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于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以英國與法國被迫根據與波蘭的協定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所謂的日耳曼人的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借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于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也陸續佔領或者吞並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法國等國家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沿海地區和大西洋海域發生多起軍事碰撞,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大陸地區仍能繼續反抗德國入侵的主要力量。

直接原因:法西斯勢力的迅速強大。法西斯政權的基本特征是對內極權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稱霸世界。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為實現重新瓜分世界,擴大自己勢力範圍的企圖,不惜發動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
戰爭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徹底改變了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政治版圖,其中作為戰勝國的法國、比利時、義大利、 希臘和羅馬尼亞獲得領土作為賠償,並且立即于這些領土上設立新的地方行政區劃以進行有效的管理,而戰敗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則紛紛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時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奪取了俄羅斯帝國的政權,也讓原本作為參戰國之一的俄羅斯帝國跟著宣告結束。

盡管在戰爭結束後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著民族統一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民族情節且越來越深化。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和約》後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對于領土收復以及復仇的思想更趨強化。然而由于《凡爾賽和約》的種種限製,德國仍然失去包括德國自身13%的領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過去德國在戰爭期間吞並的他國領土也被迫允許獨立,並以戰爭開銷與賠償為由征收巨額賠款。條約中更進一步限製德國軍事力量的規模以及配備,包括了撤除空軍,不得建立軍校,廢除德國義務兵役製和總參謀部。而與此同時俄國內戰漸趨緩和,並且另外成立蘇聯掌管政權。
1918年到1919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德意志帝國瓦解並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國政府後來又被稱作魏瑪共和國。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權力爭奪沖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與英國和法國簽署1915年《倫敦條約》的義大利以獲得領土為條件決定轉而投靠協約國集團,但是義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後兩國並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後因為這次領土擴展事件反而讓義大利社會爆發沖突。而從1922年到1925年開始,以本尼托·墨索裏尼為首的法西斯黨成功于義大利獲得執政權力,並且以民族主義與極權主義廢除了原本的代議製民主結構,不斷打壓義大利當地的社會主義、左派和自由主義的的活動;同時義大利政府也積極展開許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夠將義大利發展成為世界大國之一,而成為“新羅馬帝國”。另一方面在德國,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則開始嘗試在德國建立一個法西斯政府。伴隨著經濟大恐慌爆發之後,德國社會開始支持納粹黨執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便被任命為德國總理。在國會縱火案發生後希特勒開始大力提拔納粹黨成員擔任政府重要官員,並開始將德國塑造成極權的一黨製國家。
中國國民黨則為了能夠清除地方軍閥的勢力,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由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開始自南向北展開北伐,最終在名義上統一中華民國。然而北伐結束後國民黨便與原本一同合作的中國共產黨發生沖突,中國很快又再度陷入內戰中。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為製定侵略中國的總方針,召開了東方會議,製定了《對華政策綱領》,1931年日本帝國內軍國主義正趨高漲,帝國政府開始策劃如何能夠有效掌控中國領土並且獲取自然資源,進而借此發展出足夠的實力來掌管亞洲地區。日本故意借由九一八事變作為借口進而入侵滿洲,並隨即另外建立作為傀儡政權的偽滿洲國。此時蔣以“攘外必先安內”的姑息態度回應日本的入侵行為,繼續剿共戰爭,另一方面則期望國際聯盟協助處理日軍進佔中國領土的問題,但日本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行為後隨即宣布退出該組織。在這之後日本又發動了一連串的挑釁行為如上海、熱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簽署《塘沽協定》雙方才一度宣告停戰。不過中國仍組織志願部隊繼續在滿州、察哈爾和綏遠等地抵抗日軍入侵。
盡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時發起一場以失敗告結的啤酒館政變嘗試推翻德國政府,他仍然成功地于1933年通過合法選舉成為德國總理。他宣布廢除民主製度,同時借由民族主義的風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並很快便開始大規模地重整軍備,與此同時法國為了確保義大利仍然與其同一陣線,允許義大利將衣索比亞列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導下,德國于1935年再度合並原本作為德國領土的薩爾盆地地區,而在獲得民意支持的情況下德國隨後推翻《凡爾賽條約且加速重整軍備的計畫,甚至以大規模征兵的方式擴充部隊兵力,而這些強調國家主權的舉動也更加加深了德國社會對于希特勒的聲望。
為了能夠抗衡德國不斷發展,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決定成立斯特雷薩陣線(Stresa Front)。另外蘇聯也懷疑德國的目標也包括佔領東歐的廣大領土,為此蘇聯與法國也簽署《法蘇互助條約》(Franco-Sovie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然而盡管《法蘇互助條約》已經簽署,該協定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國際聯盟的討論才能針對入侵行為有所因應,這使得這一條約基本上並無威嚇力。而在1935年6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和約》的部分限製。而美國則于同年8月通過了中立法案,表示不會幹涉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這也促使義大利于同年10月時入侵衣索比亞,德國是少數願意表態支持義大利入侵舉動的歐洲國家,這也使得義大利在稍後德國吞並奧地利並未表示反對。
盡管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顧《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而進駐萊茵河右岸,但是其他歐洲列強對于此事並未多加幹涉。同年7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希特勒和墨索裏尼公開支持主張法西斯獨裁的佛朗哥部隊和蘇聯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軍隊交戰,這次雙方沖突也成了德國和義大利測試新型武器與作戰方式的地方,最終佛朗哥部隊于1939年初成功贏得內戰。1936年10月,德國和義大利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個月後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這時中國也發生了西安事變後,國民黨和共產黨軍隊同意停火並組織統一戰線來反對日本入侵。
經濟危機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負,為了解決這一緊張情況,日本瘋狂擴軍備戰。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便製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陸政策。內容:先將朝鮮、中國台灣吞並(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將清軍趕出朝鮮,並通過馬關條約使朝鮮、台灣成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並中國東北和蒙古(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強行開啟中國門戶),然後挑起對華全面戰爭佔領中國(全面戰爭爆發),最後吞並亞洲,成為世界一強,稱霸世界。一直到21世紀初,日本軍國主義依然深入人心。曾有一中國記者問一日本模特:“若中日戰爭爆發,你最先做的事是什麽?”令人出乎意料的回答:參軍,志願當慰安婦。中韓兩國曾與日本在此問題上對峙多年,日本模特竟甘當慰安婦,可見軍國主義對人民的侵害程度。
