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紐約客》由哈羅德·羅斯()和他的妻子簡·格蘭特()創辦,首期雜志發行于1925年2月17日。羅斯最初的目的是想辦一份有深度的幽默刊物,以區別于當時已有的幽默雜志的庸俗格調。羅斯一直主持雜志的編輯工作,直到1951年他去世之前。自創辦起,《紐約客》就一直以其獨特的大都會文化的成熟風格而自豪。
創刊以後,《紐約客》一方面保持了輕松幽默的主題風格,另一方面它也很快成為嚴肅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的一處顯要出版視窗。二戰剛剛結束後,《紐約客》曾用一整期的篇幅發表對廣島的報道。隨後的年代中,雜志發表了許多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說,包括、、村上春樹、納波科夫、菲利普·羅斯、賽林格、約翰·阿普戴克()等。雜志創辦早期,通常每期刊物會發表兩到三篇短篇小說,近年來減少到每期一篇。所發表小說的主題和風格多樣,來源除了英語創作,還包括翻譯作品。由于雜志嚴格的審稿標準,能夠在《紐約客》上發表作品可能使作者一炮走紅。那些經常在紐約客發表作品的作家,被稱為是“紐約客作家”。

羅斯去世後,威廉·肖恩接任主編,並一直任職達36年(1951-1987年)。在此期間,《紐約客》基本形成了現在的風格。此後,羅伯特·哥特列波() (1987-1992年) 和蒂娜·布朗(1992-1998年)先後擔任主編。與肖恩低調的作風不同,布朗在任期間對紐約客進行了很多大膽的改革,也因此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她將雜志從黑白改為彩色,開始在版面上使用攝影作品,並採用更現代的版面設計,內容上也增加了對時事和熱門話題的報道。 這些改革使得雜志更加通俗化,帶來了更高的廣告收入,並使得訂數大量成長。但是這些市場化的做法也招致了很多批評,認為這些改革破壞了《紐約客》的傳統。《紐約客》現任主編是大衛·瑞姆尼克(), 于1998年接替布朗的職位。
隨著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九十年代末以來《紐約客》也開始採用這些新的媒體。部分的雜志內容可以在《紐約客》雜志的網站www.newyorker.com上免費獲得。同樣,網站www.cartoonbank.com上,可以買到歷年來紐約客雜志上發表的漫畫的復製品。2006年,《紐約客》出版了一套九張DVD的雜志全集,收錄了創刊以來80年,超過4000期雜志的所有內容。


政治
傳統上,《紐約客》的政治傾向一般被認為是無黨派性質和自由派的。不過,近年來,雜志發表的一些社論文章帶有明顯的黨派傾向。在2004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報道中,《紐約客》先後發表Hendrik Hertzberg、 Philip Gourevitch的文章支持約翰·克裏。並在選舉前的一期雜志上,以雜志的名義正式支持克裏。這在雜志八十年歷史上是首次。
近年重要內容
新聞報道
2004年,資深記者Seymour Hersh參與了虐囚門事件的最初揭露。 2006年,Hersh報道美軍正在製定對伊朗的作戰計畫。白宮至今未予否定。
漫畫
1993年:標題為“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漫畫,後來被廣泛引用http://www.unc.edu/depts/jomc/academics/dri/idog.html。
小說
1997年:斷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