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體征
典型的天鵝絨樣紅斑似不難診斷,但紅白相間的間雜型白斑,容易診斷為“扁平苔蘚”,顆粒樣微小結節有時呈白色,有時呈紅色,白色時往往診斷為“白斑”,“顆粒型白斑”,這在診斷上,組織病理相起很重要的作用,甲苯胺藍用于口腔可疑病區染色,因甲苯胺藍能與DNA和RNA結合,當核酸大量增加,呈現出深藍色,提示該地區細胞核酸代謝活躍,是一種簡單,快速,經濟,無痛性檢查早期癌腫的一種方法,染色後用1%醋酸清水沖洗,可降低甲苯胺藍染色的假陽性,如反復染色陽性區,在該處取活檢標本,更具準確性。
口腔紅斑發病年齡以41~50歲發病最高,發病部位以舌緣部病最高,齦,齦頰溝,口底及舌腹,齶部次之,臨床上分為均質性紅斑(homogenous erythroplakia),間雜型紅斑(interspersed erythroplakia),顆粒型紅斑(granular erythroplakia)3種類型:
一,均質性紅斑
病變較軟,鮮紅色,表面光滑,無顆粒,表層無角化,紅色光亮,狀似“無皮”,損害平伏或微隆起,邊緣清楚,範圍常為黃豆或蠶豆大,紅斑區內也可包含面板正常的粘膜。
二,間雜型紅斑
紅斑的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點,臨床上見到紅白相間,類似扁平苔蘚。
三,顆粒型紅斑
在天鵝絨樣區域內或外周可見散在的點狀或斑塊狀白色角化區(此型也即顆粒型白斑),稍高于粘膜表面,有顆粒樣微小的結節似桑葚狀或似顆粒肉芽狀表面,微小結節為紅色或白色,這一型往往是原位癌或早期鱗癌。
治療方法
一旦確診後,立即作根治術。手術切除較冷凍治療更為可靠。
飲食保健
忌咖啡、可可等興奮性飲料。
預防護理
口腔粘膜紅斑是一種非常嚴重但又少見的癌前病變,其特征是口腔粘膜上出現鮮紅色,天鵝絨樣的斑塊,臨床及病理學上均無任何其他疾病的特征,不能診斷為任何其他疾病臨床可分為:
①均質型,
②間雜型,
③顆粒型,此病例為顆粒型,顆粒型紅斑大多為原位癌或已經突破基底膜的早期浸潤癌,隻有少數上皮異常增生,這類型的癌可以面積較大,也有的表現為多中心性生長,顆粒型形成的機製,是上皮釘突增大處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結締組織乳頭形成紅色顆粒[2],本病易與扁平苔蘚,白斑相混淆,組織病理檢查是臨床診斷的重要依據,甲苯胺藍染色是一種簡單,快速的檢查方法,反復染色陽性區取活檢標本,更具準確性[3],紅斑是少見的癌前病變,臨床上應提高警惕。
病理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
疾病診斷
一,扁平苔蘚
扁平苔蘚邊緣可變性,常在發紅區周圍發生白色條紋或網狀損害,往往對稱,並可在多處發生,病損區域粘膜平,白線條稍高,糜爛可愈合,病理檢查基底層液化變性,固有層內有淋巴細胞浸潤帶,而紅斑邊緣清楚,範圍固定,病損高出粘膜,或與粘膜平,或蝕下,天鵝絨樣表面,顆粒,結節,肉芽狀,磨砂狀表面,不愈合,病理檢查上皮萎縮,上皮異常增生,原位癌,浸潤癌,上皮內有角化不良細胞,有時有角珠形成。
二,白斑
一般稍高出粘膜表面,去除可能的刺激因素,症狀減輕,可以是斑塊狀,顆粒狀,皺紋紙狀或疣狀,一般無自覺症狀,自覺局部粗糙,有潰爛時出現自發痛及刺激痛,病理檢查上皮增生,粒層明顯,棘層增厚,上皮釘突增大,結締組織中有炎細胞浸潤,可見到上皮異常增生,紅斑是在紅色病損基礎上有白色斑點,或有白色磨砂狀表面,病損不愈合,病理檢查除可見到上皮異常增生外,尚有原位癌或浸潤癌。
檢查方法
病理檢查可見上皮不全形化或正角化與不全形化混合存在,角化層極薄甚至缺乏,乳頭層上有2~3層棘細胞,以至乳頭非常接近上皮表面,而毛細血管的明顯擴張,使病損表現為鮮紅色,鏡下除見有上皮萎縮外,尚有表現為上皮增生,釘突增大伸長,釘突之間的上皮萎縮變薄,遂使結締組織更接近表面,顆粒形成的機理就是釘突增大處的表面形成凹陷,而高突的結締組織乳頭形成紅色顆粒,上皮細胞排列紊亂,極性消失,細胞形態大小不一,棘細胞縮小,核大深染,有絲分裂相增多等上皮異常增生,固有層內炎細胞浸潤明顯,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上皮層內有角化不良細胞,胞核大,胞漿呈強嗜酸性,有時有角珠形成,顆粒型紅斑大多為原位癌或已經突出基底膜的早期鱗狀細胞癌。
並發症
本病如無及時處理易並發原位癌或浸潤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