陣營介紹
同盟國
美國、蘇聯、中華民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波蘭、加拿大、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希臘、南斯拉夫、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古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墨西哥、巴西、衣索比亞、伊拉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伊朗、賴比瑞亞、秘魯、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智利(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在退出軸心國陣營之後也加入了同盟國)。
軸心國陣營
納粹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義大利王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傀儡政府)、芬蘭(德國入侵蘇聯時加入軸心國)
僕從國及軸心國盟友
芬蘭、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偽滿洲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維希法國、泰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緬甸巴莫政權、菲律賓勞雷爾政權、塞爾維亞救國政府、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和挪威民族統一黨。
持續時間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性質
一場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戰爭。
開始標志
1939年8月,納粹德國和蘇聯秘密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一個星期後,德國和蘇聯一起入侵波蘭。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58個師近150萬人,2800輛坦克,2000多架飛機,分3路向波蘭發起突然襲擊。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向美國一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大規模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結束標志
1945年5月8日蘇聯和波蘭部隊攻克柏林和德國無條件投降;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核子彈,日本帝國在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 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密蘇裏號”美國戰艦上簽字
涉及地區
美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中東、亞洲、地中海、大洋洲、歐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戰爭分為五大戰場,即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其中主要戰場有:
局部反法西斯戰爭
亞洲 |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國開始局部抗戰,1937年進入全民族抗戰時期,1938年進入持久抗戰。 |
非洲 | 1935年,義大利不宣而戰,入侵衣索比亞,由于英法縱容,1936年5月義大利吞並衣索比亞。 |
歐洲 | 西班牙內戰爆發。 |
中國戰場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奮起抗日,拉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國的抗日戰爭經過艱苦的戰略防御和相持階段于1944年轉入反攻。1945年,中國抗日軍民進行全面反攻。中國戰場是亞洲太平洋戰場中的主要戰場,共消滅日軍150萬,受降128萬,中國軍人陣亡130多萬。
歐洲西線戰場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此後德軍接連向歐洲西、北和東南大規模進攻。從1940年4月到次年6月,德出動7個師攻陷丹麥、挪威;調動130個師擊潰了西歐國家的147個師,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迫使英法聯軍40個師33萬人從敦刻爾克跨海退守英倫三島,之後德意南北合擊,迫使法國敗降。德還對英國進行大規模空襲戰役,出動62個師佔領南斯拉夫和希臘。1943年7月,英美盟軍在義大利西西裏島登入,9月義大利投降。1944年6月,盟軍集結278萬人,成功進行了法國諾曼底登入戰役,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並在西歐各國抗德武裝配合下,于1944年秋冬兩季全部解放被佔西歐國家。

歐洲東線戰場
德軍進攻西歐期間,蘇聯通過擴大自己的版圖,建立起一條“東方防線”。1941年6月22日,德國投入190個師共550餘萬人,分3路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經過列寧格勒保衛戰和莫斯科會戰等戰役,粉碎了德軍的閃電進攻。自1942年7月始,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與德軍激戰200天,殲敵150萬。1944年,蘇又組織了10次戰略性戰役,把德軍趕出蘇聯。爾後蘇軍繼續西進,與東歐各國反法西斯武裝配合,解放了東歐。
太平洋戰場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軍基地珍珠港。在此後的半年中,日美在珊瑚海、中途島、拉包爾和瓜達爾卡納爾群島進行激烈的海空戰役,日接連失敗。1944年美軍轉入進攻,大規模空襲日本本土,對日佔島嶼實施海陸空聯合作戰,1945年8月又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核子彈。日在太平洋戰場損失125萬兵力。

東南亞戰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進軍東南亞,半年內佔領了東南亞廣大地區。1944年,中美英聯軍在印緬戰場上接連打擊日軍,並在當地抗日武裝積極配合下發起緬甸戰役,消滅日軍7萬餘人。
北非戰場
1940年7月,義大利乘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衣索比亞進犯駐扎在東非的英軍。1941年1月英軍收復東非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同年2月,德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德意重新發動進攻。1942年,英軍經過10月的阿拉曼戰役,粉碎了德意的進攻。11月,盟軍10萬餘人分3路從摩洛哥和阿爾及爾登入。1943年4月,盟軍又在突尼西亞戰役中獲勝。5月,北非的25萬德意軍隊投降。
華盛頓會議
背景 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憤怒。美英蘇等國家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逐漸走向聯合
時間 1942年1月1日
參加國 美英蘇中 等26個國家
地點 美國 華盛頓
內容 保證將用自己所有的人力、物力,聯合起來,徹底打垮法西斯國家
雅爾塔會議
時間 1942年9月
參加國 美英蘇
①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後,要對德國進行軍事佔領,徹底消滅其法西斯主義
②決定成立聯合國
③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的3個月內,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
結果
同盟國勝利。美國與蘇聯發展成為超級大國,形成“冷戰”的局勢。 歐洲霸權時代結束並走向聯合。
爆發原因
一戰禍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卻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中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阿道夫·希特勒開始秘密武裝德國。《凡爾賽和約》就是20年的停戰協定。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法西斯獨裁
1922年10月,義大利國王任命墨索裏尼擔任義大利總理,法西斯專政在義大利開始建立。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國第一大黨。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上台,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製,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後通過天皇製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使軍部實力大大加強。不久,受軍部控製的廣田弘毅上台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之後,德國、義大利與日本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並且幹預西班牙內戰。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後增至30個國家。(可參見:法西斯主義)
