤:在那個巴黎的長鏡頭裏,可以看到後方的萬神殿和聖路易斯島,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築屋頂上的電視天線。
- 時代錯誤:Beaufort掛在紅色繪畫室裏的兩幅畫:Le Printemps和《春的誕生》(The Birth of Spring),其作者是Bouguereau,實際完成于1886年,而影片反映的年代卻是19世紀70年代。
- 事實錯誤:紐蘭特和梅的孩子受洗禮時,牧師為孩子念的祈禱詞是:"聖父、聖子和聖靈。"(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而不是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Ghost)。實際直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聖公會修改了祈禱書後牧師才會在洗禮時說:"The Father, Son, and the Holy Spirit。"
獲獎記錄
第66屆(1994)奧斯卡金像獎 | 備註 |
---|---|
奧斯卡獎-最佳服裝設計 | 獲獎 |
最佳女配角薇諾娜·瑞德 | 提名 |
最佳改編劇本傑伊·考克斯,馬丁·斯科塞斯 | 提名 |
最佳藝術指導丹特·費雷蒂,Robert J. Franco | 提名 |
最佳配樂埃爾默·伯恩斯坦 | 提名 |
第50屆(1993)威尼斯電影節 | 備註 |
---|---|
女性題材電影獎馬丁·斯科塞斯,米歇爾·菲佛 | 獲獎 |
第51屆(1994)美國金球獎 | 備註 |
---|---|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薇諾娜·瑞德 | 獲獎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 提名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女主角米歇爾·菲佛 | 提名 |
電影類-最佳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 提名 |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斯科西斯在此片中展示了巨大的耐心,他讓永不停息的攝影機安靜下,而讓靜態的畫面來講述故事,而在表面安靜似水的畫面下卻隱藏著巨大的難以抑製的張力和節奏,上流社會的人全副武裝地在公共場合用訓練有素、精心打造的措辭彼此交談,性的沖動和壓抑在他們的心中翻滾洶涌,經歷過這些時刻的主人公們很難毫發無損地存活下來。而這正是影片所要表達的精髓。但在這一系列的反復和繁瑣中,仍然傳達出一種優美和尊嚴。
劇本精確地反映出小說原著的精神,斯科西斯在完美劇本的基礎上,配合專橫的攝影師Michael Ballhaus為影片裹上了一層社會學的包裝。為了更真實地還原出那一時代,影片在最微小的細節上都下足了工夫:精美的食物、高級雪茄、精致的織物、衣服、繪畫,直到適當的背景音樂。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鑲金鍍銀的,充斥著水晶、天鵝絨和象牙。維多利亞時期的房間裏堆滿了家具、繪畫、枝形大燭台、雕塑、植物、羽毛、軟墊、古玩以及穿著和這一切相匹配衣服的人們。影片跳動著美麗的色澤,各種顏色在其中流暢地流轉。影片中的人似乎總在顧影自憐,而斯科西斯就用他那看似不動實則緩慢移動的攝像機不動聲色地破壞著他們的造型。攝像機移動得如此精巧以至很難察覺,靜止的攝像機或許是一種觀察,而移動的攝像機則就是一個觀察者。
製作公司 | Cappa Production |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 |
發行公司 | 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
哥倫比亞三星電影發行公司 | |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Españ | |
哥倫比亞三星家庭影片公司 | |
哥倫比亞三星 | |
LK-TEL Vídeo | |
LK-TEL | |
特技製作公司 | Illusion Arts Inc |
發行信息
法國1993年9月22日 | 德國1993年11月18日 |
加拿大1993年10月1日 | 澳大利亞1993年12月2日 |
美國 1993年10月1日 | 荷蘭1994年1月6日 |
瑞典1993年10月29日 | 阿根廷 1994年2月10日 |
芬蘭1993年11月12日 | 西班牙 1994年2月18日 |
影片評價
導演西科斯以自己獨到的技法,描述著愛情這個文學的永恆話題,道出了不同于時代的理解。電影通過博福特命運浮沉這一線索與主人公愛情悲劇的主線相互映襯,使一個看似尋常的愛情故事具備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武端理評)
一向擅長描繪紐約中下層社會生活的寫實派導演馬丁斯科塞斯,首度嘗試以往從未接觸過的題材,拍攝此部古裝文藝愛情片可說是他從影生涯的一大突破,在這部電影裏用唯美與簡約的鏡頭不遺餘力地贊頌了自己心中的純真年代,該片服裝、佳餚、豪宅裝潢、人物舉止談吐皆十分考究。有種屬于回憶的、緩慢、精美的敘事節奏。(搜狐評)
電影《純真年代》風格奢華唯美,聚焦愛情糾葛的同時也用絢麗的影像幾近真實地再現了整個"鍍金時代"的風貌。(楊彥,崔美凌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