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爆發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
■局部反法西斯戰爭
■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的形成: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柏林-羅馬軸心''正式形成,1936年11月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後義大利也加入,結成了“柏林-羅馬-東京軸心”。
■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在日本侵略中國,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西班牙內戰中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其頂峰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陰謀。
■集體安全的落空:1939年4月起,英法蘇就締結同盟條約展開談判,但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結果;1939年8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解除了德發動戰爭的後顧之憂。
戰爭歷程
戰爭前奏
1919年,墨索裏尼建立法西斯組織。
1921年9月,正式建立法西斯黨。
1922年10月,義大利國王任命墨索裏尼擔任義大利總理,法西斯專政在義大利開始建立。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霸佔中國東北。
1932年夏天,德國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取締納粹黨以外的一切政黨。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1933年,德國退出國聯。

1934年,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集總統、總理、軍隊最高統帥于一身,加強了法西斯獨裁統治。
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放手擴充陸軍、重建空軍、建造軍艦。
1936年,德國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踐踏《凡爾賽和約》。
1936年2月26日,日本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使軍部實力大大加強。不久,受軍部控製的廣田弘毅上台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5月,義大利佔領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正式吞並了衣索比亞。
1936年,德意秘密簽訂協定,加強對外侵略戰爭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羅馬軸心”。“柏林——羅馬軸心”形成不久,德日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爆發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義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形成,世界大戰迫在眉睫。1938年,德國 派兵佔領了奧地利(參閱:德奧合並,Anschluss)。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裏尼在德國慕尼黑開會,簽訂協定,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在場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慕尼黑陰謀”是英法等國綏靖政策達到頂峰的標志。
1939年,德國威脅並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8月,德蘇兩國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利用閃電戰入侵波蘭,兩天後,英國與法國對德國宣戰。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開始。
戰爭進程
1940年3月,德國與蘇聯將波蘭瓜分,蘇聯吞並巴爾幹國家,此外還進攻芬蘭以報蘇芬戰爭之仇,更主要的是建成其東部防線。同年四月,德國閃擊挪威的培爾根和奧斯陸,並且徹底控製丹麥王國。5月丹麥王國參加了《反共產國際協定》,隨即德國閃擊尼德蘭(參閱:荷蘭)及比利時王國(比利時),德國佔領荷蘭及比利時後隨即立刻閃擊法國,6月法國投降,建立維希法國政權。接著德軍大規模毀滅性轟炸不列顛(轟炸主要集中在倫敦),準備橫渡英吉利海峽,但是經過英國人民的英勇抵抗,使得英國暫時安全。1941年希特勒突然將槍口對準東歐,分別將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維尼亞拉入軸心國,分別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1941年6月,希特勒與蘇聯撕下臉皮,撕毀未到期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動極大規模的進攻,一度打到歐洲東部的莫斯科。

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的廣播演說中表示,蘇聯的衛國戰爭,不僅是為了保衛蘇聯,而且要幫助那些呻吟在德國法西斯主義枷鎖下的歐洲各國人民。這促使英、美政府要對法西斯侵略和戰爭目的表明自己的態度。蘇德戰爭開始。 (蘇德戰場是歐洲第一戰場)
1941年8月初,羅斯福、丘吉爾分別率領本國政府的官員乘軍艦在紐芬蘭的阿金夏港舉行會談,最後于8月13日簽署了聯合聲明,14日正式公布,史稱《大西洋憲章》。聲明宣布了對德戰爭的目的和戰後和平的處置。聲明稱英、美兩國並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凡未經有關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領土改變,兩國不願其實現。兩國宣稱尊重各民族自由選擇其所賴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權利。待納粹暴政被最後毀滅後,使全世界所有人類悉有自由生活的保證。兩國相信世界所有國家,無論為實際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兩國贊助與鼓勵一切實際可行的措施,以減輕愛好和平人民對于軍備的沉重負擔。
《大西洋憲章》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于動員世界人民,加強反法西斯聯盟,打敗德、意、日侵略者,無疑起著積極的作用。美國作為一個尚未參戰的國家,與英國一起發表如此明確的聲明,對德、意、日法西斯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是,大西洋憲章中也反映出英、美存在爭奪殖民利益的矛盾。美國依仗其經濟實力而極力強調把“機會均等”、“海上自由”的原則塞進憲章,這反映了美國要爭奪英國殖民地的心情。
然而,總的說來,《大西洋憲章》不僅標志英、美兩國在反法西斯基礎上的政治聯盟,而且也是後來《聯合國憲章》的基礎。1941年9月,在倫敦召開了討論《大西洋憲章》的同盟國會議。英國、蘇聯、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南斯拉夫、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希臘、挪威和“自由法國”參加了會議。實際上,《大西洋憲章》已成為這些國家繼續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綱領。
蘇聯政府為了集中力量打擊德國法西斯,促進反法西斯聯盟進一步加強,于9月24日發表聲明,贊同憲章的基本原則,同時明確表明了自己的原則立場:當前必須集中力量,盡快地解放被希特勒奴役的各國人民,在戰後必須消滅法西斯。
在亞洲大陸和太平洋地區,日本決定利用歐洲戰場的緊張局勢奪取歐洲國家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1941年,日本襲擊珍珠港、關島及菲律賓,激怒了美國,美國在3天後與所有軸心國宣戰。日本佔領了大部分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國家和地區,但是在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的失敗使得日本在東亞局勢很不樂觀,美國主導進攻,向日本逼近。1943年7月10日,二戰歐洲戰場重大戰役西西裏島搶灘開始。 在西西裏島搶灘中,德、意軍被殲約16萬人,而盟軍總計損失2.2萬餘人。同時德軍攻擊斯大林格勒而失敗,紅軍開始反擊德國。
1944年6月6日,由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部隊組成的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入,開闢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第二戰場。諾曼底搶灘役到7月24日結束時,盟軍共投入288萬人,5300多艘戰艦和13700多架戰機。德軍投入的兵力達51萬人。戰役中,盟軍共消滅德軍11.4萬人,擊毀坦克2117輛,飛機245架。盟軍方面有12.2萬名將士獻身疆場。此後,盟軍繼續向歐洲腹地推進,在3個月的時間裏相繼解放了法國和比利時等國,並攻入德國本土。同時蘇聯將德國從本土徹底逐出。1945年德軍投降,希特勒自殺。同時美國在萊特灣戰役幾乎消滅了日本海軍。1945年8月美國用核子彈轟炸廣島及長崎。9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而結束。
敵對陣營
軸心國陣營
德國(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義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羅埃西亞(傀儡政府)。
僕從國及軸心國的盟友:芬蘭、偽滿洲國、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維希法國、泰國、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中國南京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緬甸巴莫政權、菲律賓勞雷爾政權、塞爾維亞救國政府、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以及部分分裂民族。
盟國陣營
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自由法國臨時政府)、波蘭、加拿大、紐西蘭、英屬印度、南非聯邦、丹麥、挪威、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希臘、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瓜地馬拉、古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菲律賓聯邦、墨西哥、巴西、衣索比亞、伊拉克、玻利維亞、哥倫比亞、伊朗、賴比瑞亞、秘魯、羅馬尼亞、匈牙利、厄瓜多、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土耳其、埃及、黎巴嫩、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阿根廷、智利( 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退出軸心國陣營之後也加入了同盟國)。
主要參戰國首腦
重要戰役
概況
莫斯科保衛戰 | 1941年,蘇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宣告德軍“閃電戰’‘破產 |
斯大林格勒戰役 | 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捩點 |
中途島戰役 | 1942年6月,日本發動中途島戰役被美軍擊敗,太平洋戰場出現轉折 |
阿拉曼戰役 | 1942年10月,英軍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北非戰場出現轉折 |
具體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39年9月,波蘭覆亡,蘇聯趁火打劫,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1940年4月9日攻佔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佔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後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曼斯坦因計畫”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佔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6月,德軍對法國發動總攻,義大利趁火打劫,對法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
1940年7月——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于入侵英國的訓令(海獅計畫)。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企圖迫使英國屈服。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蘇聯,執行巴巴羅薩計畫,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
1941年9月30日,德國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代號為“台風”的閃擊戰,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公裏至400公裏,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以29架飛機,一艘潛艇和五艘迷你潛艇的微小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大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紐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和南斯拉夫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戰敗德、日、意的法西斯侵略,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
1942年6月,日本軍部為了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進攻美軍駐守的中途島,美軍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畫,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而勝利,從而使太平洋戰場的形式發生轉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從此,蘇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式,更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式的轉變,成為二戰轉捩點。
1942年夏天,德意軍隊進逼阿拉曼,開羅告急,10月英軍在阿拉曼一帶發動反攻,德意軍隊損失慘重,倉皇西逃。北非戰場情勢發生轉折。1943年,北非的德意軍隊投降。
1943年7月,美英軍隊在義大利的西西裏島登入。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裏尼垮台。9月,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開始瓦解。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宣布投降。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及其隨從人員在埃及首都開羅會晤,簽署了《開羅宣言》。聲明盟國將堅持對日作戰,直至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明確規定日本侵佔的包括東三省、台灣和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通過了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宣言。會議決定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代號“霸王戰役”以盡快打敗納粹德國。
1944年6月6日,280萬美英等同盟國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入,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蘇軍也在東線對德軍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盟軍開始兩面夾擊德軍,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8月,盟軍進入巴黎,法國光復。【諾曼底登入是歐洲第二戰場,登入後次年的5月8日德軍投降】
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解決戰後的重大問題,在蘇聯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戰後民主化,準備在戰後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三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等。
1945年4月,美蘇軍隊在易北河會師。同時,蘇軍猛攻柏林。以損失了40餘萬人的代價攻克柏林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突發腦溢血而逝世。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身亡,蘇軍攻佔柏林。
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後換為艾德禮)在德國的波茨坦會晤,重申了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精神。會議期間,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代號為“小男孩”的核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承諾德國投降後的3個月內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德軍5月8日投降,8月8日蘇聯再也不能拖了,隻得對日宣戰)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代號為“胖子”的核子彈轟炸日本長崎。(就像一位歷史學家形容的那樣:“在百萬分之一秒內,廣島消失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裏”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波蘭戰役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蘭戰役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0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擊戰”的威力。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軍隊的奮力抵抗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

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戰術強大並數倍于己的德軍擊敗。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收復了波蘭于1921年侵佔的寇松線以西的西烏克蘭與西白俄羅斯。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再一次遭到瓜分。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一次消失了。
與此同時西線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意志帝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屯重兵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後面,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堂·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著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隻是在外交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意志帝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沖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綏靖政策),西方則稱為“假戰”。希特勒在佔領波蘭後,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于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入侵北歐
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übung)計畫,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人聲稱這是為了防止英法首先佔領挪威這個原本中立的國家,從而切斷德國從瑞典進口礦產的道路。英國海軍成功地封鎖了挪威港口,並且在挪威登入。德軍撤退到挪威腹地並據此堅守。英國軍隊無法肅清德軍,加上西線戰事爆發隨後撤退,6月,挪威被德國佔領。
法國投降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改良過的施裏芬計畫( 亦稱為曼斯坦因計畫)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5月13日德軍A集團軍按曼施坦因意圖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德國坦克師強渡馬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時德軍B集團軍在空降兵配合下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製位于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聯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畫中的大包圍。到5月19日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隻有50英裏處。
5月24日,德軍裝甲部隊已經逼近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刻爾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致命的失誤,被包圍的盟軍開始執行“發電機計畫”,即敦刻爾克大撤退(保留了反攻的有生力量)。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隻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刻爾克,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一度低落。
不列顛空戰
佔領法國後德國空軍就在法國北部集中,準備著登入英國(海獅計畫)。德國決定首先進行空戰消滅英國皇家空軍,這就是不列顛戰役。但事實上很多人認為搶灘根本就不切實際,因為即使德國空軍能夠將皇家空軍趕出南英格蘭,剩餘的英國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蘭中北部對德國登入造成威脅,德國的登入部隊很有可能被英國海空力量切斷,然後逐個消滅。

但是德國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在8月5日發動了“鷹計畫”,即對英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從而為陸軍登入掃除障礙。在戰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軍每天平均出動1000多架飛機,憑借著數量上的優勢與已經十分疲勞的皇家空軍飛行員作戰,雖然英國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他們還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空軍飛行員。
英國空軍也不時在夜間轟炸歐洲大陸。8月25日晚上皇家空軍第一次對柏林進行了轟炸。德國在關鍵時刻決定改變戰略。他們開始對英國的主要城市狂轟濫炸,希望能夠摧毀敵人的信心,令敵人迅速投降。這為英國的飛行員提供了喘息的機會——減輕了英國機場和飛機製造廠的壓力,英國利用這一時機,很快扭轉了戰局。
但轟炸也對英國造成了嚴重影響,幾乎所有的英國工業重鎮遭到襲擊,倫敦更是從9月7日到11月3日連續57個夜晚遭受轟炸,其他受襲擊的城市還包括工業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軍基地等。整個戰爭期間,德軍動用了2000架左右飛機,飛行4.6萬多架次,投擲了6萬噸炸彈,給英國造成重大損失。首都倫敦破壞嚴重,情勢嚴峻。英國軍民在丘吉爾政府領導下團結一致,奮力抵抗。僅擁有1000餘架飛機的皇家空軍充分利用本土上空作戰的優勢,使用剛剛發明的雷達早期預警,以915架飛機的代價使德國損失飛機1733架,飛行員6000名,並對德國進行了有限還擊。
德軍無法實現戰役目的,同時希特勒的註意力也轉向東方準備進攻蘇聯,因而“海獅計畫”的實施無限期延後。10月初,德國空軍轉入夜襲,不列顛空戰接近尾聲。
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面沖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畫,德國登入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畫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向了蘇聯。
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這場戰役中,日本以損失6艘潛艇和29架飛機的代價,擊沉擊傷美軍8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260餘架飛機。

但是美國的3艘航空母艦不在珍珠港內,這為日後重建艦隊儲存了基幹力量。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
中途島戰役
日本在珊瑚海海戰之後的僅僅一個月就已經把中途島擬定為下一個攻擊目標。這不僅能報美國空軍空襲東京(DoolittleRaid)的一箭之仇,還能敞開夏威夷群島的大門。防止美軍從夏威夷方面出動並攻擊日本。日本海軍想借此機會將美國太平洋艦隊殘餘的軍艦引到中途島一舉殲滅。

為達到該目的,日本海軍幾乎傾巢而出,投入大半兵力,艦隊規模甚至超越後來史上最大海戰萊特灣海戰時的聯合艦隊。是日本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戰略進攻,然而由于珊瑚海海戰的牽製,使聯合艦隊少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即受傷的“祥鶴”、“瑞鶴”號,對作戰造成極嚴重的影響。
若日本海軍達到所定下的目標,那美國西岸就會直接遭到日本海軍的威脅。由于美國其餘的海軍軍艦已部署到北大西洋,美國在短期內就沒有能力有效地在太平洋對日本海軍做出反擊。日本深知美國的軍事潛力。美國巨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一旦完全納入戰爭軌道,日本就很少有獲勝的希望。所以日本希望在這種情形出現之前就逼迫美國坐到談判桌前,迅速結束與美國的戰爭。
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戰役打響。中途島戰役前夕,美軍利用已經截獲的日軍電報密碼,破獲了日本進攻中途島的全部情報,對日軍的行動了如指掌。因此,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還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因此成為二戰太平洋戰區的轉捩點。
諾曼底登入
諾曼底搶灘役,是20世紀最大的搶灘役,也是戰爭史上最有影響的搶灘役之一。盟軍先後調集了36個師,總兵力達288萬人,其中陸軍有153萬人,相當于20世紀末美國的全部軍隊。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國、英國、加拿大的百萬軍隊,17萬輛車輛,60萬噸各類補給品,成功地渡過了英吉利海峽。到7月24日,戰爭雙方約有24萬人被殲滅,其中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至8月底,盟軍一共消滅或重創德軍40個師,德軍的3名元帥和1名集團軍司令先後被撤職或離職,擊斃和俘虜德軍集團軍司令、軍長、師長等高級將領20人,繳獲和摧毀德軍的各種火炮3000多門,摧毀戰車1000多輛。德軍損失飛機3500架,坦克1.3萬輛,各種車輛2萬輛,人員40萬。諾曼底登入成功,美英軍隊重返歐洲大陸,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又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中前蘇聯衛國戰爭的主要轉捩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戰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軍橫掃蘇聯西南地區,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國空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巷戰;蘇聯紅軍反擊;最終合圍全殲軸心國部隊。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最終迎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舉世矚目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空前的一次會戰,這次戰役歷時160天左右,蘇德雙方投入戰鬥的兵力達200萬以上。戰役以德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斯大林格勒(現名伏爾加格勒,原名察裏津)位于伏爾加河下遊、頓河大彎曲部以東約60公裏處,是蘇聯歐洲部分的東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以及水陸交通樞紐,也是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和石油轉運站。
1942年7月17日,德軍在頓河河曲發動攻勢,企圖奪取斯大林格勒後南下,與A集團軍(此時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已經分為兩部分---A集團軍和B集團軍)會師,奪取高加索地區。偉大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開始了。德軍發起連續性的猛攻,力圖突破頓河防線,而蘇軍進行了頑強的反擊。8月23日,德軍付出慘重代價後才突破頓河防線,渡過頓河河曲,開始直接攻擊斯大林格勒。在這緊急關頭,蘇聯最高統帥部命令該城守軍採取一切措施守住陣地,消滅逼近伏爾加河的敵人。
在蘇聯軍民的英勇阻擊下,德軍的銳氣受到嚴重挫傷。到9月13日,德軍才攻入斯大林格勒市,雙方開始了更為激烈的城區爭奪戰。德軍為了侵佔這座名城,又從高加索調來大量軍隊、飛機進行強攻和輪番轟炸。然而,英雄的蘇聯軍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保衛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在近兩個月的斯大林格勒爭奪戰中,蘇軍擊退德軍700多次沖鋒,使德軍始終無法攻佔全城。
戰爭進行到11月中旬,德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蘇軍的積極防御戰術,再次粉碎了希特勒的侵略計畫,並為蘇軍全面反攻贏得了時間。由于德軍傷亡過重,蘇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開始超過德軍。在這種情勢下,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組織力量進行反攻。1942年11月19日拂曉,蘇軍開始大反攻,向德軍翼側的羅馬尼亞軍隊陣地發起攻擊。羅馬尼亞軍隊很快潰退。22日夜間,蘇軍強渡頓河成功。23日,幾支蘇軍在卡拉奇會師,形成了對斯大林格勒城下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包圍。
1943年1月10日,蘇軍以50門大炮向包圍圈內的敵人猛轟。德軍開始全線崩潰。蘇軍指揮部命令被圍德軍投降,但遭拒絕。1月22日,蘇軍再次發動全線進攻。德軍第六集團司令鮑盧斯在彈盡糧絕的困境下,請求希特勒投降,未獲同意。希特勒為給鮑盧斯打氣,于30日下令授予鮑盧斯元帥軍銜,給第六集團軍的117名軍官以各晉升一級等獎勵。但是,無論希特勒怎樣封官晉爵,也無法挽救德軍的敗局。2月2日,蘇軍生俘德軍9萬人以上,被圍的33萬德軍全部殲滅。震撼世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至此結束。德軍在會戰中傷亡約150萬人,佔其在蘇德戰場作戰總兵力的1/4。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對蘇德戰場,乃至對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蘇德戰場的根本轉捩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轉捩點。
阿拉曼戰役
1942年,在北非戰場,有“沙漠之狐”之稱是德軍將領隆美爾率領德、意軍隊不斷發動攻勢,攻入埃及,威脅開羅和蘇伊士運河。英國調兵遣將,于10月在阿拉曼發動反攻,大敗隆美爾,將德、意軍隊趕出埃及。從此德軍在北非再無反攻之力。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場的轉捩點。
重要會議
二戰後期盟國相繼召開了一系列國際會議,協調各國對德、意、日法西斯的一致鬥爭,同時提出根除法西斯主義,實現戰後和平、民主等一系列原則。
開羅會議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國首腦在卡羅舉行會議,簽署了《開羅宣言》,宣布對日作戰的目的是製止和懲罰日本的侵略,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明確規定日本竊取的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必須歸還中國。
德黑蘭會議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黑蘭舉行會議,通過了三國在對德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後合作的宣言,會議決定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代號“霸王戰役”。之後盟軍採取了世界上最大的兩棲搶灘——諾曼底登入。
雅爾塔會議
1944年第二戰場開闢後,反法西斯聯盟東西配合,相互支援,使德國腹背受敵。
1945年初,蘇軍收復了全部淪陷國土,越出國境,橫掃盤踞在東歐的德軍,從東面逼近德國。美、英、法等國軍隊從西面攻入德國境內。
在德國敗局已定之時,美、英、蘇三國首腦于1945年2月4日在蘇聯克裏米亞半島上的雅爾塔再次會晤,商談對德處理政策和安排戰後世界事宜。會議中商定為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承辦戰犯,實現戰後德國民主化,準備在戰後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根據雅爾塔會議以及其他一系列會議確立的戰後世界秩序,成為雅爾塔體製。
波茨坦會議
在反法西斯戰爭全面勝利來臨前夕,1945年7月17日,美、英、蘇三國首腦在德國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了戰爭期間的第三次會議,著重討論戰後世界安排的問題。加速日本的投降、鞏固對德的勝利。
戰爭結局
義大利投降
連年的戰爭使義大利經濟瀕于崩潰,國家預算赤字高達870億裏拉,收入隻及支出的36%。全國各地食品匱乏,黑市猖獗,民不聊生。軍隊也處于“崩潰狀態”,兵員嚴重缺乏,士氣低落。斯大林格勒慘敗後,希特勒以東線局勢緊張為由,拒絕給墨索裏尼提供新的援助,並強迫墨索裏尼繼續征兵充當炮灰。

在此情況下,意統治集團決定拋棄墨索裏尼以擺脫危機。1943年7月24日夜,法西斯最高委員會通過決議,恢復君主立憲,把軍隊指揮權交還國王。翌日夜晚,國王埃曼努爾三世召見墨索裏尼,令他辭職,同時任命巴多格裏奧陸軍元帥為總理,組成了一個無黨派政府,並向全世界宣布了這個訊息。兩天之後,墨索裏尼被押到蓬察島,後又被送往馬達累納島。7月28日巴多格裏奧宣布解散法西斯黨,結束了持續21年的法西斯統治。
為避免希特勒報復,巴表面宣布繼續同德國一起作戰,暗中卻派特使與盟國密談,表示願意反戈一擊。8月中旬,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會談,商定意的停戰條件,授權盟軍司令艾森豪威爾受降。9月3日,意、美雙方代表在西西裏島錫臘庫扎附近的橄欖林中簽訂了停戰協定,規定意軍立即停止軍事行動,海、空軍撤往盟軍指定地點,並立即撤回在國外各戰場作戰的軍隊,盟軍有權使用意的各個機場和軍事基地。
墨索裏尼垮台後,希特勒擔心意投降盟國和盟軍在意南部登入,于是,以減輕意北部防務為借口,派遣隆美爾元帥率8個師的德軍越過邊境佔據阿爾卑斯山各山口,並在意北部建立比薩—裏米尼防線,以支援駐守在該防線以南意本土上的另8個師德軍。
簽定停戰協定當天凌晨,英軍第八軍團強渡墨西拿海峽,在亞平寧半島登入,向意南部快速推進。9月8日,艾森豪威爾和巴多格裏奧分別廣播了停戰宣言。9日凌晨,盟軍在薩勒諾登入,向意西海岸進軍,一舉佔領那不勒斯。德軍在聽到上述廣播後,立即解除意軍武裝,逮捕大批意軍官,並于9月10日佔領羅馬,後又接管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本土。在德軍佔領羅馬前夕,意王室、巴多格裏奧及其政府成員倉皇出逃,然後乘坐潛艇,于9月10日到達布林的西。9月13日,納粹黨衛軍營救墨索裏尼成功,讓他粉墨登場,9月底在意北部成立了法西斯傀儡政權,與巴多格裏奧政府相對抗。10月13日,巴多格裏奧政府在意人民的強烈要求下,正式退出法西斯同盟,向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3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義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墨索裏尼垮台和巴多格裏奧政府無條件投降並對德宣戰,標志著柏林―羅馬軸心的解體,是反法西斯聯盟的一大勝利。
德國投降
德國簽字投降是在1945年5月8日24時,地點柏林市東南的卡爾斯霍爾斯特的德國軍事工程學校大樓大廳,投降書規定,從1945年5月9日1時開始生效。

德國投降書共有六項條款內容如下:
1.我們,這些代表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簽字者,同意德國一切陸、海、空軍及目前仍在德國控製下的一切部隊,向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時向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無條件投降。
2.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命令德國一切陸、海、空,及黨衛軍與目前仍在德國控製下的一切部隊的司令官于中歐時間1945年5月8日23時至5月9日1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留在當時所在地點,全部解除武裝,將所有武器和軍事物資移交給當地盟軍部隊司令官或盟軍最高統帥部委派的軍官代表,保證對于所有艦艇船隻、飛機及它們的發動機、殼體和設備,以及所有汽車、武器、儀器和一切作戰用的軍事技術裝備,決不加以任何破壞和損傷。
3.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指定相應的指揮人員保證執行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作出的所有進一步的指令。
4.本投降書並不妨礙今後用其他由聯合國或以聯合國名義簽訂的、適用于整個德國和全體德國武裝力量的有關投降的總檔案來替代。
5.遇有德軍最高統帥部或歸它指揮的任何部隊拒不執行本投降書時,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可採取它們認為是必要的懲罰措施或其他行動。
6.本投降書有俄、英、德三種文本。俄、英文本為唯一準確的文本。
日本投降
1945年3月4日,馬尼拉光復。5月3日,中英美聯合反攻緬甸勝利。6月22日,日本失沖繩島。7月16日,美國試炸核子彈。7月26日,中英美發表《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9日早晨,長崎核子彈爆炸後在天空升起一個高度達6萬英尺(18公裏)的蘑菇雲。
在硫磺島、沖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沖擊重要軍事目標,嘗試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遭到了美軍的轟炸。在中國戰區,國軍在中美空軍
支援下牽製日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線。日軍意圖反製而發動湘西會戰與鄂西會戰,中國皆防衛成功。1945年2月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布《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

投機的斯大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入中華民國東北地區。國軍亦對華南地區發動躁進作戰,目標廣東及湖南。而同月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核子彈震撼日本,廣島24.5萬人口中死亡和失蹤人數達71379人,受傷人數近10萬,長崎23萬人口中的約14萬8千人傷亡和失蹤。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天皇裕仁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
日本帝國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正式宣布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簽署的,此後麥克阿瑟將軍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佔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于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布,美日兩國已經不處于敵對狀態。
戰爭損失
人員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大約有70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約為2800多萬死亡;中國約為1800多萬死亡;美國共有42萬人死亡;英國共有40萬人死亡;法國有80多萬人死亡,其中平民佔到多數。(包括軍人和平民)
另外還有至少1.3億人受傷,合計傷亡1.9億人(其中蘇聯約為6000萬傷亡,中國約為3500萬傷亡)。
軸心國方面,德國有2800萬人死傷;日本有690萬人死傷;義大利有70萬人死傷。
*國家 *地區 | 1939年人口約 | 軍事人員死亡約 | 平民死亡 約 | 猶太死亡數約 | 總死亡人口約 | 死亡佔總人口約比 |
---|---|---|---|---|---|---|
蘇聯 | 175,500,000 | 8,700,000 | 16,900,000 | 1,000,000 | 26,600,000 | 15.15% |
德國 | 69,623,000 | 5,533,000 | 1,810,000 | 160,000 | 7,503,000 | 10.77% |
中國 | 517,568,000 | 3,800,000 | 14,200,000 | 18,000,000 | 3.47% | |
日本 | 71,380,000 | 2,041,000 | 580,000 | 2,621,000 | 3.67% | |
南斯拉夫 | 15,400,000 | 446,000 | 514,000 | 67,000 | 1,027,000 | 6.67% |
美國 | 131,028,000 | 407,300 | 11,200 | 418,500 | 0.32% | |
英國 | 47,760,000 | 382,600 | 67,800 | 450,400 | 0.94% | |
義大利 | 44,394,000 | 306,400 | 145,100 | 8,000 | 459,500 | 1.04% |
匈牙利 | 9,129,000 | 300,000 | 80,000 | 200,000 | 580,000 | 6.35% |
羅馬尼亞 | 19,934,000 | 300,000 | 64,000 | 469,000 | 833,000 | 4.22% |
法國 | 41,700,000 | 212,000 | 267,000 | 83,000 | 562,000 | 1.35% |
波蘭 | 27,007,000 | 100,000 | 1,900,000 | 3,000,000 | 5,000,000 | 18.51% |
芬蘭 | 3,700,000 | 95,000 | 2,000 | 97,000 | 2.62% | |
印度 | 378,000,000 | 87,000 | 1,500,000 | 1,587,000 | 0.42% | |
菲律賓 | 16,000,000 | 57,000 | 90,000 | 147,000 | 0.92% | |
加拿大 | 11,267,000 | 45,300 | 45,300 | 0.40% | ||
澳大利亞 | 6,998,000 | 40,400 | 100 | 40,500 | 0.58% | |
阿爾巴尼亞 | 1,073,000 | 28,000 | 200 | 28,200 | 2.63% | |
捷克斯洛伐克 | 15,300,000 | 25,000 | 43,000 | 277,000 | 345,000 | 2.25% |
保加利亞 | 6,458,000 | 22,000 | 3,000 | 25,000 | 0.38% | |
緬甸 | 16,119,000 | 22,000 | 250,000 | 272,000 | 1.16% | |
希臘 | 7,222,000 | 20,000 | 220,000 | 71,300 | 311,300 | 4.31% |
比利時 | 8,387,000 | 12,100 | 49,600 | 24,400 | 86,100 | 1.02% |
紐西蘭 | 1,629,000 | 11,900 | 11,900 | 0.67% | ||
南非 | 10,160,000 | 11,900 | 11,900 | 0.12% | ||
荷蘭 | 8,729,000 | 7,900 | 88,900 | 106,000 | 202,800 | 2.32% |
泰國 | 15,023,000 | 5,600 | 300 | 5,900 | 0.04% | |
衣索比亞 | 17,700,000 | 5,000 | 200,000 | 205,000 | 1.16% | |
西班牙 | 25,637,000 | 4,500 | 4,500 | 0.02% | ||
挪威 | 2,945,000 | 3,000 | 5,800 | 700 | 9,500 | 0.32% |
丹麥 | 3,795,000 | 2,100 | 1,000 | 100 | 3,200 | 0.08% |
巴西 | 40,289,000 | 1,000 | 1,000 | 2,000 | 0.00% | |
伊拉克 | 3,698,000 | 1,000 | 1,000 | 0.03% | ||
紐芬蘭 | 300,000 | 1,000 | 100 | 1,100 | 0.37% | |
蒙古 | 819,000 | 300 | 300 | 0.04% | ||
伊朗 | 14,340,000 | 200 | 200 | 0.00% | ||
奧地利 | 6,653,000 | 40,500 | 65,000 | 105,500 | 1.59% | |
古巴 | 4,235,000 | 100 | 100 | 0.00% | ||
愛沙尼亞 | 1,134,000 | 40,000 | 1,000 | 41,000 | 3.62% | |
交趾支那 | 24,600,000 | 1,000,000 | 1,000,000 | 4.07% | ||
冰島 | 119,000 | 200 | 200 | 0.17% | ||
印度尼西亞 | 69,435,000 | 4,000,000 | 4,000,000 | 5.76% | ||
愛爾蘭 | 2,960,000 | 200 | 200 | 0.00% | ||
朝鮮 | 23,400,000 | 60,000 | 60,000 | 0.26% | ||
拉脫維亞 | 1,995,000 | 147,000 | 80,000 | 227,000 | 11.38% | |
立陶宛 | 2,575,000 | 212,000 | 141,000 | 353,000 | 13.71% | |
盧森堡 | 295,000 | 1,300 | 700 | 2,000 | 0.68% | |
馬來亞 | 4,391,000 | 100,000 | 100,000 | 2.28% | ||
馬爾他 | 269,000 | 1,500 | 1,500 | 0.56% | ||
墨西哥 | 19,320,000 | 100 | 100 | 0.00% | ||
太平洋諸島 | 1,900,000 | 57,000 | 57,000 | 3.00% | ||
東帝汶 | 500,000 | 55,000 | 55,000 | 11.00% | ||
新加坡 | 728,000 | 50,000 | 50,000 | 6.87% | ||
合計 | 1,961,071,000 | 23,037,500 | 43,363,400 | 5,754,400 | 72,155,800 | 3.70% |
經濟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佔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裏,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3萬億美元,佔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按1937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1941年到1945年衛國戰爭期間,物質損失按照1941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
戰後審判
戰後,依照《波茨坦公告》,戰勝國分別對戰犯進行了嚴酷的審判,並成立了紐倫堡和東京兩大國際軍事法庭,對甲級戰犯進行更加嚴酷的審判。
紐倫堡審判
1945年10月18日,國際軍事法庭第一次審判在柏林舉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國紐倫堡城。經過216次開庭,于1946年10月1日結束。法庭對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
姓名 | 職務 | 刑期 |
---|---|---|
赫爾曼·威廉·戈林 | 納粹政權第2號人物,航空總監,普魯士總理,空軍元帥,第一任黨衛隊領袖,秘密警察組建者,德國4年計畫全權執行人,“帝國元帥”,希特勒曾指定為"全權繼承人” | 絞刑 (處決前自殺) |
約阿希姆·馮·裏賓特洛甫 | 第二任德國外交部長 | 絞刑 |
恩斯特·卡爾滕布魯納 | 奧地利黨衛隊領袖,奧地利公安國務秘書,第二任德國中央安全總局局長,國際刑警總裁,武裝黨衛隊上將 | 絞刑 |
阿爾弗雷德·羅森堡 | 納粹黨全國領袖,納粹刊物主編,德國東方佔領區事務部長 | 絞刑 |
漢斯·弗蘭克 | 納粹黨全國領袖,納粹黨法律事務全國領導人, 德國波蘭佔領區總督 | 絞刑 |
威廉·弗利克 | 納粹黨全國領袖,德國內政部長,內閣國防委員會成員,駐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保護長官 | 絞刑 |
尤利烏斯·施特萊歇爾 | 反猶刊物《前鋒報》主編 | 絞刑 |
威廉·凱特爾 | 最高統帥部參謀長,陸軍元帥 | 絞刑 |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 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處處長,陸軍上將 | 絞刑 |
弗裏茨·紹克爾 | 沖鋒隊和黨衛軍將軍,勞工事務全權負責人 | 絞刑 |
賽斯·英誇特 | 德國奧地利總督,德國荷蘭佔領區長官,希特勒死後任德國外交部長 | 絞刑 |
馬丁·鮑曼 | 希特勒秘書,希特勒死後任納粹黨黨務書記 | 絞刑 (缺席審判) |
魯道夫·沃爾特·理查德·赫斯 | 國防委員會成員,納粹黨書記處負責人,希特勒第二繼承人 | 無期徒刑 |
埃裏希·雷德爾 | 第一任海軍總司令,國防委員會成員,海軍名義總監 | 無期徒刑 |
瓦爾特·馮克 | 政府新聞總署和宣傳部負責人,德國經濟部長,戰爭經濟全權委員會負責人,德國國家銀行總裁 | 無期徒刑 |
巴爾杜·馮·席臘赫 | 全德青年領導人,駐維也納總督 | 20年有期徒刑 |
阿爾伯特·施佩爾 | 軍備、軍需及軍火部部長 | 20年有期徒刑 |
康斯坦丁·馮·紐賴特 | 第一任德國外交部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駐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長官” | 15年有期徒刑 |
卡爾·鄧尼茨 | 潛水艇艦隊司令,第二任海軍總司令。希特勒臨死前指定繼承人,希特勒死後任德國總統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 10年有期徒刑 |
弗蘭茨·巴本 | 第一任德國總理,內閣副總理,駐奧地利、土耳其使節 | 無罪釋放 |
耶馬爾·沙赫特 | 國家銀行總裁,戰爭經濟全權委員會成員 | 無罪釋放 |
漢斯·弗裏切 | 宣傳部國內新聞司司長 | 無罪釋放 |
東京審判
1946年4月29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東條英機等28名甲級戰犯正式起訴。5月3日,法庭召開第一次公開會議,開始審理東條英機等戰犯的罪行。3日至4日,首席檢察官基南宣讀42頁的起訴書,歷數了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被告所犯的反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等。
姓名 | 職務 | 刑罰 |
---|---|---|
東條英機 | 陸軍大將,日本前關東遠征軍指揮官、前陸軍大臣、前內閣總理大臣 | 絞刑 |
廣田弘毅 | 男爵,日本前內閣總理大臣 | 絞刑 |
土肥原賢二 | 陸軍大將,特務、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軍官 | 絞刑 |
板垣征四郎 | 陸軍大將,日本陸軍大臣、前關東軍參謀長、前中國派遣軍參謀長 | 絞刑 |
木村兵太郎 | 陸軍大將,前駐緬甸日軍總司令 | 絞刑 |
松井石根 | 陸軍大將,日本前華中派遣軍總司令 | 絞刑 |
武藤章 | 陸軍中將,日本前第十四師團參謀長、前陸軍省軍務局局長 | 絞刑 |
星野直樹 | 日本前書記官長兼國務大臣 | 終生監禁 |
荒木貞夫 | 陸軍大將,日本前文部大臣 | 終生監禁 |
梅津美治郎 | 陸軍大將,日本前陸軍參謀總長、前關東軍司令 | 終生監禁 |
大島浩 | 日本前駐德國大使 | 終生監禁 |
岡敬純 | 海軍大將,日本前海軍省軍務局局長、海軍次官 | 終生監禁 |
賀屋興宣 | 日本前大藏大臣 | 終生監禁 |
木戶幸一 | 侯爵,日本前內大臣、前文部大臣 | 終生監禁 |
小磯國昭 | 陸軍大將,前朝鮮總督,日本前首相 | 終生監禁 |
佐藤賢了 | 陸軍大將,日本前陸軍省軍務局長 | 終生監禁 |
嶋田繁太郎 | 海軍大將,日本前海軍大臣、前海軍軍令部總長 | 終生監禁 |
白鳥敏夫 | 日本前駐義大利大使、外務省顧問官 | 終生監禁 |
鈴木貞一 | 陸軍大將,日本前內閣企劃院總裁兼無任所國務大臣 | 終生監禁 |
南次郎 | 陸軍大將,日本前關東軍司令、前朝鮮總督 | 終生監禁 |
橋本欣五郎 | 陸軍大將,中日戰爭的煽動者、日本翼贊政治會(法西斯統治下的議會)總裁 | 終生監禁 |
畑俊六 | 陸軍大將,日本前華中派遣軍總司令 | 終生監禁 |
平沼騏一郎 | 男爵,日本前國務大臣 | 終生監禁 |
重光葵 | 日本前內閣外務大臣 ,假釋後于鳩山一郎內閣服務 | 有期徒刑7年 |
東鄉茂德 | 日本前內閣外務大臣 | 有期徒刑20年 (1950年7月23日死于獄中) |
永野修身 | 海軍元帥,日本前海軍軍令部總長 | 未宣判 (1947年1月5日病亡) |
松岡洋右 | 日本前內閣外務大臣 | 未宣判 (1946年6月27日病亡) |
大川周明 | 日本法西斯文人、參與策劃“九·一八”事變 | 因精神疾病免于起訴(一說為裝瘋) |
在歷史上,除了針對德國和日本的紐倫堡和東京審判外,在各個同盟國特別是原被佔領國均進行對戰爭罪犯的審判。
戰後影響
建立聯合國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製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民族獨立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華約陣營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大陸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範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北約陣營
二戰後初期,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
戰後審判
戰後,依照《波茨坦公告》, 1945年11月20日,紐倫堡法庭審判戰犯戰勝國分別對戰犯進行了審判,並成立了紐倫堡和東京兩大國際軍事法庭,對甲級戰犯進行審判。有部分日本和納粹戰犯逃離審判,納粹戰犯大多逃亡南美洲;希特勒的死更為神秘。
東京審判
1946年4月29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東條英機等28名甲級戰犯正式起訴。5月3日,法庭召開第一次公開會議,開始審理東條英機等戰犯的罪行。3日至4日,首席檢察官基南宣讀42頁的起訴書,歷數了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被告所犯的反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等。
在歷史上,除了針對德國和日本的紐倫堡和東京審判外,在各個同盟國特別是原被佔領國均進行對戰爭罪犯的審判。
紐倫堡審判
1945年10月18日,國際軍事法庭第一次審判在柏林舉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國紐倫堡城。經過216次開庭,于1946年10月1日結束。法庭對24名被告中的22人判處了死刑
● 軍事科技
德意志第三帝國 雨果·施邁瑟于1944年成功設計了一款名為 STG44的武器, 此武器是世界上第一種真正意義的突擊步槍,但由于德國已處于戰敗狀態,當時也並沒有對蘇聯造成極大影響。 後來,卡拉什尼科夫在AK47的槍械工藝上借鏡了STG44, 但屬性與STG44同時用了“中間型威力彈”。 1945年7月美國開啓了“原子核能時代” 即 “核子彈”時代。 德國在戰敗前夕還研究了 V1 V2飛彈, 當時曾落到了英國倫敦。